1.急需高一历史必修1,2复习提纲

2.怎么复习历史必修一

3.高中历史必修一必背大题及答案

4.高中必修一历史的复习提纲?

5.高一历史必修一的思维导图

6.高中历史必修1至必修3的详细知识点

7.高一历史必修一前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_高一历史必修一每单元提纲

限于篇幅,不能全发,如有需要,请公示QQ或邮箱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单元综述:

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①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②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

2、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⑴、夏商周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宗法制,此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

⑵、秦国统一了六国后建立了秦朝。秦朝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期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位不世袭,实行俸禄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职有明确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牵制。

⑶、“汉承秦制”,由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受到制约而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⑷、明清时期,转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废丞相、设内阁和六部、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专制王权的需要;废行省,设三司,直接隶属中央,中央对地方控制进一步加强;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

复习提纲:

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夏朝的政治制度(约前2070--前1600):第一个国家(依据:出现公共权力)

①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②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就是说出现了国家的组织形式;

③产生了王位世袭制;

二、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

1、内服外服:①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地区;

②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

③商王实权,控制有限;

2、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三、西周政治制度(前1046--前771):

1、分封制:保证王室强大,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各地;

(1)内容:周王:最高统治/王都镐京/都城王畿/直接驻地

同姓:分封主体/富庶之地/战略要地/土地人口

(2)目的:巩固西周统治,加强地方管理;

(3)积极作用(影响):分封制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大了疆域,对各诸侯国实行有效的控制;

①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扩大了疆域);

②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巩固了周朝统治);

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对各诸侯国实行有效的控制);

(4)局限性:随着诸侯势力的强大,诸侯之间开始争霸,分封制难以维持;

2、宗法制:

(1)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特点: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体系——大宗、小宗关系相对;

(4)影响: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家”密切结合起来,同时也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①不仅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②确立分配继承制度,保障世卿世禄特权;

③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国”“家”结合起来;

3、礼乐制: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维护分封、宗法制的工具;

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秦朝的统一(前221年):

条件:①春秋开始,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小宗频繁取代大宗,周王失去共主地位。兼并战争使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②战国时,新兴地主夺权,诸候竞争,各国变法。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立:

1、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表现)内容:⑴皇权至上;

⑵家天下的皇位世袭制;

⑶中央设三公九卿;

⑷地方推行郡县制;

⑸制定了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⑹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⑺制定严苛的秦律。

2、中央: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和太尉(管理军务);

三者之间互不相属、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3、地方:郡县制。皇帝任命郡县官员。(郡、县、乡、里)

4、制定了选拔和考核官吏制度;

5、秦律:细密、严苛,轻罪重刑。

三、影响:

形成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的基础。其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对此后2000多年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一、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1、运行机制: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1)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长官都是宰相。

(2)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2、影响:①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效率;②相权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利于加强皇权。

3、古代中枢权力的演变:

三公九卿(秦)→三省六部(隋唐)→二府三司(宋)→中书省制(元)→废丞相设内阁(明)→增设军机处(清);

二、选官制度:世卿世禄→举荐制→科举制

1、演变情况:战国时期开始用立军功便授官爵的制度替代西周“世卿世禄”制,秦和汉初基本沿袭,到汉武帝时期实行了举荐制和征辟制,隋朝设立科举制,至唐代日臻完善。

2、科举制作用: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三、监察与谏议:

1、监察制度出现的原因:保证这支队伍的廉洁与高效;

2、谏议制度出现的原因: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

3、评价: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但它作为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一、西汉:

1、王国问题出现:西汉初年,郡国并行;

2、解决:①汉高祖: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巩固:郡国并行)

②汉景帝:削藩、平叛、废权;(平息叛乱:重要大臣贾谊、《削藩策》的晁错)

③汉武帝:设中朝、置刺史、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削弱相权、加强对地方的监督、解决王国问题)

3、影响:巩固大一统,促进经济发展,东汉后期,出现外戚和宦官专权。

二、唐朝和五代十国:藩镇割据:节度使权利不断膨胀。

①安史之乱;②节度使拥兵自重,割据自立,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

周世宗改革——为以后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三、宋朝:(北宋时期: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基本解决)

1、背景: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后周改革→陈桥兵变→北宋建立

2、措施:宋太祖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从“权、钱、兵”入手加强中央集权。

①(军事上)收精兵:禁军由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统领,发兵权归枢密院。

②(政治上)削实权:削弱宰相、节度使、州郡和官,下设通判向朝廷直接奏报。

③(经济上)制钱谷:州郡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物质基础。

3、影响:①改变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③中央与地方分权斗争处于绝对上风;

④皇权与相权矛盾变的突出起来。

四、明朝:

1、丞相制度的废除:

①原因:明朝初期,沿袭元制,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教训,控制相权,加强皇权。

②概况: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亲自掌管六部。

③影响:1600年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

2、内阁的演变:

①殿阁大学士:明太祖废除丞相后,事务繁多而设。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协助章奏,不参与决策。

②设立内阁:明成祖正式设立。“票拟”、“批红”

(明成祖设内阁,内阁权力越来越大,掌握“票拟”,但票拟是否算数,取决于皇上的“朱批”。)

五、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清朝建立,承袭明制,设立内阁。军国大事,由满州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概况: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职权不断扩大,本身品级不高,日夜轮流值班,只能跪受笔录。

3、影响:①简化政务手续,提高行政效率。

②完全听命皇帝,大事一人裁决。

③皇权高度发展,成为重要标志。

课程标准: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法指导:1、要注意理解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

2、要注意把握同一历史时期相关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

3、要注意形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整体线索。

4、要注意运用政治、地理、文学等相关知识分析问题,并结合现实思考问题。

考点概述:

◆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一)夏朝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古代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国家夏朝。

2.政治特点:大量的文献和考古资料证明,夏代已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二)商朝

1.商朝的建立: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族首领成汤灭夏,建立商王朝。

2.商朝的政治制度: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

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则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利。

商王对参加联盟的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3.充满神权色彩: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商王每日必定要占卜,遇事也必定占卜,并以人作为祭品,以敬酬鬼神。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二、封邦建国:

(一)周族的兴起:周族是以农耕著称的古老部族,起初生活在关中地区,于商朝后期兴起。

(二)西周的建立与稳定: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国,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西周建立后,经历了短期的社会动荡,执政的周公修改了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实行分封,西周的政局稳定下来。

(三)西周的分封制:

1.概念: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用以巩固其统治的一种统治制度。

2.内容:

(1)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以都城为中心的附近地区被称为王畿,由周王直接统治。

(2)王畿以外的地区,周王分封王族、功臣、姻亲、先代的贵族建立诸侯国,进行治理。

①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他们的封地或居于富庶之处,或处在战略要地。这些亲族在分封时除土地外,还得到大量的物资、武装和人口等。

②功臣、姻亲封国的待遇与亲族类似。

③把一些殷商旧族强制迁徙到姬姓封国区域内,实行监督。也分封了一些殷商降族。

④还恢复了一些被商灭掉的古国,利用他们对付商人。

3.周王与诸侯的关系:

①周王把土地人民封授给诸侯,建立诸侯国。

②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重要官职的任免要呈报周王批准。

③有的国君还兼任周王的卿士,以示臣服关系。

④各封国必须对周王室承担各种军事义务,如派兵戍守王畿或随王出征。

⑤定期觐见和交纳各种贡赋,包括当地特产、人口等,还要派劳役为王室服务。

4.影响:

①在分封中,周的亲族、姻亲的功臣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在新占领的土地上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西周各封国与王室的关系比商代的附属国密切,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各封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③诸侯还要对下属进行分封。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三、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一)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特点:分封与宗法制相结合,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3.内容: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无论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和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地位最尊贵,故嫡长子也被称为宗子。由嫡长子传宗继统的这个系统称为大宗。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

4.作用与影响:

①大宗与小宗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②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③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二)礼乐制度:周朝制定各种礼乐制度,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重点突破:

1.西周新建封国与商代的附属国有何不同?

①商代的附属国是聚族而居,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西周新兴封国已开始打破商代附属国的血缘界限,人口结构复杂,由周人、土著居民、外迁殷人以及其它附属国的部族混合而成。

②商代的附属国居于边地;西周主要的新兴封国地处要冲,与保持原有状态的血缘方国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③商代附属国的统治者是商族以外的部族首领;西周新兴封国的统治者主要是西周的王族、功臣和姻亲等,与王室有着密切的联系。

2.简述西周分封制的概念、目的、内容和作用?

概念: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扩展周的统治范围;

内容:①以都城为中心的附近区域被称为王畿(jī),是周王直接驻地;

②同姓亲族(主体):分封到富庶之处、战略要地;物资,人口等;

③异姓诸侯国:功臣、姻亲与亲族相似;殷商旧族强制迁徙,同时分封一些殷商降族,还恢复了一些被商灭掉的古国;

作用:①“授土”“授民”,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③诸侯对下属进行分封,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3.简述宗法制的核心和特点?宗法制发挥了什么作用?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特点: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

作用:①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②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③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4.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①分封制是西周巩固的重大政治措施,加强了王室和诸侯国之间的政治联系;

②宗法制是与分封制紧密结合在一起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核心,宗法和合二为一;

③礼乐制度是为维系宗法分封制度制定的一套完整、严格的等级礼仪制度,作为各级贵族必须遵从的生活准则;

④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相连,反映了周朝政治制度的成熟。

5、简述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牢固的血缘关系;②浓厚的专制色彩;③早期的政治制度有继承性和发展性,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2课 大统一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旧有统治秩序的破坏:

西周灭亡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春秋时期开始。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国力量逐渐强大。宗法分封制的原则遭到破坏,原为周王垄断的分封权力下移,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也频繁发生。

2.春秋大国争霸: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打着“尊王”旗号进行争霸战争,兼并战争使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3.战国社会剧变:公元前475年左右,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①各大国国君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战国中期以后,先后改称“王”。

②不少大国还出现了卿大夫夺位的。

③由于诸侯国之间竞争激烈,各国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变革。

4.秦国的强大及统一:

秦的强大: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封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秦的统一:经过100多年的奋斗,它先后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等国。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二、“始皇帝”和三公九卿:

1.秦朝的特点: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权力的高度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2.最高权力的归属:

(1)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首先表现为皇权至高无上。秦王嬴政称“皇帝”,并将国家的一切权力,即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

(2)“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

3.中央的组成及特点:

(1)三公九卿及其职权:

①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左、右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②九卿:三公之下,秦代中央还有很多重要官职,合称九卿。他们分管着国家和的各种事务。

(2)中央的特点: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三、废分封,置郡县:

1.秦朝的地方管理体制——郡县制:

(1)郡县制的推行秦统一之初,有人向嬴政提出分封子弟、广建诸侯的建议。嬴政坚决否定了分封的主张,坚持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

(2)郡县制的内容:秦代的地方行政机构,共分郡、县两级,与此相适应,也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

①郡是中央以下的一级统治机构,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

②每郡下设若干县,县置县令(人口较少的县设置县长)、县丞和县尉;

③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乡有乡吏,里有里典。

皇帝的命令,通过三公九卿,经由郡、县,再通过乡、里,可以直达百姓。

2.秦朝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为维持各级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和更好地发挥应有效能,秦帝国还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3.秦朝细密、严苛的法律:

秦帝国制定的法律十分细密、严苛。秦法是嬴政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工具。

4.秦朝中央集权政体的作用:

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重点突破: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原因(必然性):①经济根源:封建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保证国统一;

②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

③思想根源:法家思想;

确立:秦朝这套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最终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2.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内容是什么?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内容:①皇帝至高无上,皇帝将国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纵览于一人之手,实行“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②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包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之下设置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帝的各种事务。

③在地方,建立郡县制。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县设县令、县丞和县尉。

④为了维持各级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和更好的发挥应有的效能,秦朝还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⑤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秦朝还制定了秦法。

直接影响:有利于巩固统治,国家统一和社会经济发展;

深远影响: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3.比较郡县制和分封制?

①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

②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官位不世袭。

③诸侯国拥有很强的政治、经济、军事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

急需高一历史必修1,2复习提纲

 越来越多的历史老师开始用丰富且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提高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其中有一种就是思维导图下面我精心整理了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思维导图,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思维导图欣赏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1、公元前2070年建立

 2、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

 3、政治制度的特点: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公共权力?国家机器,一般指历法、行政、司法等国家和社会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二、商代

 1、公元前1600年建立

 2、主要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 (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3、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特点):

 ①以商部族为中心的内外服联盟

 ②弥漫着神权色彩(与文化上甲骨文相联系)

 ③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具体内容:要求了解)

 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

 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三、西周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

 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政治)、宗法制(家族血缘)、礼乐制度(维护分封、宗法制度的工具)

 (1)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内容:①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保卫周王室

 ②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义务(与商代相比,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③层层分封

 作用:①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级序列,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2)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被称为大宗;

 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或者是庶母兄弟是小宗。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

 ②双重关系(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

 实质: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

 作用:①保证了贵族?世卿世禄?( 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与原始笔记有所改动)

 (3)礼乐制度 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思维导图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分封制

 (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目的:巩固统治。

 (3)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4)作用:

 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

 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

 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

 (3)作用:

 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二、列举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1、汉武帝集权:西汉的中、外朝制度; 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总揽大权

 2、唐朝三省六部制:

 (1)结构:

 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

 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

 (1)措施:

 ①收精兵:原则是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

 ②削实权:在中央把相权一分为三(实行二府三司制,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用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在地方上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由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

 (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4、元朝:元朝废三省,实行一省制,即中书省。

 5、明朝: 废除丞相,相权、皇权合而为一,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明朝设立内阁: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设内阁。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

 6、清朝设立军机处:

 ①时间:雍正年间

 ②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③职权:处理军务,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只跪奏笔录。

 ④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专制皇权高度发展。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怎么复习历史必修一

一、 夏朝的政治制度(约前2070--前1600)第一个国家,依据 :出现公共权力

二、 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1、内服外服 A.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地区B.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 C.商王实权,控制有限2、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三、 西周政治制度(前1046--前771)

1、 分封制:保证王室强大,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各地

1)内容:周王:最高统治/王都镐京/都城王畿/直接驻地同姓:分封主体/富庶之地/战略要地/土地人口2)影响:A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B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C形成 “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

2、 宗法制

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矛盾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体系——大宗、小宗相对

影响——A不仅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B确立分配继承制度,保障世卿世禄特权C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国”“家”结合起来

3、 礼乐制: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宗法分封的工具

第2课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一、 秦朝的统一 (前221年)

1、 条件:A春秋开始,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大宗频繁取代小宗,周王失去共主地位。兼并战争使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B战国时,新兴地主夺权,诸候竞争,各国变法。

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立

1、 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表现:A皇权至上 B皇位世袭2、 中央: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别辅佐皇帝处理政;监察百官;管理军务,它们之间互相配合,互相牵制。3、 地方:郡县制。皇帝任命郡县官员。郡县乡里4、 选拔和考核官吏制度 5、秦律:细密、严苛,轻罪重刑。

三、 影响:形成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的基础,对2000多年中国政治产生重要影响。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一、 西汉

1、 王国问题出现:西汉初年,郡国并行

2、 解决:A 汉景帝:削藩、平叛、废权。B 汉武帝:设中朝、置刺史、行推恩令

3、影响——巩固大一统,促进经济发展,东汉后期,出现外戚和宦官专权

二、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1、背景: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后周改革—陈桥兵变—北宋建立

2、措施:宋太祖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从“权、钱、兵”入手加强中央集权

A收精兵:禁军由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统领,发兵权归枢密院。

B削实权:削弱宰相、节度使、州郡和官,下设通判向朝廷直接奏报。

C制钱谷:州郡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3、 影响:A改变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B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C中央与地方分权斗争处于绝对上风D皇权与相权矛盾变的突出起来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一 隋唐:三省六部制

1、运行机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2、 影响:A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效率 B相权分割,利于加强皇权

二 宋朝:分相权:“中书门下”—--行政、枢密院—军事“度支、盐铁、户部”—--财政

三、 元朝:一省制既中书省,宰相权势过重

四 明朝:(一)丞相制度的废除

1、 原因:明朝初期,沿袭元制,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教训,控制相权,加强皇权。

2、 概况: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亲自掌管六部。

3、 影响:1600年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发展到新高度。

(二)内阁的演变

1、 殿阁大学士:明太祖因废除丞相后,事务繁多而设。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协助章奏,不参与决策。2、 设立内阁:明成祖正式设立。“票拟”、“批红”

五 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1、 背景:清朝建立, 承袭明制,设立内阁。军国大事,由满州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2、 概况: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职权不断扩大,本身品级不高,不得私自交往,日夜轮流值班,只能跪受笔录。3、 影响:A简化政务手续,提高行政效率。B完全听命皇帝,大事一人裁决。C皇权高度发展,成为重要标志。

六 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遭到压制。

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一、 爱琴文明

1、 克里特文明(前2000-前1700年)标志—产生君主制国家,王宫建筑群,象形文字。

2、 迈锡尼文明(前1400年前12世纪)特点—新的君主国兴起出现王宫,陵墓和刻有文字的泥版文书。

二、 黑暗时代:前12世纪,迈锡尼文明彻底毁灭。此后300年,希腊陷入“黑暗时代”

三、 古希腊城邦制度(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1、 城邦:一种国家形态,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村落2、 殖民扩张:A 原因: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地少人多。B 影响:促进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吸收先进文化成果;为创造独特文明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3、 城邦政体—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A 公民界定:有公民身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成年男性成员。妇女奴隶外邦公民没有公民权B 政体类型:君主制、寡头制僭主制、民主制、贵族制

4、 影响:城邦公民享受充分政治权力,雅典民主制提供宝贵经验

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民主政体的发源地)

一、 民主里程

1、 民主初兴--贵族制:前8—前6世纪,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由君主制终身制、世袭制走向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2、 走上正轨: 前594年,执政官梭伦改革3、 确立民主:前509年平民克里斯提尼改革4、 全面繁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二、 雅典民主政治---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A. 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审决国家大事。所有公民均有参与、知情、发言、选举和被选举权。最重要的程序是辩论,促进了对知识的崇尚,大学说家辈出。

B. 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准备提案、主持大会、公民大会休会期间最高权力机构。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C. 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审核任职资格,避行贿舞弊

三、 意义和局限

1、 积极:A为人类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B多数人参与,决定更民主

2、 消极:A非公民无民主权利B妇女没有政治权利,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C伟大文明的催化剂,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一、 从共和国到帝国

1、 君主制:建城之初,蕞尔小国,行君主制。2、贵族共和制A执政官:共有两名,任期一年,权力相等,选举产生B元老院:决策机构,贵族组成,政事共商,少数从多数C公民大会:平民参加,选举公职人员通过元老院议案。D保民官:平民斗争的结果

3、 帝制(1)原因:积极对外扩张,成为地中海霸主,共和原则被废弃,逐渐走向帝制(2)概况:A屋大维——前27年,用元首制。实质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罗马进入200年稳定时期,史称“罗马和平”。 B戴克里先——实行公开君主制。

二、 《十二铜表法》

1、 编著:前452-前451年,在保民官提议下,编订十个法表,为贵族利益服务,前450年,增编两个法表而成。2、 内容:基本是未成文的习惯法汇编。明确维护私有财产和贵族既得利益。3、 影响:A虽未给平民带来太多的好处,但是平民的胜利。B贵族不能象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C罗马法的渊源,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三、 查士丁尼法典

1、 形成:前3世纪后,帝国统治者整理、汇编各种法律,最终形成罗马法体系,代表为查士丁尼法典。2组成:《法典》《法学总论》《学说汇纂》《新敕》,总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又称查士丁尼法典。

3、 影响:A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B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第8课英国渐进的制度创新

一、《大宪章》1、原因:削弱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2、签署:13C初限制王权,保障贵族,骑士与市民利益。3、影响: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限制王权

二、《权利法案》1689年制定,

1、目的:限制王权2、影响:A确立议会主权,国王权力受到议会限制 B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进入稳定发展时期C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由人治转向法治。

三、责任内阁、

1形成:光荣革命后,国王“统而不治”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为第一任首相2职责:全体成员对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3、两党政治19世纪中,议会选举成为两大政党权力角逐的战场。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四、 英国君主立宪制1、 特点: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以国王为元首,以首相为最高行政首长,以代议制民主为基础。2、 发展: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工业资产阶级在1832年选举中取得更多席位,确保资产阶级政体的稳定。

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一、 联邦宪法

1、 背景:美国面临新问题(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诞生)A邦联的松散状态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和主权B需要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C力求在大国中确保共和政体

2、 制定:1781年费城制宪会议

3 原则:A、联邦制原则。建立强有力的联邦,包括最高行政长官,即总统;国会掌管联邦财政;建立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这上的联邦司法体系,但各州保留较大自主权。B、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C、民主制原则:总统和议员由民选产生。

4、补充:前10条修正案,规定公民若干自由权。

二、联邦制度

1、概念:中央与州分权,国家主权属于联邦,联邦法律是最高法律。2、挑战:州权主义活跃导致1861年至1865年美国内战。3、完善:宪法第13、14条修正案规定废除奴隶制,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4、影响:统一与稳定成为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政治前提。

三、两党政治

1、形成:华盛顿之后,总统选举受到统治控制,国会形成两党对垒局面。

2、基础:19世纪中期,民主党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共和党代表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利益。南北战争后,各自基础发生了变化。

第10课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一、 初创共和:波旁王朝---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 法国大革命(起因、标志、含义)2、《宣言》(时间、机构、影响)3、《1791年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实行三权分立。4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年

二、曲折共和:法兰西第一帝国---法兰西第二帝国1、政体演变:法兰西第一帝国---波帝王朝复辟---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2、《拿破仑法典》确立资本主义社会法律规范

三、确立共和-----标志:1875年第三共和国宪法

四、维护共和:议会选举中,共和派取得胜利,对宪法进行补充,堵塞了君主派复辟之路。

第11课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

一、 德意志的统一

1、 原因:19世纪中期,德意志经济连成一体,封建割据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

2、 过程:1864——1870年,普鲁士在首相俾斯麦筹划下,发动了三次三朝战争,完成了统一。

3影响:这是一场结束封建割据的革命,解决了德意志的民族统一,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

二、德意志帝国:1871年,在法国凡尔赛宫成立

1、性质:《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实行君主立宪制。帝国国会为人民代表机构,由普遍平等的直接选举产生,虽然披上了民主的外衣,但有浓厚专制色彩。皇帝和首相真正掌握国家权力。2、局限:专制色彩浓厚,军国主义传统影响深远。

三、魏玛共和国

1、建立:1919年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享受到一些资产阶级民主权力,并颁布魏玛宪法。

2、局限:没有摧毁旧帝国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基础,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薄弱。

3、结局:经济大危机冲击下,建立法西斯统治

4、启示:在德国这样专制主义影响深远的国家,要真正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必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第13课战争

一、 第一次战争(1840-1842)

1、 原因:A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对外 寻找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武力打开中国市场。

B、直原因接: 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在华利益。

2、 结果:中国战败签定《南京条约》:内容:五口通商/割香港岛/协定关税\此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特权

3、影响:A、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开始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C、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

二、第二次战争(1856-1860)

1、原因:根本西方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2)修约要求被清拒绝。

2、经过: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战争,1860年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

3、结果:1858年和1860年,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4、影响: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权力结构发生变化;部分官绅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洋务运动。

第14课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一、背景:列强侵略-清朝腐败-广西天灾-秀全创教

二、经过: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北伐和西征---天京事变---天京陷落(标志失败)

三、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核心,影响)《资政新篇》(评价)

四、失败:(1)农民阶级局限性(2)中外势力联合剿杀。

五、意义:(1)太平天国坚持斗争14年,席卷大半个中国,产生巨大影响。(2)扫荡了清王朝统治秩序,冲击了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政治基础。(3)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天朝田亩制度》是农动最高峰。(4)提出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第15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 甲午中日战争

1、 原因:A、日本走向资本主义,形成侵略朝鲜、夺取东北、占领中国、征服世界的扩张政策。B、朝鲜东学党起义,日本以“朝鲜改革案”纠缠

2、 过程:丰岛海战—黄海决战 1894年3、 结果:《马关条约》 1895

4、 影响:A、《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后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势力深入内地;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清被迫大举外债。B、宣告洋务运动破产,中华民族危机严重。C、极大刺激西方列强。“三国干涉还辽”,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清为挽救统治危机,开始军事改革。E、中国各界救亡图存。

二、义和团运动

1、起因:A、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加深。B、19世纪末反洋教斗争迅速发展。2、口号:“扶清灭洋”3、清政策:镇压—招抚—镇压4、影响:义和团体现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推动了清的改革。

三、八国联军侵华

1、 原因:A、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B、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利益。

2、 过程:A、1900年,列强组织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进犯北京。B、慈禧太后携光绪逃往西安,发布“剿匪谕旨”。3、 结果:1901年签定《辛丑条约》

4、 影响:《辛丑条约》是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巨额赔款加重苦难,使馆区成为侵华大本营。

第16课 辛亥革命

一、 背景

1 一战后,日本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1915年日置益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2、 :1918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3、 根本原因:阶级矛盾。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二、 过程

1、 爆发:1919年五月四日,北京学生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勿作五分钟爱国心”、“打倒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口号。

2高潮: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运动中心有北京转移到上海,并展开“三罢”斗争。

3初步胜利A 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职务B 中国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C 释放被捕学生。

三、五四精神:爱国、民主、科学、进步。

四、历史意义: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是一场传播民主和科学的,体现了民主、科学的精神;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第19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 空想社会主义

1、 原因:A、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贫富分化明显,工人阶级生活悲惨。B、一些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认为资本主义不是公正、合理的社会,提出改造社会的方案,形成空想社会主义思潮。

2、 代表: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英国的欧文

3、主张:A圣西门主张实行实业制度,是“工业社会最早的预言家”B、傅立叶和欧文主张建立合作组织。

二、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宣言〉〉发表 1848年

1、 内容:A、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B、揭示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秘密C、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D、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的社会原则

2、 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成为国际无产阶级锐利的思想武器;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 巴黎公社

1背景:内忧外患 2性质:新型工人阶级3措施:A、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公职人员工资不得超过熟练工人,人民可监督罢免。B维护劳动者利益。C用世俗教育代替宗教教育,实行义务教育。

4、意义:英勇斗争和首创精神,为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典范。

5、教训及启示:无产阶级夺取后必须彻底消灭资产阶级残余势力,防止资产阶级势力的反扑;无产阶级不能孤军奋战,必须建立广泛的同盟;无产阶级缺乏一个统一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处于上升时期,不具备无产阶级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条件。

第20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一、 背景:19世纪60年代,俄国自上而下改革,推进工业化,但不彻底;俄国在西方列强中处于落后地位,社会矛盾尖锐;一战使俄国落后腐朽充分暴露,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二、 过程

1、二月革命:1917年初,彼得格勒工人起义,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该继续战争2四月提纲:A列宁提出需要无产阶级夺取,实现社会主义革命。B实行土地改革C退出战3、七月流血后确立武装起义方针4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领导起义,推翻临时。

三、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1、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一切权力转归工兵代表苏维埃,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成立人民委员会。2、1918年,全国普遍建立苏维埃。

四、 意义:是人类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在经

济文化并不发达的俄国摆脱封建残余和剥削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给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新的解放道路。

类别:高中资料 | 添加到搜藏 | 浏览(769) | 评论 (0) 上一篇:2009广东省学业水平考试化学试题... 下一篇:香港大学面试经验谈 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重点问...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重点问... ?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1复习提纲(3) ? 高中历史必修1复习提纲(2)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 走向世... ?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一,中国传...

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要点版(... ? 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要点版(...

更多>>

最近读者: 登录后,您就出现在这里。

若雨米兰 Paranoia_偏执 shifei2 洧蓝 wenjiacheng56 xx_67 冰¢儿♀ ln1990121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姓 名: 注册 | 登录 *姓名最长为50字节

网址或邮箱: (选填)

内 容: 插入表情 ▼ 闪光字

验证码: 请点击后输入四位验证码,字母不区分大小写

看不清?

取消回复

2009 Baidu

高中历史必修一必背大题及答案

历史必修一的复习方法:

 1、目录复习法,从目录来复习,纲目明确,应全面看待问题,做到宏观心中有数;

 2、提纲复习法,根据目录的线索,整理出每一个单元的复习提纲,把整个的知识点整理、归纳和系统化,再按有重点的复习;

 3、结合习题的综合复习法,重新翻阅本单元习题,进一步巩固知识点;

 4、反复复习法,根据记忆遗忘规律,反复的复习有助于记忆知识。

高中必修一历史的复习提纲?

高一历史期末复习提纲(专题一)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分封制:

目的:巩固西周统治

分封对象:王族(主体)、功臣、前代贵族

义务:a、定期朝贡; b、提供军赋和力役。

影响:a、加强了周王对全国的统治; b、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分裂割据埋下祸根。

2、宗法制:

概念:西周统治者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的政治制度。

特点:a、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b、尊敬祖宗 c、等级森严 d、以血缘关系维护政治关系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特点——a、神权与王权结合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关系 c、实行世袭制 d、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秦朝统一的意义:

意义——a、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b、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c、秦朝统一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发展

1、皇帝制度:

创立者:秦始皇

特点:皇权至高无上

2、中央集权制:

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汉朝:实行郡国并立制度。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明清:实行内阁制度。

3、君权与相权:

秦朝:中央设三公,丞相是皇帝的政治助手,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汉朝: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又设“中朝”制约相权。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首脑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宋朝:设中书、门下分割相权;有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分散相权。

明朝: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

趋势——皇权逐步加强,相权逐步削弱,直至废除。

皇权与相权矛盾的实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

4、监察体制:

秦朝——御史大夫 汉朝——汉武帝设刺史 其他——御史台、都察院等。

5、选官制度:

演变: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评价——积极:a、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行政效率。

c、有利于读书风尚和“尊师重教”风气的形成。

d、是一种比较公平、公正的选官制度

e、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消极:a、考试科目、内容仅限于儒学经义范围。

b、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抑制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不利于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1、丞相制度的废除:

原因——历史上,相权妨碍皇权

措施——废丞相,权分六部

影响——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以君权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b、导致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c、导致国家政务集于皇帝一身

2、明朝内阁与近代西方内阁制度的不同:

不同——a、近代西方的内阁制度,是防止专制独裁,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b、明朝内阁制,是为皇帝提供参考意见,并无决策权。它是皇权专制的产物,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可见,它们名称相同,本质不同。

2、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高一历史必修一的思维导图

忙了一小时,不给最佳毙了你

1.战争《南京条约》,二次《天津》《北京》,中日甲午《马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

2.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工业品

3八国;二次后;甲午中日海战;甲午后三国干涉;镇压义和团是八国联军侵华;

4 (1)中英《南京条约》共13款,主要内容是: 1、宣布结束战争。两国关系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状态。 2、五口通商。清朝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 3、赔款。清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其中600万银元赔偿被焚,1200万银元赔偿英国军费,300万银元偿还商人债务。其款分4年交纳清楚,倘未能按期交足,则酌定每年百元应加利息5银元。 4、割地。清朝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5、中国海关关税应与英国商定。 6、废除公行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 7、领事裁判权,严重破坏中国的司法主权

(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承认朝鲜独立;向日本赔款白银2万万(亿)两;割让辽东半岛;将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以及澎湖列岛“永远让与日本”;允许日本在中国内地设厂,增开通商口岸等

5.中英《南京条约》开放的口岸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座城市,都是中国东南沿海的港口城市。

而中日《马关条约》开放的口岸是苏州、杭州、沙市(今荆州市沙市区)、重庆四座城市,基本都属于长江沿岸靠港口城市。

这个地理位置的变化则说明了侵略加深,由沿海向内陆,加大了经济掠夺,从对中国的影响上看则是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进程。

6前期:《天朝田亩制度》

后期:《资政新篇》

前者所提倡的“平均主义”更能反映农民的要求。因为它是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包括社会组织、军事、文化教育诸方面的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献。它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

7.一:用西方的宗教教义作为起义军的领导思想。

二:先后颁布了两个阶级,两种不同的施政纲领。

三:天平天国运动时期,亚洲其他国家也纷纷掀起反帝,反封建的起义运动高潮。太平天国运动和这些起义运动一起,掀起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四: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由农民阶级领导的大型反封建起义运动。

8中国同盟会;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孙中山后改为 民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创立民国)、民生(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三大主义。

9反帝反封建斗争;首先,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在亚洲的历史上也是一次伟大的转折。列宁把辛亥革命视为“亚洲的觉醒”。辛亥革命在亚洲打响了民主的第一枪。

他未完全完成反帝反封建的目标···所以一般人说他失败了

10

五四运动爆发的

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对中国加紧侵略及北洋对内压榨对外妥协所造成的民族危机;是由于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新兴社会力量的成长、的兴起及十月革命的影响;

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另外还有一点,尚未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那就是留日学生爱国斗争对国内的影响,也是五四运动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10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泉源,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

总之,五四精神代表着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统一体。

高中历史必修1至必修3的详细知识点

 从高中历史学习现状来看,许多学生感到比较乏味,尤其是记不住历史知识,这时可以用思维导图,这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多的帮助。下面我精心整理了高一历史必修一的思维导图,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高一历史必修一的思维导图欣赏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复习提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方式来决定。

 3.初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设侯、伯。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

 拱卫周王室,进行有效统治,巩固奴隶制国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

 ①分封对象?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作用: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②开发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⑤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序列,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趋向严密。

 (4)局限:

 受封诸侯在各自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为王权衰落和诸侯割据埋下隐患。

 (5)瓦解: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经济生产方式的产生,这一生产方式使诸侯势力日益壮大)。

 战国时诸侯国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瓦解。

 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定义: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制度。(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目的:

 加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内容:

 继承制;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家国政治

 (4)影响:

 ①形成了等级森严的政治制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5)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3.礼乐制度

 (1)含义:

 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如祭祀、婚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

 (2)目的:

 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3)作用:

 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三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贯穿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条主线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

 一、西汉

 (一)七国之乱

 1、原因:①历史原因:汉高祖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

 (郡国并行,上次青岛市摸底考试有一个郡国并行的看图题)

 ②直接原因:面对诸侯国尾大不掉之势,贾谊、晁错等人上书,主张消减封国

 2、过程: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接受建议,开始着手削夺诸侯国的封地,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二)汉武帝改革

 1、根本目的:为了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

 ①建中朝(?中朝?(内朝)是决策机构,由皇帝左右亲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书令、侍中、常侍等职。原先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外朝?。)

 要点解析

 ②设刺史(刺史是一种监察官员,负责监察地方)

 ③推恩令(解析: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儿子也可以获得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郡守管辖。通过推恩令,消弱了地方实力,使中央

 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3、作用:

 ①积极:巩固、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

 (注意与经济和文化相联系,文化上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上是由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所决定的;而经济上?重农抑商?也是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产生的。)

 二、唐代

 经过东汉末年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动荡之后,隋唐实现了统一。

 唐中叶发生了安史之乱,参与平叛安史之乱的唐朝大将和安史降将被封为节度使,他们拥兵自重,使唐中叶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三、五代十国

 1、实质: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2、特点:更迭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3、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宋太祖改革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收精兵

 统兵权 归?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卫步军司和侍卫马军司三部分组成)

 调兵权 归枢密院掌管

 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兵权最终由皇帝掌握。

 (2)削实权

 兵权?枢密院

 中央: 削弱了宰相权力 财权?三司使

 行?中枢门下 (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

 地方: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下设通判,负责监察。

 (3)制钱谷

 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部分外,其余运往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2、影响

 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到北宋为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基本告一段落,以中央的胜利而结束。)

 第四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贯穿中国古代史的第二条线索: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隋唐时期)

 ①三省为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

 ②尚书省下设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间既互相配合,又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

 完整的相权又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2、发展(宋朝)

 三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

 ①中枢门下?负责行政

 ②枢密院?负责军事

 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负责财政

 3、三省六部制的废除(元朝)

 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二、明朝皇权的加强

 1、明朝初年,沿袭元制,设中书省。

 2、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①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专制皇权达到新的高度)

 ②由于事务繁忙,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

 3、明成祖时期

 正式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此后内阁地位逐渐上升。

 注意:?票拟?和?批红?

 三、清朝专制皇权的加强

 1、清朝初年:承袭明制,设立内阁。重要的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军机处的设立

 (1)时间:清雍正年间

 (2)职责:可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政务,但由于军机处官员品级不高,只能跪奏笔录

 (3)影响: ①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②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高一历史必修一前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2.3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西周实行分封制。武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这样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和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赢政规定封建最高统治者为“皇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规定:皇帝称“朕”;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皇权至上

4、秦朝时,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掌军事。

唐朝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宋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 。后增设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军权和财政,以削弱相权。(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

元朝在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5、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郡国二制并行。

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大部由中央掌控。

元朝除河北、山西、山东归中央的中书省管,其余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6、 明朝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中书省和丞相,杀丞相胡惟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史称“内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7、皇太极设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康熙帝亲政后,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 ;雍正帝时,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8、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有得于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等。

消极: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总之君主专制的加强,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公元前6世纪,梭伦改革,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打击氏族制度残余,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2、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改革,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打破了血缘关系,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3、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公民大会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五百人会议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陪审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

4、雅典民主政治存在着明显缺陷。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成年男性,妇女、奴隶、外邦人及下层公民都没有真正的民主。

5、公元前5世纪中期,《十二铜表法》标志着成文法诞生;

6世纪,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撰法律汇编《民法大全》它是罗马法编纂的结晶,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平民反贵族斗争的结果,因此,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罗马对外扩张的必然结果公民法的发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

万民法的创立(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

6、 罗马法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作用是维系帝国,影响后世: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罗马帝国统治。 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1、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司法权和军权。《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责任内阁制是英国政治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 负责。首相实际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首相由下院中的多数党领袖担任。

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主要特点是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国王的作用:对外代表英国,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维系英联邦)

没全 你可以再去网上找下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复习提纲

一、列强入侵和中国军民的反抗

1、《列强入侵和中国军民的反抗简表》

战争名称 时间 结果 影响 中国军民反抗 反抗的意义

战争 1840-1842 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①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②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毁坏中华文明遗产;③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和司法等主权的完整;④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⑤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1年,三元

里人民抗英 P28,第一次自发的……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长期斗争是中国没有完全沦为列强殖民地的根本原因

甲午中

日战争 1894-1895 签订《马关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侵华由商品输出阶段进入资本输出阶段。 黄海海战与

反割台斗争 P31

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 1900 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义和团运动 P32,重点:

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

2、三大条约的内容

名 称 时间 内 容

割地 开口 赔款 其他

《南京条约》 1842

《马关条约》 1895

《辛丑条约》 1900

3、义和团运动

根本原因: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发展:山东-直隶-京津

失败的直接原因:中外势力的联合剿杀。

性质:反帝爱国运动。

意义:①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②义和团战士不畏,英勇斗争,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

③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没能将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二、伟大的抗日战争

1、日本侵华罪行

军事罪行:制造侵华事变(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一事变、1935年华北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1937年12月制造、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殖民罪行:P34第4自然段。

2、关内关外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史实

爱国力量 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史实

中国*** 九一八后立即发表抗日宣言;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1935年12月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东北军民 组织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

国民党爱

国官兵 十九路军凇沪抗战迫使日军三易主帅。长城抗战——安德馨营山海关殉国;二十九军宋哲元部长城喜峰口失而复得;冯玉祥联合***员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将日伪军赶出察哈尔省。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3、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标志(1937年9月……)、意义(P36)。

正面战场:国民组织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平型关战役)、徐州会战(台尔庄战役)、枣宜会战(张自忠牺牲)。

敌后战场:洛川会议、陕甘宁边区、反扫荡、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4、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七大(思想)。1945年8月15日、10月25日。意义(P39)。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