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范文程为何不入贰臣传是什么?

2.范文程为何忠于大清范文程结局如何呢?

3.中国十大奇人

4.范文程是清朝汉臣,历经四朝的元老,为何被称为汉奸?

5.姓范的名人

6.身为清朝四朝元老范文程,为何落得汉奸骂名?

范文程后代_范文程后代在哪里

范文程是“汉奸”吗?

精明怒吼:“数典忘祖,妄为文正公苗裔,他范文程不是汉奸,谁是汉奸?!”

遗老遗少们笑怼:“汉奸?岳飞都不能当民族英雄了,范文程凭啥是汉奸,醒醒吧,大明早亡了!”

"贰臣",泛指在前一个朝官,投降后一个朝代又做官的人。乾隆皇帝以“忠君”为准绳,评价投降的明朝官员为“贰臣”。他将这个“贰”定性为中性词,即褒贬不一,褒扬的是这些人为大清所做的卓越贡献,贬斥的是他们节气有亏。“贰臣”一词,在当时非常具有争议的,有人认为乾隆皇帝既过河拆桥,又嫌邀买人心。不过乾隆皇帝也不傻,毕竟“贰臣”们的后代皆是朝中栋梁,一句“所以至有二姓者,非其臣之过,皆其君之过也”,“全是老朱家的错”又把“理儿”给圆了回来。

范文程是“贰臣”吗?

肯定不是。《贰臣传》共收录明清两朝为官者一百二十人,其中不乏洪承畴、钱谦益这般的大人物。范文程虽然是生员身份,但并未入仕,首要条件不符合,所以范文程不是“贰臣”。

范文程,北宋名相范仲淹十七世孙,曾祖父范锐曾为嘉靖时期的兵部尚书,祖父范沈曾为沈阳卫指挥同知,其十八岁时,与兄范文寀同为沈阳县学生员。秀才范文程家族世受明勋,若不是万历四十六年抚顺惊变,他的人生历程绝不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样貌。

范文程是“汉奸”吗?

遗老遗少们网络上的几点质疑:

一,范文程,明之生员,投入大明建州卫军民都指挥使司,不算反叛,何为汉奸?

二,清军入关后,范文程安抚民心,是弥合的功臣,拯救汉民无数,何为汉奸?

三,中华一统,花团锦簇,汪精卫、菜菜子之流才是汉奸,范文程是融合的必然,何为汉奸?

精明答质疑:

一,此役恕不赘述,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就在赫图阿拉建国了,范文程兄弟于万历四十六年在抚顺被掳,何来不算反叛。

二,范文程为仕宦家庭出身,具有较高的政治敏感度,加之十数年中枢的历练,流于表面的手腕耍的非常漂亮。用”李闯“掩盖得国不正及,用"勿杀无辜,勿掠财物,勿焚庐舍"稳定民心,实际都是政治操作,实际效用不大,清军定鼎全国的过程中,汉民之血不是一纸公文能止得住的。制定制霸中原政策的那个人,必然也是罪魁之一,何来救民于水火。

三,”汉奸“一词,早见于元代,顾名思义出卖汉族利益的败类,至清代方跳脱出单一民族的指代,到了清末民国,始上升到背叛国家。而今的中华,民族融合,欣欣向荣,以今日之观点,范文程算不得”汉奸“。但在明朝,作为主体民族,以”汉奸“论,绝不为过!

孰对孰错,争论不休,各位看客,你们的疑问是什么,回答又是什么呢?

《清史稿》:“天命三年,太祖既下抚顺,文寀、文程共谒太祖。太祖伟文程,与语,器之,顾谓诸贝勒曰:“此名臣后也,善遇之!”

《清史稿》对于范氏兄弟投金,并得到重用的记述非常简略,即模糊了过程,又推高了立意。实际情况绝没有那么简单。万历四十六年抚顺一战,不但战死了辽东总兵,还造就了两位影响 历史 进程的汉人,李永芳与范文程,只不过二人的机遇却截然不同。

李永芳,无胆鼠辈,开门降敌后,封了参将,做了驸马,平步青云。范文程则不然,他是被掳降民,没被杀死已经是天大的了,面临他的是九年旗下奴生涯。

我们不知道那九年范家兄弟是怎样渡过的,他们经历了怎样的煎熬,在什么样的心理转变之下,开始死心塌地的为后金效命。一般情况下,人在如此境遇下,要么实际点,凭本事挖祖坟,要么卧薪尝胆,他日卷土重来。不过,前者更多,后者太少,范文程可能只是个普通的秀才而已,期望他在那般的逆境中反转,也是不现实的,从此点上看多少让人产生些许怜悯之情。

可后来的故事,就完全翻转了。

故国无望,受到赏识,自然要一逞胸中抱负。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再到顺治、康熙,范文程一生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四代帝王。从辽东到入关,从军策到民政,大清成长的每一步,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其不愧为清初一代重臣,更不愧死后,康熙皇帝亲笔书写"元辅高风"四个字的评价。

平心而论,皇朝更替在我们土地上数千年不觉,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个“奸”,那个“贼”,绝不在少数,文人有“气节”,文人也多“投机”,对大清来讲是具有重大贡献的忠臣,忠到甚至超越许多八旗勋贵,忠到让他忘记家毁成灭,忘记九年奴役,忘记多铎的辱妻之恨。难道这一切只是为了一逞胸中抱负吗,还是只是为了生存需要?

有些事情不遑多论, 历史 的大框架下,人们普遍的评价是清之功臣,明之叛逆,人们强调他入关后扶民有功,强调他节气有亏,完全忽略掉了对他的实际定性,才致使争论不休。当然,而今也不会就这一问题再定性了。

作者窃以为,范文程实为汉奸而!

从时代看,当时的时代,背叛民族者,实为汉奸!

从作为看,范文程双手沾满了同胞的血,皇太极时期数次叩关,范文程一介文人披甲上阵,杀伐狠辣,绝不是简单赞画参谋可比,凶辣程度不弱满洲八旗子弟。

范文程是真汉奸!

范文程为何不入贰臣传是什么?

范文程出生于明朝末年的辽东。这个时期的朝廷是宦官把持,奸臣当道,朝里朝外一团糟。没有好的统领者,地方官员称霸一方,把老百姓压迫地揭竿起义。老百姓吃不暖,睡不好,更别说能够一展抱负,出人头地了。范文程不是一个不学无术之人,他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是,在看到老百姓有家不能回,有学不能上,有理想却没有实现的可能之后,明白了这样的王朝不会有太长的寿命,跟随这样的朝廷混日子,自己是不会有出头之日的。而当时,努尔哈赤领导的后金,给了范文程一心希望,因为无论是从整治军队很严明,还是国家治理和谐,都要比明朝棒。范文程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可以让自己一展拳脚的希望,于是他投靠后金。虽然努尔哈赤为外族人,但是,在这里,他能够得到重用,努尔哈赤看重他,这叫知遇之恩!

他的政治理想和才华得以施展,英雄如若能有用武之地,那么他将为之放下一切。这应该是他忠于清朝,效力四代君主的主要原因吧。还有人说对于放弃自己的国家而为其他国家效力,这并不是范文程所想看到的,不过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能够不顾自己被后代骂,也要为了广大的老百姓谋平安,谋幸福;宁愿担着一个卖国贼的名义,这样的气节,这样的度量,这样的谋略,也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这个也比较过了,不能因为他范文程是范仲淹的的后代,就给他带上一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帽子啊!作为一个秀才,忠君爱国乃是其必备的本质,显然范文程没有,所以这个汉奸的帽子是摘不掉了!后来漂亮媳妇儿被抢,戴绿帽子想必也是报应,他的老婆竟然被多铎抢走了,范文程不但戴了绿帽还遭受了侮辱。当然了,相比于钱谦益,洪承畴这样拿着国家俸禄优待的朝廷官员,范文程的投降倒还没那么不可接受,毕竟他当时只是一个穷酸秀才,没有受到明朝什么恩惠。再者他身处辽东,其对于女的接受度本来就比关内要高,投降倒也情有可原。

其实说得更直接一点,古代只有忠君,没有爱过一说,就是一臣不事二主。范文程以布衣身份投靠清朝,并终身事清,不是贰臣。清入关时,范文程建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既有利于清取得,客观上也保护了中原百姓,范文程做的也没有错。说他是汉奸,着实有些过分了。 只能说,他没那么伟大,但也没那么可耻!总得从历史来看,范文程能够投靠清朝,成为大清王朝的肱股之臣,应该说这一举动是弃暗投明,奔向光明,至少对于他个人来说是这样,他的抱负至少是实现了。不过讽刺的是,他一心忠于清朝,最后却被乾隆这个大猪蹄子给放进了《贰臣传》。

范文程为何忠于大清范文程结局如何呢?

因为范文程在满清中的入仕经历不同,所以不入贰臣传。

清初第一汉臣的范文程却不在《贰臣传》之中,这并不是因为范文程是范仲淹的嫡系后代而被特殊照顾,也不是因为范文程在清朝挥师入关定鼎中原过程中立下了卓越功勋,而是因为范文程在满清中的入仕经历颇有些与众不同。

范文程经历

范文程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考取了秀才,在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军攻打抚顺的时候,范文程与兄范文寀主动开门献城,并且是主动求见努尔哈赤,表示愿意归降大清。

努尔哈赤见到范文程气宇不凡,仔细一打听又是宋朝名臣范仲淹的后代,因此努尔哈赤欣然接受了范文程,并且随即重用了范文程。

范文程在后来的地位太高,功劳太大,并且受到了皇太极和顺治两位皇帝的极力推崇,于是史官在编写历史文稿中才用了我们现在通用的事迹进行了记载。

中国十大奇人

范文程说通俗一点,就是汉奸。

这小子还是南宋重臣范仲淹的十七世孙。

他的家里也深受大明的优待,曾祖父曾经官至兵部尚书。

范文程18岁就考取了秀才,在辽东居住。可惜随后多年时间,范文程没有进学,始终是一个秀才。

在大明,秀才有些特权,但无法做官,不能满足范文程自己的政治欲望,也不能发挥他的才能。

当时辽东属于文化荒漠地区,范文程在哪里尚且不能进学,考中举人之类,在全国就更没有竞争力了。

就是因为范文程明白走科举考试,很难在大明出头,而满清急需要汉人谋士,这才决定背叛祖国。

所以,清军攻占抚顺以后,范文程主动去投靠满清,成为满清麾下的大汉奸。

据说当时努尔哈赤大喜,对手下人说:“这可是名臣的后人啊,你们可得对他好好尊重啊!”

为什么努尔哈赤这么说?除了范文程是兵部尚书的重孙子,范仲淹的后代,也是因为他是有能力的秀才。当年满清麾下都是一群武人,没几个识字的。

在捧着本《三国演义》都能当军官教材的军队里,范文程的秀才就相当于今天的博士后,算是一流学者。

这说明,范文程非常擅长投机,他投的很准,很快成为皇太极心腹。

诚然,范文程这个人能力非常强,对于满清的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军事都有很大的贡献,堪称开国重臣。

但此人身为汉人,投靠异族甘做鹰犬,反而自己的同胞,实属人品低劣的民族败类。

范文程的所作所为,其实同汪精卫没啥区别,一丘之貉而已。

比如,明军围攻大安口城,范文程披甲上阵,率领枪炮手,斩杀很多明军。

再比如,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初四日,范文程上书摄政王,奏请立即出兵伐明,夺取天下。范文程的建议,对清夺取中原的基本方针、政策的制定,对促使清军出发,起了巨大的作用。

满清几乎每一个大规模军事举动,都有范文程的身影。

就是在范文程的献策先,不知道多少汉人因此被杀。范文程的官帽红缨上,染满了自己的同胞的鲜血。

其实范文程投靠满清之前,满清在东北已经胡作非为,大肆虐杀辽东汉人,侥幸没死的也被他们当做奴隶。就这种情况下,范文程也主动去投靠,说明此人对同胞的死活毫不在意,是个无耻小人。

自然,范文程过的也不是很好。满清是异族朝廷,实权派众多,互相倾轧,毫不留情。范文程也被迫陷入政治斗争中,几次差点完蛋。

更倒霉的是,他的老婆竟然被多铎抢走了,范文程不但戴了绿帽还遭受了奇耻大辱。

这也算是报应吧。之前满清官兵对于汉人老百姓,欺男霸女,无所不为,范文程助纣为虐,最终搞到自己的头上。

范文程是清朝汉臣,历经四朝的元老,为何被称为汉奸?

1、鬼谷子

鬼谷子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一个人物,甚至可以说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奇人。不仅他出名,连他帐下的弟子:苏秦,张仪,孙膑,庞涓,也是历史上相当有名的人物。据说他们当时将战国七雄搅了个翻天覆地,能耐绝对是数一数二的。

鬼谷子,战国著名道家,纵横家鼻祖“鬼谷子”王诩的著作。《鬼谷子》,又名《捭阖策》。据传是由鬼谷先生后学者根据先生言论整理而成。该书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转丸、胠乱)失传。(一说二十一篇,一说十七篇) 纵横家(以《鬼谷子》为代表)的哲学观,深受《老子》哲学的影响。

纵横家的道家思想体现在其纵横“裨阖”的社会活动之中;纵横策士们在道家思想的指导下,力求“变动阴阳”,从而达到“柔弱胜刚强”的目的。 《鬼谷子》作为纵横家游说经验的总结,它融会了鬼谷子毕生学术研究的精华,其价值是不言自明的。该书作为纵横家的代表著作,为后世了解纵横家与道家的思想提供了不少的参考。

2、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3、姜子牙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中国著名历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别号飞熊,因其先祖辅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于吕,故以吕为氏,也称吕尚。

相传姜子牙72岁时在渭水之滨的磻溪垂钓,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被封为“太师”(武官名),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 。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建立了800年周朝,

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4、张良

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他精通黄老之道,不留恋权位,晚年据说跟随赤松子云游。张良去世后,谥为文成侯。《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

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表现出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后世敬其谋略出众,称其为“谋圣”。

5、范蠡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著《范蠡》二篇,今佚。

范蠡为早期道家学者,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

后定居于定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他是范姓始祖范武子的玄孙,并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

6、诸葛亮

诸葛亮,古今中外,闻名遐迩。他是军事战略家,运筹惟帷幄,决胜千里。他神机妙算,奇策泉涌,智谋纵横,出神入化。如隆中妙对,巧借东风,赤壁之战,巧取四郡,奇袭荆州,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等,无不闪其智慧的光辉。

诸葛亮,又是安邦治国的政治家。做一代名相,他奉行法制,助刘备安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德威并举,儒法并用,为蜀汉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不朽贡献。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7、李泌

李泌是唐朝中期的一位特殊人物,他历事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又是肃宗、代宗、德宗的顾问。在安史之乱以及以后的动荡年代里,他深谋远虑,全局在胸,避开祸端,为国家解决财政困难、安定边缘地区做了大量工作,保证了唐王朝的稳定和发展,是一位杰出的谋略家。

8、赵普

赵普,北宋佐国良臣,他以孝行感动赵匡胤,以对局势的锐敏观察和果敢应变,导演了黄袍加身的好戏。他力劝太祖御驾亲征,迅速平定了众多割据。

从唐末以来的乱世争纷中,他清醒地意识到藩镇之危和穷兵黩武带来的瘾患,提出了一系列切中时弊的改良措施,杯酒释兵权堪称最佳注脚。三度为相。影响着宋朝三百年的统治状况。

9、刘伯温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元至顺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诚意伯,岁禄240石。四年,赐归。刘基居乡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寻以旧憾为左丞相胡惟庸所讦而夺禄。

入京谢罪,留京不敢归,以忧愤疾作,胡惟庸曾派医生探视。八年,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

刘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10、范文程

范文程,初为大明生员,后努尔哈赤誓师南下,他沦身为奴。皇太极登位,范文程悟移人生,甚有政治家之见识。守遵化,突围力战,战功显著;行反间,功不可没;劝祥明军,乃得头功。后得皇太极重用,成肱股大臣。

谏言天下,计取中原,禁令士卒勿抢百姓,乃收民心,废除增加田税,乃快民心,争取汉臣归顺、合作,乃治民心。范文程,为清朝打江山,立下了不世之功,不亚汉之张良,明之刘基。

康熙五年(1666年),范文程去世,终年70岁。 康熙亲撰祭文,赐葬于怀柔县之红螺山。康熙皇帝亲笔书写“元辅高风”四个字,作为对他的最高评价

扩展资料

1、中国,是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并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国家,通用汉语、汉字,汉族与少数民族被统称为“中华民族”,又自称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2、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约5000年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开始出现聚落组织进而形成国家,后历经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局面。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君主政体退出历史舞台,共和政体建立。

3、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大陆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4、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先秦时期的华夏族在中原地区繁衍生息,到了汉代通过文化交融使汉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国主体民族的基础。后又通过与周边民族的交融,逐步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局面,而人口也不断攀升,宋代中国人口突破一亿,清朝时期人口突破四亿,到2005年中国人口已突破十三亿。

4、中国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绚烂多彩,是东亚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国,在世界文化体系内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差异,人文、经济方面也各有特点。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有诗词、戏曲、书法、国画等,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则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百度百科:中国

姓范的名人

因为当时他背叛了自己所效忠的王朝,选择了另一方的王朝。他当时虽然说被为自己的王朝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但是他当时是背叛了自己的王朝的,选择了另一方的王朝。因此他就被别人称作了汉奸,因为他们觉得他的功大于不了他的过。

别人认为他是为了弥补自己当时的过失,才为王朝做出那么多的贡献的。当时那他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他为自己效忠的朝出了很多的贡献,并且他是四朝的元老。后来他选择背叛自己所效忠的明朝而投靠了满清,是以为当时的明朝实在是太腐败了,他觉得这样的朝代就算他再厉害肯定也不会有所发展的,因此他觉得他自己是弃暗投明了。

而且有人认为如果他当时不背叛明朝的话,可能明朝也不会灭亡。为什么明朝是非常积极?考虑到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去帮助他渡过难关,他们觉得范文程就是这个非常有才能的人。如果他当时不背叛自己的国家,而选择忠于明朝的话,那样的话明朝肯定会有所改变的,而当时他效忠了满清的朝代,那样的话,会让满清的队伍更加强大起来,如果满清真的来攻打明朝的话,那样明朝肯定会不堪一击的,因此当时的他说这种作为是被人们所不耻的,觉得他是一个大汉奸,背叛了自己以前所效忠的王朝,而选择去效忠另一个王朝,就算他做了再多的贡献,那么他的名声也是非常不好。

总之,范文程当时被人们称作汉奸,是因为他背叛了自己以前所效忠的王朝,而选择了另一个王朝。

身为清朝四朝元老范文程,为何落得汉奸骂名?

姓范的名人有哪些? 范会:春秋时人。姓祁,名会,字季,以士为氏。因食邑于随,称随会;后又食邑于范,称范会,史称范武子。他是活跃于春秋前期晋国政治舞台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位显赫人物,也是刘姓、范姓、士姓、随姓等中国姓氏共同的大显祖。王符在《潜夫论》中称赞,“刘氏自唐以下,汉以上,德著于世,莫若范会之最盛也!”

范蠡:字少伯,生卒年不详,春秋楚人。与文种同事越王句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以灭吴,尊为上将军。至陶,操计然之术以治产,因成巨富,自号陶朱公。

范丹:(112-185年)一作范冉,字史云。东 *** ,通五经、尤深于《易》和《尚书》。

范长生:(?-318年)西晋(或者东汉末?)时生人。四川(19年后属重庆)涪陵丹兴人川(蜀)汉初,范长生族迁青城山。史载,范博闻强识,著《道德经注》、《周易注》。家族世代掌部曲,及长生,为天师道教主,蜀人奉其如神。或言其自汉末及晋穆,百三十余岁而终。刘备请其参政,其坚辞,故封其道遥公,为其建长生宫于青城山。晋元康(291―299)年间,巴氏族人李特领流民起。适李流军中饥荒,范资给粮资。李军士气大长,数月后攻占成都。特子雄 以范长生有名德,为蜀民所重,欲迎以为君而臣之。范婉拒,劝雄自立。晋永兴元年 (304)十月,雄受范戴,称成都王。后称帝,国号大成(后改为汉),以范为丞相,加号 四时八节天地太师,尊为范贤,封西山侯。范归返青城,雄于灌县离堆为范建造范贤馆(今伏龙观)。恃范佐,雄行 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策,比及中原战区,成国堪成乐土。

范宁:东晋经学家。推崇儒学,撰有《春秋谷梁传集解》12卷,是今存最早的《谷梁传》注解,被后人收入流传最广的《十三经注疏》中。

范晔:(398-446年)南朝宋史学家,曾任尚书吏部郎(范宁孙)。曾删取各家《后汉书》制作,著《后汉书》,成纪传80卷。 为范宁孙。

范缜:(约450-515年)南朝齐梁时哲学家、无神论者,先后仕齐、梁,任尚书殿中郎、尚书左丞等职。综合并发展了魏晋以来的无神论和神灭论思想,对佛教进行了尖锐的斗争。

范宽:生卒年不详。名中正,字仲立。北宋杰出画家,与关全、李成形成了五代、北宋间北方山水画的三个主要流派。

范仲淹:(986-1052年)北宋政治家和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2001年后吴县重新并入苏州)人。幼家贫好学,大中祥符八年 (1015年)考取进士。入仕后,不论在朝或任职地方,均勤政廉洁,政绩显著。京师流传有「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的盛誉。监泰州西溪镇盐仓时,修堤防海患,堤长数百里,人称「范公堤」。出巡江淮、京东灾区,开仓赈济灾民,减免赋税。宋夏战争期间,出任陕西帅臣,改革军队编制,提高军队战斗力,修城筑寨,屯田积谷,巩固了边防。西夏人称其为「胸中有数万甲兵」。庆历三年(1043年),任参知政事,在宋仁宗的支持下推行新政。庆历五年,新政失败,罢免参知政事。先后出任知(今陕西彬县)、邓(今河南邓县)、杭州等地。他的文学成就不亚于其政绩。其名作〈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传世名句。后人搜集著作有《范文正公集》。

范成大:(1126-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县(今属江苏)人。绍兴进士。将知处州时,南宋孝宗曾召见论政。乾道六年(1170)以资政殿大学士使金,几乎被杀。后出知成都府,入任参政知事。绍熙三年,知太平州,仅逾月即归,退居故乡石湖。有文名,尤工诗,有《石湖集》、《桂海虞衡志》、《吴船录》等。

范钦:(1505-1585年),......>>

请问,姓范的在历史上都有什么名人? 范侯 范武子范会 范文子范燮 范宣子范 范献子范鞅 范昭子范吉射(与中行氏相睦,结为姻亲。晋定公时,帮助中行氏对赵氏发难,结果被智氏等四卿所败,逃往齐国)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又称范伯、邸夷子皮、陶朱公。楚国宛三户人(今河南南阳)。著名春秋后期越国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精通韬略,足智多谋,拜为大夫,封上将军。 范雎:(公元前?~前255年),也叫范且,字叔,战国时魏人(今河南开封),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公元前266年,任为秦相,封于应(今河南宝丰),称应侯。 范增:(公元前277~前204年),今安徽桐城人。著名秦末楚王重臣,政治家、谋略家。是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末期农民战争中霸王项羽的主要谋士。封历阳侯,项羽尊称他为“亚父”。 范丹:(公元112~185年),又名范冉,字史云,陈留外黄县人(今河南杞县),著名东汉高士。 是中国古代廉吏典范。“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指的就是范丹,逝世后谥号“贞节先生”。 范滂:(公元137-169),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今河南郾城)。著名东汉末年士人领袖。 范明友:(生卒年待考),为霍光女婿,初为中郎将,又被封为度辽将军。宣帝继位,封范明友为关内侯。 范晷:(生卒年待考),字彦长,南阳顺阳人。西晋重臣。任冯翊太守,征拜少府,又出任凉州刺史,转任雍州刺史,封左将军。 范汪:(生卒年待考),字玄平,又称范东阳,范晷孙,范稚子。南阳顺阳人(今河南淅川人)。著名东晋医学家。曾任东阳太守。撰有《范汪方》(又作《范东阳方》、《范东阳杂药方》)一百七十余卷,今佚。其佚文散见于《外台秘要》、《医心方》等。 范宁:(公元339-401),南阳顺阳人(今河南淅川)。著名东晋经学家。曾任豫章太守。所撰《春秋谷梁传集解》十二卷,是今存世最早的《谷梁传》注解。 范泰:(公元355-428),顺阳山阴(今湖北光化西北)人。南朝宋大臣、学者。初为太学博士,历官谢安及会稽王道子参军,后升中书侍郎,加振武将军,升侍中。入宋拜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卒谥“宣”。 范晔:(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字蔚宗,南阳顺阳人(今河南内乡)。著名南朝刘宋时期史学家、散文家。所著《后汉书》为上起汉光武帝、下至汉献帝的近两百年历史的宏篇巨著。 范缜:(公元约450―515),南乡舞阴人(今河南泌阳)。著名南朝齐梁时期哲学家、思想家和无神论者。著有《神灭论》,有人曾以升官诱惑他改变观点,他不“卖论取官”。 范云:(公元451~503年),字彦龙,南乡舞阳人(今河南泌阳)。著名南朝齐、梁间重臣,政治家、诗人。历任侍中,迁散骑常侍、吏部尚书,再迁尚书右仆射,居官能直言劝谏。逝世后谥号“文”。 范长生:(公元218-318年),一名延久,又名重久,或名文(一作支),字元。涪陵丹兴(今四川黔江)人,西晋时大成名相。天师道首领,西晋时大成(都成都)丞相,封为天地太师.西山侯。 范履冰:(生卒年待考),河内人(今河南武陟)。著名唐朝时期重臣、史学家。知名于唐高宗,武则天执政后,出任宰相,并主持了国史的修撰。 范希朝:(生卒年待考),字致君,唐河中虞乡(今山西虞乡县)人,唐朝名将。任河东(今山西)节度使,检校尚书右仆射(相当于宰相),及右金吾卫大将军,随即又拜检校司空,太子太保。元和九年(814年),范希朝去世,朝廷赠太子太师,谥忠武,后又改为宣武。 范延光:(生卒年待考),字子瑰,相州临漳人。后唐同光中拜检校工部尚书。......>>

有哪些历史人物姓范 范蠡

范增

范进

姓范的人最高做到什么官 春秋战国

范武子范会(士会)

范昭子范吉射(与中行氏相睦,结为姻亲。晋定公时,帮助中行氏对赵氏发难,结果被智氏等四卿所败,逃往齐国。

范蠡[4]

范蠡(前536-前448),字少伯,又称范伯、邸夷子皮、陶朱公。楚国宛三户人(今河南南阳)。著名春秋后期越国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精通韬略,足智多谋,拜为大夫,封上将军。

范雎(前?-前255),也叫范且,字叔,战国时魏人(今河南开封),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前266年,任为秦相,封于应(今河南宝丰),称应侯。

秦汉

范增(前277-前204),今安徽桐城人。著名秦末楚王重臣,政治家、谋略家。是秦朝(前221-前206年)末期农民战争中霸王项羽的主要谋士。封历阳侯,项羽尊称他为“亚父”。

范式(生卒年待考),字巨卿,山阳乡人也,一名汜。东汉名士。曾任荆州刺史、泸江太守等职。

范丹(112-185),又名范冉,字史云,陈留外黄县人(今河南杞县),著名东汉高士。是中国古代廉吏典范。“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指的就是范丹,逝世后谥号“贞节先生”。

范滂(137-169),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今河南郾城)。著名东汉末年士人领袖。

范明友(生卒年待考),为霍光女婿,初为中郎将,又被封为度辽将军。宣帝继位,封范明友为关内侯。

范迁(?-65),字子庐,沛国(今安徽省濉溪县)人、东汉大臣,官至司徒。

魏晋南北朝

范晷(生卒年待考),字彦长,南阳顺阳人。西晋重臣。任冯翊太守,征拜少府,又出任凉州刺史,转任雍州刺史,封左将军。

范长生[4]

范长生(218-318),一名延久,又名重久,或名文(一作支),字元。涪陵丹兴(今四川黔江)人,西晋时大成名相。天师道首领,西晋时大成(都成都)丞相,封为天地太师.西山侯。

范贲(?―349),范长生之子,十六国初期蜀地(今中国四川省)民变领袖,曾任成汉丞相。347年,成汉被东晋所灭,成汉将领隗文、邓定等因此推范贲为帝,据成都。根据史书记载,范贲“以妖异惑众”,因此蜀地很多人归附。349年,东晋益州刺史周抚、龙骧将军朱焘攻击范贲,范贲被杀,益州平定。

范汪(约308-372),字玄平,又称范东阳,范晷之孙,范稚之子。南阳顺阳人(今河南内乡)。著名东晋医学家。曾任东阳太守。撰有《范汪方》(又作《范东阳方》、《范东阳杂药方》)一百七十余卷,今佚。其佚文散见于《外台秘要》、《医心方》等。

范宁(339-401),南阳顺阳人(今河南淅川),范汪之子。著名东晋经学家。曾任豫章太守。所撰《春秋谷梁传集解》十二卷,是今存世最早的《谷梁传》注解。

范泰(355-428),顺阳山阴(今湖北光化西北)人,范宁之子。南朝宋大臣、学者。初为太学博士,历官谢安及会稽王道子参军,后升中书侍郎,加振武将军,升侍中。入宋拜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后加特进、王师如故。卒谥“宣”。

范晔(398-445),字蔚宗,南阳顺阳人(今河南内乡),范泰之子。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散文家。所著《后汉书》为上起汉光武帝、下至汉献帝的近两百年历史的宏篇巨著。

范缜(约450-515),南乡舞阴人(今河南泌阳)。著名南朝齐梁时期哲学家、思想家和无神论者。著有《神灭论》,有人曾以升官诱惑他改变观点,他不“卖论取官”。

范云(451-503),字彦龙,南乡舞阳人(今河南泌阳)。著名南朝齐、梁间重臣,政治家、诗人。历任侍中,迁散骑常侍、吏部尚书,再迁尚书右仆射,居官能直言劝谏。逝世后谥号“文”。

隋唐

范履冰(?-689),河内人(今河南武陟)。唐朝重臣、史学家。知名于唐高宗,武则天执政后,出任宰相,并主持......>>

历史上姓范的名人有哪些 范蠡(前536-前448),字少伯,又称范伯、邸夷子皮、陶朱公。著名春秋后期越国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精通韬略,足智多谋,拜为大夫,封上将军。

范雎(前?-前255),也叫范且,字叔,战国时魏人(今河南开封),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前266年,任为秦相,封于应(今河南宝丰),称应侯。

范增(前277-前204),今安徽桐城人。著名秦末楚王重臣,政治家、谋略家。是秦朝(前221-前206年)末期农民战争中霸王项羽的主要谋士。

范丹(112-185),又名范冉,字史云,陈留外黄县人(今河南杞县),著名东汉高士。是中国古代廉吏典范。

范长生(218-318),一名延久,又名重久。涪陵丹兴(今四川黔江)人,西晋时大成名相。天师道首领,西晋时大成(都成都)丞相,封为天地太师.西山侯。

范宁(339-401),南阳顺阳人(今河南淅川),范汪之子。著名东晋经学家。曾任豫章太守。所撰《春秋谷梁传集解》十二卷,是今存世最早的《谷梁传》注解。

范晔(398-445),字蔚宗,南阳顺阳人(今河南内乡)。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散文家。所著《后汉书》为上起汉光武帝、下至汉献帝的近两百年历史的宏篇巨著。

范希朝(生卒年待考),字致君,唐河中虞乡(今山西虞乡县)人,唐朝名将。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今江苏苏州)经考察,范公出生在(河北正定),著名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和军事家。

范镇(1007-1088),字景仁,四川华阳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举进士第一,以直言敢谏闻名。

范祖禹(1041-1098),字淳甫(淳,或作醇、纯,甫或作父),一字梦得,成都华阳人。北宋著名史学家。

范成大(1126-1193),号石湖居士,吴郡人(今江苏苏州),著名南宋大臣,“田园诗派”的集大成者。初为徽州司户参军,累迁礼部员外郎。

范文程(15-1666),字宪斗,号辉岳,辽宁沈阳人。著名清朝开国宰辅、文臣领袖,杰出政治家、谋略家。

姓范的名人有那些? 历史名人:范蠡、范仲淹。现代电视名人:范德飙、范伟。

史上姓范的名人有多少? 范 蠡:(生卒年待考),字少伯,又称范伯、邸夷子皮、陶朱公。楚国宛三户人(今河南南阳)。著名春秋后期越国政治家。精通韬略,足智多谋,拜为大夫。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大破越军,勾践偕妻等入吴称臣。 范 雎:(公元前?~前255年),也叫范且,字叔,战国时魏人(今河南开封),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 范 增:(公元前277~前204年),今安徽桐城人。著名秦末楚王重臣。 范 丹:(公元112~185年),又名范冉,字史云,陈留外黄县人(今河南杞县)。著名东汉高士。 范 滂:(生卒年待考),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今河南郾城)。著名东汉末年士人领袖。 范 晷:(生卒年待考),字彦长,南阳顺阳人。著名西晋重臣。 范 广:(生卒年待考),字钟将,西晋南阳顺阳人(今河南内乡),范晷之子。 范 稚:(生卒年待考),西晋南阳顺阳人(今河南内乡),范晷之子。 范 宁:(生卒年待考),南阳顺阳人(今河南淅川)。著名东晋经学家。 范 晔:(生卒年待考),字蔚宗,南阳顺阳人(今河南内乡)。著名南朝刘宋时期史学家。 范 缜:(生卒年待考),南乡舞阴人(今河南泌阳)。著名南朝齐梁时期哲学家和无神论者。 范 云:(公元451~503年),字彦龙,南乡舞阳人(今河南泌阳)。著名南朝齐、梁间诗人 范履冰:(生卒年待考),河内人(今河南武陟)。著名唐朝时期重臣、史学家。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今江苏苏州),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代。著名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范成大:(公元1126~1193年),号石湖居士,吴郡人(今江苏苏州),著名南宋诗人。 范文程:(公元15~1666年),字宪斗,号辉岳,范仲淹后裔,辽宁沈阳人。著名清初大臣。 范汉杰:(公元1895~16年),又名范其迭,字汉杰,广东大埔县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国民革命军副总司令。范 荩:(公元1899~1938年),丰城淘沙后坊村人,著名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第一九八师副师长,抗日名将。

中国古代有哪些姓范的名人? 咱老范家历史上著名的的人物多着呢``

不过最出名的不外乎`` 那么几个``

越王勾践灭吴,奠定春秋最后一霸地位的――范蠡。 狡兔死,走狗烹``` 称霸之后的勾践开始清算身边的贤良,于是```范蠡退隐西湖`` 转战商界,终成一代富豪陶朱公。 听闻他老人家在西湖还和中国历史上四大美女之一的`` 西施`` 发生过一段感情! 至于是不是历史绯闻` 就不得而知了!

秦国能够完成一通中国大业的战略制订者――范雎。范雎没有入主秦国之前,强大的秦国像只没头苍蝇一样乱撞,东打一下西搞一下``` 征战中原多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范雎任相以后,站在全局战略的高度上,结合秦国所特有的地理形式,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 迷失方向的帝国终于找到了方向,此后秦国的统一之路也在远交近攻的指导下`` 逐步实现!

西楚霸王项羽的亚父――范增。至今我也搞不懂,像范增这样一顶一的谋略高手`` 怎么会出现在项羽的身边。 对他老人家不是很了解`` 就不扯了``

北宋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文正公可是咱老范家在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谓之妇孺皆知并不为过。 文正公一生最牛叉的两件事莫过于著《岳阳楼记》和发动“庆历新政” 咱老范家的骄傲``````

帮助皇太极完成清朝统一大业的谋略家――范文程。 几百年来,历史对他的评价很不公平。汉奸```

强烈要求为我老范家的先祖 *** ``` 所谓良禽择木而栖,大明王朝走过了200多年的历史,气数已尽。 又何必愚忠于它呢```

请问,姓范的在历史上都有什么名人? 范仲淹

范文程是大清入关之后的重臣,他不仅帮助大清入主中原,并且在大清入关后帮助顺治帝安抚中原百姓,并且还辅佐顺治帝制定一系列利于大清发展的国策。于大清朝而言范文程是一代功臣,但是范文程是汉族出身,并且是大明朝有功名在身的臣子,所以当时范文程帮助大清入主中原,深深伤害了汉族同胞,所以才会落下汉奸的骂名。

范文程出生在大明万历年间,并且他成年后便考取了大明朝的秀才,成为当时大明朝有功名在身的文人,所以范文程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汉族人。后来努尔哈赤在东北崛起,建立了后金,范文程也是有感大明朝的腐败,便与族兄一起投靠了努尔哈赤。当时努尔哈赤并没有重用范文程,直到皇太极继位后,皇太极效仿大明朝帝王加强皇权,这个时候,范文程才成为当时大清的重臣。

后来大清在多尔衮的带领下入主中原,但是为了可以震慑汉族,也是为了可以尽快统一中原,大清对待汉族一些地方人民比较残忍,尤其是在后来南明朝廷与大清的战斗中,清军更是屠城,这对当时汉族人民伤害很深。

范文程虽然当时是有利大清的功臣,并且为大清可以顺利统治中原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毕竟不是汉族,再加上当时清朝入关时候,很多政策都对汉族人民伤害很大,因此范文程这个曾经的汉臣便成为汉族人眼中的叛徒,因此他才会落下汉奸的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