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5篇

2.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篇示例

3.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时间》教案及教学反思

4.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

5.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教案

6.二年级数学有多少块糖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_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二年级# 导语做一份好的教案,可以让老师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显现出足够强大的自信。而且对于教案不仅仅是学校考核的标准之一,一个优秀的教师,他会在教案中加入自己独到的见解,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102页总复习及练习二十五第9~1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刻度尺量、画线段。

 2、使学生加深对角和直角的认识,能正确区分角和直角。

 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观察等活动中获得对线段、角、直角等图形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会量、画线段。

 难点:认识角和直角,会画角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学生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宣布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并板书课题: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复习。

 二、复习旧知

 1、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

 ①用手臂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用手指表示1厘米大约有多长。

 a。学生比画。

 B。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大约长1米?哪些物体大约长1厘米?

 ②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1米=()厘米  400厘米=()米

 3米=()厘米  700厘米=()米

 2、量、画线段。

 ①看教材第105页第10题,估计两条线段大约有多长。

 指名回答。

 ②动手量一量,验证你估计得对不对。

 请同学汇报测量结果,并说说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③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小组同学相互检查。

 3、角和直角、锐角、钝角。

 ①说一说教室里哪儿有角,哪些是直角,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②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怎样才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怎样画一个直角?

 用三角板的直角来画,从直角的顶点开始,沿着两条直角边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直角。

 4、完成教材第102页第6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五第9题。

 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小组活动。

 ①小组合作开展学习活动。

 ②相互交流,你是怎样折的?怎样拼的?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多少个正方形?怎样判断锐角、钝角?。

 ③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完成书105页第11题。

 四、总结提升

2.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学生一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与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表内除法的编排体现了两个特点,第一,在学生们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第二,不再明确区分“等分除”和“包含除”,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们体验和感悟两种不同的生活原型(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24人租船,每船限乘4人),从而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万以内数的认识改变了原有的编排结构,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出现了数位顺序表和近似数。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编排具有过渡的特点:在上一册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三位数(几百几十)的笔算加、减法,为进一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作好准备。本单元还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们进一步学习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安排了解决问题教学单元,以学生们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内容为素材,展示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二结合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适时安排解决问题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学习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与变换一章,内容包括“锐角和钝角”“平移与旋转”。与原有教材相比,“锐角和钝角”的认识明显提前了,“平移与旋转”是新增加的内容。在量的计量方面,教学克和千克,突出让学生们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活动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质量观念。在统计知识方面,让学生们进一步学习统计的意义,学习简单的数据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本册教材还安排了“找规律”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不仅使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发现和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们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们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比较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们初步会用根据除法的意义 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们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

 3、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使学生们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初步渗透变换的教学思想方法。

 4、让学生亲身经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使学生们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们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

 5、让学生经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过程和作用;能人、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用符号用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6、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知道用称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7、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8、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惊醒简单的分析;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9、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扎扎实实开展教研活动,充分发挥集体教研的作用。

 3、认真研究、创造性的使用实验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4、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奥数辅导,使它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重点抓好学困生的辅导工作,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

3.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统计——生日》(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创设音乐情境,提出问题。(播放生日快乐歌)

 师:同学们今天是淘气的生日,我们一起来为他唱首生日歌庆祝庆祝好吗?(学生立即兴奋起来,情不自禁地拍手哼唱起来)淘气说他的生日是在12月,是在冬季出生的。

 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是在哪个月份出生的?属于哪个季节?

 生1:我的生日是在6月,是夏季出生。

 生2:我的生日是12月,是冬季出生。

 生3:我的生日是4月,是冬季出生。

 师:到底你们说对了吗?请看大屏幕:三、四、五月是春季,六、七、八月是夏季,九、十、十一月是秋季,十二、一、二月是冬季。

 师:现在你们知道自己是在哪个季节出生的吗?在小组里和你的伙伴说说。

 师:看来,有的同学生日在春季,有的同学生日在夏季,有的同学生日在秋季或者冬季。到底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呢?(教师表情疑惑)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自己的意见)

 师:大家的意见不统一,可难坏了老师,要想准确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该怎么办呢?(学生各抒已见,想法不一,学生体会到需要统计大家的意见。)板书:生日——统计

 二、亲自调查,收集数据

 1、调查准备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用统计的方法来调查我们每个大组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

 师:下面我们就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调查。你们想怎样去调查?

 生1:可以让在春季过生日的同学站在一排,在夏季过生日的同学站在另一排……

 生2:让在春季过生日的同学举手,数一数有多少个?再让在夏季过生日的同学举手……

 生3:让每个同学在什么季节过生日写在纸上,交给组长进行统计。

 生4:让在春季过生日的伸出一个手指,在夏季过生日的伸出两个手指,在秋季过生日的伸出三个手指,在冬季过生日的伸出四个手指。

 师:看来同学们的方法还有很多。调查前,请小组成员先商量你们打算如何分工调查?

 师:调查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不重复、不遗漏)强调安静。

 2、小组合作调查,绘制统计图

 教师重点关注需要帮助的或有不同记录方法的学生,并进行评比。

 3、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都调查完了,哪个小组愿意派代表,说说你们小组是怎样调查的?结果怎样?

 师提出要求:其他同学仔细倾听,听调查的结果和小组里的人数是否一样。

 师:其它小组的同学和他们的这一小组调查的结果一样吗?

 大家一起数数统计的人数是否有遗漏。

 (各小组依次汇报)生汇报的时候,老师将每个大组的春、夏、秋、冬出生的人数统计在大表格中

 三、验证数据

 师:这是刚才大家每个大组调查的结果,老师根据你们的统计绘制出这张班级统计图。请小朋友们先来数一数在春季过生日的有几人?夏季、秋季、冬季过生日的有几人呢?

 师:那你们算一算,我们一共统计了多少名同学?再看一看,今天来这里上课的同学有多少人?说明在统计时有没有多余的?有没有遗漏的?看来,同学们在统计时非常认真。

 四、分析统计结果,解决问题

 师:仔细观察图,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生1:我知道了春季过生日的人数最多。

 生2:我知道了春季过生日的比夏季过生日的多8人。

 师:如果××同学也来参加我们的统计活动,同学们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出生?为什么?

 五、可能性教学渗透

 师:这是笑笑给我们二年段春季出生的同学做的统计表,你们能根据这个表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请你们在小组里交流,提出最经典的一个问题考考其它小组。

 师:在我们二年段中,三班春季出生的人数排行榜第二多,请你们猜猜三班春季出生的人数可能有几个?为什么?

 六、拓展延伸,全课小结。

 师:今天这一节课,我们要调查我们班哪个季节出生的人最多的问题解决了吗?是怎么解决的?

 生:……

 师:对,是大家通过亲自调查,得出数据,再整理制成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分析得到解决的,也就是统计出来的。

 师:在生活当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统计呢?

 生1:要想知道在上次考试中,哪一个分数段的人数最多?

 生2:要想知道我们小组每个同学每个星期的零花钱是多少,也要用到统计。

 生3:要知道全校哪个班级的人数最多,也要进行统计。

 相信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能把统计的知识更好的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去。

 点评:今天这一节课,哪个小组表现的突出?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5篇

数学老师要让学生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以下是我整理的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范文一:认识米用米量

课  题: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内容: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5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 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 复习引入

(1) 提问:

①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② 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2) 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

(板书:认识米 用米量)

二、 探究新知

(1) 认识“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 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3) 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三、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 铅笔长15米。(  )

② 课桌高70米。(  )

③ 一棵树高16厘米。(  )

(2) 完成练习一第3—5题。

四、 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 用米量

1米=100厘米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范文二: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的例6、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

(2) 使学生学会用刻度尺量线段。(限整厘米和整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找线段、量线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线段和量线段。

难点:掌握线段的特征,会分辨线段。

教学方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绳子、直尺、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 探究新知

(1) 感知线段的特征。

① 老师准备一根绳子,提问:绳子现在是弯曲的,怎样使它变直?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示范:两手一拉绳子变直了。

小结:把绳子拉直后我们两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板书:线段)

② 看看线段的特点。

小组讨论,汇报。

教师指导:直的、有两个点。线段的两端是线段的两个端点。

③ 出示拉直的绳子。

提问:现在这条绳子是线段吗?为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④ 出示几条不同长短的线段,提问:这些线段长短一样吗?

教师总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而且有长有短。

(2) 完成“做一做”

(3) 找线段

小组讨论汇报。寻找我们身边的线段。

(4) 连线段、数线段。

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让学生说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小组讨论汇报。

(5) 量线段长。

二、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2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订正。

三、 总结;这节课我们都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线段的特征:直的,有两个端点。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范文三:画线段

教学内容:教材第6页的例7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过程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画指定长度线段的要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仔细、准确地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刻度尺画线段。

难点: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

学法:实践操作法。

教具准备:

直尺。

教学过程:

一、 探索新知

(1) 巩固量线段的长度。

① 观察,初步感知。

出示课本第6页“做一做”第1题线段。

教师强调:测量线段时,这条线段的一端要对准刻度线0,看另一端对准刻度线几,就是几厘米。

② 演示,直观感知。

③ 操作,亲身体验。

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数学课本的长。

(2) 学习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① 观察,初步感知。

出示课本第6页例题“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教学情境图。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画法。

② 演示,直观感知。

老师演示,强调在画线段时一定要在线段的两端表示出端 点。

③ 操作,亲身体验。

学生画完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二、 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6页“做一做”中的第1、2题。

集体订正。

三、 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画线段

画线段:从尺子的0刻度线开始画起,画到指定厘米数的地方。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篇示例

#二年级#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 无 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5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2、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形成线段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受,认识线段。

 1、如果要把线段用图表示出来,它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象一下线段的样子。

 2、(课件出示线段图)线段是什么样子的?师根据学生描述介绍端点。

 3、学生完整描述线段的特征。

 4、再次闭上眼睛,在脑子里记住线段的样子。

 5、这是刚才的线段,(课件逐步演示旋转)它变了,现在还是线段吗?为什么?你们发现了什么?

 6、师:是啊,不管方向怎么改变,只要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它就是线段。让我们来看看下面那些是线段。(学生辨别线段)

 7、(隐去非线段,留下线段)这些都是线段,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8、师小结过渡。

 二、回归生活,体验线段

 1、我们的生活中藏着许多线段。(尺)你们看,这把尺的一边,就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这两端是它的两个端点。这把尺上还有线段吗?

 2、(数学书)你能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找到线段吗?同桌互相指一指。

 3、黑板上有线段吗?谁把它找出来?

 4、直尺、数学书、黑板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生活中的线段可多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小朋友两人一组,你指给我看我指给你看。

 5、全班交流。

 三、实践操作,感悟画法。

 1、生活中的线段太多,我们说也说不完,能不能想个办法把它画下来呢?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来画线段?为什么?

 2、请小朋友选择你喜欢的工具,自己试着画一条线段。

 3、交流。你是用什么工具画的?(指名演示画线段)你是怎样画的?

 4、谁也是这样画的?你们是用什么工具画的?

 5、谁画线段的方法和他们不一样?

 6、师:我不同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合适的工具来画,在这么多工具中,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

 7、师:尺子是我们常用的画线段工具,用尺画线段,不仅画得好,还特别方便,尺的用处可大了,将来我们还可以用它来测量、设计图纸。

 8、学生用尺任意画不同的线段。全班评议、欣赏。

 四、多种方法,深化认识。

 1、(出示纸)你能用纸折出一条线段来吗?试试看。

 2、交流。你折的线段在哪里?谁折的线段比它长(短)?

 3、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围起来,还能拼成我们认识的图形。这些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学生数一数,填一填。)

 4、反馈。猜猜看六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七边形呢?你怎么知道?

 5、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线段吗?

 6、师:一条线段看起来不起眼,很单调,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能围成我们认识的各种图形,许多线段还能组成很神奇的精美图案。(欣赏)

 7、漂亮吗?我们也来试一试,画一画,做一名小小设计师。

2.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一、情景导入:

 1、请看,这是什么呢?

 2、可别小看这硬币哦,它能告诉我们有趣的数学知识呢!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硬币,一元的硬币现在有两种版本的。一种是新版的:正面是一大朵菊花反面有一个大大的1元字样;另一种是老版的:正面有朵小牡丹花和一个小1元的字样而反面是国徽。淘气和笑笑送来的就是老版的一元的硬币。硬币要和我们做个游戏呢。你们喜欢做游戏吗?

 3、好!请小组长来领硬币,每两人一组。每组抛五次,听口令开始。一个同学抛,另一同学猜测并作好记录。注意抛的时候用力不要太大,以免落在地上不好找。准备好了吗?请开始!

 4、请各小组汇报情况。(小组汇报)

 5、从刚才同学们抛硬币的结果来看,硬币落地时一定是正面朝上吗?

 6、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数学问题―――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

 二、活动探究:

 1、请5个男同学代表淘气,5个女同学代表笑笑。比赛内容是:摸球大赛。这儿有两个淘宝盒,里面装有乒乓球。比赛规则是摸到一个黄球加二十分,白球不加分,底分一百分。有请淘气组和笑笑组。

 2、当盒子里全部是黄球时,则一定能摸出黄球。板书(一定)没有黄球时,则不可能摸出黄球。板书。(不可能)

 3、请翻到课本93页,请你动手连一连。你会做吗?

 4、那还等什么呢?快快动笔吧。(学生独自做后,集体交流)

 三、实践应用

 1、播放课件:(食物、水、游泳圈、羽绒服、雨伞、洗浴用品),这些东西中哪些一定要带,哪些可能要用,哪些不可能用呢?

 2、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老师可以放心地出发了。刚才你们设想的事情中有些可能发生有些不可能发生,也有的一定会发生,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

 3、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改变。同学们说得都对,这是你们积极思考得出的结果。

 4、今天同学们和老师共同探讨了可能性的问题,能说说你都知道了些什么?这堂课什么地方最让你难忘?

 5、生活中像这样确定的或不确定的事情有很多,及时地了解,认真地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这些事件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分橘子”,课本第3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分橘子的实际操作过程,初步了解余数的含义,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实际操作,经历用竖试表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并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和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竖试书写格式,理解每一步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课件出示14个橘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如果每盘放4个橘子,14个可以放几盘?(教师板书)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2、师生进行互动交流。

 师:从题目中你们可以得到那些信息?

 生:每盘放4个橘子,总共有14个橘子。

 师:题目要求我们要怎么分?

 生:每盘放4个(平均每盘放4个)

 师:那题目要我们求什么?

 生:14个可以放几盘

 师:根据这些信息,谁知道该怎么列式呢?

 生1:从14里减去3个4等于2,所以可以放3盘;(14-4-4-4=2)

 生2:根据乘法口诀:三四十二,得出结论可以放3盘,还剩2个。

 生3:可以用除法运算列算式:14÷4=3(盘)……2(个),说明可以放三盘,还剩2个。

 3、教师与学生合作摆一摆,验证以上结论是否正确。

 4、介绍用竖式解决以上问题

 由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14÷4=3(盘)……2(个)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边写边说明每一步的含义:

 先写“厂”,表示除号,把要分的14个橘子,也就是被除数写在“厂”的里面。把每盘的橘子数4,也就是除数写在“厂”的左边。写好后,按下面的步骤用竖式计算。

 一试商:14除以4,商是几,写在哪?根据乘法口诀求商,商是3,相同数位对齐,即商与被除数14的个位对齐。

 二相乘:商与除数相乘的积写在被除数14的下面,相同数位对齐。三相减:从总数14里减去分走的12,还剩2个,14-12=2,画上横线对着个位写2。

 四检查:看看余下来的数是不是比除数小,并说说竖式上的每个数字代表什么意思。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3页的“试一试”和第4页的“算一算”,“想一想”先由学生独立解题,再由老师讲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4页的第3题。

4.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知识与技能:

 1、认真观察图画,说出图意,提出相关的乘法问题,并应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继续学习、体会从上面、侧面、正面看到的简单物体的不同形状,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形状。

 过程与方法:

 1、认真观察图画,能够提出相关的问题

 2、让学生提出生活实际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应用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3、培养小组合作意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国庆节期间,你们有的外出旅游,有的在本市游玩,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有些什么感受?(让几个同学说一说)

 师:国庆节,不仅我们市,全国上下都是一派喜气洋洋。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节日广场”,再次感受一下节日的喜悦。(板书课题:节日广场)

 二、探索学习

 (一)广场上

 1、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节日广场”图,你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并体会祖国的美好)

 2、师:同学们看到了祖国富强、人民欢庆的景象,那你能根据看到的景象提出乘法问题吗?请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仔细观察。

 3、学生独立观察画面,思考,把自己的问题在小组里说给其他同学听。

 4、集体交流。

 各小组同学派代表,将本小组问题提出,指名由某位同学或某个小组同学回答。

 (先让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在小组里说给其他同学听,让学生讨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用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验证,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思维会更有深度。并使学生看到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计算“相同加数的和”的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

 (二)瞻仰烈士纪念碑。

 1、师:同学们,在节日中,少先队员在烈士纪念碑前,敬上队礼,他们会对烈士说什么呢?

 (指名学生说)

 2、师: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少烈士用鲜血、生命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烈士,更不能辜负烈士的热血,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才能把祖国建设得更美!

 (及时利用教材提供的场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对他们进行学习兴趣、自信心等方面的培养,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

 3、连一连。师:请问下面三幅图(课本31页)各是谁看到的?连一连,说一说每一幅图是从纪念碑哪个面看到的。

 (观察图画,发挥想像力,独立思考,动手连)

 4、全班交流

 三、实践与应用

 师:今天走进节日广场,感受到祖国的欣欣向荣,还发现了许多数学知识,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你还能发现哪些乘法问题?

 (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及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渗透了解决问题的要求,尽可能以学生乐于接触的、有数学价值的内容作为数学学习的题材,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有趣,而且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总结,下课。

5.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一课时(第67、7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学生活动,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物体。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具准备

 学生喜欢的玩具、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用学生喜爱的游戏入手,创设情境

 1、播放有多种动物叫声的vcd,请学生猜一猜都有动物(如孔雀、恐龙、狮子等),同时问:“你是怎样猜出这些可爱的动物的?”(学生回答说是根据动物的声音。)

 2、出示几张动物卡片,遮住动物的一部分,又请学生是什么动物?

 3、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撤掉遮住动物的纸片,问学生是怎样猜出来的?

 4、生:我看见大象的长鼻子;我看见老鼠的尾巴;我看见骆驼的驼峰……

 师:你们看见了动物的不同形状,有正面的、侧面的、后面的。那今天我们就玩一玩,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你看到了什么?(出示课题)

 二、引导探索,体验不同位置观察到的不同的物体形状

 1、师:请同学拿出汽车玩具放在桌面上,小组内的同学互相玩耍,并说出自己在座位上所看到的汽车的形状。

 小组汇报: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生:我看到的是它的车门和车轮;我看到的是它的车灯;我看到的是它的车尾。

 2、画学生看到的汽车形状。师:咱们来一个画画比赛,看谁能把自己看到汽车的形状简单而又比较准确的画出来。(小组活动)

 3、展示图画。请每组小组长把本组的画收集到一起,并贴在黑板上。

 师:请小朋友来介绍自己的画,讲讲画出来的形状是在什么位置看到的?为什么汽车有这么多不同形状?

 生:因为我是从侧面看的;因为我是从正面看的;因为我是从后面看的……

 师:原来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汽车形状也不同。

 4、师:请学生交换位置,再观察,说说自己在座位上所看到的汽车的形状。

 ××生:我看到的是它的车门和车轮;我看到的是它的车灯;我看到的是它的车尾。(让学生回原位。)

 5、请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玩具(每组一个)放在桌上,坐在现在的位置上观察玩具的形状并把它画出来。(全班交流,介绍画出来的形状是在什么位置上看到的。)

 三、应用拓展

 1、找朋友。请小组每一个成员将自己的数学书合在一起,摆放在桌上,再请每一个同学从自己所在的'位置介绍看到书的形状。老师同时出示请学生判断。

 2、连线游戏。教科书第70页第一题,请学生仔细观察从不同的位置所看到的汽车形状。

 四、小结评价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出示卡片)所以在我们的眼睛里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而这里面有我们许多数学的知识。因此我们更应该热爱我们的生活。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时间》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一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中秋节快到了,三江的月饼师傅正在忙着做月饼,瞧!新鲜的月饼出炉了

 1、(出示9个月饼)请大家一起来数一数,这堆月饼有几个(9个)那么9个月饼最接近几十呢?(10)我们也可以说9个月饼大约是10个。(学生跟读)

 2(出示43个月饼)这堆月饼有几个呢?你能一下子数出来吗?请大家估计一下,这堆月饼大概是几十个?教师宣布正确答案43个月饼,43最接近几十?我们也可以说43个月饼大约是40个

 3、那么64个月饼我们也可以说大约是多少个月饼呢?86个月饼呢?

 揭示课题:象刚才这样把一个准确数看成大约是几十,这就是估计,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用这个知识来学习加减法的估算。

 二、探究加减法的估算

 1、这几天到三江买月饼的人可多了,你瞧!这3种月饼是大家欢迎的,(出示豆沙月饼28元,蛋黄月饼43元,水果月饼24元)

 2、你能向小朋友介绍一下这些月饼大约是几元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大约是30元,大约是40元,大约是20元)

 小朋友们真能干,那你能根据刚才估计的数据,帮老师算算买豆沙月饼和水果月饼大约是多少元吗?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你还能象老师一样来提问吗?

 3、四人小组讨论:

 现在方老师带了100元钱去买这3盒月饼,你帮老师想想,我带的钱够吗?为什么够呢?把你的想法在组内交流一下

 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方法吗?

 方法一:豆沙月饼大约是30元,蛋黄月饼大约是40元,再加上水果月饼大约是20元,三样加起来大约是90元,所以100元够了。(板书:30+40+20=90)

 方法二:3盒加起来是95元,所以100元够了。

 方法三:100元钱,买豆沙月饼后,大约还剩下70元,买水果月饼后大约还剩50元,最后买蛋黄月饼,大约还剩10元(板书:100—30—20—40=10)

 方法四:100元钱,买水果月饼后,大约剩80元,买豆沙月饼后,大约剩50元,所以买蛋黄月饼够了。

 刚才小朋友想出了很多方法,现在请你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方法跟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小结:刚才我们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方法,大家都是先把准确数估计成几十然后再进行估算,这样计算起来比较方便,象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

 三、练习应用

 1、四一班和四2班同学准备在中秋节晚上举办一个中秋晚会,要同学们报名参加,四1班有39人报名,四2班有42人报名,请问(1)大约有多少人参加这个中秋晚会?你会估算吗?(2)四(1)班比四(2)班大约少几人?

 2、四一班和四2班同学为了布置晚会场地可忙坏了,晚会计划要做70朵纸花,现在四(1)班已经做好了27朵纸花,四(2)班已经做了44朵纸花,请问大约还要做几朵纸花呢?

 3、刚才我们用估算的知识解决了中秋晚会的问题,在数字王国里也要用到估算,请你估算一下,下列哪些算式的得数比80大

 31+5290—1138+39

 请小朋友拿出课桌里的红卡片和黄卡片,如果是大于80就举红卡片,小于80就举黄卡片

 5、国庆节也快到了,小朋友打算怎样安排国庆节呢?是啊,青年旅行社决定在国庆期间组织50人去杭州西湖旅游,为了让游客玩得高兴,旅行社还特别设计了划船活动,这里有3种船:

 大船:限乘42人

 中船:限乘23人

 小船:限乘9人

 现在有50人,旅行社打算租两条船,可以怎样去租呢?小组讨论交流

 根据小组讨论与交流,设计多种乘船方案

 1、大+中

 2、大+小

 3、大+大

 为什么可以租一条大船和一条中船呢?50人够坐吗?

 为什么可以租一条大船和一条小船呢?

 小朋友想出了3种方法,租一条大船需要租金43元,租一条中船需要租金28元,租一条小船需要租金19元,这3种方法哪一种最省钱呢?(同桌交流)

 请学生用手势表示,说说为什么,大约要花多少钱?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用估算的知识解决了很多问题,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时候要用到估算,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课后反思:

 《加减法的估算》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材在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教学中安排了“加减法的估算”一小节,这是估算正式教学的开始。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妈妈要买三种生活用品,带100元钱够不够这一生活情境,意图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展示不同的估算方法。使学生了解估算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估算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我们可以用它简洁、迅速地解决某些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思想。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体现估算方法多样化,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

 因为估算是非常贴近实际生活的,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应用,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即将到来的中秋节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将本课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入到估月饼,买月饼,中秋晚会等生活情境中。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1、让学生学会估数。在估算中,估数是最重要的一步。所以在新课引入环节,我先让学生数数数量比较少的月饼,然后出示一堆数量比较大的月饼,让学生意识到当数量很大,很难准确数出来的时候就可以估计一下,从而引出大约,学会将准确数估计成大约是几十。

 2、讨论交流,探究加减法的估算。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估算。以往的精确计算已经在学生脑海里深深扎了根,因此不免给本课教学带来一定的负迁移,所以在设计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说说买蛋黄月饼和豆沙月饼大约需要多少元,然后让学生提一提类似的问题,通过这些简单的估算使学生先对估算有一定的认识和体验,然后再让学生思考老师带100元去买这3盒月饼,带的钱够不够这一问题。在讨论交流中激发求易思维,体现估算方法的多样化。这样由浅入深的设计,使学生易于接受,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有时需要进行精确计算,有时根据实际的需要只要估算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估算能使计算比较方便。

 3、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充分让学生用估算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本课的教学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本节课我始终围绕中秋节这一主线展开,由估月饼,到买月饼,再到中秋晚会,这些情景都是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富于浓厚的生活气息,能使学生轻松自然地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去积极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争着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提高学习兴趣。

 2、体现估算方法的多样化,个性化。

 在探究100元钱买三盒月饼够不够这一环节,学生提出了很多方法,有的是用连加的方法估算的,也有的是用连减的方法,也有的用加减混合的方法进行估算,我都一一加以肯定和鼓励。当出现了5种方法后,再让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一种方法,同桌交流一下,充分体现了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学法来理解数学、运用数学。

 本课还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比如:在练习环节,让学生估算一下哪些算式的得数比80大,请学生通过举牌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有个别小朋友举错了牌,还有包括后来的租船问题,让学生探讨哪种方法最省钱的时候,有3个小朋友举了红牌,我想这时我应该及时问问他们为什么要举红牌,使他们自己发现错误,找到解题的正确方法。现在我这样一带而过,明白的小朋友是明白了,可不明白的还是不明白,没有很好地关注学生的发展。

篇二

 教学内容:《统计——生日》(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创设音乐情境,提出问题。(播放生日快乐歌)

 师:同学们今天是淘气的生日,我们一起来为他唱首生日歌庆祝庆祝好吗?(学生立即兴奋起来,情不自禁地拍手哼唱起来)淘气说他的生日是在12月,是在冬季出生的。

 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是在哪个月份出生的?属于哪个季节?

 生1:我的生日是在6月,是夏季出生。

 生2:我的生日是12月,是冬季出生。

 生3:我的生日是4月,是冬季出生。

 师:到底你们说对了吗?请看大屏幕:三、四、五月是春季,六、七、八月是夏季,九、十、十一月是秋季,十二、一、二月是冬季。

 师:现在你们知道自己是在哪个季节出生的吗?在小组里和你的伙伴说说。

 师:看来,有的同学生日在春季,有的同学生日在夏季,有的同学生日在秋季或者冬季。到底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呢?(教师表情疑惑)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自己的意见)

 师:大家的意见不统一,可难坏了老师,要想准确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该怎么办呢?(学生各抒已见,想法不一,学生体会到需要统计大家的意见。)板书:生日——统计

 二、亲自调查,收集数据

 1、调查准备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用统计的方法来调查我们每个大组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

 师:下面我们就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调查。你们想怎样去调查?

 生1:可以让在春季过生日的同学站在一排,在夏季过生日的同学站在另一排……

 生2:让在春季过生日的同学举手,数一数有多少个?再让在夏季过生日的同学举手……

 生3:让每个同学在什么季节过生日写在纸上,交给组长进行统计。

 生4:让在春季过生日的伸出一个手指,在夏季过生日的伸出两个手指,在秋季过生日的伸出三个手指,在冬季过生日的伸出四个手指。

 师:看来同学们的方法还有很多。调查前,请小组成员先商量你们打算如何分工调查?

 师:调查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不重复、不遗漏)强调安静。

 2、小组合作调查,绘制统计图

 教师重点关注需要帮助的或有不同记录方法的学生,并进行评比。

 3、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都调查完了,哪个小组愿意派代表,说说你们小组是怎样调查的?结果怎样?

 师提出要求:其他同学仔细倾听,听调查的结果和小组里的人数是否一样。

 师:其它小组的同学和他们的这一小组调查的结果一样吗?

 大家一起数数统计的人数是否有遗漏。

 (各小组依次汇报)生汇报的时候,老师将每个大组的春、夏、秋、冬出生的人数统计在大表格中

 三、验证数据

 师:这是刚才大家每个大组调查的结果,老师根据你们的统计绘制出这张班级统计图。请小朋友们先来数一数在春季过生日的有几人?夏季、秋季、冬季过生日的有几人呢?

 师:那你们算一算,我们一共统计了多少名同学?再看一看,今天来这里上课的同学有多少人?说明在统计时有没有多余的?有没有遗漏的?看来,同学们在统计时非常认真。

 四、分析统计结果,解决问题

 师:仔细观察图,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生1:我知道了春季过生日的人数最多。

 生2:我知道了春季过生日的比夏季过生日的多8人。

 师:如果××同学也来参加我们的统计活动,同学们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出生?为什么?

 五、可能性教学渗透

 师:这是笑笑给我们二年段春季出生的同学做的统计表,你们能根据这个表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请你们在小组里交流,提出最经典的一个问题考考其它小组。

 师:在我们二年段中,三班春季出生的人数排行榜第二多,请你们猜猜三班春季出生的人数可能有几个?为什么?

 六、拓展延伸,全课小结。

 师:今天这一节课,我们要调查我们班哪个季节出生的人最多的问题解决了吗?是怎么解决的?

 生:……

 师:对,是大家通过亲自调查,得出数据,再整理制成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分析得到解决的,也就是统计出来的。

 师:在生活当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统计呢?

 生1:要想知道在上次考试中,哪一个分数段的人数最多?

 生2:要想知道我们小组每个同学每个星期的零花钱是多少,也要用到统计。

 生3:要知道全校哪个班级的人数最多,也要进行统计。

 相信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能把统计的知识更好的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去。

 点评:今天这一节课,哪个小组表现的突出?

 教学反思:

 以小朋友们喜欢的"生日快乐歌"引入,新颖、有趣,使学生在开课阶段情绪就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要想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该怎么办呢?"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调动了学生的内在知识冲突,诱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联系生活实际,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展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将过去的老师讲变为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通过学生之间交流调查方法,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小组合作前,教师提出了十分明确的合作要求及注意事项,为后面的调查做好了准备。

 在小组合作调查中,教师不停地巡视、指导,与学生一同投入到调查之中,尤其关注需要帮助的小组,将传统教学中之间的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促进了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同时,也使学生经历了搜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从活动中体会到成功感。使学生认识到统计的结果和调查的人数必须一致。

 在汇报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各组采用的方法,而且各组之间取长补短,更完善了自己的想法,也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同时培养了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教后反思:能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入其中。从整体上创设了一个完整的情境,围绕"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们情绪高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情境的创设者、知识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而参与、体验、主动获得知识的是学生自己,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但在小组调查时教师指导的不够到位,小组内同学合作得不够理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在学生合作等方面加强指导,注意平时的培养与提高

篇三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和“说说做做”,练习八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3.情感目标: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角的本质特征;画角。

 教具、学具

 三角尺、多媒体课件、尺子、学具盒、一张不规则白纸,一张长方形纸、三根小棒、图钉和硬纸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出示一张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提问:为什么叫它三角形?引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从学生的认识基础出发,引入课题自然流畅,学生易接受。]

 二、研讨互学

 师:同学们对角一定都非常熟悉,那么请你想想在生活中曾注意到哪些物体上有角。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看到的角。(先自己想想,再与同位交流,最后展示)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角,丰富学生对角的感性认识。

 师:今天来了一位新朋友,它也要学习角的认识,知道它是谁吗?

 电脑出示:小马背着粮食来到河边过河,牛伯伯拦住了它的去路说:“小马,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要过河,先看看这些标志物上都有什么?”小松鼠跳起来说:“角、角、角。”小马迷惑了:“角在哪里哪?”同学们你们能帮小马找一找吗?(同位互相说说,然后电脑演示各种角。)

 [以生动有趣的动画故事(小马学习角)为线索,展开对角这个图形的研讨,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静态的知识动态化,直观、形象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然后通过让学生依次观察红领巾、三角板、钟面、折扇,并指出这些物体表面的角,达到初步建立角的表象的目的。]

 师:小马认识了角非常高兴,牛伯伯告诉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的物体上都有角,你过了河,要时刻注意发现生活中的角。小马高兴地点点头,就又上路了。它走着走着,突然在地上发现了一张不规则的纸,小马想:这上面有角吗?

 2.让学生折角。

 3.摸一摸角的感觉,体会角的特征。(板书)

 4.用折好的角比着在纸上画角。

 5.课件演示怎样画角。

 6.说说角的组成。

 7.让学生用尺子画角。(强调尺子的作用。)

 8.师:同学们,小马继续往前走,这回它更加仔细地观察,所以它又发现了生活中的很多角,你想看看吗?(电脑出示)

 师小结:像这些图形,我们都叫它角。(回顾、强调学生一开始折的一些模糊性的角及在比画上的错误。)

 [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中的角开始,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角;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看一看、折一折、摸一摸、画一画、比一比、做一做,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感知、操作,把外在可见的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三、拓展练习

 1.认一认,辨一辨。

 2.比一比。(哪个角大,哪个角小,让学生辩论。)

 由如何确定一个角的大小,引出做一个活动的角的活动,让学生比一比,看一看,从而说明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让学生从认识静态的角过渡到动态的角,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纸条张得越开,角就越大,纸条合得越拢,角就越小,由此渗透“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本质特征,这也就达到了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化难为易的目的。]

 3.摆角。(用三根小棒摆出三个角)

 4.打擂台。(用三根小棒看谁摆出的角。)

 [这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题目,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师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

 1.师:闭上眼睛想想,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研究了有关角的哪些知识,想想角是什么样子的,它由哪几部分组成,角的大小和谁有关,你是怎样画角的。

 2.质疑问难。

 [这既是本节课的一个总结回顾与整理,又是一个很好的放松活动,希望学生能从本节课中受益。]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

#二年级# 导语数学是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重要工具。它是一门古老而崭新的科学,是整个科学技术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学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用越来越重要。以下是 无 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时间》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时间》教案

 教学内容: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90页例1、第91页例2及练习二十三相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钟面,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2、利用钟表学具让学生通过直观操作与演示,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的过程,感受时和分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认识到时间与生活的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形成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能认、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

 正确读写钟面上接近整时的时间,看清时针指向几或者接近几,掌握时间的认读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在一年级的时候,大家认识了整时,请你观察钟表,认一认。

 生:9:00和5:00。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板书课题《认识时间》

 二、直观演示、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

 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大格、每一大格里有5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

 时针走1大格经过的时间是1时。时针从1走到2是1小时。从4走到几是1小时?你还能说出时针从几走到几是1小时?

 小结: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以过的时间是1时。

 2、认识分。

 分针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1分。

 多媒体演示分针从12走到1的过程。问分针从12走到1经过了几分,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5分5分地数)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

 3、认识时、分的关系。

 时针从12转到1,分针从12转到了几?(又转到了12,即1圈)时针从12转到12和1的中间,分针从12转到了6,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时针经过的时间是几时,分针经过的时间是几分?板书:1时=60分。

 4、认识钟面上的时刻。

 学生看时针从4开始数,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让学生掌握几时几分的认读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同桌两人合作利用学具钟表拨一拨

 (2)用投影仪教学练习二十三第2题。

 四、总结

篇二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时间》教案

 第1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p90、91例1、例2及练习二十三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谜引入。“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的不停的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这是什么?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间)你能说出你自已的一些作息时间吗?(教师板书)

 看来同学们都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时或用几时半表示时间,还有些同学能用8:10的形式来表示时间。

 同学们,你们又知道现在是几时吗?(出示现在的时间钟面),师: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时间。(板书课题)

 2、认识钟面。观察钟面,通过上学期的学习,我们知道钟面上有些什么?大家交流交流,说一说。

 二、新知。

 学习指导:

 1、认识时间:分

 (1)引导学生观察分针。(演示分针走1小格)

 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

 (2)一边演示,一边提问:

 A、分针指着1是几分?为什么?(一个大格有5小格,所以是5分。)

 B、分针指着4是几分?为什么?

 C、分针指着7是几分?为什么?

 D、分针指着12,正好走了一圈,走了几分呢?为什么?这里刚好是经过了几个时呢?

 2、认识时。

 钟面演示:移动时针,让学生说出走到几时了,要注意引导。得出结论:时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1时。认识:1时=60分。

 3、认识时间。

 (1)教学例1第一个钟面。(两种表示方法在上学期已学过,写9时25分时,9:25)

 (2)看钟面写时间。(在此让学生注意在写9时25分时,要在两点后面加一个“0”写作:“3:05”)。

 三、动的手实践、巩固新知。

 1、教师拔钟,学生说时间。

 2、两个同学为一小组,一个同学拔钟,另一个同学说时间。

 3、教师说时间,学生拔钟。

 四、教学效果测评

 1、写出钟面上的时间

 2、连一连

 3、完成练习二十三1、2

 第2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p92例3及练习二十三4-6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体会和判断两个时刻之间经过了哪些时刻。

 2、巩固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3、合理安排时间。

 教学重点:判断两个时刻之间经过了哪些时刻。

 教学难点:判断时间的合理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钟面上一共有()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个小格。

 2、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分。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1小时。时针走1小时,分针正好走(),是()小时。()分=()时。

 3、填一填

 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是()分,再加上()分就是1小时。

 4、根据“小公鸡和小猪的故事”写时间

 学生认真的看钟面上的时间,写一写;

 二、引出新知

 1、谈话揭示课题:让我们运用这些时间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时间问题。

 2、学习指导:

 出示例3,主题图:

 (1)7:15——明明和小伙伴在锻炼身体;

 明明说:我做完作业才去踢球。小伙伴说:10:30,我们还要一起去看木偶剧。

 9:00————明明说:做完作业啦!

 提问:明明可能在下面的哪个时间去踢球?(7:459:1510:50)

 (2)小组讨论后,集体分析。

 (3)验证答案。

 (4)小结:解决这类问题要先看知道了什么,再思考怎样解答,最后验证解答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三4、5、6,逐题分析,集体订正。

 四、课堂检测:

 小红周六的作息表:

 1:40—2:10看书2:10—2:50做数学作业2:50—3:30做语文作业

 3:30—5:00锻炼5:00—6:10看电视

 (1)2:30的时候小红在做什么?

 (2)4:00的时候小红在做什么?

 (3)5:20的时候小红在做什么?

 (4)小红做什么的时间最长?做什么的时间最短?

 五、总结与拓展

 1、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2、请你回家统计你和爸爸、妈妈一天的时间安排。

 第3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练习二十三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认识时间的方法,正确地读写钟面时间,进一步明确“1时=60分”;

 2、进一步理解和感受生活中的作息时间。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迅速的读时间;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地在钟面上拨时间,理解和感受生活中的作息时间。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通过两天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今天老师要考考大家,给大家设了5个关卡,有信心过关吗?

 二、闯关游戏

 1、第一关:认一认钟面上的时间,说一说,写一写。

 2、第二关:画出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

 3、第三关:根据时针判断时刻。

 4、第四关:简单的时间计算,写出相应的时间。

 5、第五关:把时间与相应的活动连起来。练习生活说说自己的作息时间。

 三、课堂小结

 关于时间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四、练习

篇三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时间》教学反思

 《认识时间》这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了整时和半时的基础上学习的,进一步认识分和几时几分,并能够借助钟表模型掌握几时几分的正确读、写法。在教学中,我用音乐导入让学生感受时间时间在生活中的作用,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然后让学生尝试读出例题中的时间,老师质疑,像这样的时间你会读吗?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在之后的学习中,一步一步的化解学生心中的疑问。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对钟面有更多的了解,认识钟面上有多少个大格、多少个小格?学生自己动手拨一拨,先一分一分的拨,在5分5分的拨,使学生充分地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老师提问5大格是几分钟,10大格是几分钟,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分和5的乘法口诀之间的关系。在学生认识了分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索时和分之间的关系,知道1时=60分。多媒体课件演示分针转一圈时针刚好走一大格的变化,学生用手中的学具拨一拨、动一动形象生动地感受分针和时针的变化。在认识几时几分时,先让学生观察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然后观察分针走了几小格就是几分或者走了几大格的时间就是几个5。但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的预想过高,学生在认读7:56、4:45、9:55……这样接近整时的时间时错误较多,不能灵活地运动时和分的知识认读时间。老师在练习中对学生进行辅导,在认读几时几分时,先看时针指向的区域在数字几和几之间就是几时,在看分针指向数字几,就用几乘以5。在书写时间时,掌握普通计时法和电子计时法,注意8时5分的电子计时法书写格式,在分钟少于10分时,就要在这两个小圆点后面加上一个0,然后再写分。学生在这部分的练习中错误也比较多,书写时总是忘了写0。

 通过教学,我发现在授课中,学生在拨一拨的活动,教师没有及时对学生评价,教师没有关注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没有照顾到学困生的学习,因为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比较抽象难以掌握,老师课堂中对学生的松懈,使学生在练习中出现了许多困难。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节省更多的时间启发学困生的思维,为学生创设良好地学习环境,关注到每一位学生。

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教案

#二年级# 导语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它是科学的大门和钥匙,学数学是令自己变的理性的一个很重要的措施,数学本身也有自身的乐趣。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生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经历数据的调查,收集和整理过程,并能根据数据回答一些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四季的划分,以及自己生日的季节。

教学重点:

1、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2、用方块统计图表示统计结果。

3、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

4、比较、分析、判断,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1、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

2、能对调查的时间做出合理的推断。

教具准备:

1、在小黑板上写出教材的“涂一涂”的格子和“填一填”的表格,以备挂在黑板上使用。

2、日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今天是几月几日?有今天过生日的同学吗?

2、明明今天过生日,他带来了生日蛋糕和我们共同分享,我们一起为他唱个《生日歌》,好吗?

3、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吗?谁来说说?

我想知道班里的同学生日在什么季节?该怎么办呢?

二、玩中学

1、说一说。

说一说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你知道是什么季节吗?

2、分一分。

哪几个月是春季?哪几个月是夏季?哪几个月是秋季?哪几个月是冬季?四季是怎样划分的?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3、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四季的划分?

3、调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调查同学们的出生季节。

(2)小组交流:怎样收集和整理调查得到的数据?

4、涂一涂。

在统计表格中涂色,整理数据。

5、说一说。

(1)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

(2)夏季和冬季过生日的同学有几名?

(3)如果你们班某个同学的生日你不知道,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

(4)从图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三、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统计的作用可大了,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用统计呢?

四、布置作业

1、调查一下你们村里,有多少学生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2、一个季度有多少个月? 

2.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会判断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感知角,会判断角,并会画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放多媒体,生猜图形,揭示课题。

师贴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联系实际感知角

1.第38页主题图。

生观看主题图从图中说出物体上的角,初步感知角。

2.生从自带的三角板上找角。

生生相互找角,指角。

3.生从生活中找角。

生举手汇报。

三、操作感知,探究新知,认识角的组成部分

1.生折角。

生从自己折的角中探索出角的顶点和边。

2.电脑抽象出折纸的角,生认识角的组成部分。

3.出示活动角让生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且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1)师变魔术引出活动角。

(2)生动手操作活动角。

(3)生说发现。

四、画角

1.生探索画角的过程。

2.生说画角过程。

3.观看多媒体画角过程。

4.生再次画角。

五、巩固练习

1.判断。

2.数角。

3.比角的大小。

六、拓展、游戏

用角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七、课后小结

3.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教学目的:

 1、在学习2、3、5乘法口诀的基本上引导学生学习4的乘法口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

 2、掌握4的乘法口诀,能运用4的乘法口诀正确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开火车口算卡片

 二、学习新课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小熊请客图。

 师:今天小熊家来了许多客人,小熊采了许多红果,要把它们串成糖葫芦请客人们吃,我们一起来算一算小熊准备了多少红果吧。

 2、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贴出一串糖葫芦图和表格。

 师:小熊想把4个红果串成一串,那么2串有多少个红果呢?3串、4串9串分别有多少个呢?你能用所学的方法列式解答,并编出乘法算式吗?

 (可先请一名基础较好的'学生说出42=8或24=8,再编出口诀。)

 (1)独立思考,填写表格。

 (2)小组交流填表结果和自己的思路。

 (3)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

 板书算式和口诀。

 (学生通过前面5、2、3的乘法口诀的学习,已对此类新知的学习过程及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填表,写乘法算式和编口诀的工作。)

 (4)学生齐读口诀。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记忆口诀。

 独立背诵4的乘法口诀;同桌互背;师生对口令;小组选代表比赛对口令,看谁说得又对又快。

 2、说一说。

 可采用小组接龙游戏,引导学生用数桌腿来记忆口诀。

 3、练一练第1题连一连。

 学生理解题意,再独立完成,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

 4、练一练第3题。

 此题也应先让学生弄懂图意,再独立填写算式,说说自己列算式的思路和算式的含义。

 5、数学游戏

 先算出每个算式的结果,小组合作找出复数的规律,按规律走出迷宫。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4.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课题: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辨认锐角和钝角。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3、学生在建立锐角和钝角的表象同时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辨认锐角和钝角,知道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者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预设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活动效果

一、情境导入,复习铺垫

复习: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直角,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角都是直角,你是怎样判断的?

可是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角都是直角,(课件出示锐角和钝角)你瞧!这两个角是直角吗?也直角有什么不同?

设疑:这些角,有的比直角大,有的比直角小,它们是什么角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角。(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认识锐角和钝角

(1)比一比

课件出示例5中的队旗和红领巾图。

问:同学们这是少年先锋队队旗和红领巾,上面有这样两个角,老师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和它们比一比,看看有什么发现?

教师根据学生得出的结论,介绍并板书:

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

(2)动手做角

强调学生做角时:一只手动,另一只手不动。

①拿出活动角,做一个锐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锐角的大小一样吗?(锐角的大小不一样,但都比直角小)

②拿出活动角,做一个直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直角的大小一样吗?(一样)

③拿出活动角,做一个钝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钝角的大小一样吗?(钝角的大小不一样,但都比直角大)

(3)连一连(教材41页做一做第2题)

课件出示,说说是什么角,再连一连。

提出问题:怎样验证?

引出学生思考,得出:用三角尺的直角来验证。?

组织学生进行验证,如发现错误给予纠正。

教师小结:根据角的大小可以把角分为三类:以直角为标准,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补充课题)

三、深入感知

1、认一认

(1)认真观察你手中的三角尺,刚才我们知道了三角尺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那剩下的两个角是什么角呢?

小结:每一个三角尺上都有两个锐角。

2、练习八第9、10、11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学到了哪些知识? 

5.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学生一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与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表内除法的编排体现了两个特点,第一,在学生们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第二,不再明确区分“等分除”和“包含除”,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们体验和感悟两种不同的生活原型(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24人租船,每船限乘4人),从而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万以内数的认识改变了原有的编排结构,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出现了数位顺序表和近似数。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编排具有过渡的特点:在上一册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三位数(几百几十)的笔算加、减法,为进一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作好准备。本单元还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们进一步学习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安排了解决问题教学单元,以学生们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内容为素材,展示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二结合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适时安排解决问题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学习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与变换一章,内容包括“锐角和钝角”“平移与旋转”。与原有教材相比,“锐角和钝角”的认识明显提前了,“平移与旋转”是新增加的内容。在量的计量方面,教学克和千克,突出让学生们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活动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质量观念。在统计知识方面,让学生们进一步学习统计的意义,学习简单的数据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本册教材还安排了“找规律”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不仅使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发现和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们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们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比较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们初步会用根据除法的意义 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们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

3、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使学生们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初步渗透变换的教学思想方法。

4、让学生亲身经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使学生们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们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

5、让学生经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过程和作用;能人、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用符号用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6、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知道用称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7、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8、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惊醒简单的分析;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9、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扎扎实实开展教研活动,充分发挥集体教研的作用。

3、认真研究、创造性的使用实验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4、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奥数辅导,使它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重点抓好学困生的辅导工作,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

5、定期进行测试,及时反馈总结。

二年级数学有多少块糖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

 2、学习简单的比较物体重量的方法。

 3、会用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重点:

 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

 教学难点:

 会用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授引入

 师:同学们,在节日里,爸爸妈妈会给我们买许多礼物,老师这里有些礼物,你能说出哪个玩具比较重?哪个玩具比较轻吗?

 学生交流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较物品的轻与重

 二、新授与探究

 探究一:直接观察

 1、气球和苹果比

 2、小胖和小亚比

 师:你知道这个苹果与这个气球比哪个重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交流

 师:小胖和小亚比呢?

 师小结:我们可以直接凭经验来判断。苹果重,气球轻。

 根据看出小胖重小亚轻。

 探究二:动手操作

 1、比较下列物体的轻重、书上第42页中的2 橡皮、吸铁石、小汽车等

 为学生提供学具,动手操作

 2、验证比较结果:可将这些物品悬挂起来

 之后小结方法掂一掂等方法

 师:数学书和文具盒比谁轻谁重?

 学生交流,你是怎么比的?

 师小结:我们可以用方法来比轻重。

 探究三

 1、小包装的酸奶,一包装3罐,大包装的酸奶,一包装6罐,4小包装的和2大包装的酸奶,哪个重?哪个轻?

 2、4只羽毛球的重量和6个乒乓球的重量相等,都是24克,羽毛球和乒乓球哪个重?哪个轻?

 小结:比较物体的重量,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判断

 三、练习与巩固

 练习一

 1、判断轻重

 棉花和小铁球

 西瓜和葡萄

 冰箱和电话

 练习二

 小木箱一箱可装4瓶汽油,大木箱一箱可装8瓶汽油。那么12箱小木箱装的汽油重量和6箱大木箱装的汽油重量,哪个重?哪个轻?

 生:12×4=48(瓶)

 6×8=48(瓶)

 答:一样重。

 师小结:比较物体的重量,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判断。

 练习二

 小组活动

 请小朋友把带来的物品,用今天学习的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来比一比它们的轻与重。

 小组交流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比较物体的轻重,在生活中我们常用看一看、掂一掂、算一算……来比较。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教科书P42

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教案2

  一、教学目标

 (一) 数与代数

 1、 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第七单元“乘法口诀(二)”。在这两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 第四单元“分一分与乘法”,第五单元“除法”。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4、 第六单元“时、分、秒”。学生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情景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的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二) 空间与图形

 1、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在这个单元学习中,学生将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可能是不一样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活动,初步发展空间概念。

 2、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 统计与概率: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四) 实践活动: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实践活动——“节日活动”“地球旅行”“人类的好朋友”,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小调查”活动和贴进生活多样化的应用性问题,旨在对某一知识进行实际应用。

  二、教学重点

 1、 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 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三、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措施:

 1、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2、 创造情境。

 3、 鼓励算法多样化。

 五、课时安排:

 1、数一数与乘法 --------------------- 5课时

 2、乘法口诀(一)--------------------- 10课时

 3、观察物体--------------------------- 4课时

 4、分一分与除法 ------------------------ 13课时

 5、方向与位置 ----------------------- 4课时

 6、乘法口诀(二) ------------------- 7课时

 7、除法 ---------------------------- 8课时

 教学进度表

 20xx—20xx学年度上学期(二年级)

 周

 次 起 止

 月 日 计 划 进 度 课时数 备

 注

 单元(课) 节 教学内容

 1 9、1~ 5 第一单元 1-4 数一数与乘法 4

 2 8 ~ 12 一、二单元 5、1-3 乘法口诀 4

 3 15 ~ 19 第二单元 4-7 乘法口诀 4

 4 22 ~ 26 二、三单元 8-10-1 口诀、观察物体 4

 5 29~10、3 三、四单元 2-4-1 观察物体、除法 4

 6 6 ~ 10 第四单元 2-5 分一分与除法 4

 7 13 ~ 17 第四单元 6-9 分一分与除法 4

 8 20 ~ 24 第四单元 10-13 分一分与除法 4

 9 27 ~ 31 第五单元 1-4 方向与位置 4

 10 11、3~7 第六单元 1-4 时、分、秒 4

 11 10 ~ 14 六、七单元 5-1-3 乘法口诀(二) 4

 12 17 ~ 21 第七单元 4-7 乘法口诀(二) 4

 13 24 ~ 28 第八单元 1-4 除法 4

 14 12、1~5 第八单元 5-8 除法 4

 15 8 ~ 12 第九单元 1-4 统计与猜测 4

 16 15 ~ 19 总复习 4

 17 22 ~ 26 复习 4

 18 29~1、2 复习 4

 19 5 ~ 9 复习 4

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教案3

  班级基本情况:

 这四个班的孩子在经过一年半的苏教版数学学习后,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大部分学生数学计算速度较快,正确率高,上课能集中注意力,积极举手发言,作业书写很工整,学习风气浓厚。但是在遇到思考难度较深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们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在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到体验思维的乐趣、体验成功所获得的乐趣中去。但四个班都有小部分学生自控能力差,常在课堂上管不住自己,几个同学不愿动笔做题。如(2)班的何伟、徐微微、刘薛玉等,(4)班的周李贤、马少南、李佳等,这期的教育重点在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几个学生:如(2)班的李琉扬、王喜龙、卞有龙(4)班的周国庆、张韵伟、唐帅帅等在学习上障碍非常大,常常跟不上教材安排的任务,计算的速度与正确率都不高,课堂作业也难以完成,需要老师多对他们加以辅导与关心,鼓励他们加强学习的信心,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因材施教,让这部分学生想学、愿学、乐学,在本期容入到班级的学习氛围中。苏教版教材的编排体系有一定的难度,但正因此使一部分乐学、好学的孩子通过两年的学习更加优秀。进入二年二期后,有一部分如杨一鸣、林伟龙、姜欣沂、张萧灿、顾慧鹏等学生可尝试进行奥数训练,让优者更优。由于存在着年龄的差异,存在学习环境的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也就不一致,老师应尽最大的努力来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与进步。

  教材分析(含重、难点)

 一、教学内容

 (一)数与代数部分。知识与技能方面:?有余数的除法1000以内数的认识笔算加法、加法的估算与验算,连加;笔算减法,减法的估算与验算;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估算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整十数加整十数(和不超过100)及相应的减法;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以及不需要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方面:?与有余数除法有关的实际问题倍的认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的实际问题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

 (二)空间与图形部分。知识与技能方面:?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的认识,比较简单的路线图角的初步认识,直角、锐角与钝角分米和毫米,简单的度量,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简单的长度测量。解决问题方面:?应用方位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或根据有关方位的描述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在现实生活中利用或设计简单的路线图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单位和适宜的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三)统计与概率部分。知识与技能方面:?用不同的标准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根据统计结果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预测。解决问题方面:?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适宜的角度、采用适当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合理地解决问题。实践活动测定方向(用东、南、西、倍,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词语描叙现实生活中物体间的位置关系)你能跳多远(通过实验和简单的数据整理、分析,感受数据所蕴含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价值)。

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教案4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 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2. 能用正确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轻与重并进行比较。

 能力目标

 通过生活实践用自己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游戏、实践的过程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用自己的方法比较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教学难点:

 和生活相结合,选择合理的方法比较轻重。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一)比一比

 师:小朋友,看看今天老师在讲台上都放了哪些物品啊?(生答)

 师:现在谁能说出老师手里的这两样物品哪个重,哪个轻?(多媒体出示:苹果和气球;书和骰子)请同学们观察物体,告诉同桌的好朋友,谁重谁轻?

 师:你们为什么能一下子判断出来呢?

 小结:这是因为在平时生活中我们都拿过它们,所以可以直接凭生活经验用眼睛观察来进行判断。

 (二)猜一猜

 老师这里有两个一样大小的盒子,里面放了不同的东西,你们能猜出哪个盒子重,哪个盒子轻吗?(学生猜测)

 师:每个小朋友都有不同的猜测,你有什么好办法来比较出两个物体的轻重呢?(生:用手掂一掂、拎一拎、天平称、跷跷板等)

 师: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那今天我们就一起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轻与重吧。(出示课题:轻与重)

 二、探究新知

 (一)掂一掂

 师:刚才小朋友都想到了许多好方法,可是当我们身边没有天平和跷跷板这些工具时该怎么办?(用手掂一掂)现在谁愿意上来感受一下老师手里的这两个盒子哪个重、哪个轻?

 告诉大家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请学生上来掂一掂,得出答案)

 师:米老鼠给我们大家准备了很多礼物,等会儿我们也用“掂一掂”的方法来任选两样物体比一比轻重。

 现在每组的桌子上都放了气球、生梨、苹果和矿泉水,每个小组可以任选其中的两个物品用掂一掂的方法比一比轻重。(要求:每个小组的小朋友任选两样物体来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

 ()和()比()比()重()比()轻

 (请3~4个小朋友来说一说)

 师:在我们刚刚比较的过程中,哪个物品是最重的?哪个物品是最轻的?(气球最轻,水最重)

 师:气球的外表形状,为什么比较下来是最轻的?(因为里面是空气)

 师:物体的轻与重与物体的大小有没有关系?(没有)

 师小结:比较物体轻重,不能只看大小,物体的重量与它的材质有关,大的不一定就重。所以用手掂一掂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比较轻与重的方法。

 (二)拎一拎

 1. 师:(出示课件)现在米老鼠这里有一堆梨和一堆苹果,它还用刚才掂一掂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轻重,你们看行不行?(不行,因为数量太多了,手上放不下会全掉在地上)

 师:那我们小朋友是不是可以想出其它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轻重呢?(同桌交流,生答:可以用拎一拎的办法)

 师:我们把苹果全放在红色的袋子里,把梨放在**的袋子里用手来拎一拎。(请2~3个小朋友上来拎一拎),并把拎的感受告诉大家。(梨的总重量要比苹果的总重量重)

 2. 很多小朋友都想尝试下拎一拎的感觉,那就和你的同桌合作下,拎一拎谁的书包重,谁的书包轻,然后把与同桌合作的结果告诉大家。

 3. 学生交流。(我同桌的书包轻,我的书包重)

 (三)吊一吊

 1. 师:老师这里的梨和苹果差不多重,用手好像估测不出轻重,你有什么好办法来比较出它们的轻重吗?(生:用天平秤来称一称)

 师:这个办法不错,可是如果没有这些工具的时候还可以用什么好方法进行比较呢?(用橡皮筋吊一吊来比较轻重)

 师演示:应该看哪一段的长度?(橡皮筋的长度)

 请小朋友上来指一指橡皮筋拉伸的长度。

 2. 比较矿泉水和生梨。

 师小结:在同样的橡皮筋上所吊的物体越重,橡皮筋拉得越长。

 三、观察实验,比较轻与重

 1. 师出示媒体:海绵、吸铁石、胶水、夹子、玩具车;

 师:谁能想个好办法将这些东西从轻到重摆放整齐?(小组讨论交流)

 (1. 用手估测,2个2个比较;2. 2个2个吊起来比较;3. 把这5种物品全都吊上去)

 师:哪种方法会比较方便?(全吊上去)

 师:其实,根据生活经验我们已经可以猜出谁是最轻的。(海绵)谁是最重的。(吸铁石)

 2. 学生动手实验证明,并记录结果(从轻到重)

 填写在书上的表格内。

 3. 学生交流

 把5件物品都挂在橡皮筋上,橡皮筋拉得最短的就是最轻的;橡皮筋被拉得最长说明这个物体最重。

 4. 请小朋友上来指一指,要看橡皮筋的哪一段长度?

 四、知识拓展

 1. 出示课件:小朋友都玩过跷跷板,当跷跷板停止晃动,像现在这样时,你能说出谁比较重吗?为什么?(肯定是小胖重、小巧轻。小胖的一边已经跷下去了,而小巧跷到上面去了,所以是小胖比小巧重。)

 师:如果他们两人一样重,那跷跷板两边的高度会怎样?(一样高)

 2. 师出示。

 师:你从这幅图里看懂了什么?(2个苹果=4个香蕉;1个苹果=2个香蕉)

 师:要使跷跷板两边的重量不一样,你有什么好办法?(生答)

 师:如果再加1个苹果,那右边要加几个香蕉才能使它们一样重呢?(2根香蕉)

 3. 课后拓展练习

 小木箱一箱可装4瓶饮料,大木箱一箱可装8瓶饮料,那么12箱小木箱装的饮料的重量和6箱大木箱的饮料的重量哪个重、哪个轻?

 12×4=48(瓶)

 6×8=48(瓶)

 (一样重)

 师:有时候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重量。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教案5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学生一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与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表内除法的编排体现了两个特点,第一,在学生们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第二,不再明确区分“等分除”和“包含除”,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们体验和感悟两种不同的生活原型(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24人租船,每船限乘4人),从而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万以内数的认识改变了原有的编排结构,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出现了数位顺序表和近似数。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编排具有过渡的特点:在上一册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三位数(几百几十)的笔算加、减法,为进一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作好准备。本单元还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们进一步学习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安排了解决问题教学单元,以学生们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内容为素材,展示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二结合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适时安排解决问题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学习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与变换一章,内容包括“锐角和钝角”“平移与旋转”。与原有教材相比,“锐角和钝角”的认识明显提前了,“平移与旋转”是新增加的内容。在量的计量方面,教学克和千克,突出让学生们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活动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质量观念。在统计知识方面,让学生们进一步学习统计的意义,学习简单的数据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本册教材还安排了“找规律”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不仅使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发现和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们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们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比较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们初步会用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们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

 3、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使学生们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初步渗透变换的教学思想方法。

 4、让学生亲身经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使学生们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们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

 5、让学生经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过程和作用;能人、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用符号用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6、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知道用称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7、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8、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惊醒简单的分析;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9、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扎扎实实开展教研活动,充分发挥集体教研的作用。

 3、认真研究、创造性的使用实验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4、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奥数辅导,使它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重点抓好学困生的辅导工作,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

 5、定期进行测试,及时反馈总结。

二年级数学有多少块糖教案: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糖果。先估一估这一袋糖果有多少块?

学生估计。

要想准确知道有多少块糖,怎么办?

生:数一数。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数一数有多少块糖。

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摆一摆,数一数

①每为同学都有学具(用学具代表糖块)。提问:你有什么好办法数一数?

②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一数,教师巡视了解不同的数法。

③集体展示、交流。

④课件演示,老师引导学生沟通各种方法。

⑤方法优化: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有道理就予以肯定,体现“几个几个数”给予表扬。)

三、反馈练习、巩固提升

教材第17页2、3、4题。(2、3两题由“堆数”实物到“行、列数方格”,数的个数逐渐扩大,抽象程度逐渐提高。4题以“数线”方式呈现从而“跳数列出同数连加算式”。)

1.学生独立完成。

2.老师根据“课堂生成”有针对性个体指导与集体反馈。

四、课堂小结、重点提炼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学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