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优秀案例_小组合作学习案例
1.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都讨论了什么案例
2.谈谈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体会,并举例说明
3.如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4.如何在课堂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记录
主题:物质密度的测量
成员:蒋睿黄钰晗
内容:
本次合作学习实验的目的如下:
1、掌握规则形状物体密度的测定方法;
2、三种测量仪器(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物理天平)的正确地使用;
3、进一步理解误差和有效数字的概念,并能正确地表示测量结果。
实验中用到的仪器有:物理天平、砝码、细绳、量筒、烧杯、水、黄铜。
具体步骤如下:
1、调整天平,将黄铜置于天平左侧,右侧放砝码,并适当移动游码,测出小石块黄铜质量m;
2、在量筒里倒入适量的水,并记录下此时水的体积V1;
3、用细绳绑住黄铜,将其缓慢放入量筒中,直到被水完全淹没,并读出此时的示数V2;
4、用V2- V1即得出黄铜体积Vl,代入公式p=m/v计算出黄铜的密度p。
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都讨论了什么案例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入实施,“合作学习”这个名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不少从事《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教师对其并未有正确的认识,粗浅地认为,只要将学生编成小组进行教学就是“合作学习”,孰不知,失之毫厘,谬之千里。一、点击合作学习的软肋1、小组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案例:一名教师在教《同学之间》一课时老师共组织了两次合作学习。第一次是当教者使用多媒体播放了同学间发生的典型事例,并创设问题情境,请同学们自由议论;第二次是让学生合作讨论在生活中自己与同学是怎样相处的。结果这两次合作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色”:教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几个学生就围在一起叽哩呱啦,满教室嗡嗡作响的声音,每个人都在说话,谁也听不清谁的声音。大约一分钟后,老师说“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学生立即安静下来,张口便说各自的“高见”。笔者发现,目前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像上述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情景还是比较普遍的。往往是看上去学习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很好的表现。但仔细观察,要么学生发言七嘴八舌,听不清楚究竟谁的思维不严密,谁的思想缺少理性;要么各做各的,有的在闲聊说笑,有的在做自己的题目,有的干脆旁坐发呆等等,学生的思考只停留在浅层,缺乏实质性的合作活动。在学生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也成了一个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人:有的在课堂上乱溜达,有的在讲台前等待,有的干脆低头看教案,以为这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这是无效的“放羊式”教学。2、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合作不主动。案例:另一名教师在他的实践课《我的同学很棒》教学中,要求学生四人小组合作用橡皮泥和牙签做一个建筑物,以此来体现我的同学很棒这一主题。其中有一个小组的同学一直在挣抢谁来“搭建筑物”,谁也不让谁,结果这个小组等时间到了也没有完成合作内容。另一个小组中的一个小男孩,一把抢过所有的教具说:“我来摆!”其他成员就乖乖地看着他一个人来摆弄着。目前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如此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常有出现,往往是好学生独揽全局,困难学生只是他的听众或观众,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常规教学中的获益还少。这对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二、压缩合作学习的误因笔者通过观察、分析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产生上述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缺乏对合作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必要的合作技能。没有培养起集体责任感和相互谦让、倾听、帮助等意识,不知道怎样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小组成员间分工不明确。(有些甚至只是为上公开课临时凑合的,缺乏必要的训练。)2、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理解模糊。认为好学生能够代表其小组,只重视每个小组的学法而不关心成员个体的学习情况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而不关注学习过程。没有经学生充裕的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时间。3、合作学习的内容缺少挑战性。教师不管问题合适与否,难易如何,盲目下令学生合作。结果学生成了合作学习的“操作工”,根本没有参与合作的兴趣或信心,教学效率事倍功半。4、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缺乏有效的讲述。由于任务布置过于简单或讲述过多过繁,使学生不明确或记不住合作学习的目的、步骤,问题本身也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不理解将学习什么,怎样学习,为什么要这样做等等。因此无法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未知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经验联系起来,选择最佳的学习起点,尽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5、教师对小组合作的指导和监督不够。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而不应是旁观者。教学中若不顾情况,不问内容,一味让学生只凭好恶去合作自主学习,必然导致学习的无效性。课堂上不要让教师的“程序”“框”住学生,但教师必要的引导与点拨还是要有的。三、刷新合作学习的方式1、精心组织,设计合作学习的形式合作学习一般应用异质分组,即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成绩和能力方面的差异。另外还可以考虑家庭经济、社会背景和个性特长的不同。由于每个小组都是异质的,所以就边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级内异质。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合作学习小组究竟应该由几个人组成,实际上是一个动态过程。既要考虑学生自身的交往能力,也要考虑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一般而言,2人配对、4人相邻合作学习,对空间场地的变化要求不是很高,较容易实现。6人分组可以取马蹄形排座,8人分组可以用双人双排课桌前后相邻等等。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不提倡学生自愿组合,学生个人的意愿只能作为参考。合作学习小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有相对应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资料员、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甚至是专提反方意见的“反对人”,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的提高。2、营造氛围,激发合作学习的兴趣如何使小组讨论不流于形式?这就要求教师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真正给学生以信任,体会他们的学习过程,摸索他们的想法,分享他们的喜悦,努力使课堂成为主学习、充满探究精神的乐园。一方面,老师要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充分估计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和问题,从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努力组织一些丰富的、现实的教学活动,设计启发性、开发性和可合作性的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精神;另一方面,教师应给学生的“合作学习”留出充分的发言机会和时间,使他们都能在合作群体中承担应尽的职责,逐渐体会到群体合作氛围的学习乐趣与收获。3、激励竞争,强化合作学习的意识为了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可在日常的教学中,通过形式多样的激励措施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实践证明,在激励教育过程中,基础好的学生会感到,仅提高自己的成绩是不够的,还必须尽力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认识到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每个成员的努力,认识自己对于小组所承担的责任,能够变压力为动力,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经过一段时间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的学习目光必然会投向整体、投向长远,而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局限于眼前,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比如,笔者教《家庭树》这课时,设计了一个“我们共同来做画”的活动,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完成指定内容的画。笔者激励学生,看哪组配合得好,最先完成这幅画,如果完成得又好又快就给予奖励。最后请领先的小组介绍经验,教师引导,让学生明白,得到的奖励不仅仅是因为某个同学的绘画水平高,而主要是大家合作的成果。4、加强指导,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有效的合作学习离不开老师的指导。老师对学生合作的指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合作技巧的指导。学生如果缺乏必要的合作技巧,就无法有效地学习,甚至无法合作学习,甚至无法合作学习。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点合作技巧值得关注:①如何分配学习任务;②如何分配学生角色;③如何向同伴提问;④如何辅导同伴;⑤学会倾听同伴的发言;⑥学会共同讨论;⑦学会相互交流;⑧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分歧;⑨归纳小组成员的观点。对学生进行合作技巧的指导,应当循序渐进,专门训练。二是学习困难的指导。在合作学习的背景下,老师的角色是合作者,老师应当参与到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平等对话。当合作学习小组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可以适时点拨、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5、注重监控,增强合作学习的实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时,老师切不可袖手旁观,无所事事,而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去,除了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还要监控学生的合作学习。一般来说,教师可以抓住以下问题,对学生的合作学习实施监控:一是纠偏。合作学习小组开展讨论时,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后,有时可能会偏离讨论的主题。教师应注意观察,把学生的讨论引到讨论的主题上来;二是消除误解。关于学习内容学生经常有误解,这些误解在小组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可能会增强。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监控,及时消除学生的误解,以免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步入误区;三是防止冷场。合作学习有时会出现冷场的局面,教师应当分析冷场的具体原因,或指导合作技巧,或激活学生的思维,或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四是防止过度依赖。有的学生由于学习能力或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原因,可能会过度依赖同伴的帮助,而自己不去积极主动地努力。对这样的学生,应当让他明确个人责任,引导他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五是关注消极学生。国外研究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穆里安认为,合作学习中存在的消极学生有这样几种:未被承认的学生,灰心的学生,缺乏动机的学生,厌烦乏味的学生,炫耀聪明的学生。教师对这几种类型的学生应予以关注,加强监控,为他们提供情感动力,使他们在合作学习小组中积极主动地与同伴合作。6、打破界限,拓宽合作学习的时空“自由是创新的源泉。”只有具备了充裕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有基本保障。在教学中,要积极打破课内与课外的界限,实行课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校内外联合,构建全新的大语文教育体系。通过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人文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理解、关爱、鼓舞、鞭策、指导与建议,在自主的时空中学习、成长。比如《心中的110》一课,在教学前,笔者先布置好课前作业,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次社会调查。学生们自学地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很快就获得了调查资料。又如,学生学习了《平安回家》一课后,懂得了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但为了强化认识,我又布置一个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六人为一组,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去观察车辆或行人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并把结果记在调查表中。没过几天,每个小组就将调查表交到笔者手中。笔者把这些零乱的材料进行整理后,又在课堂上讲述出来,让他们再次受到教育。同时,笔者也让他们明白,今天老师讲述的这些内容是同学们经过认真观察得来的,是大家合作的结晶。学生们的合作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了提高。总之,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而《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自身特点又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老师在新的课程背景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开展行之有效的合作学习,焕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
谈谈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体会,并举例说明
开展语文的合作学习案例
一、课题名称: 如何开展语文的合作学习
二、研究内容及过程
(一)研究内容
1、学生对合作理念的理解。
2、学生怎么样学会与人合作。
3、学生在合作中怎么样发挥自主探究精神。
(二)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在各研究实践中逐步达标。
1、第一阶段:(2008、3—2008、6)
第一阶段为实验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申报课题。准备实验报告,申报立项,拟定实验及实验实施方案;确定实验班级(任课班级)。
(2)加强理论学习。积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山东教育》、《小学语文教师》、《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教育教学刊物,着重研读同仁对“合作学习”的论述,以提高理论认识,进一步指导研究。还通过教育网,深化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和研究。
(3)呈报课题研究方案与。
(4)初步实施。在实验班中运用“合作学习”。
(5)撰写课题研究第一阶段研究材料,为第二阶段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如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学生小组合作,不仅使他们的数学能力得到提升,而且,使其融入到小组当中,学会合作。 答案补充 时下在数学课堂中,都有学生合作交流这一环节,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例如,有这样的教学情景:
T: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通过合作学习解决这个问题。
(前后四人迅速围坐在一起,顿时课堂上一片嗡嗡声)
T:大家讨论好了吗?
S:讨论好了。
T:谁来代表小组向全班汇报一下你们的意见。
S:我认为……
T:还有哪个小组想发表自己的意见?
S:我是这样想的……
S:我觉得……
师傅注意到发言的同学说的第一句都是“我……”,他向我提出疑问:“这是他个人的意见呢,还是小组成员的共识?”课后我找到了几位发言的同学,以下是我们的对话:
师:你刚才回答问题时是谁的意见?
生:是我的意见。
师:但是我要求你们是相互讨论啊,怎么成了你个人的意见呢?
生:我们是自己说自己的,根本没听别人怎么样说。
…… 答案补充 反思本节课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失误,我认为问题有以下三点:
首先,小组合作学习前,我缺乏必要的引导。没有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步骤,问题本身也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不理解将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同样由于缺乏必要的讲述,无法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未知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经验联系起来,选择最佳的学习起点,尽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其次,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均衡。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学困生则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在合作学习时,学优生往往是小组内最活跃的一分子。而一些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与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与深刻性稍逊,往往落在后面,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
三是在小组交流前,未让学生有充分的独立学习思考时间,就匆忙进入交流程序。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还未想周全或观点还未形成之时,能力较强的同学已说出较完整的答案。能力较弱的同学无话可说,结果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之真谛。
如何在课堂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科学组建小组
合作学习小组在构成上要根据每组成员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考虑,使各小组成员实力相当,组与组之间的综合水平基本平衡。这样构建的合作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在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开竞争创造条件。
合作小组的人数一般为4人—6人,4人相邻合作学习,两人同桌,对空间场地的变化要求不是很高,较容易实现。每组成员里包含成绩好、中、差的学生。这样小组间力量相当,小组间学习成为可能,便于学习时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让优等生的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同时还能保证各小组间公平竞争。
合理设计内容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科学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比如一些开放性、探究性和趣味性很强的内容。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可以分成小组让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完成测量。该活动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对学生的活动提出了分工的要求:几名学生测量,其他几个学生对测出的结果进行记录、计算。
营造宽松环境
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情境,这样学生才能放下精神上的包袱,畅所欲言。不怕见解错,就怕没见解;不怕问题提得不好,就怕没问题。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所犯错误一定要有高度的容忍精神,要引导学生对所发现问题展开讨论。同时,教师还要做好有效的调控,使讨论始终处于宽松的气氛中。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有效激发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对小组合作的活动情况进行积极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要评一评、比一比、赛一赛。对小组中成员的表现也要进行分阶段的评价,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等方面进行。教师的评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虽不是万能钥匙,但它是我们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小组合作学习能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在实践同探讨,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方式。
今天我认真阅读了模块五中活动2的可选案例A《英语课堂发生的意外》,这个案例是关于小学二年级的侯艳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的情景。读完后,我感触颇多,思绪万千,不禁想到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也尝试用小组合作学习来组织教学活动,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我校教师课堂上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尤其是随着我校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应运而生,成为新课改的一个亮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我发现这种学习形式既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又能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等有明显的积极作用。但在实践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小组合作时,学生很多时间在互相推诿,你让他说,他让她说,很少有人主动站起来发表有关学习的内容或见解,表达自己读书的感受和想法。有的同学依然我行我素,没有参与讨论。而有些组由于分工不明确,几分钟过去了,还没有讨论出个结果,确定谁来发言,没有开展有实质意义的学习。整个活动主要由几个学习好的同学在唱“独角戏”,而其他人则无动于衷,充当看客,课堂效率甚低。
那么,如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面,切实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明确合作目的,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
要让学生有话可说,就必须让学生有所思。因此每节课前首先让学生提前预习,明确问题,再让学生充分读书,独立思考。如果学生的思维尚未打开,思路还很模糊的情况下,就匆匆进入讨论环节,势必导致学生不知道从何说起,造成冷场的情况或者自己被别人的思路牵着走,人云亦云。
二、重点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
目前,我们用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还是流于形式,是易于老师控制的一般组合形式,其热闹只是满足与装点门面,许多情况下具有弄虚作的成份,没能强化合作过程,使学生在开展思索、交流、讨论、练习中获取知识。一公开课《皇帝的新装》,教师用的也是小组合作的方式,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却呆在一起,“放任学生自由”,结果学生虽热情很高,用表演话剧的形式再现课文内容,可是学生们的学习、合作意识极差,观看的同学哈哈大笑,表演的同学由演员变成小丑。整个课堂乱作一团,此时,学生们只把这当作一件好玩的事情、一种乐子,根本就没有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与思考,更谈不上有任何研究与提高了。这便使得小组合作学习成了一个幌子。因此,我们在用小组协作学习时,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商定学习途径,主动开展思索、交流、讨论、练习,争取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预定的学习任务。为此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明确分工,定位角色,增强学生参加合作的意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必须明确自己在小组合作、实现目标中的角色定位,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二是要大胆交流,乐于合作,提高学生交往协作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学习活动相互调整、相互促进、互补共效的过程。每个组员的学习行为将会不断受到来自伙伴的建议、提醒和修正,同时每个组员也要关注他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就要求同学之间学会尊重,善于接纳和尊重他人已做出的努力,尊重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坚持真理的过程中,认真虚心接受他人的合理化建议,甚至敢于否定自己,善于取长补短。
三、正确发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调控和指导作用。
(1)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教师应该发挥其指导作用。例如在讲授《孔乙己》时,可引导学生“课文用猜想作结尾:‘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里的‘大约’与‘的确’是否矛盾?”这种综合性的问题,让同学们通过彼此间的合作来解决,这比单纯地个人思考的效果要要好得多。又如“作者在中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学生可能不能理解,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应给与一定启发和点拨。
(2)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及时走下讲台巡视,参与到小组中去,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认真地听,及时了解学生探究的信息,以便及时给予点拨调控课堂,防止延误课时,防止学生思维分散后偏离学习重点。 一旦发现学生有独特新颖的见解,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激发他更加踊跃地思考和学习,同时也给同学们一个示范作用,让其他的小组成员更加地积极思考。
(3) 在汇报学习成果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明确的判断,不能学生都一味地说好,并不断地给以赞扬。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作出客观的评价,以便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加深认识。
四、教师要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合作学习,也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合作学习,如较为简单的,就无须进行合作学习了。或者一些知识点是非老师讲解才能能理解的,就不必合作。
一个没有合作价值的问题,用来合作是一种重复劳动,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我们知道,合作学习的主题内容应源于课程标准, 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 精心设置合作学习主题。所设主题要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 主题内容本身应能唤起师生、生生交流对话的可能性和增强小组活动的实践性, 能容“兴趣性”、“探究性”、“开放性”与“梯度性”于问题之中, 能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与探索问题。同时为确保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合作, 所合作的内容最好取其中的某点, 或某一片段,不要流于形式。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