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文《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诸葛亮的)

2.你眼中的诸葛亮是什么样的?

3.对 诸葛亮的看法

4.我要看《诸葛亮传》吗

5.关于我说诸葛亮 的作文

6.本人急需一篇关于对诸葛亮评价与看法的短文.最少要300字 也不要太多

我看诸葛亮_我看诸葛亮的辉煌与忧患

公元220年,诸侯并起,天下纷争。山清水秀的竹林间,茅舍内,一位中年男子头戴纶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系天下,看兴亡成败,胸中尽万点河山,道:“人和者,得天下也。”于是三顾茅庐的佳话造就了一代伟人,军事家——诸葛亮。诸葛亮谦虚、谨慎、认真又尽职,或许谈不上雄才大略,但在实务管理上几乎是第一流的,人格、担当、技巧也的确无懈可击,也可称得上是中国史上杰出的政治人物,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干,建蜀国,兴汉业,历经图治,呕心沥血。以其智,以其情,以其义,展现了一代蜀相伟大的胸襟气魄,令天下人为之敬仰。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有通天彻地的才干,深谋远虑,有扭转乾坤的力量,呼风唤雨。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诸葛亮在益州从无到有,不但建立了整个法令制度,也能发扬赏善惩恶的正名上下的王道,使整个社会公平正直,明察秋毫。有益于国家,虽然是仇家,也会赏赐;违法犯纪,虽是至亲,也会处罚。刑罚虽严峻,但是没有人因此而埋怨,这种公平的统治,很难有人能相提并论。

草船借箭,三气周渔,借东风赤壁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司马面前摆空城。威镇八方,“真乃神人也。”他调兵遣将,知人善用。赤壁之战中,明知关羽乃情义深重,知恩必报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结果华容道上关羽顾念旧恩,宁舍己而放走了劲敌曹操。有人说,此乃孔明之过也,错失良机。然而却不尽然。因为刘备急切地加以阻止:“云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贤相怎可让其扼守要道?”时,孔明听罢曰:“此乃天意,天不灭曹。若魏国亡,东吴势必崛起,此乃一劲敌,又占地利只势,蜀国必难与其相抗衡,势必亡矣。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势,我等趁此良机,兴农业,固粮仓,养精蓄锐,方可破敌。而云常经此一战,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计也!”由此看来,放走曹操绝非偶然,亦非孔明之败笔,实乃形势所逼,无奈之举也。是为刘备的汉室兴亡着想。

诸葛亮不但具有“大公无私,令人钦佩’的人格和政风,而且他谦虚下人,广纳各方意见,对人才的培养更实不遗余力。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特别强调“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裨补缺漏,有所广益”。另一篇《视听》中更表示:“为政之道,务在多闻,是以听察纳士下之言,谋及庶士则万目当其目,众音住其耳。”“故人君以多见为智,多闻为神。”是以“人君拒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之害也。”

诸葛亮不但说,而且也彻底地去作。出任宰相后,他特别在丞相府中,成立“参署,’的机构,其目的在于“集思广益”以纳更多人的意见。他客气地表示,自己“资性鄙暗”,所以有时无法完全理解和用,温他和查和、徐庶、崔州平及胡济四人的关系始终和好,因此相当鼓励大家不疑于直言的精神。

最令人感动的是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在汉中前线向北征军团公布的檄文,公开表示希望今后请将士能勤于攻击诸葛亮的缺点,才算忠于国家的人。他曾听从杨洪的建议,急速派兵驰援在汉中和曹操陷人苦战的刘备,以稳定北方防务;征求邓芝和孙权的策略;遵从马稷“攻心为上”战略,以为南征蛮夷的主要精神指导。或许这些也是他个人心中早作的决定,但他绝不居功,让优秀的部属不要被自己的光芒所掩盖,使每个人才都能乐于发挥自己的智慧,用心于公事。三国鼎立中,蜀汉力量最小,但人才最多,所以才有力量屡次向曹魏攻击。这些优异的人才,的确都是因诸葛亮“不居功、不情才;虚心纳谏.的作风.才能获得。北宋大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在《诸葛亮诗》中便写道:“区区庸蜀文吴魏,不是虚心岂得贤广。”明代大儒方孝孺也评论道:“诸葛孔明之为相,敏然虚己,以求问己之示,秦汉以下为相者皆不及也。”

诸葛亮不仅在培养人才上有一套,在驭用人方面也是值得我们共同学习的。如用魏延。其时三足鼎立,蜀国力量较为弱小,诸葛亮苦撑危局,自然注重网罗人才。蜀中名将除关张赵马黄外,还有一位就是魏延。诸葛亮在对其的使用上可谓煞费苦心。魏延也算能够骁勇善战,屡建功勋。但此人头后有“反骨”,不够忠诚,诸葛亮料定他日后定会谋反,但国家正值用人之际,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关张赵马黄等人凋零之后。况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为敌所用。诸葛亮一边用他,一边又防范着他。待到诸葛亮操劳过度,病危之际,密令魏延断后。当夜魏延忽作一梦,梦见头上长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谋反,果应孔明之言。还是诸葛亮早有安排,并留下锦囊妙计,才有马岱砍下魏延首级之举。知道其有谋反之心,还要用之,如走钢丝一般,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惧怕之心还不敢公然造反,不用可惜。在其造反之前杀之,又让将士们寒心。只有在其身边埋下伏兵,待其反时一举杀之,一般而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特定形势下,如何变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实乃大智慧也。

鲁迅在评价诸葛亮时认为他太神而近乎于“妖”。对前人的评价,我不能深入领会。在我看来,即为“妖”,那意味着贬义。我以为不然,尽管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话,但称其为“妖”不免过于尖酸刻薄,他只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重情义的人。

街亭之战中,马谡争先,一再狂言不休,没有引起他的注意,这是他的失察。派王平,岂知马谡怎肯听王平之言,这是再度失察。结果失去战机,失去所的之地,失去了将得的胜利,失去了锐气,失去了灭魏兴汉的大业,失去了政治家、军事家所应有的明智,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败笔。这当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过,却也不尽其然。看,马谡请兵时,孔明虽有疑虑,但因素对其有好感,抹不开面子,故委以重任,究其根源,乃一“情”字。事后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如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这一哭,一挥手之间,深深的自责,贻误战机,用人不当,也害了马谡,累及其全家,可见其“情”之深。对马谡家属的安置照顾,又可见其“义”之重。孔明二哭,当参军蒋琬求情时,孔明流涕而答曰:“惜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这一哭,又交织着多少情感。马谡将斩,虽心中不忍,奈执法严明,为不得不斩而哭,恨自己知人不能善用而哭。街亭失守,战局不能扭转,兴汉渺茫,于是悲从中来,怎不流涕?马谡斩毕,孔明又大哭不已,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其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将士,无不流涕。这一哭,多少悲愤涌上心头,眼前曾经的茅林溪水;沙场点秋兵;与先帝纵马与广袤的田天地之间,谈古论今往事历历在目。思旧恩,悔自己不听先帝之言,枉费先帝一片苦心。深恨己之不明,失去了兴汉大业,对不起先帝的知遇之恩,一片深情,又是一个“情”字。

说孔明不“明”,我认为只有一点。先帝白帝城托孤之时曾说:“幼主刘禅昏庸无能,贪图享乐,万不得已之时,丞相可取而代之,兴我汉室。”然尽管先帝如此之说,孔明决不违“情”犯上,依旧忠心耿耿,一生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怎可“情义”二字所能尽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对于历史人物,由于立场的不同,后代的评价带有高有低、有好有坏、有正有邪,但数千年来人们对诸葛亮的评价却都是正面的,或许有程度的高低,但基本立场则是清一色的赞扬、钦敬及仟念。

多了一点,你自己删减一下、、

作文《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诸葛亮的)

作文一:《我心目中的诸葛亮作文》300字

[我心目中的诸葛亮作文]

我最喜欢看《三国演义》,而蜀相--诸葛亮是我最最喜欢的三国人物,我心目中的诸葛亮作文。·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舌战群儒、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计等一个个精彩的故事,都是他足智多谋、智勇双全、善于用兵的具体表现,小学生作文《我心目中的诸葛亮作文》。而他在赤壁大战中草船借箭、巧借东风又说明他还通晓天文地理,知识渊博。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首杜甫名诗也充分体现出诸葛亮在人们心中的高大形象。·通过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要想拥有诸葛亮这样的聪敏才智,成为有用的人才,就应该在年少时好好读书、读好书,积累很多的知识,这样长大以后就可以用学到的知识发展自己的事业。还有在学习中要不畏困难,善于动脑,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不死读书,读死书。

作文二:《我心目中的诸葛亮》300字

诸葛亮是千年前躬耕于田地间的隐者,也是才华横溢洞观全局的谋士。他的身边围绕着一圈神秘的光环,刺痛了平庸之辈的双眼。

因此,他注定孤独。

孤独,所以没有安全感,越发想把自己包裹起来取暖,挨过冬天的严寒,于是他傲然。

如果有一天,你与他擦肩,你点头,他却未微笑。请原谅,他的挑剔和骄傲。

直到有一天,他遇见了刘备,那个他一生跟定的君主,他以为,从此他望向远方的目光将不会浓雾弥漫,却不知正一步步陷入他人用欲望筑成的深渊。

再无昔日菊东篱的清闲,再不能与花草呢喃,再无法闲摇羽扇,再没有冷眼旁观。忘掉遗憾,参战,参战!

公子一夜白头。

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杯淡茶浊酒,多少盏昏黄油灯,惟剩瓦冷霜华重,漫漫长夜然无人与共!

上帝与他开了玩笑。

我更欣赏田园中的身影。

作文三:《我心目中的诸葛亮》1900字

我心目中的诸葛亮

我心目中的诸葛亮是个很有才华的人,在读《三国演义》的时候,我不得不佩服他是个人才,他在草船借箭中计谋不得让我深感佩服。

在《草船借箭》中的诸葛亮不但计谋多端,还精通天文气象,在里面利用有雾的天气与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使借箭成功,他考虑周全,安排巧妙,不愧是鬼诸葛,就是不同凡响。

我心目中的诸葛亮,不但上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空城计”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而他当年他那篇肝胆照人、令人读后荡气回肠的《出师表》,更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至今流传。他也是一个很神的人,他虽身在草庐之中,但却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对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接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就对当时的时局分析透彻。他用兵如神,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同时,我觉得他还是一个“受人滴水之恩必将涌泉相报”的人,他的一片丹心久违了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为了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室之兴他竭忠尽智,至死不渝,他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实在可歌可泣!

我心目中的诸葛亮

要问《三国演义》里最有智慧的人是谁?大家肯定会异口同声地 说:“诸葛亮!”     诸葛亮被誉为智慧的化身,从初出茅庐,到五丈原病逝,有无数次由他出谋划策的战役都以胜利告终。他也因为多次镇定自若,神机妙算,是军情化险为夷,空城计就是其中之一。

诸葛亮听到街亭失守的消息后,便调兵遣将,部署撤兵。他自己则带领五千兵士去西城搬运粮草。忽然,十多次飞道说:“司马懿率领大军十五万,向西城杀来。”我第一次读到这时,认为魏兵肯定大获全胜。我再往下读时,想不到的是:听到这个消息,众将士惊慌失措,而孔明却显得是那样的镇静自若。他下令把旗帜全部放倒,把城门全部打开,让军士扮成百姓打扫街道。自己则微笑着登上城楼,悠闲地弹起琴来。好一个镇静自若的诸葛亮!我的心中都不免为他捏了一把汗。

司马懿率领大军来到城下,看到这种情形,疑惑重重,怕中计。当诸葛亮琴弦断时,吓得惊慌失措,急忙原路撤退。司马懿可是带领着15万大军呀!我心里暗暗佩服:诸葛亮真是料事如神!

诸葛亮不仅是个充满智慧的神才,也是个军法严明的将领。他挥泪斩马谡的故事让我记忆犹新。马谡因不听诸葛亮的嘱咐和王平的劝说在山上扎营,结果被魏军截断水源,大败而归。虽说马谡是诸葛亮的好友,但为了严明军法,痛心地斩了马谡。真可谓是“大义灭亲”。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诸葛亮神机妙算、军法严明。《三国演义》有了他增加了故事的诱惑力。三国中还有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有机会,再去细细品味。

我心目中的蔺相如

他是一个有勇有谋,机智的人,因此,他在我心目中的位置一直无人取代。在现在的社会中像蔺蔺相如的人也很少有,多数人都很有才华,但缺少勇气,换个角度说,就是很自私,做什么都以自我为中心,从来不为大局着想,但在《完璧归赵》中,当秦王拿着和氏璧,但并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的意思时,蔺相如便借口和氏璧有瑕疵的理由,从秦王手中拿回和氏璧,然后把和氏璧高高举起,说:“臣认为贫民之交,尚且受信,更何况是一国之君?今天,臣看大王没有交换城池的诚意,所以将和氏璧收回,如果大王一定要抢强,

臣只有和这和氏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秦王害怕蔺相如真的将和氏璧撞碎,只有答应在五天以后再正式交换城池,聪明的蔺相如却趁此机会,派人乔装,走小路带着和氏璧回赵国去了。等秦王发现被骗时已经来不急了。

蔺相如的机敏吸引了我,他的勇气更加让我钦佩,你或许不会有太多的感触,但设身处地的考虑一下,如果赵王把这项任务交给你,你会怎么样?你有勇气说出蔺相如所说的话吗?你能够将和氏璧完整的带回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退一步来讲,你我也一定不会去接受这一个任务,因为你根本不能放弃你那荣华的生活。

当今社会是黑暗的,但人心更加黑暗,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利益和金钱腐蚀了多数人的灵魂,只有及少数的人能够认清自我,多数人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择手段,用出各种阴谋诡计,做了多少伤天害理之事,有的还为了金钱和利益白白送出了自己的生命。之是多么可笑,拿他们和蔺相如相比,简直是两种极端,而且是两种不同的极端。或许还是一个学生的我没有资格去评论谁,没有权利去指责谁,给没有能力去揭穿社会的黑暗,但至少我能够在作文中写出我内心的想法,不必虚的活着。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拥有蔺相如那种机智头脑的人是普遍存在的,并不罕见。但是有多少人用在正处呢?那写聪明的人往往被“聪明”蒙住了心,最终走向死亡的深渊。但他们没有像蔺相如那样,没有向社会做出贡献,他们枉费了上苍所给予他们的那机智,灵敏的头脑!活的那么 *** ,死的那么可笑啊!

蔺相如,或许他也有缺点,但他有的缺点应该被他光彩四射的优点所埋没了

作文四:《我心目中的诸葛亮》600字

我心目中的诸葛亮

简陋的草庐摇曳的微弱烛光穿着单薄的长衫你还在读书。夜里的风格外大那半截蜡烛几次被点燃你对这一切早已习惯数年的寒窗苦读这些又算得了什么

你不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彼知已。而你当年那篇肝胆照人令人读后荡气回肠的《出师表》更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至今流传。你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出生年代社会的动荡局面全都注定了你的命运你要心系国家。好友徐庶已经跟从了刘玄德当年你的同学朋友也都各择其主而你那条卧龙却还是不碰“是非”的人。你也许还在等待等待那知己者。终于你等候的人来了那个“不度德量力欲信义与天下”的刘玄德来了。思贤若渴谦虚诚恳猥自狂屈三顾茅庐。终于三次的等候将你打动。踏出茅庐愿此生为主公效力永不违背。

巧借东风火烧赤壁三气周瑜智取汉中你从未让人失望过。渐渐的你让主公从一个小小的军阀壮大到了一个鼎力的三国之一。但好景不长从关张相继去世主公一直悲伤不已。太累了主公在南征北战那么多年以后终于倒下了信任你于是“白帝托孤”留下了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和一个等待管理的蜀国还有几位是你的故人。

蜀国虽有你让敌人闻风丧胆可是多少年的“鞠躬尽瘁”你也老了那所谓的“圣上”更是昏庸无能根本扶不起

来可你还在坚持你还在为先主效忠。为何不废了阿斗自立为王呢先主临终前不是准许了吗可是你没有最终还是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士为知己者死”先帝的赏识与敬重让你甘愿为蜀国操劳是忠不你怎么一个忠字了得        你有了带着遗憾走的遗憾自己未能完成先主多年以来的夙愿。

你走了上空中那盏照亮蜀国一方国土的的孔明灯灭了落了……

作文五:《我心目中的诸葛亮》300字

我最喜欢看《三国演义》,而蜀相--诸葛亮是我最最喜欢的三国人物。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舌战群儒”、“三气周瑜”、“七擒孟

获”、“空城计”等一个个精彩的故事,都是他足智多谋、智勇双全、善于用兵的

具体表现。而他在赤壁大战中“草船借箭”、“巧借东风”又说明他还通晓天文地

理,知识渊博。“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

满襟”。这首杜甫名诗也充分体现出诸葛亮在人们心中的高大形象。

通过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要想拥有诸葛亮这样的聪敏才智,成为有用的人才,就

应该在年少时好好读书、读好书,积累很多的知识,这样长大以后就可以用学到的知

识发展自己的事业。还有在学习中要不畏困难,善于动脑,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

三,不死读书,读死书。

作文六:《在我心目中的诸葛亮 我心目中的诸葛亮》1200字

在我心目中的诸葛亮 我心目中的诸葛

我心目中的诸葛亮    我最喜欢看《三国演义》,而蜀相--诸葛亮是我最最喜欢的三国人物。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舌战群儒”、“三气周瑜”、“七擒孟

获”、“空城计”等一个个精彩的故事,都是他足智多谋、智勇双全、善于用兵的

具体表现。而他在赤壁大战中“草船借箭”、“巧借东风”又说明他还通晓天文地

理,知识渊博。“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

满襟”。这首杜甫名诗也充分体现出诸葛亮在人们心中的高大形象。

通过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要想拥有诸葛亮这样的聪敏才智,成为有用的人才,就

应该在年少时好好读书、读好书,积累很多的知识,这样长大以后就可以用学到的知

识发展自己的事业。还有在学习中要不畏困难,善于动脑,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

三,不死读书,读死书。

我心目中的诸葛亮相关内容:山羊不吃天堂草读后感    读后感今天我看了一本名叫《山羊不吃天堂草》中的主人公明子和他的师傅以及师兄都经历了生活的艰辛,世态的炎凉.他们在人生道路上,遇到了许多挫折和良心的折磨。...

《青铜葵花》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叫《青铜葵花》的长篇,主要写了一个男孩和女孩的故事。一个特别的机缘让城市女孩葵花和乡村男孩青铜成了以兄妹相称的朋友。他们一起长大、一起生活。12岁那年命运又将葵花召回了她的城市。

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    在世间万物,只有一样东西能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他能滋润你的心灵,能让人耳聪目明,心高志远,它就是书。在书的世界里,我们就是小草,知识就是甘露。

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    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读书,一个诱人的词。让人们的一生受到熏陶,变得更加完美。我喜爱读书,因为读书,让我明白了善与恶;因为读书,我学会了感动;因为读书,我知道了爱是什么;因为读书,我懂得了很多很多所以,我希望,大家可以...

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    书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毫无疑问,读书是我们青少年获得全面成长的第一课。我们共同读书,与书为伴,与经典为友,开拓视野,从而享受读书与生活的快乐。

读《只有一个地球》有感    读《只有一个地球》有感读了《只

有一个地球》这篇后,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热爱地球,热爱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曾几何时,人们乱砍乱伐,使大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

如给我三天光明    最近,我读了海伦凯勒的自传《如给我三天光明》,令我深有感触。《如给我三天光明》主要讲述了又盲又聋的海伦凯勒坎坷的一生,以及她的心路历程。

如给我三天光明    最近,我读了海伦凯勒的自传《如给我三天光明》,令我深有感触.《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的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海伦.凯勤对生活的热爱,她用热情的态度劝戒世人应珍惜眼前享有的一切。

作文七:《我心目中的诸葛亮_550字》600字

本文由://.playhh./sitemap.html推荐

我眼中的诸葛亮是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我也十分佩服他。诸葛亮,字孔明,南阳人氏,人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后,他辅佐刘备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故五丈原,享年54岁。  诸葛亮之所以在我心目中占有这么大的位置,是因为他是位足智多谋的天才军事家。“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和“空城计”等,充分显示出他的大智大勇。他知己知彼,用兵大胆果断,善于发现敌将的弱点,攻其不备。他根据自然现象,巧用大雾天,“草船借箭”是其成功的范例。他利用司马懿的多疑,巧施“空城计”,吓退了追赶蜀兵的魏军。  诸葛亮不仅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还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为了使农民更方便地灌溉农田,发明了脚踏水车。为了解决军粮运输的困难,发明了“木牛流马”。据说木牛流马的肚子装粮草,把舌头一扭就会走动或停止。诸葛亮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他“身在茅庐”以知“三分天下”,使刘备能有安身之处。他的“联吴攻魏”的策略,使蜀兵节节胜利。他取“抚民生息”的方针,让蜀国一步步走向强盛。诸葛亮有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刘备在“三顾茅庐”时,听到农夫唱的歌词,就是诸葛亮写的。可惜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很少。  诸葛亮,这位有杰出成就的军事家、发明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这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  初三:冰

女装

作文八:《诸葛亮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大英雄》1600字

诸葛亮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大英雄,他智慧超群,神机妙算,而且能够铺下身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果不是命运不济,他光复大汉的只是时间问题。然而看完《诸葛亮必败》一书后,却对此产生的疑问:事实真的如此吗,

事实不是如此。事实上,诸葛亮从一开始就擅长用“术”,在枝节问题、具体问题上表现出了超人的智慧,而在关键问题、大方向上却出了问题。比如七擒孟获,完全没有必要,一捉一放,两次足矣,用不着七次,他的精力应该用在如何平定南夷上,而不应该放在显示自己的才能上。第一次把孟获抓到后,其实已经起到了震慑作用,孟获手下的元帅董荼都不想为他卖命了,甚至把孟获抓起来献给诸葛亮,这说明诸葛亮的“心战”目的已经达到了,而诸葛亮竟把孟获放了,结果董荼遭到了孟获疯狂的报复,以后谁还再投靠诸葛亮,所以他的放孟获不仅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反而弄巧成拙。诸葛亮在“术”上用心思太多,反而忘记了用“术”的目的,即实现“道”。

一个人的心思是有限的,想了这样就不能想那样,在一方面用脑太多,在另一方面就会有所欠缺。诸葛亮就是在细节上用心思太多,事必躬亲,结果把自己累死,个人的光辉形象是树立起来了,但于事无补。决策者不能在细节上下过多的功夫,他的主要责任是船头的了望者和掌舵者,他的责任是掌握方面,方面错了,其它方面做得再好也没有用;反之,如果方向正确了,就是中间出点小问题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1949年前后蒋介石往台湾运金子的一条船就有一台发动机坏了,一路上歪歪扭扭,象跛子走路一样,两天的航程走了五天,但五天也不要紧,因为它的航向没出问题,到达只是早一天晚一天而已,而如果一条装备精良的战舰走错了方向,那可能永远也到不了目的地。诸葛亮很大程度上是“只顾低头拉车,不知抬头看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有本书前段时间卖得很火,叫《细节决定成败》,其中讲的内容固然不错,但方向更能决定成败,只是人们都知道方向的重要性,于是有人提出细节的重要性,所以格外引人注目而已。再者,《细节决定成败》是卖给老板的书,但它的读者不是老板而是员工,换言之,这是为老板教育员工而写的书,其细节的要求多是对员工的要求,对老板而言,一个正确的决策比多少完美细节都重要,如果方向错误,背道而驰,那么鞠躬尽瘁只能使企业倒闭得更快。

术,是技术层面的东西,是形而下的东西;道,是理论层面的东西,是形而上的东西。只有道,没有术,那么多半会成为空谈家;只有术,没有道,那么即使撞了大运、成了大事也不会长久。如果有道,术差点,并无大碍,因为他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如果有术,而道上出了问题,很可能会加速自己的灭亡。诸葛亮是“术”上很有一套,而“道”上有问题的人。他三气周瑜,最后把周瑜气死,每一次都显示了他超人的智慧,但却因此毁掉了孙刘联盟,而孙刘联盟决定了蜀国的命运,它是“道”,是最重要的。

诸葛亮必败,因为他只显示自己的能力,而忘记了蜀国的根本利益。尤其是刘备死后,他带领的蜀国完全在错误的轨道上运行,六出祁山,每次都没有充分的准备,最终粮草不济,只好退兵。战争拼的是国力,这一点身为主帅的诸葛亮不是不知道,但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出兵折腾,为的只是实现自己个人对先主的承诺,显示自己“隆中对”时的高明。以至于内部出现问题,征粮官因为征不上粮食,故意散布谣言,致使刘禅中途召回诸葛亮,又一次劳而无功,更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减弱了国力。

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诸葛亮的翻案书,它彻底否定了诸葛亮,认为他不讲诚信、固执、急功近利、追求虚荣、搞面子工程、把投机当投资、为失败找借口等等,甚至对他最闪光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优秀品质也进行了批驳,认为正是这一点害了蜀国,也害了他自己。这本书的观点很新,自然有偏颇之处,但还是很开阔眼界的。从这本书上得到的,不是看待历史人物诸葛亮的观点,而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一种看待眼前问题的方法。这本书写得也很通俗,看起来很快,建议大家有时间翻翻。

作文九:《我心目中的诸葛亮_550字》600字

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我眼中的诸葛亮是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我也十分佩服他。诸葛亮,字孔明,南阳人氏,人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后,他辅佐刘备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故五丈原,享年54岁。  诸葛亮之所以在我心目中占有这么大的位置,是因为他是位足智多谋的天才军事家。“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和“空城计”等,充分显示出他的大智大勇。他知己知彼,用兵大胆果断,善于发现敌将的弱点,攻其不备。他根据自然现象,巧用大雾天,“草船借箭”是其成功的范例。他利用司马懿的多疑,巧施“空城计”,吓退了追赶蜀兵的魏军。  诸葛亮不仅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还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为了使农民更方便地灌溉农田,发明了脚踏水车。为了解决军粮运输的困难,发明了“木牛流马”。据说木牛流马的肚子装粮草,把舌头一扭就会走动或停止。诸葛亮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他“身在茅庐”以知“三分天下”,使刘备能有安身之处。他的“联吴攻魏”的策略,使蜀兵节节胜利。他取“抚民生息”的方针,让蜀国一步步走向强盛。诸葛亮有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刘备在“三顾茅庐”时,听到农夫唱的歌词,就是诸葛亮写的。可惜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很少。  诸葛亮,这位有杰出成就的军事家、发明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这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初三:冰

我眼中的诸葛亮是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我也十分佩服他。诸葛亮,字孔明,南阳人氏,人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后,他辅佐刘备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故五丈原,享年54岁。

诸葛亮之所以在我心目中占有这么大的位置,是因为他是位足智多谋的天才军事家。“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和“空城计”等,充分显示出他的大智大勇。他知己知彼,用兵大胆果断,善于发现敌将的弱点,攻其不备。他根据自然现象,巧用大雾天,“草船借箭”是其成功的范例。他利用司马懿的多疑,巧施“空城计”,吓退了追赶蜀兵的魏军。

诸葛亮不仅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还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为了使农民更方便地灌溉农田,发明了脚踏水车。为了解决军粮运输的困难,发明了“木牛流马”。据说木牛流马的肚子装粮草,把舌头一扭就会走动或停止。诸葛亮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他“身在茅庐”以知“三分天下”,使刘备能有安身之处。他的“联吴攻魏”的策略,使蜀兵节节胜利。他取“抚民生息”的方针,让蜀国一步步走向强盛。诸葛亮有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刘备在“三顾茅庐”时,听到农夫唱的歌词,就是诸葛亮写的。可惜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很少。

诸葛亮,这位有杰出成就的军事家、发明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这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我心目中的诸葛亮作文

你眼中的诸葛亮是什么样的?

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华大地上,上演着一部精彩的大戏——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其中以儒、道、法、墨最是闻名。到了魏晋时期,经历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的中国大地上,又出现了一位名垂千古的人物——诸葛亮。可以说他的出现,是以儒家正统思想为政治旗帜,道法两家为修身和治国方略三者相结合而成的,是多元思想融合的代表。

关于诸葛亮的才能韬略,这我不多加分析。因为这是先天因素,并不能代表什么,也无从效仿之处。孔明之所以能受后世推崇备至,还是取决于他的人格闪光点。

他的人格有何魅力?不妨用志存高远,鞠躬尽瘁,志虑忠纯三词加以概括。

“志当存高远”是诸葛亮说的。那他的“志”又是什么呢,虽然陈寿没有明说,但从“每自比管仲乐毅”一句中就可知道一定是“经世济民”的鸿鹄之志。但有一点很重要,他所做的一切终极目标就是《出师表》中所说的“兴复汉室”。这不同于乱世中的其他人,不是当政治口号在喊,而是真正的付诸行动了,这就联系到了第二个关键词。

鞠躬尽瘁出自《后出师表》,至于是否是诸葛亮真作,无需细究,总之这个词放在他身上就再合适不过了。诸葛亮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从《隆中对》中就可看出,虽然言语对仗工整,气魄不凡,但却没有一句废话空话,句句点在要害上,后来三国局势的发展很好地验证了这一点。刘备死后,蜀汉的实际执政者就变成了诸葛亮,三国志中描述道“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巨”可以理解,为何要有“细”呢?很明显,这就验证了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工作态度,他是个完美主义者。所以即便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也要亲力亲为,甚至连用刑打板子都要亲临检查。要知道孔明出山前是干啥的?“躬耕于南阳”,凭着岳丈黄承彦的家世,他就穷到买不起菜吗?毫无疑问,这是道家所主张的修身,是文人的一种雅兴,清高做派。延续到官场,他的作风却天地两极,截然不同。传说中的方士,神仙都能活上百八十岁,而他却在知天命之年死于军旅。现在很多人习惯拿诸葛亮的管理作为典型的失败管理案例,这对诸葛亮是十分不公平的,也是不尊重历史的。诸葛亮掌控的是一个国家,无论它的国土有多大,它也是一个独立的,的目标是做大做强,企业的目标也是做大做强,但二者有本质上的差别。企业的利益在于赚更多的钱,的利益则在于有更多的人,有更强的军,有更大的地。诸葛亮的目标是兴复汉室,是一个标准的政治理想,所以不能想当然的拿企业和诸葛亮的蜀国相比较。说他不重视培养人才,那去看看“蜀汉四相”中其他三相哪个不是孔明提拔上来的,姜维更是凭一名降将就封侯拜将。说他不会用人,大权独揽,熟不知这是时局所迫,诸葛一生唯谨慎,沉重的政治抱负系于他一身,托孤之景时刻浮现,容许他能有一点点疏忽吗?事实证明,他用自己盛年的全部心血造就了三国中最清廉的“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的蜀国。但连年的征战使得兵困民乏,经济落后,最后瞬间灭亡。但这怪不到诸葛亮,他去世于234年,蜀国则灭亡在他逝后的第30年。这之中是一系列的政治因素所造成的,时间关系不详讲。

所谓“志虑忠纯”,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用来形容费祎、董允等人的,但用在他身上也没有一点问题。所谓“永安托孤”一直被冠以君臣信任的典范,那我们可以用来支撑一下信念,但却不能当真。总之,不可能像陈寿想的那样轻巧,刘备不会授予诸葛亮自立之权。但无论怎样,诸葛亮死后在蜀国的地位就像当年的曹操,许多人都认为诸葛亮肯定要篡位的,同受托孤的李严就写信撺掇他加“九锡”,其实就等于预示篡位了,但他坚决地回掉了。结合诸葛亮的《临终遗表》和他执政十几年的所为,他对比自己小二十多的刘禅,就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时刻教导,毫无异心。明知汉室不可复兴,却偏冒山川之险问鼎中原,终是无功而返。这对于一个近两千年前的年过半百的老人来说,是何等的艰难。

诸葛亮“身长八尺,容貌甚伟”,和我们想象中的手无缚鸡之力的他大相径庭,至于他的成就,才能和品格,历来也是争议颇多,但大部分人都是对他的为人赞叹不已的。我觉得,不论年龄,不论性别,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心中装着一个“孔明”,时刻将自己的行为与其对照,久之能极大提高人的修养,升华人的心灵,磨砺人的心志。

对 诸葛亮的看法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人物。

聪明 狡猾 善于分析

赤壁之战反映了他的能言,冷静,祁山之战表明了他的机智,执着,忠心.

一、不贪权势他位极人臣,却不追求个势,不弄权也不为权所努役。以他的才能智慧和崇高威望,拿掉昏聩无能缺德无才的阿斗,自己称王称帝,可以说上合天理,下顺民心。但是,他对后主坚持执君臣之礼,决不摆相父架子。在一系列问题上都是以礼规劝、得后主同意才进行的。 二、不谋私利他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在《诫子书》中,他提出了自己严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以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处世。他对后主说:“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他死时确实如其所言。他择妇摆脱了郎才女貌的陋习,选择了黄承彦的丑女。黄承彦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关于这桩婚事和黄氏的才美,《三国演义》在描述诸葛瞻战死绵竹时曾有简要的介绍,其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位丑女给予了热情的赞美。 三、严于律己 街亭之役,马谡违节,造成败局,但他主动承担责任:“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他几次发布鼓励将士直言极谏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评自己过失和缺漏。在他执政期间,如果出现失误,他都决不委过他人,而自省自律。来敏、李严等人罪责虽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责,检讨自己的失损。 四、知人善任他从蜀汉大业出发,以宽广的胸怀,纯正的心灵,选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他取士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对那引起忠于蜀汉,又有真正才学的人,他不讲门第、资历,破格用人,大胆地授以要职,委以重任。何祗原为蜀郡太守杨洪手下的一个书佐小吏,杨洪亦是犍为郡太守李严之功曹小吏,何、杨都先后被诸葛亮擢为太守与李严同列。因此事他被誉为“是以西士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也。”诸葛亮任蜀相时,为了广揽俊才,曾在成都南郊筑招贤台。刘备死后,他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人事调整,重用了一批德才俱佳的卓越人才。如蒋琬、李邵、马勋、宗预、杜微、马忠、秦宓、董允等,这次用人之举被时人赞为“德举”。在《前出师表》中,他从“亲贤臣,远小人”的原则出发,向后主郑重推荐了董允、向宠等,其心之公明纯正实所罕见。诸葛亮所重用的文武大员中,既有荆楚之士,又有蜀地人材,既有刘璋旧部,也有魏降将,却无任何山头圈子之弊,大有“五湖四海”包容一切之襟怀,团结了绝大多数人。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政治家,他心胸开阔,容人容物的雅量,摆脱个人好恶从事业出发选人的精神是十分令人敬佩的。受过诸葛亮严厉处罚被削职为民的廖立、李严听到诸葛亮病故的消息,竟痛哭失声,他们被罢黜官职,不但不怨恨反而寄予希望,对他的死十分悲伤。这说明诸葛亮用人多么公正。 五、谦恭待人若把诸葛亮同当时的孔融、祢衡等人相比,显然后者的声望不可同日而语,即使和才智过人的周瑜、鲁肃、司马懿相比也略高一筹。与他同齐名的庞统相比,更能看出二人高下。虽然,水镜先生说:“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但他说的重点仍在诸葛亮。诸葛亮高于庞统之处,不单在智谋才华,更重要的还在于品德胸怀。庞统心怀私念,妒忌孔明,骄兵轻放,急于求成,铸成大错,终身抱憾。诸葛亮无私无畏,谦虚谨慎,深思熟虑,卓识远见,善于博众长,融化于胆识之中。他多次表白:“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在《与杜微书》中说:“猥以空虚,统领贵州,德薄任重,惨惨忧虑。”在《又教与军师名史与参军掾属》中称:“任重才轻,故多阙漏。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前参事于功宰,每言则尽;后从事于伟度,数以谏止;虽资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子始终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 诸葛亮不仅自谦,而且以深受教益的事例说明愿得别人诲教之诚心。平定南中,他纳了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言,并作为命令颁布全军,强调南征,不能单靠武力镇压,还要靠智胜和从思想上瓦解叛军,从而制定了对少数民族部落实行和抚政策。 六、治蜀有方所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我要看《诸葛亮传》吗

1、在内政方面,诸葛亮绝对是个不世出的大才。

《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还有刘备在临终前说的:“君(诸葛亮)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我们知道刘备看人是非常准的,而且这个时候已经是临终了,没必要说恭维话了,以刘备的眼光,评价诸葛亮是“才十倍曹丕”,相当高!!!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他能把一个烂摊子治理得那么好,这完全可以算做是奇迹。

在诸葛亮之后,蒋宛等人也算是人才,却始终达不到诸葛亮时期的高度。

2、在军事方面,诸葛亮也是不错的。

不可否认,他的军事能力不如内政能力那么出色。

诸葛亮一生的军事事迹可以说不是很优秀,但别忘了他是以弱国抗强国。

如果把他和曹真 、司马懿等人的位置换一换,别人还未必比他做的好呢。

3、伟大的人格。

诸葛亮毫不为己,一心为国,公平公正,奉献一生。

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诸葛亮是完全有资格享用的。

康熙帝:“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西晋梅陶赞陶侃:“机神明鉴似魏武(曹操),忠顺勤劳如孔明。”

在我看来,整个中国历史上,在这一层面上,能跟诸葛亮相提并论的人只有一个人——伟大的周总理。

4、全才。

诸葛亮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除此以外还有很多成就。

他主持发明了木牛流马,还有连弩等一批科技创新。

他精通天文地理、周易五行,博览群书,创造了八阵图等阵法。

他留下的文章不多,但仅一篇出师表就足够笑傲千百年无人可敌。

最后附诗一首: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关于我说诸葛亮 的作文

朋友,这有些史家对诸葛亮的评价,你自己看看再做决定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袁子》: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大致而言,诸葛亮作为臣子,做到了人臣能做的一切,弘毅忠壮,忘身忧国

个人品行无可指摘,几可谓之圣

内政才能不用多说,至少我看史书时从未看到过怀疑诸葛亮治国之才的言论

至于军略,从隆中对可以看出其高超的战略眼光

就三国志中的记载,个人认为,诸葛亮练兵颇有才干,带出了一支精锐之师

临场指挥的战术能力也是相当可以的,虽说没到天下名将的地步,但说一句深知军略,晓畅军事,并不过分,毕竟诸葛亮以弱敌强,反把偌大一个魏逼成了战略防守

跟演义不同的是,孔明不像演义中那样喜欢使用奇谋

孙子兵法上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诸葛亮在“正”上做得相当出色,但用“奇”方面有所不足(相对而言)

但要强调的是,诸葛亮只是“不喜”用奇,并非“不能”用奇,三国志中也有他多次用奇制胜的记载

傅干评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是绝对的宰辅之才

陈寿评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这都是很到位的评价

个人认为,诸葛亮治国之才(理政用人安民施法等方面)可谓千古名相,通观历史不在任何人之下;军事才能,单 治兵 任将 军阵这类“正”而言,与关羽张辽周瑜这个级别的名将相比,未必在其之下,但是用奇,确有不足

不过无论如何,用草包形容诸葛亮......个人觉得,不如用在发此评价的人身上倒更适合

本人急需一篇关于对诸葛亮评价与看法的短文.最少要300字 也不要太多

三国是个特殊的年代,最聪明的人最能反映这个政治集团的实力

有人会说诸葛亮聪明,诚然,作为蜀汉的开国元勋,自然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有了不起的一面。但诸葛亮的政治野心太强太大,他要做的是曹操那样的人物。但诸葛亮却不具备曹操的用人选人看人的一面。这在诸葛亮成汉蜀汉丞相时已经看出来了。刘备用一种很不道德的手法取得了蜀汉的合法化,我很奇怪的是三国演义并没有对此事批判,却大唱颂歌,这是为什么?难道罗兄也对刘备这种强盗态度持肯定态度?

我们研究三国看三国也好,并不能拿三国演义这本书当作真实历史来看。那样的话会让我们失去对真实世界所发生的一切事情,持偏激的态度。

其实,聪明二字不适用于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因为我认为凡是能够在历史舞台上留有自己姓名的各位,都有着凡人没有拥有的智慧和才学。

我们现在再来看曹魏集团,曹魏集团的老板也就是曹操。他才是继汉王朝以后,真正能在中国大地称王称霸的君主,他的智慧和谋略以及文学水平,都达到了当皇帝的资格。正因为如此,他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千古骂名。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社会言论导向出了问题。中国人是否定个人能力的国家。赞扬的是忠,孝,仁,义。这四种人。也就是说集体的力量是无穷大的。

因此,我们在看某个人是否聪明时,就要看这个对他这个集团是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曹魏集团的***是曹操,这是肯定的,问题再于是谁为曹魏集团制定了一个使这个集团强大的战略性建议的呢?毛介。

毛玠就向曹操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曹操立刻照办。

结果曹操统一了北方。

所以我认为,曹魏集团在当时应该是由一个很聪明的老板领导一群很聪明的员工。建立了一个本应该在中国历史应该大树特树的王朝。

而诸葛亮呢?相比较而言,在这方面就不行了。我很纳闷,当时的皇帝是刘禅,但一切作主的可是诸葛亮啊。所以蜀汉的亡国诸葛亮有相当一部分的责任。诸葛亮难道不知道蜀汉的地理位置适合防守还是进攻吗?他在蜀汉发挥着什么作用呢?是好的一面还是坏的一面呢?诸葛亮为什么不取蜀人治蜀的正确方针呢?是能力还是蜀国的条件不行?

从诸葛亮的累死,就知道诸葛亮的个人能力并不适用于蜀汉集团。

1。蜀汉集团没有将诸葛亮的正确方针落到实处。关羽擅自行动就说明问题

2。蜀汉集团后继无人。

3。蜀汉集团的战略目标不明确

4。蜀汉集团的开国根基不牢国

5。蜀汉集团是外来集团,没有实行正确的政治方针。

三国其实就是魏蜀的交锋,吴这个国家武力偏强,谋略偏弱。因此他的国家相对魏和蜀,智商相当的低

看到这里我想楼主你应该知道三国最聪明的人是谁了吧。曹魏集团的靠的是每个人的实力和聪明打出了一片属于东汉末年的最强集团。团结,积极,合作。这就看出集体的力量永远比个人的力量的优势所在。一个人的智商永远斗不过一群人的智商,一个好的老板永远强于一个好的打工仔。诸葛亮到底还是选错人了。

看一个是否聪明一定要看这个人在这集团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以及***是否纳了他的意见,从而使这个集团走上了一个良性的发展道路。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并不聪明。他提的建议很适合曹魏集团。而不适合刘备。因为刘备没有曹操那样的智商。

和平时期靠个人,战争时期靠的是集体。我深以为然。

这是我原创的,你参考参考吧 一、魏延与诸葛亮的问题: (1)、诸葛亮对待魏延并不是像大家所说的那么差。据《三国志·魏延传》,诸葛亮先任命魏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三年后,当魏延建功时,又升为“征西将军、节、进封南郑候”,可以说这一系列的待遇是极高的。 (2)、魏延之死。对诸葛亮来说,魏延之死他并无重大责任。因为这其实是魏延与杨仪的个人恩怨造成的内斗,自相残杀致死。据《三国志·魏延传》,诸葛亮死之前的部署是,“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拔”,这个命令可以理解为,如果魏延同意断后的话,就将军权交与他断后,如果不愿意的话,就不管他了。但魏延偏偏不断后也不北上,选择了南下截住了杨仪的军队,想夺了兵权再北上,可这就让本来和他有个人恩怨的杨仪抓住了把柄,两人自相残杀,当然,杨仪此时据于大家认为是魏延先截住丞相军,成了有理的一方,就轻而易举地杀了魏延,所以诸葛亮对魏延之死最多负有对部下调和不当的责任。 (3)、“反骨”问题:反骨之事是文艺的虚构,所以不可并提。 二、诸葛亮与李严、张飞、关羽、姜维等的问题。 (1)、与李严:诸葛亮与李严同受托孤,照刘备的安排,诸葛亮负责军政大事,李严负责实战防守。但李严的地位因为这个安排与诸葛亮的地位相差甚远,所以“在其位,不谋其职。”整日想的是怎么升官。在诸葛亮调令李严配合北伐时,李严就以划出一个新州以他为刺史和开府作为条件要挟诸葛亮,诸葛亮给予否定后,还给他的儿子升了官作为弥补。李严在这个时候提出升官,确实让人怀疑他的人品。再后来,李严又写信让诸葛亮晋王加九锡,这个做法的目的有可能的就是两个,一就是自己想升官,让别人带个头;二是想陷诸葛亮于不义,这就说明了李严的人品有问题,所以诸葛亮加以惩戒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2)、与关羽:关羽之死与诸葛亮毫无关系,首先关羽留守荆州并不是诸葛亮决定的。其次,关羽再三恶化与东吴的关系。最后,诸葛亮以当时的职务,并无任何权力插手此事,而且就我的分析诸葛亮和刘备应该都没料到要发兵(刘备刚平定了益州,益州方面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安定,而且刘备的兵力并不是很住够,他需要防守汉中、益州,而且基于他对关羽的信任,他也认为荆州的兵力足够了。刘备已经拥有了益、荆两州,他开始产生了曹操当年赤壁前的那种成就感,自满感,他不会去居安思危,并且自关羽战来,捷报连连,他就不会在去增兵了。总结起来刘备是因为认为不需要和受牵制才不派兵。) (3)与姜维:诸葛亮并无说他死后应该继续北伐,反而告诫人们别再北伐,他也没将姜维指定为军事继承人,只是写了两封推荐信而已,姜维是在费祎死后才接手了兵权。 (4)与廖化:据《三国志· 廖化传》,廖化是病死的。并且楼主所说的“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并没出现于《三国志》,愿楼主指明出处和事因。 (5)、与彭羕和廖立:彭羕是很有才,但从《三国志· 彭羕》看,这个人有缺点并且骄傲,他初在刘璋处担任书佐,这只不过是个小职位,为什么会有“众人”在刘璋那儿说他的坏话,说明彭羕多少有一定的缺点,其次,刚做了个“治中从事”就表现得十分自满,大家想想州民会怎么看待这个刚上任而还没所作为就自大的人呢?所以诸葛亮向刘备说别太过于看重,而且刘备是经过自己的考查,看出了一定的问题,才做出调任他的决定,并不是诸葛亮的话刘备就马上调任他。这并不是重点,下面,彭羕犯了一个大错误,他在迁职过程中,专程去见了马超,说了一番话,大概内容是刘备是个老家伙(老革荒悖),还叫马超和他一块谋反(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这可是损害了国家***的威严和国家的安全了,所以杀了他是没有忌才的问题的。至于廖立,也犯了和彭羕一样的错误,同样廖立起先犯的是小错误:“守长沙则开门就敌”等等,这些都是小错误,因为他有才,刘备和诸葛亮就睁一眼闭一眼过去了,可接下来,他犯的就不是小错误了,他自己认为在诸葛亮之下而已,但他职位却在李严之下,所以他自己就怀志不遇,遇上了李邵和蒋琬就发起了牢骚,说先帝没有智力,说群臣平庸,一样损害了国家***的威严,也贬低了群臣,造成了内部矛盾,对上不敬,对下不和,所以诸葛亮才上表罢了廖立的官,在我看来,刘备在世,廖立受的刑可能就是了。有人说这是诸葛亮忌才,刚好给他抓住把柄而已。那我可以举例给你听听,法正大家应该很熟悉吧,他就以奇谋出奇,也有政治眼光,可谓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刘备和诸葛亮都称赞过他(刘备夷陵之战失败时,诸葛亮说:“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危矣。”)但法正的人品有问题,记仇而且在任上横行霸道,有人向诸葛亮举报,让他向刘备弹劾法正,诸葛亮不但还没这么做,还不断说法正的好话。可见、诸葛亮对待人才是有一定的标准的,你有才但有缺点,没关系,只要你不危害国家,照常重视,反之,就要严肃处理了。 (6)、与后主刘禅的问题:大家都说诸葛亮大权独揽,不把后主放在眼里,大权独揽没错,不把后主放在眼里就错了。看过《三国志· 后主传》的就知道,在此传里,从写了后主登基后不久,大家就会误以为翻错书了,因为从这里出现的就不是后主了,而是诸葛亮,可见诸葛亮登基后确实是大权独揽。因此保护诸葛亮的派别和打击诸葛亮的派别就有两种说法了。保护诸葛亮的说法是,后主没有才能,没有亲政的能力,那么大家查查《三国志· 后主传》,在诸葛亮死后,用了一个高明的办法夺得了大权(他先任命蒋琬为尚书令;接着几年后,命蒋琬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再接着,任命费祎为大将军、录尚书事;那么蒋琬就主管行政,兼管军事;费祎主管军事,兼管行政;互相管制;最后,蒋琬死了,他就干脆“自摄国事”,这么有耐性,有“思想”的想法,岂是一个笨蛋想出来的。再说了,如果诸葛亮不给他实习机会和表现机会怎么能让他锻炼啊所以这个说法行不通。那么看看打击诸葛亮的说法,他们说诸葛亮简直就是个奸臣,管制住后主,对他像小孩一样。这种说法同样我不赞同,因为他无视后主的话就没必要在北伐失利时上书后主自贬了,因为这样做的话,后主可以抓主把柄趁机废了诸葛亮。那么应该怎么解释呢?在这里我要引用易中天的观点,我觉得很在理。1、“风追汉初,虛君实相”。在西汉的中央机构设置,皇帝起象征和任免丞相的作用,而丞相才是拥有实权。这样的方法有个好处就是出了什么错误,可以责令丞相,帝王避免了责备。这就好比现在英国女皇和首相的关系。2、“任重道远,不敢放手”。诸葛亮是个负责任的人,他受先帝托孤,宁愿累死,也不负先帝。(这种说法本人并不是过于认同,因为缺少说服力)3、“内外交困,危机四伏”。魏国和吴国确实都有吞灭他国之心,他们都不是守成的国家,而且蜀国内部三大派别也矛盾重重,那么大家能说刘禅能管好吗?刘禅做个守成之主没问题,但做个乱世君主就不行了。(本段部分观点取于易中天《品三国》) 三、不取子午谷奇谋的正误: 子午谷奇谋确实是一个妙思。但该不该纳呢?首先,说说该纳的理由,据史料,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中原人都以为,刘备一死,,蜀国就不敢再来了,而且好几年没了动静,一下子说北伐,大家都慌了,这是第一点。其次,夏侯楙确实不是个将才,可见这个奇谋有实行的可能。但是我们再想想,又有不妥之处。从子午谷到长安的路程遥远,,如果路中被发现,长安有了准备,胜算就少了,其次周围有郭淮的驻军,如果及时救援呢?最后,诸葛亮如果不能按时从斜谷到达支援呢?这么看又有些冒险呢?那么该不该纳呢?那么我们先来看看诸葛亮的北伐目的,大家会说,这为什么要说呢,《出师表》就说得清清楚楚了(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但这只是一部分,诸葛亮的北伐其实是以攻为守。怎么说呢?首先蜀国虽然是治理得最好的,但是《出师表》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句话可不是吓后主的,蜀国确实频临灭亡(原因现在我就不说了),所以如果蜀国不图强的话,肯定守不住,早晚会被魏国灭了的。为此诸葛亮就要攻击魏国,他知道自己基本不可能取下魏国,但他一定要试试,说不定还有机会。并且一个国家处于战争之中是最团结的,所以诸葛亮的北伐真正目的并不是取下魏国。那么这也是诸葛亮北伐中等待的机会啊,为什么不用呢,原因也很简单,这个计谋我说了,存在很多未知数,此时的蜀国已经不能再受一次像荆州和夷陵的失败了,如果这次失败,将会一蹶不起,所以他也应该踏踏实实的北伐。 四、街亭之战的问题: 这个问题我觉得毋庸置疑,明显这是诸葛亮的过错,于《三国志》也可以看出,诸葛亮是真正认为马谡有才的,他经常和马谡聊天,想想,诸葛亮是什么人(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无聊得和人闲聊是不可能的了。那么就得怪诸葛亮看人不周了,我的感觉是,诸葛亮由于和马谡谈话中觉得他见解好,认为可以任之,加上街亭易守难攻,那么让马谡去建个功,以后好用他,没想到马谡不争气,只好按军法杀了他,并且责备自己,正如他那篇正确的自责疏,他是“受任无方”、“明不知人”、“恤事多暗”,这很好的概括了诸葛亮此战的问题。 五、《隆中对》之正误: 我还是以为隆中对的战略方针是可行的。首先是“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这并无不妥,但这名上将是关羽就不行了,关羽自负、无政治眼光,自负与无政治眼光直接导致了关羽恶化了与东吴的关系,并且这两个缺点直接导致了关羽做不成主挡一方的上将。其次《隆中对》中的条件是“天下有变”和“将军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这两个条件并没达成,关羽后部东吴有有威胁,加上关羽不可独当一方,所以关羽不败才怪,所以并不能把关羽的失败归于《隆中对》,并且诸葛亮和刘备并没下令关羽向魏国进军。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是何等惊讶?关羽向魏进攻魏国是何等害怕?所以,如果能等到时机成熟,双面夹击,魏国能不顿时乱了手脚了吗?所以隆中对是可行的,是没有选好好的行事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