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甫草堂的诗联简说

2.杜甫草堂的资料

3.杜甫诗与李白诗的风格差异

4.有关杜甫草堂的传说

5.借景寓情的游杜甫草堂作文

杜甫草堂记_杜甫草堂记者证免票吗

游记?我念草堂园,我喜草堂春,我仰诗圣容,我爱工部诗。好雨知时间。踏园草堂中。草堂有花径,百花齐争妍,更喜梅花开。更喜好雨到。草堂在廓中,草堂青松在,诗圣物俱在,诗圣伫堂前,茅屋留千古。祠堂有三贤,铜铸诗圣像。忧国愁容颜。朱总司令题,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名人文豪墨,如云在堂中。真迹、瑰宝,珍藏在馆中。大廨先生容,挺身艰难际,落笔伤豺虎,孤惊薄斗牛,忽闻收蓟北,诗书喜欲狂,春夜有喜雨,春夜有春望。我注先生像,悲声泪沥沥,我读先生诗,发奋要图強。振奋树志向,足登大雅堂,堂中群仙聚,堂中诗酝酿,闻诗句句绝,闻声豪气壮。我走天府路,最绝草堂中,喜雨园中喜,千诗碑前录,行走双目望,家中梦断肠,写感发贴上,供友齐分享,若行草堂中,学诗最佳上。?

当你手头上有闲钱,其实真该买个车,会发现,它真的会提高你的生活质量。

我买车就注重几点,实用,好看,便宜,挑了一圈,嘉际入手。

这中控,是真的精致

全景天窗,看雨滴洒落,情调十足。

车身的弧度,那一条腰线,帅气

这个灯,给人的科技感十足。

侧前方看,最吸引人的应该是那个车头,动感十足

这个鲨鱼鳍,有点皮

档次感满满的。

诗圣杜甫,从小学他的诗,今日也算是前来拜会了。

就爱这种走廊的设计,古香古色

天空飘着小雪,让人思绪颇多

大雅之堂

曲径通幽处

古人的造诣,又岂是吾辈能懂

白墙,总让人觉得安静

雪花慢慢飘零,一片一片。

杜甫草堂的诗联简说

到了成都,杜甫草堂是必须要去游玩的景点。旅友们有一种说法,不到杜甫草堂,等于没来成都。对于一个喜欢舞文弄墨的人来说,尤其是如此。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世也称其为“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杜草堂”等。杜甫的诗歌作品,内容多是反映当时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寓意深刻,尤其是擅长描述普通百姓凄苦、艰难的生活,抒发了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原籍湖北襄阳,后迁徙至河南巩县。少年时代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但官场始终不得志。755年11月,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759年弃官入川,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即今杜甫草堂的旧址。后人称其为“杜甫草堂”, 又称“浣花草堂”。

后被严武推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764年春,严武再镇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将近两年。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不久杜甫又辞了职。765年4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7号,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占地面积近300亩,为明清时期建筑风格,草堂内的建筑典雅古朴,园林秀丽清幽,是中国文人的朝圣地。

我们去草堂游玩那天,天高云淡,风和日丽,树影婆娑,春意昂然,恰是游玩的好时节。

草堂中各式建筑林立,亭台楼阁不计其数,假山、植被郁郁葱葱,竹林翠影,景色怡人,小径蜿蜒曲折,门连门,景套景,对初到此处游玩的人来说,仿佛如谜宫一般。草堂众多的景点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很有那么几处,我认为是必须要去看一看的。

一是大雅堂。 原是当年草堂寺的大雄宝殿,后来改成了诗歌展示厅。匾额上的“大雅堂”三个字,据说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手笔,尤其是爱好书法的朋友,是必须要特别去观赏一番的。里面的壁画记录了杜甫一生的故事,看后令人唏嘘不已。

二是茅屋故居。 此处即是上文中介绍的杜甫当年入川后,友人资助所建草堂的旧址。1997年,根据杜甫诗作和其它历史资料的描写重新修建的。茅屋依山傍水,修竹林立,极大地再现了当年的布局,以及室内的陈设。

步入茅屋游览区,展现在眼前的是三间屋舍,中间为主人杜甫一家起居休息的卧室,左右为会客室和厨房灶间。我想当年的茅屋并没有现在修建的如此宽阔和雅致,否则,杜甫也就写不出“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了。

斯情斯景,令人仿佛看到了那位忧国忧民的老诗人,无助地站在凄风冷雨中,看着被秋风吹破的茅屋,看着全家遭受风吹雨打而无能为力的场景,痛苦地对天发出长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是怎样的博大胸襟,这是怎样的家国情怀,这是怎样的思想境界?!

三是花径。 相传当年有一条通向草堂的小径,两旁栽满了花木。鲜花盛开之时,颇为壮观。从中可以看出杜甫作为诗人温情的一面。“花径”取自杜甫《客至》中的诗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何其浪漫的情怀?看来有着现实主义诗人之称的杜甫浪漫起来,一点儿也不输李白啊,也难怪两人相遇后惺惺相惜,成为忘年之交了。

据记载,《客至》这首诗是杜甫当年在草堂居住后,有友人来访,杜甫有感而作。花径再现了当年的小径风貌,长约百米,绿竹遮荫,古色古香,很有韵味,只不过现在的小径两侧是红墙青瓦,与杜甫当年的小径相比,未免显得有些奢华了,游客们在此拍照赏玩,倒也其乐无穷。

四是万佛楼。 万佛楼位于草堂东面楠木林中,是2005年重新修建的,它复原了历史文化名城成都“东有崇丽阁,西有万佛楼”之风貌。登上成万佛楼,凭栏远眺,成都美景尽收眼底,颇令人心旷神怡,可谓是杜甫草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五是喜雨亭。 其实这是一座极为普通的小亭子,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却是不得不提的,毕竟,它来源于杜工部那首大名鼎鼎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写这首诗时,已在草堂定居了两年。平时,他与农民一样,种菜养花,春播秋收,辛苦劳作,但却过着一生中难得的安定生活。此诗描绘出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讴歌了滋润万物的春雨,表现出了“小雨来得正是时候”的知遇之感。

除了这几个地方外,少陵碑亭、浣花祠、浣花溪、草堂书院、仰止堂、杜诗书法木刻廊等景点也是要去看一看的。只不过我们去的那天,仰止堂没有开门纳客,所以无缘进去一观。

另外,还有一个“诗圣著千秋”陈列馆,是杜甫生平和他一生写过的各种经典诗词。对于文学爱好者,尤其是诗词爱好者,那是必须要去仔细欣赏的。

我个人觉得,在杜甫草堂欣赏的不仅仅是优美的风景,让人更加心怡的是杜甫的人文情怀,以及他的诗作带给后世的文化积淀,这是古代大文豪杜甫的人格魅力,是永远值得后人景仰和怀念的。

完成于2019.7.14 11:11

NO:2019-29

杜甫草堂的资料

自唐宋以来,杜甫栖迟过的同谷,大凡文人雅士、名宦乡贤,都有缅怀杜甫的诗、联,或怀古,或拜谒,或凭吊。最早的当推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即杜甫流寓同谷114年后,成州刺史赵鸿的《杜工部茅茨》一诗。诗云:

工部栖迟后,邻家大半无。

青羌迷道路,白社寄杯盂。

大雅何人继,全生此地孤。

孤云飞鸟外,空勒旧山隅。

赵鸿为一代名宦,善诗工书,他在成州任上做了好几件有益的事。一是勒刻了杜甫的《万丈潭》诗;二是写了《杜甫同谷茅茨》一诗;三是在杜诗提到的玉井,题刻了“鹿玉山狮子洞石室玉井三题;四是刻石同谷曰:“工部题《栗亭十韵》不复见”,为《栗亭十韵》的散佚深为惋惜,并题诗曰:

杜甫栗亭诗,诗人多在口;

悠悠二甲子,题记今何有?

由此可见,迫于当时的流亡生活,杜甫散佚的诗歌肯定还有不少。

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成州郡守宇文子震题《杜工部草堂》诗云:

燕寝香残日欲西,来寻陈迹路逶迤。

江涛动荡一何壮,石壁崔嵬也自奇。

鸡犬便殊尘世事,蛟龙常护老翁诗。

草堂欲见垂扃榜,却忆身游濯锦时。

诗歌对草堂一带的自然风光作了淋漓尽致的描绘,对诗圣杜甫的坎柯遭遇倾注了发自内心的同情。

到了明、清,在草堂题诗咏怀几乎成为风气。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按察使洮岷兵备副使杨贤于是年仲春往游草堂,特赋七律一首,以纪此行。诗云:

三春花柳乱啼莺,古木丛祠傍曲成。

一代风骚归大雅,千秋臣节仰名卿。

苔碑藓碛寒烟护,远浦遥岭暮霭横。

唐室只今无寸土,草堂终古属先生。

清初著名诗人宋琬顺治间任四川按察使分巡陇右时,也曾专程拜谒草堂,他心驰神往,触景生情,即兴题了两首五律:

最爱溪山好,因成秉烛游。

碧潭春响乱,红树晚香浮。

橡栗遗歌在,苹蘩过客修。

先生如何起,为我听吴讴。

少陵栖隐处,古屋锁莓苔。

峭壁星辰上,惊涛风雨来。

人从三峡去,地入七歌哀。

欲作招魂赋,临留首从回。

近代题咏草堂的咏怀之作也不乏其人。20世纪40年代,甘宁青监察使、诗人高一涵壮游成县,曾赋七律一首,表达了对杜甫的咏怀之情。诗云:

飞龙峡口路迷离,龙去潭空异旧时。

一掌平原同谷县,数椽矮屋杜公祠。

萧萧短发荒山客,耿耿孤忠故国思。

我亦无家堪送老,白云深处望仇池。

自唐宋以来,历代名公咏歌以纪其胜者,在同谷可谓众星捧月,不胜枚举。鉴于篇幅关系恕不一一列举。

草堂楹联六副:

一片忠心微寓歌吟咏叹;

千秋诗圣独追雅颂风骚。

回首望秦州谷远时萦行客梦;

驰心在唐室江清鉴及老臣忠。

天地尚留诗稿在;

江山亦藉草堂传。

唐室只今无寸土;

草堂终古属先生。

明:杨贤撰

李杜朔神交诗圣酒仙我忝列通家子弟;

陇秦寻故宅龙蟠虎踞公先占同谷江山。

清 李焌撰

一谷风清问先生真穷极到此;

四壁诗满笑后人何胆大如斯?

民国初 刘朝陛撰

草堂历代修葺概述

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草堂曾历尽沧桑,规模几更,然而其遗址始终保持原貌。从明、清至民国几代都有人维修、改建和续建,规模逐渐扩大,确也肃穆雅致,颇有气势。

据地方志乘记载,草堂建成后,从南宋至元代,连年战乱,兵刀相继,祠宇年久失修,濒于倾圮,直到万历四十六年春,知县赵相宇奉命尹成邑,特前往谒祠,并登堂拜像,见栋宇倾圮,风景依然,乃捐俸命教谕管应律修葺之。不久落战,“祠焕然一新”。事竣管应律请题名纪胜,赵侯义不容默,骑马挥一律,洒洒传神,颇有盛唐之风。

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甘肃学政陆廷黻、知州叶恩沛发起重修草堂,知县李焌主其事。修葺后的草堂宽敞高大,气势宏伟,令游人流连忘返。

1942年,成县县长陶自强进行了再次修葺。陶自强在翌年写的《成县杂忆》中翔实地记述了修葺经过:“清明日,余偕诸同事登堂展谒,祠宇年久失修,濒于倾圮。自清光绪时县令楚南李焌曾为修葺。数十年来无人过向,乃与县人士发起修复,咄嗟间得数千元,墙瓦启牖,焕然一新,又于祠外辟精室数楹,以备游客之居,虽不能与浣花之媲美,亦不失为历史上一名胜。”

这次修葺奠定了草堂后来的规模,使草堂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数百为年来,草堂虽几经摧残,但同谷百姓却一次又一次把她修复起来,使这一被誉为我国文学史上的圣地,成为后人永远瞻仰的地方。这里的一砖一瓦,一碑一石,一溪一水,一草一木,无不充满诗情画意。如果借杜甫的诗句,到草堂寻觅诗人的遗迹,定会使人心情怡悦,雅兴倍增。

公元2011年9月,有一个不出名的小诗人一壶来拜访成州杜甫草堂,留一诗篇。诗曰:

飞流急湍山崔巍,茂林修竹松青翠。

谁道人间无去处?成州草堂留子美。

杜甫诗与李白诗的风格差异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了上百首诗歌,这里因此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现今的杜甫草堂是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而成。

草堂位于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园内亭台林立,古木参天。从正门进入后,大廨、诗史堂、工部祠三座主要建筑物由南至北依次排列于中轴线上。工部祠的东北部,是少陵碑亭和大诗人当年的茅屋故居,茅屋以东是盆景园,往南依次是浣花祠、花径、大雅堂和靠近南门的草堂陈列室。

大雅堂原是草堂寺的大雄宝殿,因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的《大雅堂记》而名。2002年正式开放。门上匾额“大雅堂”三个字是集的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字。大雅堂内陈列着迄今为止国内最大面积的大型彩釉镶嵌磨漆壁画和12尊历代著名诗人雕塑,形象地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

标志性景观——茅屋故居

茅屋故居,是借鉴川西民居的特点复建的,成为了杜甫草堂的标志性景观。茅屋东侧的盆景园内,有1999年建成的“杜诗书法木刻廊”,陈列着百余件杜诗书法木刻作品,其中有“杜诗绝唱、书法绝品、楠木绝材、刻工绝活”等四绝。

因杜甫曾作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工郎,故称杜工部,祠由此得名。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台石阶,花窗格门,肃穆庄重。祠内有明、清两代石刻杜甫像,其中明万历三十年(1602)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遗存最早的石刻像。

当年杜甫的茅屋前,有一条两旁栽满花木的小径,他在诗中曾写到:“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今天的花径,是连接杜甫草堂纪念建筑群与原草堂寺的一条红墙夹道小径,花径尽头是“草堂影壁”,清末四川劝业道道尹周善培用青花碎瓷镶嵌的“草堂”二字于此,数度毁损又几经修复。

草堂有三个门,其中正门和南门都位于草堂的南部,北门位于西北部。正门和南门相距不远,游人多从这两个门出入。

有关杜甫草堂的传说

李杜创作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呢?裴斐先生在《李白十论》一书中说:“李杜创作的最根本区别,简单讲来,乃在于对待主客观的不同态度,用王国维的话说,李白属于‘主观诗人,杜甫属于‘客观诗人’,杜甫擅长客观描写,代表作是叙事诗,他的抒情诗也带有客观色彩;李白擅长自我抒情,绝大部分是抒情诗,他的叙事诗也带有抒彩。杜甫诗的社会内容是通过一幅真实的生动的社会生活图画直接呈现的。因而容易被人认识,李白诗歌形象主要是诗人自己,而不是客观的社会生活,因而他的社会内容不容易被人认识。”我很赞同这些观点,不过需要进一步阐发。

什么是“主观诗人”呢?李杜诗歌创作对待主客观的态度是怎样的呢?我先引几段古代诗论家的评论。

《唐末诗醇》称赞李白的七古诗:“往往风雨争飞,鱼龙百变;又如大江无风,破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诚可谓怪伟奇绝者矣!”

李阳冰《草堂集序》说李白:“唯公文章,横被六合。可谓力敌造化欤!”

皮日休《刘枣强碑文》说:“言出于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

吴乔《围炉诗话》:“太白胸怀,有高出六合之气,诗则寄兴为主,非促然诗人之作也。”

元稹《与元九书》:“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首。”

赵翼《瓯北诗话》评李白:“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又说“才气豪迈,全力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饰者争长。”我国古代诗歌注重直觉体味,以上这些论述都是从整体上把握李诗特征的。仔细品味,我觉得他们仍然是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上说的。从主观方面,强调李诗的“神”、“气”、“奇”等主体性特征;从客观方面强调杜诗的“风雅比兴”(社会内容)。从主客观关系方面,强调李诗的主观统摄客观的气势和力量,以至达到主客统一,构成物我不分的高超境界。

一、主观诗人和客观诗人——李杜创作的基本差异

作为“主观诗人”,李白诗歌创作的首要特征就是的他的主体性原则。

很多研究者喜欢用“感情强烈奔放”、“主观色彩浓厚说明李诗的主观性特征。我以为仅仅这样说还是不够的。杜甫也有很多感情强烈、抒情主人公形象鲜明的诗篇。萧涤非先生说:“他固然有大悲、大怒的时候,但也不是没有大喜的时候。为了更好更充分地表达出这些感情,在这种时候,他通常就使用七古这一诗体。比如《哀江头》、《哀王孙》、《悲陈陶》、《悲青板 》、《同谷县作歌七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有的写亡国之痛,有的写身世之苦,都是‘长歌可以当哭的’”(《杜甫研究》修订本,第12 页)。李白创作的主体性原则表现在:他始终以“自我”为中心,强调和提升主体的作用,以至达到对客体(描写对象)的驾驭、征服的程度。我们举他的《蜀道难》来说明。理解这首诗应该紧紧抓住诗人形象这个主体,仅仅把本诗理解为描写奇丽的山川景象,或者在诗歌的寓意上过多猜测都会影响对本诗精神的把握。我们看到,诗人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用意正在于处处暗示诗人形象的存在。这首诗出现的一系列动词,如“嗟”、“扪”、“抚”、“坐”、“问”、“见”、“听”等都表明诗人置身其中(尽管是在想象中)。诗人面对险峰绝壁,时而惊叹,时而赞赏,毫无惧怕心理。他是用整个身心去拥抱这自然景观的,越是赞叹高山大川奇绝,越是显示诗人形象的高大,显示诗人的气魄和意志。诗人把奇山深山、飞流急湍、古往今来、神话传说全部统摄起来任意驱遣。自然景物已不再是描绘刻划的对象,而是诗人意志和情感的化身和再现,客体(描写对象)已被主体(诗人)消融于自身。正是在这样的主体征服客体的过程中,诗人的精神得到升华,读者的情绪也激昂起来,获得极高的美感享受。

李白诗歌的整个特征决定了诗人抒情和描写的一些重要特点。他不是将描绘对象当作一个整体看待,而是把它打碎,加以咀嚼,再用感情的线索把它串通起来;他抒情的方式是尽情倾泻、恣意挥洒,不受诗歌结构形式的牢笼。有的研究者认为李白诗歌表现出“跳跃式”的结构式的特点,这仍是一种表面的看法。我们再看《梁甫吟》,诗写李白受挫后的愤懑和对理想的期待。如果说《蜀道难》还有一个奇险山川作为抒情表象的凭借物,那么,这篇《梁甫吟》已经没有完整的客观的事物作为依附体了。它通篇用典,古往今来,上天入地,尽情驰骋,任思想感情的发展,时而奇幻惝恍、深不可测;时而风和日丽,春意盎然;时而险象环生、浊浪翻滚。这一切都在诗人这个主体的包举之内。沈德潜说:“后半拉杂使事,而不见其迹。”沈德潜是从诗的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实这个“迹”还是有的,这就是诗人思想感情发展的“痕迹”。

李白诗歌的这个特征是和杜甫大异其趣的。探索一下杜诗处理主客观关系,我们发现,诗人在描写方式上是把对象当作一个整体作深入细致的刻划;在抒情方式上是把个人情感渗透于描写对象之中,即所谓“寓主观于客观”。赵翼在《殴北诗话》中说他:“思力沉厚,他人不过说到七八分,少陵必说到十分,甚至十二分。”试以《丽人行》说明。诗作于天宝十二载春,讽刺杨家兄妹骄纵荒*的生活,借以反映君王的昏聩和朝廷的腐败。这首诗刻划细致入微、态度严肃认真、叙事有条不紊,甚至对丽人的体态意态和服饰肴馔等细节的描摹都历历可见,明显体现出客观性的特点。诗人正是在这样的一本正经的描述中达到讽刺的目的。正如浦起龙所说:“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我们再看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和李白的《蜀道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出现了诗人的形象。但杜甫的这首诗,尽管感情很强烈,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很鲜明,但在描写上依然层次分明。他从风吹茅屋写起,接着写茅屋“洒江郊

”、“挂林梢”、“沉塘坳”;从群童的盗草到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状;从夜色的降临到自己一家人雨夜之中的窘状,由此推而广之,最后发出“大庇寒士”的感慨。诗的脉络十分清楚,描述对象也是完整的呈现的,诗人的抒情是通过真实生活画面的描绘体现的,这和李白那种大气包举、咳吐自然、以自我为中心的主体性特征判然有别。

二、征服现实和关注现实——李杜创作精神的差异

程千帆先生说:“他(指李白)热爱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对其中不能令人满意的现象毫无顾忌地投之以轻蔑。这种以被现实牢笼,却不愿意接受,反过来却想征服现实的态度,乃是后代人民反抗黑暗势力与庸俗风气的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也许就是李白的独特性,和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和反映祖国、人民的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是相反相成的。”(《唐诗鉴赏辞典序言》)程先生指出了李杜创作精神的主要差异。杜甫直面人生,忧国忧民;李

白也不满现实,他虽然已被现实“牢笼”,却不愿意接受,反过来却想征服它。那么,李白是如何征服现实的呢?直接反抗现实社会制度对诗人来说是实际的,他只能采取在精神上征服现实的态度,通过梦境、幻境、倘佯山水甚至醉酒生活,超尘脱俗,追求精神的自由解放,这是李白诗歌特多这方面题材的重要原因。他自称:“常时论酒逐风景,壮心遂与功名疏。”(《赠

南平太守之遇》)他一生热爱山水,常常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余尝学道穷冥荃,梦中往往游仙山。”(《下途归石门旧居》)“忆昨鸣皋梦里还,手弄素月清潭间。觉时枕席非碧山,侧身西望阻秦关。”(《鸣皋歌送岑微军》)最有代表性的还是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对梦境和仙境的描摹都很细致(李白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反而不那么细致)。诗先写天姥山的气势,以为各种瑰丽奇险境界的出现作铺垫,在梦境和仙境中,诗人是自由的和快适的,你看他飘然飞渡镜湖,在湖月的映照中来到剡溪,穿上自己仰慕的诗人谢眺的木屐,在渌水荡漾声和猿啼声中登上青云梯(在李白诗中,猿啼往往和诗人的喜悦心情联系在一起:“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可证)。诗人爬到山的半壁时,眼前出现的一轮海日,耳中听到的是天鸡的鸣叫,来到山上,置身幽深的山路,面前是一片烂漫的山花,诗人应接不暇,,倚石暂作休憩。忽然,各种神灵异物纷纷出现,打破了仙境的宁静,整个仙界热闹起来,虎、熊、龙都起来了,迎接它们的是个“訇然中开”的洞天福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群仙列队前来,在日月和金台、银台的映照中,光彩夺目,异彩纷呈。正在兴高采烈的时候,诗人猛然醒来,幻境全然消失,只感到冰凉的枕席的存在,他不禁长叹一声:“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如流水。”梦境仙境不可得,只有“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去到那山水中寻找适

意的生活了。然而在山水中就能摆脱现实的“牢笼”吗?回答自然是否定的。诗人不得不面对严酷的现实,遂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愤慨的长叹。

有的研究者认为,这首诗的主观意图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

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其实李白的本意应该是,能够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才是人生的最大乐趣,古往今来的一切其它事物(包括功名利禄)又算得了什么?不过象那东逝的流水毫不足惜。诗人越是把梦境仙境描绘得十分惬意,越是显示出现实生活的不惬意。当这种仙境和梦境迅速向下回落时,那巨大的落差产生的强大的精神能量,强烈地感染着和刺激着读者的思想情绪,使读者在理想和现实的反差中,认真思索其中蕴涵的深刻的社会问题,这正是李白诗歌的力量源泉所在,也是李白的独特之处。这和杜甫诗歌直接呈现社会现实,深入揭示社会问题的方式是殊途同归的。

杜甫的创作,目光始终注视着社会现实。他关心国事、同情人民,无论是叙事纪行的,还是抒发情怀的,大都伤时忧国,缘事而发,有着丰富的社会的政治的内容、浓郁的时代气息。通过一部杜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唐朝由胜转衰的历史轨迹、种种表现和历史原因,诚如浦起龙所说:“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玄宗、肃宗、代宗)之事寄焉者也。”(《读杜心解》)杜诗有史诗的美称,决不是偶然的。

杜甫这种关注现实的精神是通过对社会现实现象作典型概括和深入细致的刻划来完成的,和李白那种超脱现实又反过来征服现实的态度是相反相成的。徐而庵说:“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说唐诗》)说得就是这种差异。我们试读他的《兵车行》,这首诗写边战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和痛苦。诗一开始就勾勒出车马喧嚣、行人急走匆匆、亲人哭喊送别的

悲惨场面,接着通过对话揭示出征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和家破人亡的深哀剧痛。诗人的感情是强烈的,对于人民生活的关注是深切的,然而个人抒情却不是放纵的,而是通过场面的描摹流露出来。诗人悲惨哀悯的感情高度浓缩在他所塑造的典型形象之中并且始终没有离开这一形象,诗人的情感在形象包蕴中不断回荡撞击,我以为这是形成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重要原因。

李白创作则表现出主体性特征,诗人驰骋造化,大气包举、壮浪纵恣、感情喷薄而出,表现出豪放不羁的气势,在这种主体性征服客体的过程中,诗人也曾达到主客统一、物我不分的自由状态,这时诗人的精神解放了,表现出一种“逍遥人外,蝉脱尘埃”的高超境界,这是否可以说是形成李白诗歌豪放飘逸风格的基本原因呢?

三、实现人生自由和实现理想政治——李杜创作追求理想的差异

李白与杜甫都有远大的政治抱负,都表现出对理想政治的执着追求。李白一生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杜甫也不止一次地说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相丈二十二韵》)“致君尧舜付

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近呈苏涣侍御》),“为星辰终不灭,致君尧舜焉肯朽。”(《可叹》)但是我们看到,在理想政治的实现途径上和理想层次的追求上,李白和杜甫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异。李白自视很高,他常以大鹏自喻,“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他不屑走一般士子所走的科举做官的道路,而是要一跃而为宰相,实现政治理想后又功成不居,“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这种思想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是“入世”和“出世”这一对矛盾在李白身上的反映。其实,李白在追求政治理想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人生追求--这就是对自由理想的追求。“入世”也好,“出世”也好,都被李白当作实现自我和实现自由的方式,“入世”肯定自我价值,展示自己的政治才能;“出世”摆脱对“自我”的束缚,达到自由适意的人生理想,“入世”和“出世”都统一在对自由追求的大目标下,实现自我和追求自由在他身上是一致的,这就是李白的独特之处。

李白的这个独特性还不屑在他对某些历史人物的推崇上。在李白诗歌中经常出现鲁仲连、谢安、诸葛亮等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这些人物不但表现出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更重要的是他们都表现出对自己才能的高度自负,不屈于人而要人屈于己的风采,表现出贪恋功名利禄的高尚品质,这是李白所特别心向往之的。

李白与杜甫对从政失败的态度也是颇有差异的。杜甫入仕的道路非常艰难,他三次科举考试都失败了,转而把目光投向皇帝,因进献《三大礼赋》得到皇帝赏识,才获得一个小官,却始终没有得到展示政治才能的机会。杜甫从政失败后,更加执着追求理想政治,更加关注社会现实,目光更加深邃锐利,感情更加沉郁悲怆,写下了大量反映现实和关心人民疾苦的诗篇,艰难反而玉成了他,使他成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李白从政失败后,转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以获得精神的解放。在这种精神生活的游历过程中,诗人不断升华感情、净化心灵,强化自然和仙境的美好,以和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求得精神对现实的征服。他的诗篇反映的社会内容虽然没有杜诗多而深刻,但李白诗歌给予人的精神影响却是超越时代,深广久远的。有的研究者没有注意到李白诗歌的这特点,却用拔高李诗社会内容的方式,以争得李白和杜甫的平起平坐。这种研究方式本身就没有超出扬杜抑李的藩篱。“扬杜抑李”论者正是从这方面来立论的。《屠纬真文集》说:“

或谓杜万景皆实,李万景皆虚,乃右实而左虚,遂谓李杜优劣在虚实间。” 赵次公《杜甫草堂记》竟至说:“白之诗在风月草木之间,神仙虚无之说,亦何补于教化哉!”倒是王琦很有眼光:“一以国为忧,一以自适为乐,又事理之各殊者;奈何效比而同之,而以为优劣耶。”(《李太白文集跋》)

那么,李白追求自由理想的思想基础在哪里呢?

我们知道,李白是受到庄子思想深刻影响的诗人。龚自珍说:“庄骚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最录李白集》)屈原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积极用世;庄子主张自然无为,追求超脱现实的自由心境,这两者本是一对矛盾,李白却很好地统一于一身。庄子强调以道观物:“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贱。”庄子据此主张,在与“道”合一的境界中,大小夭寿,无所轩轾。他认为要通过“坐忘”才能达到这样的自由境界。这种自由是不受任何限制的,也就是他所谓“恶乎待哉”的逍遥。

李白的自由思想可谓和庄子思想一脉相承。试读他的《日出入行》: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龙所舍安在哉?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之气,安得与之久徘徊?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之波?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逆道违天,矫枉实多。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有的研究者认为,这首诗表达了李白的唯物主义思想,表现了李白尊重客观规律的观点。我觉得,本诗表现出李白对宇宙之无限与人生之有限的哲学思考。现代西方哲学家大都主张自由是对于具有必然性的现实世界的一种态度、心境和境界,也就是对人生现实要有一种宽广旷达的自由胸襟也÷和胸怀,海德格尔甚至认为,这种胸怀要在对的领悟中才能达到。可以说李白是达到这种境界的诗人:“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在这种状态中,个人和宇宙、人与天合二为一,自身成为宇宙的化身,人不在受任何外在的东西限制,在这种体验中也根本不存在什么外在的东西了。

借景寓情的游杜甫草堂作文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而杜甫草堂是杜甫草堂在成都时的故居,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有关杜甫草堂的 传说 故事 ,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杜甫草堂的传说故事

 杜甫草堂的门券很多也很漂亮,券面有的是草堂建筑,有的是杜甫像,有的是杜甫故事情节,令人爱不释手。杜甫草堂不单门券多,这里边的传说故事也很多呢!

 杜甫的诗歌悲天悯人,诗才超群被后人称为?诗圣?。因成都有亲戚,老友高适也在四川,公元755年,杜甫这位有才华的中年诗人,携家带口,逃难至蜀都。公元759年,杜甫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近郊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于是,有了?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草堂,他在那里过了将近四年的隐居生活。草堂东边有清澈见底的浣花溪,南边有红莲放香的百花潭,西边可以远眺山颠终年积雪的西岭。更妙的是,草堂前有一株高大的楠树,据说有200多年了。

 来到杜甫草堂,就见一条波光闪烁的河流从门前流过,这就是杜甫诗中多次提到的浣花溪。说到?浣花溪?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呢。相传唐时溪边住着一位姓任的姑娘,貌美而心善。一天,她正在溪畔洗衣,走来一位浑身疮疥的和尚,行人都躲得远远的,唯有这位任姑娘不避让。于是那和尚脱下沾满脓血的架裟求她洗,任姑娘欣然接受。哪知架裟一入水,霎时满溪泛起莲花朵朵,再看那和尚,早已不知去向。人们十分惊异,就把这条河命名为浣花溪了。

 其实,浣花溪的得名与任姑娘无关。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因为当时沿溪居住的人多以造纸为业,他们取溪水来制十色彩笺,?其色如花?,溪因此而得名。浣花溪在唐代江阔水深,能行大船,溪畔风光秀丽,杜甫的一首《绝句》作了生动的描绘:?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此后一年的多时间,杜甫的生活是闲适的,心情是平静的。在风和日丽的季节,他常常捧着一卷书,在楠阴下,吟一会,写一会,然后倾听燕子的絮语,翠竹的和鸣。他也经常拄着一个藤杖,走到溪边江畔,看出水的红莲,逐浪的白鸥,渔人的网罟,客商的大船。他热爱大自然,不管是飞鸟的轻盈,蝴蝶的翩跹,野花的幽香,他都喜欢。他的朋友也慢慢多了起来,诗人、文人、画家、隐士、僧侣,但是最多的还是那些田父、野老、花农,以及左邻右舍。

 第二年夏天的一个夜晚,狂风暴雨骤然而来,将老楠树连根拔起。诗人悲歌:?我有新诗无处呤,草堂自此无颜色。?秋天的一个下午,大风怒号,把他苦心经营的茅屋吹破,杜甫写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表现的那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和?吾庐独破受冻亦足?的忘我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令人感动不己!当然,也不难看出这茅屋是很不结实的,后来在邻居和朋友的帮助下才重新修好。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年12月老友严武上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此前老友高适代理一段节度使)。大地回春,草堂同它的主人一样,重新焕发出青春的光彩。遗憾的是次年四月,玄宗和肃宗先后去,代宗即位,召严武入朝,接着四川又发生了叛乱,杜甫只好赶到梓州,结束了在草堂的第一阶段的生活。

 杜甫早年漫游时,曾与李白、高适两位大诗人相遇。他们一道畅游梁宋,饮酒论诗,情同,结下了真挚的友谊。杜甫流寓成都,高适也恰巧在蜀州刺史任上,便常资助杜甫。上元二年(761),高适在人日那天题诗寄赠杜甫,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诗云:"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大历五年(770),漂泊湖湘的杜甫一日偶翻书帙,重新读到这首诗时,高适已亡故。睹物伤情,感事怀人,杜甫遂写下《追酬故高蜀州人见寄》一诗,以寄哀思,诗云:"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诗久零落。今晨散帙眼忽开,迸泪幽吟事如昨。......"这和着血泪唱出的心声,读来感人肺腑。从此,高杜"人日唱和"的故事便传为诗坛佳话。

 一叶扁舟,载着这位创作了1400多首惊风雨,泣鬼神诗篇的诗人,在寂寞的湘江上凄凉北行。歌声渐渐消失在烟波浩淼的洞庭湖上,消失在廖廓无际的天空之中,诗人终于停止了他那感人至深的歌喉,只有青蒙蒙的群山,永远伴随着他。杜甫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诗人,把他在成都住过的地方保护修葺起来,这就是有名的?杜甫草堂?。

关于杜甫的家世背景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 。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

 年少优游

 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回故乡参加?乡贡?。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载(744)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过了4年,秋天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秋末,二人握 手相 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仕途不顺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环境、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

 天宝十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了。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10]

 战乱流离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 文章 :《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杜甫的个人成就

 杜甫诗?有集六十卷? ,早佚。北宋宝元二年(1039)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 。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杜甫律诗的成就,首先在于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用律诗写时事,字数和格律都受限制,难度更大,而杜甫却能运用自如。 杜甫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如被杨伦称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就是这样一首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全诗在声律句式上,又极精密、考究。八句皆对,首联句中也对。严整的对仗被形象的流动感掩盖起来了,严密变得疏畅。

 杜甫律诗的最高成就,可以说就是在把这种体式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写来若不经意,使人忘其为律诗。如《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上四句用流水对,把春雨神韵一气写下,无声无息不期然而来,末联写一种骤然回首的惊喜,格律严谨而浑然一气。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杜甫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和他在律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直接影响了中唐时期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创作。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社会矛盾重重的宋代更是学习杜甫最兴盛的时代,出现了以杜甫为宗的江西诗派。明末清初的顾炎武等人也有明显的学杜倾向,也像杜甫一样用律诗反映当时的抗清斗争,慷慨激昂。

杜甫的后世影响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甫的诗兼备众体,除五古 、七古 、五律 、七律 外,还写了不少排律 、拗体,运用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后受到樊晃、韩愈 、元稹、白居易 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 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 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偁 、王安石 、苏轼 、黄庭坚 、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 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 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杜甫在他的有生之年以及他去世后的一些年,没有受到多少嘉奖和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他在风格和格律上的创新所导致的,某些评论家认为其中的有些作品仍然很大胆古怪。在世时关于他的资料几乎没有,只有6名诗人共11首诗。而且这些诗关于他的影响这一方面,都没有提及他是诗歌和伦理观点的模范。

 公元九世纪时他的作品开始出名,早期的正面积极评价来自白居易 ,他推广了杜甫部分作品伦理观点,尽管他只在杜甫的部分作品中找到这些观点。除了白居易,还有韩愈,他撰文以此批驳反对李杜 的声音,捍卫了他们的美学地位。同时,这两位诗人的诗文中都有杜诗的影子。杜甫就像孔庆翔 说的一样是?中国唯一影响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的诗人?。

 公元十世纪初,五代前蜀诗人韦庄 找到了草堂遗址,重新修建茅屋,使之得以保存[38] 。这一个时期,中国刮起了?新乐府运动?的狂潮,杜甫作为这一次现实主义诗歌运动的启发者备受推崇。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自白居易后,影响了皮日休 、曹邺 、聂夷中 、杜荀鹤 等人的创作,从而形成一个现实主义诗派,在晚唐的诗坛上独领风骚。

 到了宋朝,杜甫的声名达到了顶峰,黄庭坚 、陈师道 等,专门探究杜诗奇峭的一面,形成了?江西诗派?,之后的王安石、陆游、文天祥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杜甫的影响,文天祥在狱中作了200首集杜甫五言诗,自序里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39] 而杜甫更广泛的影响是,杜甫的作品将律诗从文字上的游戏变成了抒发政治抱负的载体,

 对后来的诗人政治题材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宋朝理学的发展确保了杜甫作为诗的典范和他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苏轼阐释了理由:?古今诗人众吴,而子美独为首者,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他思考的能力铸就了他的影响力,出于他对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向往,他深受政治家的推崇,改革家也学习他对穷人的悲悯,文学家学习他在艺术手法上的创新。

 清初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把杜甫所作之诗,与屈原 的《离骚 》、庄周 的《庄子 》、司马迁 的 《史记 》、施耐庵 的《水浒传 》、王实甫 的《西厢记 》,合称?六才子书 ?。在当代,杜甫对国家的忠心和对人民的关切被重新诠释为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含义,而他本人因为使用?人民的语言?而受到现代研究者的赞赏。

 杜甫对后人的影响还有道德方面的。二十世纪,美国现代诗人雷克斯罗斯认为杜甫所关心的是人跟人之间的爱,人跟人之间的宽容和同情:?我的诗歌毫无疑问地主要受到杜甫的影响。我认为他是有史以来在史诗和戏剧以外的领域里最伟大的诗人,在某些方面他甚至超过了莎士比亚 和荷马 ,至少他更加自然和亲切?。

怀着思古之幽情,我游览了文学圣地——成都杜甫草堂。

草堂,顾名思义,是指用茅草作屋顶修建的简陋房屋。诗圣杜甫一生因战乱颠沛流离,多在茅屋栖身度日,其所寓居之地,后人建“杜甫草堂”以为纪念,如同古杜甫草堂,成都杜甫草堂,梓州杜甫草堂,东屯杜甫草堂等等。

成都杜甫草堂最早是唐末的诗人韦庄在杜甫遗址上所重建,以后经历代十多次培修,建筑与园林逐步扩大,到清嘉庆十六年(1811)重修完成时,已成为有近百间多样性建筑群体的纪念性祠宇,基本上奠定了今天博物馆建制的规模。1952年人民政府拨专款予以全面整修后正式对外开放;1954年开始筹建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杜甫草堂博物馆。今天的草堂,很好地保留或再现了杜甫当年居住在这里时的环境风貌。

草堂在浣花溪畔。“浣花溪”其名由来于一个美丽的故事。据宋人任政一《游浣花记》载,唐时,一任姓姑娘住在溪畔,她美丽善良。一日,一满身疮疥的和尚脱下脓血污浊的衣服求她浣洗。见者无不恶心,然任姑娘欣然应允,涤之溪边。但见她每漂一次,则溪上顿现莲花朵朵,瞬间满潭荷花,“浣花溪”遂由此得名。后有南宋诗人陆游赞其花曰: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可见其花事之盛。物是而人非,今人只有发挥其无尽的畅想来求得古今之共鸣:虽无二十里路之花香,然美丽的小溪犹在人们的心中,每当春至,溪之上游繁花锦簇,或蓬勃,或嫣然;或竞艳纷纭,或自怜独处。待得林花谢了春红,春归无觅,春水悄向东。载着无尽的人间情话,蕴着飘零的诗人的思绪,落英随那一江春水向东流------正如清代佟佳-常明所撰联:水竹旁幽居,想溪外微吟,密藻圆沙依草阁。楼台开丽景,结花间小队,野梅官柳满春城。这是多么让人向往的灵魂的归处!然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浣花溪。黄鹤一去不复返,诗圣溪畔独留连。抚今追昔朋辈事,浣花浣人浣流年!

建筑是时代的心曲。在我们这个高楼摩肩接踵的时代,竟然还有这样的一个所在:照壁前导,深邃含蓄;民居体量,简洁大方;粉墙青瓦,古意盈然;无高大恢弘之气势,存清平深远之意旨;无雕梁画栋之辉煌,不掩天香丽质之诗情。看满园春色,层瓦尽染;览工部茅屋,心绪飞扬。犹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若工部再生,观今之盛世,当惊世界殊!当可以:胸有千言凭吞吐,不复倚杖自叹息。庐破受冻昨日事,寒士欢聚锦官城。

缓步于高大挺拔的楠木间、丛密幽深的竹林旁,呼吸着天鹅绒般的草坪的浓绿,倾听着碧水潺潺的诉说,品味着诗圣那颗幽忧之心,畅想着这百年前的茅屋中发生的一切,顿觉“历史”遽然而至眼前,不禁叹息:“此地经过春未老,伊人宛在水之涯”!

出得草堂,即入红尘。恍如南柯之一梦,醒来后依然是我。观众生之熙熙,叹世事之攘攘。忽忆清代顾复初为草堂所撰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诗圣叹屈子,清人忆少陵。我辈踯躅客,思之心何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