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韩非子名言

2.诸子百家最精华55句名言推荐

3.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管仲有哪些名言名句

4.韩非子名言“法之为道,前苦而长利”是什么意思?

5.急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各个学派代表人物的名言

6.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是什么意思

法家名言金句及其翻译和适用主题_法家名言

韩非子名言名句大全

 1、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2、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

 3、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

 4、立志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

 5、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6、悬衡而知平,没规而知圆

 7、立志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

 8、欲成方面圆而随其规矩,则万事之功形矣,而万物莫不有规矩,议言之士,计会规矩也

 9、宰相之耳,待天下之心识而后能发

 10、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11、华而不实,虚而无用。

 12、欲速则不达。

 13、不吹毛而求小疵。

 14、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15、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快,苦则求乐,辱则求荣,生则计利,死则虑名。

 16、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17、欲成其事,先败其事。

 18、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19、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

 20、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21、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22、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23、凡奸臣皆欲顺人主之心,以取亲幸之势也。是以主有所善,臣从而誉之;主有所憎,臣因而毁之。凡人之大体,取舍同者则相是也,取舍异者则相非也。

 24、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

 25、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所以有劫君弑主也。

 26、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

 27、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

 28、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事者,不可存也。

 29、主失其神,虎随其后;主上不知,虎将为狗。

 30、偏借其权势,则上下易位矣。此言人臣之不可借权势也。

 31、故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

 32、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劝功;严刑,亲法。

 33、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而赏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

 34、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35、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

 36、探其怀,夺之威。主上用之,若电若雷。

 37、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

 38、以肉去蚁蚁愈多,以鱼驱蝇蝇愈至。

 39、爱臣太亲,必危主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

 40、群臣为学,门子好辩,商贾外积,小民右丈者,可亡也。

 41、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

 42、圣人之治民,先治者强,先战者胜。

 43、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

 44、涵掩其迹,匿其端,下不能原;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

 45、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万乘之君无备,必有千乘之家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

 46、黄帝有言曰:上下一日百战。

 47、臣主之利相与异者也。何以明之哉? 曰: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无能而得事;主利在有劳而爵禄,臣利在无功而富贵;主利在豪杰使能,臣利在朋党用私。

 48、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

 49、故群臣陈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诛。

 50、自胜谓之强。

 51、自见之谓明。

 52、是以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故曰:自胜之谓强。

 53、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54、立志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

 55、举世有道,计入有计出。

 56、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

 57、君无见其所欲。

 58、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

 59、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

 60、时有满虚,事有利害,物有生死。

 61、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

 62、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

 63、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64、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65、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

 66、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

 67、虚静无事,以暗见疵。

 68、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

 69、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70、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苦之。

 71、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欲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

 72、君人者释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

 73、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

 74、倒言反事以尝所疑。

 75、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

 76、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77、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

 78、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79、爱臣太亲,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

 80、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

 81、佯爱人,不得复憎也;佯憎人,不得复爱也。

 82、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

 83、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

 84、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

 85、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86、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

 87、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

 88、巧为輗,拙为鸢。

 89、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

 90、事有举之而有败,而贤其毋举之者。

 91、恬淡有趋舍之义,平安知祸福之计。

 92、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93、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

 94、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人多溺。

 95、故势不便,非所以逞能也。

 96、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

 、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98、私行胜,则少公功。

 99、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

 100、且夫物众而智寡,寡不胜众,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

 101、去甚去泰,身乃无害。

 102、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溪(xi1),材非长也,位高也。

 103、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

 104、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

 105、因可势,求易道。

 106、和氏之璧,不饰以五。

 107、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

 拓展阅读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汉族、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尊称韩非子或韩子。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 作为秦国的`法家代表,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他被誉为得老子思想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著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

;

韩非子名言

韩非子名言警句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始皇十四年,战国时

韩国人,出身于贵族世家,是韩王歇的儿子。他口吃,不善言谈,而善于著述。韩

非与李斯同是荀卿的学生,他博学多能,才学超人,思维敏捷,李斯自以

为不如。他写起文章来气势逼人,堪称当时的大手笔。凡是读过他的文章

的人,几乎没有不佩服他的才学的。他还是法家的代表人 。

一以当十,所向无敌

以智说愚必不听

非圣贤莫能听至言

奸臣蕃息,主道衰亡

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虚静无事,以暗见疵

功虽疏必赏,过虽近必诛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小忠乃大忠之贼

小利为大利之残

自胜谓之强。(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

自见之谓明。(能够认清自己的人才是明智的)

变法之士,孤存孤战,不得领袖支撑,变法必败!

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

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

智术之士明察,听用(一旦任职),则烛重人(当道权臣)之阴情。

能法之士劲直,听用,则烛重人之奸行。

故智术能法之士用,则贵重之臣必在绳(朝纲)之外矣!韩非子名言警句由名言网整理

夫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疾形;曼理皓齿,说情而捐精。故去甚去泰,身乃无害。

人主之患在於信人,信人则制於人。人臣之於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於势而不得不事也。

资(根基)必不胜,而势不两存,法术之士焉得不危?其可以罪过诬陷者,以公法诛之!

诸子百家最精华55句名言推荐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感悟自出《韩非子·说难》。这两句大意是:事情由于保守机密而成功,说话不慎、泄露机密会导致失败。

保守机密,慎之又慎。出自《韩非子·难一》篇。大意是,欺骗性的自我吹嘘,不要很长的时间就会被识破;掩盖真相弄虚作,不要多久就会被揭穿。

感悟出自《韩非子·五蠡》篇。大意是:世道不同了,事物改变了,处世行事的方式方法也要相应变化。

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管仲有哪些名言名句

 春秋战国是思想和 文化 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学术局面盛况空前、一派繁荣。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诸子百家最精华的55句 名言 ,一起来看看吧。

 百家思想的名言55句

 儒家

 1、市之无虎明矣,三人言而成虎。

 --《新序?杂事篇》

 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

 2、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

 --《孔子家语?五仪解》

 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为了理想的实现,耐得住寂寞,也守得住清贫。

 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新序?杂事篇》

 任何人都各有长处,也各有缺点。我们要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4、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孔子家语?致思》

 孝顺父母不是哪天心血来潮就去做的事情,而应该在平日里时时刻刻都要去做的事情。

 5、奋于言者华,奋于行者伐。

 --《孔子家语?三恕》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金子总会发光,所以不必为自己所取得的一点点成绩而沾沾自喜。

 6、爱人者则人爱之,恶人者则人恶之。

 --《孔子家语?贤君》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7、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孔子家语?六本》

 治病的好药通常味道很苦,忠心规劝的话听起来却令人不快。

 8、君子居必择处,游必择方,仕必择君。

 --《孔子家语?六本》

 纷繁尘世,只有用清醒的头脑加以选择,才不至于身陷困境。

 9、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孔子家语?哀公问政》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这就需要我们做事应当未雨绸缪,而不能临渴掘井。

 10、过而能改,其进矣乎。

 --《孔子家语?辩乐解》

 犯错误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而不觉,犯错之后能够改正,就是进步的表现。

 11、学不可以已。

 --《荀子?劝学篇》

 知识的海洋是无边的,而人类的生命是有限的,怎样以有限随无穷,只能不断地学习。

 1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篇》

 事物总是向前发展的,人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1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篇》

 人当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去追求伟大的成功。这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一个道理。

 14、文繁则质衰,末盛则本亏。

 --《盐铁论?本议》

 过分强调文饰与修辞,内容就会受掩敝而显得软弱无力,也即形式重于内容,其实就是舍本逐末。

 15、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荀子?解蔽篇》

 囿于片面性,人就不能全面的看问题,以至于造成决策的失误,认识事物应当把握全局。

 16、浅不足与测深,愚不足与谋知,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

 --《荀子?正论篇》

 对待有些人,我们只作一笑了之,不必过于计较。

 16、前事之不忘后之师。

 --《新书?过秦论》

 ?前车之鉴?当牢记,重蹈覆辙是愚蠢者的表现。人们应当牢记以前的 经验 教训,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

 17、星之昭昭,不若月之曀曀。

 --《孔子集语?论人》

 星星的明亮,不如月的阴暗,万物都存在于某种限度之中。

 18、德胜者威广,力盛者骄众。

 --《新语?道德篇》

 治理天下最重要的是施以仁义之德,这样它的善政可以泽及百姓而流传很广。

 19、君子笃于义而薄于利,敏于行而慎于言。

 --《新语?本行篇》

 君子,当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言行既要符合道义,又要讲求策略。

 20、治大者不可以烦,烦则乱;治小者不可以怠,怠则废。

 --《盐铁论?刺复》

 管理大事业要提纲挈领,办理小事则要勤谨。

 道家

 2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

 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本原,都是可以说出来的,但它不是永恒不变的本原。

 2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道德经》

 世间?好?与?不好?,?善?与?不善?,都是同等地位的,是一个事物的两面,相生相克,互为其根;没有绝对的?好?与?善?。

 2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德经》

 逝者如斯夫,人生犹如奔流至海的江水。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24、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道德经》

 真正灵巧优美的东西应是不作修饰的,真正的巧不在于违背自然的规律去卖弄自己的聪明,而在于处处顺应自然的规律。

 25、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

 在顺境中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志得意满,狂妄自大,反而滋生灾祸,由福转祸;逆境中百折不挠,勤奋刻苦,可变逆境为顺境,由苦而甜。

 26、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庄子》

 欲壑难填,未来占有不尽的财富而争得头破血流,甚至你死我活,为什么不学学鹪鹩和偃鼠的洒脱呢?

 27、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做什么事都不要绝对化,要适可而止。永远有你达不到的东西,又何必苛求。

 28、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庄子》

 要能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

 29、以众小不胜而为大胜也。

 --《庄子?秋水》

 小胜小败无关大局,虽多次小败,亦不会大伤元气;大胜大败则生死攸关,具有决定性意义,不可不慎。

 30、 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

 --《庄子?盗跖》

 当面阿谀奉承他人,背后又大加诋毁,这种两面三刀之人,是我们所应该唾弃的。

 31、 物损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亏于彼。

 --《列子》

 有得必有失。很多人因为某些 爱好 和追求,从执着变成了执拗。盈亏却是此消彼长,看似得到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失去。

 兵家

 32、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兵法?虚实篇》

 学会审时度势,灵活机动地制订,不可死搬教条,墨守成规。

 33、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孙子兵法?军争篇》

 在合适的时机选择合适的 方法 。

 34、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孙子兵法?计篇》

 兵不厌诈,也是这个道理。一定要透过事物看本质,不要被表象所迷惑。

 35、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

 --《孙子兵法?计篇》

 对于个性不同的人,要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做生意时这条特别适用。

 36、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孙子兵法?谋攻篇》

 以己之长,攻彼之短。

 37、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孙子兵法?九地篇》

 有时候身陷绝境,必须逼自己一把,否则一直停留在舒适区,会一直止步不前。

 38、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司马法?仁本》

 时刻有危机意识,居安思危,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未雨绸缪,方能防患于未然。

 墨家

 39、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所染》

 正确地选择自己的朋友,?近贤人,远小人?,只有这样才会受到好的熏陶,否则只能得到坏的影响。

 40、 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虫,非爱之也。

 --《墨子》

 现实中,有人往往为谦卑的躬腰而感动,为精美的诱饵而动心。生活的,爱情的,事业的,在私欲面前,我们会少了判断力,及而没有了自我。

 41、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

 --《墨子》

 君子对待别人较宽容,因而自己进步很大,那些修养不高的人遇事却总爱责怪别人,所以自己老是止步不前。

 42、是故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尧尧者,乃千人之长也。

 --《墨子》

 有德之君不夸耀自己德行的高远,这样才能做众人的领袖。

 43、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墨子》

 珍爱自己的声誉,珍惜自己的形象,就像鸟儿爱惜自己的羽毛。名誉之重,由此略见一斑。

 44、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偏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

 --《墨子》

 意志不坚强的,智慧一定不高;说话不讲信用的,行动也不会果敢;拥有财富而不肯分给人的,不值得和他交友;守道不坚定,阅历事物不广博,辨别是非不清楚的,也不值得和他交游。

 法家

 45、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韩非子?孤愤》

 炫耀什么,就容易失去什么。管好自己的嘴巴,也是成熟的标志。

 46、审于是非之实,察于治乱之情也。

 --《韩非子?奸劫弑臣》

 做事情应明察秋毫,才不至于做错事和蠢事。

 47、因可势,求易道,故用力寡而功名立。

 --《韩非子?观行》

 做事情不能不考虑外在的环境和形势,方式、方法很关键,选好路子,往往能够事半功倍。

 48、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子?五蠹》

 历史是不断发展的,要通过社会改革,适应时代的发展。

 49、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牧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50、圣人裁物,不为物使。

 --《管子?心术下》

 能安己心,推己及人,方可安他人之心。人应站在较高的层次上,不为外物所役使。

 杂家

 51、 谋定而后动。

 --《鬼谷子》

 一定要把握好时机,否则追悔莫及!

 52、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季春纪?诚廉》

 具有高洁品质的人是不会因外界压力而改变操守的,即使粉身碎骨,精神也是永存的。

 53、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孝行览?义赏》

 得与失永远是一对矛盾。世上没有绝对的得和失。所以明智的人考虑到了失,失时看到了得,在得失之间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54、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季春纪?尽数》

 不断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才能使思想不僵化不保守,保持活力和先进。

 55、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瓋。

 --《离俗览?聚难》

 人无完人,选贤举能应该求其大善,而不应该责其小过。人们要认识到不足,不要吹毛求疵。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

 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 教育 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四、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五、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六、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七、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

 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八、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

 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着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

 九、农家

 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记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 总结 。《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

 十、家

 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集民间 传说 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云:「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

诸子百家相关 文章 :

1. 百家争鸣习题及答案

2.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点总结

3. 关于读书的古代名人名言

4. 法家思想代表人物是谁

韩非子名言“法之为道,前苦而长利”是什么意思?

管仲(公元前719-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先驱、政治人物。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华夏族,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改革家、道家,被誉为"圣人之师"和"华夏文明的保护者"。

管仲名人名言:

令则行,禁则止,宪之所及,俗之所被,如百体之从心,政之所期也。

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

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具命也。

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

善人者,人亦善之。

志毋虚邪,行必正直。

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衣冠不正,则宾者不肃。

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众寡同力,则战可以必胜,而守可以必固。

兵者外以除暴,内以禁邪。

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处不可久,不行不可复。

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

道德当身,不以物惑。

钓名之士,无贤士焉。

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

多言而不当,不如其寡也。

今日不为,明日亡货。昔之日已往而不来矣。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

圣人若天然,无私覆,若地然,无私载也。

圣人畏微,而愚者畏明。

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之。

信不足,安有信。

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公之谓也。

衣冠不正,则宾者不肃。进退无仪,则政令不行。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万事之生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

忧郁生疾,疾困乃死。

有道之君,行治修制,先民服也。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言不得过实,实不得延名。

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

治国常富,而乱国必贫。

上下不和,令乃不行。

独王之国,劳而多祸。

闻贤而不举,殆;闻善而不索,殆;见健而不使,殆。

黄金者用之量也,辨于黄金之理则知侈俭,知岱侈俭则百用节矣。

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人焉。

金与粟争贵,乡与朝争治。

均地分力,使民知时也。民乃知时日之蚤晏,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

积于不涸之仓者,务五谷也;藏于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善用兵着无沟垒而有耳目。

凡用兵者,攻坚则轫,乘瑕则神。

量力而知攻。

罚避亲贵,不可使主兵。

令重于宝,社稷先于亲戚;法重于民,威权贵干爵禄。

法制不议,不相私;刑杀不赦,不偷于为善;爵禄毋,则下不乱其上。

凡将举事,令必先出。

事将为,其赏罚之数必先明之。

草茅弗去,择害禾谷;盗赋弗诛,则仿良民。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

誉不直出,而患不独生。

朝忘其事,夕失其功。

小谨者不大立,訾食者不肥体。

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

福不择家,祸不索人。

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

邪气袭内,正色乃衰。

知子莫若父。

骄倨傲暴之人不可与交。

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

微邪,大邪之所生也。

伐矜好专,举事之祸也。

务为不久,盖虚不长。

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绳;万家之都,不可平以准。言大人之行,不必以先帝常,义立之谓贤。

不言之言,闻于雷鼓。

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能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参之,害霸也。

圣人能辅时,不能违时。智者善谋,不如当时。

俭则伤事,侈则伤货。

惰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

志毋虚邪,行必正直。

善气迎人,亲如兄弟,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急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各个学派代表人物的名言

用法律约束作为社会为人处世的准绳,开始施行的时候人们一定感到很累,因为没有人愿意被约束生活。但时间长了,人们都按法律准绳去生活工作,虽然自己自由的空间小了(因为有法律约束),但留给别人不受侵害的空间就会大。有了规矩,有了方圆,大家会感到生活有序带来的舒适度,因此长期发展是有利的。

1、选自韩非的《韩非子》韩非(约前280—前233)是韩国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纳。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2、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前475-前221)著名的哲学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散文家。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3、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4、但是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如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强调用重刑来治理国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对轻罪实行重罚,迷信法律的作用。他们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没有什么道德的标准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荣誉来诱导人民去做。比如战争,如果立下战功就给予很高的赏赐,包括官职,这样来激励士兵与将领奋勇作战。这也许是秦国军队战斗力强大的原因之一,灭六国统一中国,法家的作用应该肯定,尽管它有一些不足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是什么意思

从孔子那里读到了一颗爱心,这颗爱心就叫做“仁”。什么是“仁”?孔子没有下定义,我们打开《论语》,会发现孔子对“仁”的很多解释,但是有一条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樊迟向孔子问“仁”,孔子说爱人。所以仁就是爱,而且这种爱是什么呢,这种爱是一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爱,它不简单是我爱你,它是要怎么样呢,正反两方面。正面的你的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成立,也让别人成立,自己想通畅,也让别人通畅,就是自己想追求幸福,也让别人幸福,这是正面的积极的方面去做;反面的,或者说消极的方面是什么呢,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己不想的东西,你也不要强加给别人,你自己不想饿肚子,你不要罚人家饿饭,所以这是一种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心理能力,这就是孔子的“仁”。所以孔子的理想,我觉得可以这样总结: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让世界充满爱,构建一个和谐社会。这就是孔子的理想。所以我在孔子那里读到了一颗爱心,或者说,我在孔子那里,读到了一颗爱心,构建和谐。

那么在孟子那里呢,在孟子那里,我读到了一股正气。我们通常说孔孟之道,孔孟之道,其实孔和孟是不一样的。孟子和孔子有很大的区别,区别在什么地方呢,孔子讲“仁”,孟子讲“义”。仁和义有什么区别呢?仁者爱人,仁是一种爱,义是什么呢,义是羞恶之心,羞是什么,就是自己感到羞愧;恶呢,就是憎恶别人,所以仁是肯定的,义是否定的,义是带有批判性的,所以在孟子这个地方,他有一股气,因为义既要批判自己,让自己感到羞愧,我做了不道德的事情,我羞愧;另外,他还批判别人,别人做了不道德的事情,他还批判,所以义需要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持,而且这个精神力量它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这个东西在孟子那里就叫做浩然之气,所以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他有了浩然之气后,他就有了势,有气他就有势,有势他就有力,所以孟子说话咄咄逼人,很不客气的,我们去读《孟子》这本书,你打开第一章《梁惠王上》,说什么呢,说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说“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老头,你那么大老远的跑来,对我们国家有什么好处啊?孟子怎么说,“王,何必曰利?亦仁义而已。”大王,怎么开口闭口就讲好处啊,讲讲仁义嘛,一下子就给他顶回去,然后滔滔不绝地讲为什么讲仁义,不要讲利害。所以孟子说话他是直通通的,孟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读孟和读孔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读〈论语〉如沐春风,读〈孟子〉如闻战鼓,读了〈孟子〉之后你就振奋,你老想站起来做点什么事,实在没事找个人争辩也行,找个人辩论也行,孟子很好辩的。所以读〈孟子〉我是读到了一股正气,平治天下。

下面讲墨子。墨子这个人,孟子是不喜欢的,孟子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为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他把墨子骂作禽兽的,其实我们看,孟子和墨子他有很多相通的地方,相通在什么地方呢,“行侠仗义”,如果要比较一下,孟子仗义,墨子行侠,孟子喜欢仗义直言,刚才我们举过例子了。墨子自己做,大家都知道墨子救宋的故事,说公输般也叫鲁班,因为鲁班的地位太高了,我们就不要用鲁班这个名字了,公输般为楚国造了一种攻城的器械,叫云梯,去攻打宋国。墨子听到这个消息以后,赶了十天十夜的路,有说是从齐国,有说是从鲁国,赶到楚国的郢都去制止这场战争,墨子他为什么要管这个事,当然这场战争墨子是制止了。墨子先说服公输般和楚王,看来说不服,然后实地演练,解下衣带做城墙,拿一个板子做模拟,和这公输般过招,公输般用九种攻城的办法,墨子用九种守城的办法,最后公输般没有办法了,墨子办法还没用完,公输般说:我有一个办法,我不说;墨子说:我知道你是什么办法,我也不说;楚王说:你们说说嘛,什么办法;墨子说:公输般的办法很简单,就是把臣杀了嘛,把我杀了不是就没有人帮助宋国了嘛,但是我告诉你,我的弟子三百人已经带了我的办法和我的工具守在宋城之上了,单等楚兵来送死。楚王只好不打了。问题是墨子他为什么要管这个闲事,有人说墨子是宋国人,因为墨子的出身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宋国人,一种说是鲁国人,但是根据这一段记载,我们知道墨子当时不在宋国,他要么在齐国,要么在鲁国,赶了十天十夜的路赶到郢都的,而且墨子救了宋国以后,他离开楚国回国的路上,经过宋城的时候,天上下大雨,宋国人还不让他进去避雨,所以墨子是跟宋国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他完全是行侠仗义。所以我读墨子,我是读到了一腔热血救助苦难。 在孔、孟、墨、韩那里,我读到了人生态度,在老子、庄子、荀子那里,我读到了人生智慧,什么人生智慧呢?我们来说老子。老子和韩非又有相通之处,我们有的哲学家就是把孙子、老子、韩非子合在一起讲的,认为从《孙子兵法》到《老子》到《韩非子》一脉相承,在这个问题上我倾向于同意李泽厚先生的观点,就是老子哲学来源于军事辩证法,《老子》这本书是可以当作兵书来读的,它里面有很多兵道,但是这个军事辩证法在《老子》这里变成了政治辩证法,讲治国,比方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又从这个军事辩证法变成了哲学辩证法,最后在我们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变成了生活辩证法,实际上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讲,读《老子》主要是读生活辩证法,那么老子讲的生活辩证法是什么呢,是弱能胜强,柔能克刚,无为则无不为。老子讲世界上最柔弱的东西是什么?是水,最不可战胜的东西是什么?还是水。水能攻坚,水能胜强,水滴石穿,大水漫过来,什么都没有了,谁能斗得过水啊,但水是最柔弱的,强难道是永远强吗?弱难道是永远弱吗?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坏事里面就蕴含着好事的因素,好事里面也蕴含着坏事的前兆,所以你成功了,不要得意;你处于弱事,你不要丧气啊,弱是可能变成强的啊,一个人要想成功,他的办法就是不争,不要去争。老子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就是老子的生活辩证法,这个生活辩证法对中国影响是很大的,中国很多俗话,民间俗语都是老子思想转化过来的,比方说出头的椽子先烂,抢打出头鸟,这是老子的思想,不为天下先嘛,这些思想都是从老子那儿来的,所以老子的思想也很意思,就是它可以用在不同的领域,得出不同的结果来。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意思是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就不仿效旧法度。

出处:《史记·商君列传》:“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译文:卫鞅说:“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就不仿效旧法度。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而能王天下,夏殷不更换旧礼制而灭亡。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

扩展资料

《史记·商君列传》赏析:

在这篇列传里,主要记述了商鞅事秦变法革新、功过得失以及卒受恶名于秦的史实,倾注了太史公对其刻薄少恩所持的批评态度。

《商君列传》乃历史实录,强烈的文学色彩特别是适当的因素,更突出了这篇记载的本质真实。本文调动了夸张、比照、对偶、排比、形容、描写等多种文学手段,析理透辟、深刻,语言生动形象。而这些文学手段多着眼于人物精神世界的刻画和细节的描写,使人物更为丰满、灵动、传神,而又不失历史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