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出题训练_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1.关于《曹刿论战》的问题
2.《曹刿论战》几个问题
3.曹刿论战心术文言文答案
4.国语曹刿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5.文言文汉王高煦答案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题目是后人所加。本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长勺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作品原文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
:“肉食者鄙(bǐ),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biàn),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读作Chángshuò或Chángsháo[1])。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shì)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fú)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2]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回答说:“居高官,享厚禄的人眼光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于是进(朝廷)拜见(鲁庄公)。曹刿问道:“靠什么去打仗?”鲁庄公说:“衣服食品(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要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没有遍及百姓,(所以)老百姓是不会跟从你的。”鲁庄公说:“古代祭祀用的祭品,我不敢虚报夸大,一定要对神说实话。”曹刿回答说:“像恩惠百姓那种小的信用都做不到的人是不能得到神灵的充分信任的。神灵是不会赐福给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做到一一查清断明,但一定尽力根据实际情况,慎重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交战。鲁庄公想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等齐军三次击鼓,曹刿说:“(现在)行了。”齐军被打得大败。鲁庄公想驱车追击。曹刿说:“还不行。”(他)下了车,察看齐军的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扶着车前横木来瞭望齐军,说:“(现在)行了。”于是追击齐军。
已经战胜了(齐军),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他们(士气)枯竭,我们(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推测(他的情况)。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车印混乱了,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注释
(1)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伐:进攻,攻打
(3)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我,指鲁国。鲁,在今山东西南部。《左传》传为鲁国史官而作,故称鲁国为“我”。
(4)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5)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6)肉食者:原指吃肉的人。这里指位高禄厚的人。
(7)间(jiàn):参与。
(8)鄙 :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9)乃:于是,就。
(10)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作战。以:介词,用,凭.
(11)衣食所安:衣服食物这类养生的东西。
(12)专:独享,个人专有。
(13)徧:通"遍",遍及,普遍。
(14)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牺牲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14)孚(fú):为人所信服。
(15)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16)狱:案件。
(17)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北。
(18)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19)驰:驱车(追赶)。
(20)辙(zhé):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
(21)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此指车前横木。
(22)既克:已经战胜。
(23)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24)靡(mǐ):倒下.
(25)弗:不。
(26)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27)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8)加:虚夸,这里是以少报多的意思
(29)察:明察,弄清楚。
(30)情:诚心,实情.这里指对各种诉讼案件处理得合情合理
(31)忠之属也:这是为民尽心的一类事情。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32)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
(33) 败绩:溃败。
(34)战则请从:(如果)作战[2],就请允许我跟随者去。
(35)遂:就,于是。
(36)逐:追赶,这里是追击的意思
(37)夫(fú)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2]。
(38)伏:埋伏
赏析
战争题材在《左传》中写得最好,详略得当,而且都有声有色,这篇文章就是一例。曹刿论战以“肉食者鄙”即当官的见识浅薄,不能考虑周全为理论基础,而他的深谋远虑开始的出发点是鲁庄公能否以百姓利益为重,所以他并不看重鲁庄公对侍从施舍小恩惠和祭神的诚实,而非常注重鲁庄公以民情审判大大小小的案件,认为这属于对百姓忠心,可以一战。
面对实力强大的齐国军队,曹刿没有贸然行事,当齐军三次击鼓进军,才建议击鼓,一鼓作气,战胜齐军于长勺成为以弱胜强的典范。《左传》对这场战争没有细致的描绘,简单地用曹刿的“未可”“可矣”概括了战争的经过,以便使战前战后的论战更加突出。如果说战前论战体现了曹刿的以民为战争之本的基本战略思想,那么,战后论战则体现了他的战术思想,“一鼓作气”成为作战打仗的经典理论。不过他不是只凭借勇力,“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则体现了他谨慎的态度。
本文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故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第一段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人心向背是取决于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突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第二段简述曹刿指挥鲁军进行反攻、追击和最后取得胜利的过程,显示曹刿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下文分析取胜原因作伏笔;第三段论述取胜的原因,突出曹刿善于抓住战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全文叙事清楚,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准确生动,要言不烦,是《左传》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长勺之战的评价
春秋时期,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制止了,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创造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背景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的许多史料,比较详细而完整地反映了春秋时期列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一些情况。《左传》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它的文学价值很高,极善于用简洁的语言写出纷繁复杂的历史,特别善于描写战争,也善于刻画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心理活动,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曹刿论战》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84年鲁国与齐国的一场战争。当时,齐鲁两国都在现在的山东境内(齐都临淄,鲁都曲阜),齐国是大国,鲁国是小国。公元前682年,鲁桓公出访齐国,被齐襄公暗杀。鲁桓公死,他的儿子庄公继位。由于齐襄公无道,他的弟弟小白预知齐国将有叛乱,便和鲍叔牙跑往莒国(现山东莒县)寄身。鲁庄公八年,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君。管仲、召忽辅佐公子纠逃往鲁国。鲁庄公九年,齐国大夫雍廪杀死公孙无知。这时,齐国无君,鲁庄公欲送公子纠回国为齐君,但齐襄公的弟弟小白先入齐即了君位,是为桓公。桓公因为鲁国欲纳公子纠的事,怀恨在心,在桓公即位第二年,就是公元前684年,率军攻打鲁国,进行报复。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载的齐鲁长勺之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关于《曹刿论战》的问题
1.十年春,齐师伐我,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来攻打我们鲁国,
2.公将战,曹刿请见。
鲁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3.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他的同乡说:“有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4.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5.乃入见。问:“何以战?”
于是他拜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和齐国作战?”
6.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们分给臣子。”
7.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
8.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必须对神说实话。”
9.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曹刿回答说:“小信用不能被人所信服,神不会保佑(你)。”
10.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11.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1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鲁庄公和曹刿共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
13.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
14.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曹刿说:“可以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追击齐军。
15.刿曰:“未可。”下视其辙,
曹刿说:“(还)不行。”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轧出的痕迹,
16.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又登上车,手扶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说:“可以了。”于是追击齐军。
17.既克,公问其故。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曹刿取胜的原因。
18.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回答说:“作战,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进军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了。对方的士气耗尽了,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战胜齐军.
19.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齐是)大国,是难以推测的,(我)恐怕在那儿有埋伏。
20.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到他们车轮的印迹杂乱,望见战旗倒下,所以才追击齐军。”
1.曹刿论战? 《左传》 左丘明 (春秋末期鲁国人 历史学家 )
·讲述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说明了战略防御的原则,是后发制人,以小敌大、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通字
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一词多义
1.故:(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故逐之)所以
2. 从:(民弗从)跟从
(战则请从)跟随?
3.其:(其乡人曰)代 他的,这里指曹刿
(吾视其辙乱)他们,指齐军
4.以:(何以战)(可以一战)凭借?
(必以信)按照
(必以分人)把
5.请:(曹刿请见)请求?
(战则请从)允许?
6.之:(小大之狱)助词,的?
(公与之乘)代词,代曹刿
7.加:(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戴上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虚报
8. 间:(又间(jiàn)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暗地,私自
(颓然乎其间(jīan)者)中间,当中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参与
(安得广厦千万间)表示房屋的量词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一会儿,顷刻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虽与外人间隔)间断
(奉命于危难之间)时刻
(时时而间进)偶尔
9.焉:(又何间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
(惧有伏焉)兼词,于此,在哪里
参考资料:
《曹刿论战》几个问题
曹刿的乡亲,鲁庄公,对曹刿进行衬托
作战是率事周全,站后鲁庄公的表现
给你写练习
曹刿论战》
二. 重点、难点分析
1. 懂得文中实词“师、将、鄙、克、竭、盈、靡、虽、间”等的意思,虚词“之、以”等的用法。
2. 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论作战前取信于民,战争中掌握战机是本篇的重点。
三. 新课讲解
1. 《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即按年代顺序记事)。这是一部非常珍贵的史书,当中保存了我国春秋时期许多重要的史料。这部书特别长于记述战争,本篇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鲁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这次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
2. 正音
刿(guì) 间(jiàn) 弗(fú) 徧(biàn)
帛(bó) 孚(fú) 辙(zhé) 轼(shì)
竭(jié) 靡(mǐ)
3. 课文内容
第一段:词语、句子。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十年”:鲁庄公十年,即公元前684年。“师”: 军队。“伐”:兴兵攻打。“我”:指鲁国。相传《左传》的作者是鲁国的左丘明,所以其书用鲁国的年号记事,称鲁国为“我”。“公”:鲁庄公。“将”:打算,准备。“战”:作战,迎战。“请见”:请求拜见庄公。“其”:他的。“乡人”:同一个乡的人;“乡”:古代的地方行政单位,相传周制以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肉食者”:吃肉的人, 指有权位的贵族。“谋”:筹划,考虑。“之”:代抵御齐师之事。“间”(jiàn): 参与。“焉”:兼词,于此。“鄙”:鄙陋,指目光短浅。“未”:不。“远谋”:深远谋 划。“乃入见”:于是入朝拜见庄公;“乃”:于是。
“问:‘何①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②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 民弗①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③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④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⑤以一战。战则请②从。’”
“何以战”:依靠什么去打仗;①“以”:拿,依靠。
“衣食所安”:衣食这类用来安生的东西;“所”,这里指用来安定生活的东西。
“安”:安定。“弗”:不。 “专”:专有、独占。
“必以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必”:一定;②“以”:把。
“对”:应答,对答;一般用于地位低的人对地位高的人,或晚辈对长辈。
“小惠未徧”: 这些微小的恩惠没有遍施及一般人(国君的这些赏赐只有国君左右的人才能得到); “未”:没有;“徧”:同“遍”。①“从”:听从。
“牺牲玉帛”:祭祀用物;“牺牲”:供祭祀用的牲畜;“玉”:玉器。“帛”:丝织品。“加”:虚夸,这里指以少报多。
“必以信”:一定用诚实不欺的态度对待神灵;③“以”:用;
“信”:诚实,不欺。“孚”:诚信感人。“福”:降福,保佑。
“狱”:诉讼案件。 “虽”:虽然。“察”:考核,明察。“必以情”:一定依照实情处理。④“以”:按,依 照;“情”:情况,实情。
“忠之属也”:这是尽心尽意处理政事一类的表现;“忠”:忠 诚;“属”:种类。“可以一战”:可以凭借这点打一仗;⑤“以”:凭借;“以”后省略 “之”。“战则请从”:如果迎战,那就请允许我跟随您一道去御敌;“则”,就。
② “从”:跟随。
第一段内容:
(1)“十年春”指哪一年?明确: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3)曹刿的身份怎样?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位卑未敢忘国忧”。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6)“乃入见”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明确:在具体的语境中,省略了主语“曹刿”和宾语“之”(代鲁庄公)。
(7)“何以战”是个介宾前置的句子。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讨论后明确: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注意:“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
(9)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10)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11)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第二段:词语、句子。
“公与①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②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 师败绩。公将驰③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④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①“之”:代曹刿。“于”:在。“将”:欲,打算。“鼓”:击鼓,古代作战击鼓以发起进攻。②“之”:助词。“可”:能,可以。“三鼓”:三次击鼓,即三次进攻未能奏效。“矣”:语气词,表示肯定。“败绩”:军队溃败。“驰”:驱车进击。③④“之”:代齐师。“其”:代齐师。“辙”:车轮的行迹。“轼”:车厢前扶手横木,这里意为扶轼。“遂”:于是。“逐”:追击。
第二段内容: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刿协助。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乘”有两义:(1)为共乘一车,“乘”读chéng;(2)为与另一车相随,“乘”读shèng。课文从“乘”(1)义说,这样比较好理解,因曹刿与庄公同乘一车论战才方便。
(2)作战地点选在哪里?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3)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明确:在“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4)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第三段:词语、句子。
“既克,公问其①故。对曰: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②故克之。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③故逐之。”
“既克”:在战胜齐军之后;“既”:已经;“克”:战胜。“其”:代战胜齐军。①“故”:原因,缘故。“夫战,勇气也”:作战,要靠勇气;①②“夫”(fú),语气词,置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使士气振作起来;“作”:兴起,这里是使动用
法。“再而衰”: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减下来;“再”:第二次。“竭”:尽,没有了。
“彼竭我盈”:齐军的士气没有了,我军的士气正旺盛;“彼”:代齐军;“盈”:充满。
②③“故”:因此。“测”:猜测。“伏”:伏兵。“靡”:倒下。
第三段内容: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明确: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4. 本文的详略安排:
本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全文以“论战”为重点进行选材与剪裁,展开记叙,以突出曹刿高明的战略与战术。“论战”部分(一、三段)写得详,作战部分(第二段)写得略。
5. 本文结构特点:
A. 过渡自然,上下勾连
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以曹刿参加长勺之战的经过为线索展开记叙,依次是:战前准备——战争经过——战后总结,脉络井然。
文章三个段落的记叙过渡自然巧妙:第一段末尾“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这两句既是本段的小结,又是第二段的前因,是第二段“公与之乘”的导入语;第二段最后的“遂逐齐师”一句,既是本段的小结,又和第二段开头的“既克”二字紧相连。这样,使文章三个段落浑然一体。
B. 前后照应
第一段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与第二、三段的“公将鼓之”(不到鼓的时候要鼓)、“公将驰之”(不知敌情真伪就要驰)和“公问其故”(打了胜仗还不知取胜的原因)照应。
第二段的两个“未可”与两个“可矣”照应。
第三段的“一鼓作气”照应第二段的“公将鼓之”而曹刿曰“未可”;“彼竭我盈”照应 第二段“齐人三鼓”时曹刿曰“可矣”。“大国难测”照应第二段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这样前后照应,使事情的因果分明,更加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6. 本文的人物形象塑造中的对比:
本文运用对比衬托法,通过人物对话和动作,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曹刿与鲁庄公。
在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将战”而不知“何以战”,曹刿调查研究之后得出结论:“小大之狱”“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在作战过程中,鲁庄公盲目地“将鼓之”和“将驰之”,而曹刿则两次拒之曰“未可”,到有利时机才曰:“可矣”。
在作战总结阶段,鲁庄公不知为何取胜而“问其故”,曹刿一一分析回答。
这样,写出了鲁庄公这个“肉食者”的“鄙”:无知无谋无能,鲁莽草率;反衬出曹刿的深谋远虑,从容镇定,有政治远见,有高超的军事才能。
模拟试题
一.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
(1)齐师伐我( )(2)肉食者鄙( )(3)小信未孚( )
(4)又何间焉( )(5)神弗福也( )(6)衣食所安( )
(7)小惠未徧( )(8)牺牲玉帛( )(9)弗敢加也( )
二. 为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义项。
参见《曹刿论战》课后练习第三题。
三. 翻译下列句子:
1. 何以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必以分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忠之属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可以一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阅读:
文段(一)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 用原文回答。
①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__________。
②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3. 第一段文字表现出曹刿的两个主要思想观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二)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 对下列句子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师败绩(齐军大败)
B. 公将驰之(鲁庄公要下令驱车追赶齐军)
C.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
D. 夫大国,难测也(大国兵多将广,难以测量)
2.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三)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又何间焉 立有间
B. 公问其故 并驱如故
C. 肉食者鄙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D. 何以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翻译:
3. 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
4. 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30字)
试题答案
一. (1)攻打 (2)目光短浅 (3)为人所信服 (4)参与
(5)赐福、保佑 (6)养 (7)通“遍”,遍及、普遍。
(8)指祭视用的猪、牛、羊等 (9)以少报多
二. (1)①原因 ②所以 ③所以
(2)①他的(曹刿的) ②其中 ③他们的(齐军的)
(3)①听从②跟随
三. 1. 凭借什么作战?
2. 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3. 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4.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5.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实情处理。
四. 阅读:
文段(一)
1. ①请见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 作战的双方、战争的性质。
3. 曹刿认为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曹刿认为作战必须取信于民。
文段(二)
1. D
2. 已经战胜,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道:“作战,是靠勇气的。”
3. 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重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文段(三)
1. D
2. (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细察,也一定要依据实情来处理。(2)(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3.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4. 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纳群众的意见。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头通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到三通鼓时勇气已经枯竭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afg g
曹刿论战心术文言文答案
1.战前 鲁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战中 无知急切求战 在作战中不察敌情 急躁冒进
战后 仍不知战胜原因 平庸的国君
2战前 取信于民百姓拥护上下齐心一致
战中 沉着冷静果断地号令军队 胸有成竹 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和指挥才能善于掌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机智 勇敢 爱国
战后 为鲁庄公讲解战胜原因 耐心 细致
3战前 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
战中 愿意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
战后 不耻下问取胜原因
国语曹刿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1. 文言文点击曹刿论战答案
曹刿论战
一、词语解释
1.鄙:浅陋,无知。 2.察:明察。 3.牺牲:指猪牛羊等祭品。 4.惠:恩惠
5.福:保佑
二、句子解释
1.当权者浅陋无知,不能深谋远虑。
2.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明察,必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3.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衰竭,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耗尽。
4.我看(齐军)车轮碾过的痕迹杂乱,望见(齐军)军旗倒下,所以(下令)追逐齐军。
三、内容理解
1.(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请见 (3)夫战,勇气也。(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彼竭我盈。 辙乱,旗靡。
2.(2)具有强烈爱国精神,在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3)善把握战机,并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3.(1)鲁庄公不知取信于民盲目迎战。(2)作战时盲目应战,不察敌情。(3)鲁庄公不知敌军是否有埋伏时就下令追击。
4.C 5.D 6.A 7.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1)因为题为论战,这样写恰如其分(2)通过对话来表现曹刿远大的政治目标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四、《左传》左丘明,春秋
宋楚泓之战的答案要吗 ?要的话早点说哦。
2. 文言文点击 曹刿论战 答案曹刿论战译文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 :“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既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去。曹刿说:“不行。”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就追击齐国军队。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灭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不容易估计的,怕有伏兵在哪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
3. 《文言文点击》中曹刿论战的题目与答案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肉食者谋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又何间焉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D.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得分
1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小惠未徧 徧:
(2)彼竭我盈 盈:
得分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翻译: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翻译:
得分
1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3分)
答:
答案:11.答案:A
(2分)
12.答案:(1)同“遍”,普遍 (2)充满,这里是士气旺盛
(共2分。共两空,每空1分 )
13.答案:(1)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这种小信用不能受到神的信任,神灵是不会降福的
(共2分。共两道小题,每小题1分)
14.答案: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
(共3分。第一问2分,第二问1分)
19.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B
A.何以战 /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B.小大之狱 /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C.战于长勺 /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登轼而望之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5分)
4. 语文曹刿论战求答案1、有三: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答: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因为第三条庄公认识到人心在战争中的作用,取信于民,努力争取人民的支持,为胜利奠定可靠的基础,所以这一条是作战的主要条件。
3、选时机:齐人三鼓,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
4、公:不察敌情,急躁冒进;
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把握战机。
是通过对话描写来塑造刿的形象的。
(供你参考)
5. 阅读《曹刿论战》答案一、(一)9.(1)赐福、保佑。
(2)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3)为什么。
(4)对……感到惊奇。(每小题0.5分,共2分。)
10.(1)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给他人。 (2)元帝把东渡的意图详细地告诉了他。
(每小题2分,共4分。) 11.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满分,共2分。) 12. 语言 ; 机智、聪颖、聪敏、机敏、聪明、随机应变等(答出其中一个词语即可)(每空1分,共2分。)
2.河南省(09)17、(1)目光短浅 (2)本分内的事 (3)满一年 18、(1)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完全耗尽。(2)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
19、(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3)想要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 20、(2分)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21.(2分)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3.怀柔区(09北京市)10. (1)讨伐,进攻(2)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3)案件11.答案:(1)居高位、享厚禄的贵族官僚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3)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
12.答案: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实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评分:战争之前、实战过程中两个要点各1分。答案二:4.莆田市(09福建省)5.(3分)(1)问:参与(2)福:赐福、保佑(3)故:缘故、原因(3分,每小题1分。)
6.(3分)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解释出“鄙”“谋”的意思各得1分,整体大意对,语句通顺得1分)7.(5分)(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分,每个分句1分。)(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分,若只答“夫大国,难测也”,或只答“惧有伏焉”得1分;若只答“夫大国”则该题不得分。)8.(4分)示例:能力的展现需要一个舞台,当机遇尚未到来时,应该积极为自己能力的展现寻找机会,让别人认识你,欣赏你,愿意为你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
(能联系选文通顺表达自己的感悟即可;若从鲁庄公知人善任的角度来论述亦可。)5.天水市(09甘肃省)16、(1)同“遍”,遍及;普遍。
(2)参与 17、C 18、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以实情相报。(2)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退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没有了。
19、(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20、例:从四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6.义乌市(09浙江省)16.B(2分)17.D(2分)18、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每件都了解清楚,也一定要按实情来判断。(2分,意 思符合即给分)19.政治上要取信于民(2分,意思对即可)。
6.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肉食者谋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B.又何间焉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C.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D.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得分 1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1)小惠未徧 徧: (2)彼竭我盈 盈: 得分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翻译: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翻译: 得分 1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3分)答: 答案:11.答案:A (2分)12.答案:(1)同“遍”,普遍 (2)充满,这里是士气旺盛 (共2分。
共两空,每空1分 )13.答案:(1)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2)这种小信用不能受到神的信任,神灵是不会降福的 (共2分。共两道小题,每小题1分)14.答案: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共3分。
第一问2分,第二问1分)江苏省淮安市2008年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左传》)18.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①又何间焉 间: ②小惠未徧 徧: ③神弗福也 福: ④牺牲玉帛 牺牲: 19.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何以战 /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B.小大之狱 /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C.战于长勺 /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登轼而望之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文: ②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译文: ③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文: 21.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5分)曹 刿: 鲁庄公: 答案:18、略 19、B20、略21、曹 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如用课文从具体做法阐述亦可)2008年福建省三明市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文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
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
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节选自《子鱼论战》)注释(1)泓:泓水 (2)既:尽,完了 (3)济:渡过 (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
(5)陈:同“阵”,摆好阵势。14.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公将鼓之( ) (2)宋人既成列( )15.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16.用原文语句答题。
(3分)甲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机: 、。乙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1) ;(2) 。
答案:14.(2分。每小题1分)(1)击鼓(击鼓进军) (2)已经15.(5分)(1)(2分。
每个分句1分)(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的车辙(轮迹),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阵容。 (2)(3分。
每个分句1分)(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完全渡。
7. 曹刿论战 练习题及其答案一 不仅仅是曹刿有军事谋略,鲁庄公的为百姓做事(取信于民),善于听取一介平民的意见,充分相信别人都十分重要。
兵马装备方面的是战争准备,鲁国是弱国,与强大的齐国相比,这些根本没有可比之处,大可不谈。而鲁庄公回答的内容却是十分重要的战略思想,是弱鲁战胜强齐的最后机会,而且是战争胜利的保障。
二 1、对吃肉的大官们的鄙夷与不屑,对自己十分相信;不屑,鄙视。
2、弄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做;迷惘的表情。
三 1、古义: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用来比喻为人民、为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2、古义:案件。今义:监牢。
3、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能够。
4、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
句子翻译1、祭祀用的祭品,从来不敢以少报多,一定如实禀告神。
2、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弄清楚,也一定能根据实情来处理。
3、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4、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进攻,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进攻,士兵们的勇气)就消耗尽了。
8. 曹刿论战全品文言文答案甲 《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 《齐欲伐魏》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①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
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②,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
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
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注释 :①淳于髡(kūn):战国时齐国的上大夫。齐王: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姓田,名辟疆。
②环山者三:相当于“三环山”,意思是围绕着山追了三圈。9.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又何间焉 (间:间隔) B.神弗福(福: 幸福)C.谢将休士也 (谢:感谢) D.淳于髡谓齐王 (谓:对……说)10.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A.小大之狱 无劳倦之苦 B.先帝不以臣卑鄙 何以战C.而擅其功 面山而居 D.万钟于我何加焉 弗敢加也11.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甲文中曹刿认为鲁国打败齐国的关键就是靠军队的勇气,于是曹刿亲自驰骋疆场,身先士卒,鼓舞士气,击败齐国。
B.甲文中记录了曹刿对战争的看法,生动阐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C.乙文中淳于髡通过分析国内外形势,认为只有依靠强大的秦国和楚国,齐国才能避免战争。
D.乙文中齐王虽然对强大的魏国有恐惧之心,但齐国的将士却能够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为国立功,大将田父表现尤为突出。12.下列对两文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两篇文章的语言精练明快生动,说理直接明了,开门见山,针对性强。
B.甲文主要是写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着眼于表现他的“远谋”;乙文主要是写淳于髡用讲故事的方法对齐王晓之以理,达到了劝阻齐王的目的,展示了淳于髡的聪明才智。C.甲乙两文内容都与战争有关 。
甲文对战争场面进行了详写,而乙文则对战争场面进行了略写。D.甲乙两文都用了对比写法。
语文试卷第4页(共14页)甲文中曹刿与鲁庄公作对比,突出鲁庄公政治上的无能;乙文中淳于髡与齐王作对比,来烘托齐王的胆小。 13.将第三题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小题2分,共4分)(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译文: (2)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
译文: 14. 你对甲文中曹刿这个人物形象有何认识?请结合其言行简要作答。(3分) 9.D 10.A 11.B 12.B(13.(1)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
(2分)(2)现在齐国与魏国长期相对峙,以致使士兵困顿,使百姓疲乏。(2分)14.可从曹刿抗敌御侮、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以及聪明才智等选择任一方面联系生活实际作答。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3分)。
文言文汉王高煦答案
1. 《国语·鲁语上》原文及翻译
《国语·鲁语上》又名《春秋外传》《左氏春秋》,作者左丘明。
原文:
长勺之战,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不爱衣食于民,不爱牺牲玉于神。”对曰:“夫惠本而后民归之志,民和而后神降之福。若布德于民而平均其政事,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动不违时,财不过用;财用不匮,莫不能使共祀。
数以用民无不听,求福无不丰。今将惠以小赐,祀以独恭。小赐不咸,独恭不优。不咸,民不归也;不优,神弗福也。将何以战?夫民求不匮于财,而神求优裕于享子也。故不可以不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知夫苟中心图民,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译文:
鲁国将和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交锋,曹刿问鲁庄公凭什么来作战。庄公说:“我对百姓从不吝啬衣服和食物,对神灵从不吝啬牛羊和玉器”。曹刿回答说:“只有从根本上树德施惠百姓才会归附,百姓齐心然后神灵才会降福。如果你能向百姓广施恩德并公平地处理政事,使君子热心于协助治国,小民热心于贡献力量;
同时你的举动不违背时令,耗费不超过常度,这样百姓的日用就不会匮乏,大家才有能力供奉神灵。所以你动员百姓没有不听从的,求神降福没有不应验的。现在你只是到了临战关头才给百姓施点小惠,独自向神灵供奉祭品。小惠不可能普遍,独自供奉也不可能丰裕。
不普遍施恩德百姓不会归附,供奉不丰,神灵不会降福,你还凭什么去作战呢?百姓所求的是日用不感到匮乏,神灵所求的是祭品的丰裕,所以不可以不从根本上着眼。”庄公说:“我处理百姓的诉讼时虽然不能做到体察一切,但总是力求以情理判断。”曹刿回答说:“这就可以了。如内心确实为百姓考虑,智慧即使有所不及,也一定能达到目的。”
扩展资料:
《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相传为春秋末鲁国的左丘明所撰,但现代有的学者从内容判断,认为是战国或汉后的学者托名春秋时期各国史官记录的原始材料整理编辑而成的。《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凡二十一卷(篇),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记事。记事时间,起自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战国之交,前后约五百年。
相较《左传》,《国语》所记大都不相连属,且偏重记言,往往通过言论反映事实,以人物之间的对话刻画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国语》按照一定顺序分国排列。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这是国语体例上最大的特点。
《国语》全书二十一卷,《周语》三卷,记载了西周穆王、厉王直至东周襄王、景王、敬王时有关“邦国成败”的部分重大政治,反映了从西周到东周的社会政治变化的过程。《鲁语》二卷,则着重记载鲁国上层社会一些历史人物的言行,反映了春秋时期这个礼义之邦的社会面貌。
《齐语》一卷,主要记载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取的内政外交措施及其主导思想。《晋语》九卷,篇幅占全书三分之一强,它比较完整地记载了从武公替晋为诸侯,献公之子的君权之争,文公称霸,一直到战国初年赵、魏、韩三家灭智氏的政治历史,从公元前678年到公元前453年,时间长,分量重,所以有人把《国语》称为“晋史”。
《郑语》一卷记周太史伯论西周末年天下兴衰继替的大局势。《楚语》二卷,主要记灵王、昭王时的历史。《吴语》一卷、《越语》二卷记春秋末期吴、越争霸的史实。
搜狗百科-《国语》
2. 《国语》文言文及白话文释义原文:
长勺之战,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不爱衣食于民,不爱牺牲玉于神.”对曰:“夫惠本而后民归之志,民和而后神降之福.若布德于民而平均其政事,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动不违时,财不过用;财用不匮,莫不能使共祀.数以用民无不听,求福无不丰.今将惠以小赐,祀以独恭.小赐不咸,独恭不优.不咸,民不归也;不优,神弗福也.将何以战?夫民求不匮于财,而神求优裕于享子也.故不可以不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知夫苟中心图民,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译文:
长勺之战,曹刿向鲁庄公问(与齐国)作战依靠的是什么,庄公说:“我对百姓,不惜衣食(肯与赏赐);对神,不惜牺牲玉帛(祭品丰厚).”曹刿回答说:“施惠施在根本上,百姓的心才归向君主;百姓和睦,神才给君降福.如果对百姓施德,政事办得公平,官吏致力于治理国家,百姓以出力为最重要的事,行事不违反季节,财用不超过礼仪的规定,财用不缺,没有不能使他们恭敬祭祀的,因此使用百姓,(百姓)没有不听从的,(向神求福)神降的福没有不大的.现在,(您)将用来临战的赏赐施与恩惠,以(您)一个人的恭敬之心来祭祀.临战对将士的赏赐,不能遍及到所有的百姓;一个人对神恭敬,这恭敬不优厚.赏赐不普遍,百姓就不归附,恭敬不优厚,神就不降福,将凭什么作战?百姓所求的是财用不缺乏,而神求的是祭献的品物丰饶,所以不能不把握根本.”庄公说:“我处理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查,一定凭实情裁决,.”曹刿回答说:“这就能战了.如能衷心地为人民利益考虑,智能即使有不够的地方,也必定将达到目的.”
参考·: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
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
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与传说。
国语》系记言体国别史,二十一篇,大致成书于战国初年,相传为左丘明所作,又称之为《春秋外传》,和作为《春秋内传》的左传并列,两书互为表里,互相参证。
《国语》是一部历史文集汇编,关于春秋八个国家史事的记载详略不同,文风迥异,非出自一人之手,可能为当时各国史官所记载,再经整理润色而成,至西汉刘向考校最后定型。
《国语》以国分类,各自成章,记载了上自西周穆王征犬戎,下至韩、赵、魏三家灭智伯,约五百年的历史,以记言为主,兼以记事,通过上层统治阶级士大夫的言论、辩论来反映历史,探讨兴衰治乱之根源,史论结合,在史学思想上是一个进步,且其记叙涉及到边远地区,也记载了诸如经济、制度、风俗等方面的内容,可补《左传》之阙。
《周语》对东西周的历史都有记录,侧重论政记言。
《鲁语》记春秋时期鲁国之事,但不是完整的鲁国历史,很少记录重大历史,主要是针对一些小故事发议论。
《齐语》记齐桓公称霸之事,主要记管仲和桓公的论政之语。
《晋语》篇幅最长,共有九卷,对晋国历史记录较为全面、具体,叙事成分较多,特别侧重于记述晋文公的事迹。
《郑语》则主要记史伯论天下兴衰的言论。
《楚语》主要记楚灵王、昭王时期的事迹,也较少记重要历史。
《吴语》独记夫差伐越和吴之灭亡。
《越语》则仅记勾践灭吴之事。
3. 长勺之役课外文言文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14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楚人济④泓而来,有司⑤曰:“请迨⑥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既⑦济,未毕陈⑧。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宋公曰:“不可。”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节选自《公羊传》)
注释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 ②期:约定时日。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④济:过河。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⑥迨:趁着。⑦既:尽,完了。⑧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2分)
⑴彼竭我盈,故克之 克:
⑵然后襄公鼓之 鼓:
小题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⑵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
译文:
小题4: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3分)
答:
小题5: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答:
答案
小题1:(1)战胜(攻破) (2)击鼓进军(答成“击鼓”也算对)
小题1:C
小题1:(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枯竭)了。
(2)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
小题1:示例一:鲁庄公“不鄙”。(1分)尽管鲁庄公缺乏军事才能,但他能够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意见,最终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因此,鲁庄公“不鄙”。
示例二:鲁庄公“鄙”。(1分)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何以取胜。因此,鲁庄公“鄙”。
小题1: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
(答成“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或“宋襄公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也算对)
小题1:(1)战胜(攻破)(2)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答成“击鼓”也算对)
小题1:ABD三项均为介出处所,可译为“在”;C项为介出对象,可译为“对”。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的能力,主要注意以下几个地方:鼓:击鼓,再:第二次,本句话还是一个省略句,省去了“鼓”,应该为“再鼓而衰,三鼓而竭”。(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枯竭)了。
(2)本题重要词语有:迨:等到,毕:全部,济:渡过。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
小题1: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自己观点的论证能力,还有从文本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示例一:鲁庄公“不鄙”。(1分)尽管鲁庄公缺乏军事才能,但他能够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意见,最终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因此,鲁庄公“不鄙”。
示例二:鲁庄公“鄙”。(1分)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何以取胜。因此,鲁庄公“鄙”。
小题1:甲段文字是大家熟悉的《曹刿论战》的片段,这段文字主要展现了两个人物形象:鲁庄公和曹刿,曹刿深谋远虑,鲁庄公虽然目光短浅,但是却从善如流,最终君臣合力,拿下战役。而乙段文字中的宋襄公却优柔寡断,不停任何意见,致使己方一再错失战机,最终落败,文段中的两个“不可”形象的写出宋襄公的特点。
4. 曹刿论战 阅读全文 文言文阅读《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bǐ),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有的版本为“遍”)(biàn),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sháo)。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shì)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fú)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翻译: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乡亲们说:“当权者自会谋划此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浅陋无知,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条件跟齐国)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人。”(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可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要对神说实话。”(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能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对百姓)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了。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胜利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说:“作战,是要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打仗胜了他们。那些(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车轮的痕迹混乱,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谢谢纳!
5. 文言文阅读(共10分)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后面的题目小题1:(1)凭(用) 认为 (2)类 管(隶属)
小题2:(曹刿)下车看看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痕迹。
小题3:①作战条件 ②远见卓识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彼竭我盈
小题1:
试题分析:“何以战”中“以”是凭的意思,“皆以美于徐公”中“以”是认为的意思。“忠之属也”中的“属”是类的意思,“司命之所属”中“属”是管,隶属的意思。此题考查考生的文言实词的运用和积累情况。针对这种类型,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平时考生也须特别注意一词多义、通字和古今异义的词语,以便考试时能够灵活运用。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个省略句,本题的翻译,句中的“辙”是重要的分点,关键是要注意对译。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根据语境,做到文通字顺。因此,此题可以翻译为:(曹刿)下车看看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痕迹。
小题3:
试题分析:这篇文章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重点写战前曹刿对作战条件的评论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表现出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在军事上的卓越才能。战前,曹刿肯定了鲁庄公所讲“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表明曹刿已经认识到战胜敌人必须依靠人民的道理;战后,曹刿提出了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以及作战中必须随时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曹刿的这些论述,是当时条件下弱国战胜强国的经验总结。
6. 文言文点击曹刿论战答案曹刿论战
一、词语解释
1.鄙:浅陋,无知。 2.察:明察。 3.牺牲:指猪牛羊等祭品。 4.惠:恩惠
5.福:保佑
二、句子解释
1.当权者浅陋无知,不能深谋远虑。
2.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明察,必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3.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衰竭,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耗尽。
4.我看(齐军)车轮碾过的痕迹杂乱,望见(齐军)军旗倒下,所以(下令)追逐齐军。
三、内容理解
1.(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请见 (3)夫战,勇气也。(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彼竭我盈。 辙乱,旗靡。
2.(2)具有强烈爱国精神,在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3)善把握战机,并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3.(1)鲁庄公不知取信于民盲目迎战。(2)作战时盲目应战,不察敌情。(3)鲁庄公不知敌军是否有埋伏时就下令追击。
4.C 5.D 6.A 7.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1)因为题为论战,这样写恰如其分(2)通过对话来表现曹刿远大的政治目标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四、《左传》左丘明,春秋
宋楚泓之战的答案要吗 ?要的话早点说哦。
7. 《文言文点击》中曹刿论战的题目与答案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肉食者谋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又何间焉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D.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得分
1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小惠未徧 徧:
(2)彼竭我盈 盈:
得分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翻译: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翻译:
得分
1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3分)
答:
答案:11.答案:A
(2分)
12.答案:(1)同“遍”,普遍 (2)充满,这里是士气旺盛
(共2分。共两空,每空1分 )
13.答案:(1)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这种小信用不能受到神的信任,神灵是不会降福的
(共2分。共两道小题,每小题1分)
14.答案: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
(共3分。第一问2分,第二问1分)
19.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B
A.何以战 /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B.小大之狱 /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C.战于长勺 /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登轼而望之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5分)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小题:.A 小题:.C 小题:.D 小题:.B 小题:.⑴然而他喜欢评价人物的好坏,无所顾忌,朝廷大臣很多人都嫉恨他受到的恩宠。
(“好”、“臧否”、“害”各1分。)⑵希望陛下怜悯我愚拙的诚心,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或许刘氏能侥幸地安度残年。
(“矜”、“听”、“庶”各占1分。)⑶世上的人都称赞他,他不会因此而更加奋勉,世上的人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
(“加”、“劝”、“非”、“沮”各1分,4分) 小题:“伺”是“等到”的意思。) 小题:C项,都是表示转折关系;A项,第一个表被动,第二个用在动词前有指代作用,相当于“我”;B项,第一个是介词,因为,第二个是介词,凭借;D项,第一个“为……所”结构表被动,第二个和动词“之”构成“所”字结构。)
小题:②解缙去拜见皇太子④仁宗即位后对解缙的评价和认识)小题:“最终招来杀身之祸”不恰当。)小题:⑴“好”、“臧否”、“害”各1分。
⑵“矜”、“听”、“庶”各占1分。⑶“加”、“劝”、“非”、“沮”各1分,4分参考译文: 解缙,字大绅,吉水人。
祖父子元。做元安福州的判官。
叛兵,为坚守义节而死。父亲解开,太祖曾召见他谈论元朝的事情。
想着让他做官,推辞不接受。解缙自幼聪慧才思敏捷,洪武二十一年考中进士。
被授予中书庶吉士的官职,很受皇帝的喜爱和重视,常常侍奉在皇帝跟前。解缙很年轻的时候就进入朝廷,有很高的才气,做事直率而冲在前面,看事情很透彻。
然而他喜欢评价人物的好坏,无所顾忌,朝廷大臣很多人都嫉恨他受到的恩宠。又因为设立皇储的议论,被汉王朱高煦所嫉恨,最终导致自己的失宠。
先前,皇储还没有确定的时候,洪国公邱福说汉王有功劳,应该立为皇储。皇帝秘密询问解缙。
解缙说:“皇长子仁慈孝顺,天下人都拥戴他。”太子的人选于是定下来。
朱高煦因此十分嫉恨解缙。恰好 用户 2017-11-16 举报 扫描下载二维码 ?2020 ?****:service@zuoyebang? 协议 var userCity = "\u5317\u4eac", userProvince = "\u5317\u4eac", zuowenSmall = "1";。
2. 秦仪,长七尺五寸,文言文阅读答案(北京卷)2009年高考语文北京卷文言文(带翻译) 二、本大题共五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1)叔孙通者,薛人也。
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
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
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2)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
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
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臣愿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3)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
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
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4)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试观。”
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①。
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
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志。传言“趋”。
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
大行设九宾,胪传。(5)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
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
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
觞九行,谒者②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
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赐诸生。
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取材于《史记·叔孙通传》) ①肄:学习、练习 ②谒者:官名,掌接待宾客及赞礼。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 益:渐渐 B.度吾所能行为之 度:估量 C.若真鄙儒也 鄙:品德低下 D.竟朝置酒 竟:直至……终了 答案和解析 答案C 考点考查对文中实词的理解 解析C项,据第三段“若真鄙儒也”之前的内容“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
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和叔孙通笑着说:“你等真是……的儒生”及下一段众儒生被征召的情况来看,叔孙通此处断不会认为他们“品德低下”,应当译为“见识浅陋”。
课文《曹刿论战》有“肉食者鄙”,《出师表》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句子。思路分析文言文实词的推断,基本方法就是代入原文,据上下文的文意进行排除或筛选,至于据结构、语法等进行分析,还不如平时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难度不要大),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形成语感。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①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B. ①及项梁之薛 ②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C. ①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 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 D. ①度吾所能行为之 ②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答案和解析 答案A 考点考查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解析A项均为介词“趁机”。
B项:到(动词)/的(助词)。C项:按照(介词)/在(介词)。
D项:所字结构,助词,可译为“的”或不译/被(介词),被动句固定句式“为……所” 思路分析所考查的虚词均出自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文虚词。对照句出自教材或选文。
对于前者可以此句中该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前一句子,看看讲的通还是讲不通。对于后者,则需要先找到句子在原文的所在,看整个句子乃至一段的意思而定。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 诸侯一起拥戴汉王在定陶即位为皇帝 B.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您所侍奉过的人主将近十位了,您都是凭当面阿谀得到了信任和富贵 C.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 摆开战车骑兵步兵以拱卫皇宫,设置士兵的队列,并竖起旗帜 D.以尊卑次起上寿 按照地位高低的次序起身上前,为皇帝祝寿 答案和解析 答案C 考点考查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解析C项:“车骑”翻译成“战车骑兵”错 思路分析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翻译,难度不大,但考生一定要据上下文仔细辨别其翻译中的细微之处。
据文章第二、三段可知,这是叔孙通为汉帝制定礼仪以使君臣的尊卑有序。朝堂上当然不会像作战那样排兵布阵了。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叔孙通有眼光、识时务的一组是 ①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②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③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④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⑤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 ⑥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A. ①②⑥ B. ①③④ C. ②⑤⑥ D. ③④⑤ 答案和解析 答案B 考点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解析②写的是高帝的做法,据此可排除A、C两项;⑤写的是叔孙通帮助恢复古礼后的效果,不能说明其“识时务,有眼。
3. 仁宗讳高炽文言文翻译明史仁宗本纪 原文 仁宗昭皇帝,讳高炽,成祖长子也。
母仁孝文皇后,梦冠冕执圭者上谒。寤而生帝。
幼端重沉静,言动有经。稍长习射,发无不中。
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洪武二十八年,册为燕世子。
尝命与秦、晋、周三世子分阅卫士,还独后。问之。
对曰:“旦寒甚,俟朝食而后阅,故后。”又命分阅章奏,独取切军民利病者白之。
或文字谬误,不以闻。太祖指示之曰:“儿忽之耶?”对曰:“不敢忽,顾小过不足渎天德。”
又尝问:“尧、汤时水旱,百姓奚恃?”对曰:“恃圣人有恤民之政。”太祖喜曰:“孙有君人之识矣。”
成祖举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先是,郡王高煦、高燧俱以慧黠有宠于成祖。
而高煦从军有功,宦寺黄俨等复党高燧,阴谋夺嫡,谮世子。会朝廷赐世子书,为离间。
世子不启缄,驰上之。而俨先潜报成祖曰:“世子与朝廷通,使者至矣。”
无何,世子所遣使亦至。成祖发书视之,乃叹曰:“几杀吾子。”
成祖践阼,以北平为北京,仍命居守。永乐二年二月,始召至京,立为皇太子。
成祖数北征,命之监国,裁决庶政。四方水旱饥馑,辄遣振恤,仁闻大著。
而高煦、高燧与其党日伺隙谗构。或问太子:“亦知有谗人平?”曰:“不知也,吾知尽子职而已。”
十年,北征还,以太子遣使后期,且书奏失辞,悉徵宫僚黄淮竺下狱。十五年,高煦以罪徙乐安。
明年,黄俨等复谮太子擅赦罪人,宫僚多坐死者。侍郎胡濙奉命察之,密疏太子诚敬孝谨七事以闻,成祖意乃释。
其后黄俨等谋立高燧,事觉伏诛,高燧以太子力解得免,自是太子始安。二十二年七月,成祖崩于榆木川。
八月甲辰,遗诏至,遣皇太孙迎丧开平。丁未,出夏原吉等于狱。
丁巳,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洪熙元年。
罢西洋宝船、迤西市马及云南、交址办。戊午,复夏原吉、吴中官。
己未,武安侯郑亨镇大同,保定侯孟瑛镇交址,襄城伯李隆镇山海,武进伯朱荣镇辽东。复设三公、三孤官,以公、侯、伯、尚书兼之。
进杨荣太常寺卿,金幼孜户部侍郎,兼大学士如故,杨士奇为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黄淮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俱掌内制,杨溥为翰林学士。辛酉,镇远侯顾兴祖充总兵官,讨广西叛蛮。
甲子,汰冗官。乙丑,召汉王高煦赴京。
戊辰,官吏谪隶军籍者放还乡。己巳,诏文臣年七十致仕。
九月癸酉,交址都指挥方政与黎利战于茶笼州,败绩,指挥同知伍云力战死。丙子,召尚书黄福于交址。
庚辰,河溢开封,免税粮,遣右都御史王彰抚恤之。壬午,敕自今官司所用物料于所产地计直市之,科派病民者罪不宥。
癸未,礼部尚书吕震请除服,不许。乙酉,增诸王岁禄。
丙戌,以风宪官备外任,命给事中萧奇等三十五人为州县官。丁亥,黎利寇清化,都指挥同知陈忠战死。
戊子,始设南京守备,以襄城伯李隆为之。乙未,散畿内民所养官马于诸卫所。
戊戌,赐吏部尚书蹇义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银章各一,曰“绳愆纠缪”,谕以协心赞务,凡有阙失当言者,用印密封以闻。冬十月壬寅,罢市民间金银,革两京户部行用库。
癸卯,诏天下都司卫所修治城池。戊申,通政使请以四方雨泽章奏送给事中收贮。
帝曰:“祖宗令天下奏雨泽,欲知水旱,以施恤民之政。积之通政司,既失之矣,今又令收贮,是欲上之人终不知也。
自今奏至即以闻。”己酉,册妃张氏为皇后。
壬子,立长子瞻基为皇太子。封子瞻埈为郑五,瞻墉越王,瞻墡襄王,瞻堈荆王,瞻墺淮王,瞻垲滕王,瞻垍梁王,瞻埏卫王。
乙卯,诏中外官举贤才,严举主连坐法。丁巳,令三法司会大学士、府、部、通政、六科于承天门录囚,著为令。
庚申,增京官及军士月廪。丁卯,擢监生徐永潜等二十人为给事中。
十一月壬申朔,诏礼部:“建文诸臣家属在教坊司、锦衣卫、浣衣局及习匠、功臣家为奴者,悉宥为民,还其田土。言事谪戍者亦如之。”
癸酉,诏有司:“条政令之不便民者以闻,凡被灾不即请振者,罪之。”阿鲁台来贡马。
甲戌,诏群臣言时政阙失。乙亥,赦兀良哈罪。
始命近畿诸卫官军更番诣京师操练。丙子,遣御史巡察边卫。
癸未,遣御史分巡天下,考察官吏。丙戌,赐户部尚书夏原吉“绳愆纠缪”银章。
己丑,礼部奏冬至节请受贺,不许。庚寅,敕诸将严边备。
辛卯,禁所司擅役屯田军士。壬辰,都督方政同荣昌伯陈智镇交址。
是月,谕蹇义、杨士奇、夏原吉、杨荣、金幼孜曰:“前世人主,或自尊大,恶闻直言,臣下相与阿附,以至于败。联与卿等当用为戒。”
又谕士奇曰:“顷群臣颇怀忠爱,朕有过方自悔,而进言者已至,良惬朕心。”十二月癸卯,宥建文诸臣外亲全家戍边者,留一人,余悉放还。
辛亥,揭天下三司官姓名于奉天门西序。癸丑,免被灾税粮。
庚申,葬文皇帝于长陵。丙寅,镇远侯顾兴祖破平乐、浔州蛮。
是年,丁阗、琉球、占城、哈密、古麻剌朗、满剌加、苏禄、瓦剌入贡。洪熙元年春正月壬申朔,御奉天门受朝,不举乐。
乙亥,敕内外群臣修举职业。己卯,享太庙。
建弘文阁,命儒臣入直,杨溥掌阁事。癸未,以时雪不降,敕群臣修省。
丙戌,大祀天地于南郊。奉太祖、太宗配。
壬辰,朝臣予。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1 . B (就:成就功业) 2 . B ( B 项均为副词,“不过”“只是”。
A 项前者为主谓之间的助词,可不译,后者为结构助词,“的”; C 项均为连词,前者表设,“如果”,后者表转折,“虽然”; D 项均为副词,前者可译为“竟然”,后者可译为。于是“就”) 3 . D (韩信逃跑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得到汉王足够的重用和尊重) 翻译: 等到项梁率军渡过了淮河,韩信持剑追随他,在项梁部下,却没有名声。
项梁战败,又隶属项羽,项羽让他做了郎中。他屡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罚没有纳。
汉王刘邦入蜀,韩信脱离楚军归顺了汉王。因为没有什么名声。
只做了接待宾客的小官。后来受牵连犯法应当处斩刑,同伙十三人都被杀了,轮到韩信.他就抬头看,正好看见滕公。
说: “ 汉王不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功业吗 ? 为什么要斩壮士 !” 滕公感到他的话不同凡响,见他相貌堂堂,就放了他。和韩信交谈,很欣赏他,把这事报告汉五,汉王任爷韩信为治粟都尉。
汉王并没有察觉他有什么出奇超众的才能。 韩信多次跟萧何谈话,萧何认为他是位奇才 j 到达南郑,各路将领在半路上逃跑的有几十人。
韩信揣测萧何等人已多次向汉王推荐自己,汉王郜不任用自己(他)。就逃走了。
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盈报告汉王,亲自追赶他。有人报告汉王说: “ 丞相萧何遮跑了。
” . 汉王大怒。如同失去了左右手。
过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是恼怒又是高兴。骂萧何道: “ 你逃跑,为什么 ?” 萧何说: “ 我不敢遮跑,我去追赶逃跑的人。
” 汉王说: ‘‘ 你追赶的人是谁呢 ?” 回答说: “ 是韩信。 ” 汉王又骂道: “ 各路将领逃跑了几十人。
您没去追一个;却去追韩信,是骗人。 ” 萧何说: “ 那些将领容易得到。
至于像韩信这样的杰出人物,普天之下找不出第二个人。大王果真要长期在汉中称王,自然用不看韩信,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
除了韩信就再没有可以和您计议大事的人了。但看大王怎么决策了。
” 汉王说: “ 我是要向东发展啊,怎么能够内心苦闷地长期呆在这里呢 ?” 萧柯说: “ 大王决意向东发展。能够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不能重用。
韩信终究要逃跑的。 ” 汉王说: “ 我为了您的缘由。
让他做个将军。 ” 萧何说: “ 即使是做将军。
韩信一定不肯留下。 ” 汉王说: “ 任命他做大将军。
” 萧何说: “ 太好了。 ” 于是汉王就要把韩信召任命他。
萧何说: “ 大王向来对人轻慢,不讲礼节,如今任命大将军就像呼喊小孩儿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去的原因啊。大王决心要任命他,要选择良辰吉日,亲自斋戒,设置高坛和广场,礼仪要完备才可以呀。
” 汉王答应了萧何的要求。众将听到要拜大将都很高兴,都以为自己要做大将军了。
等到任命大将时,被任命的竟然是韩信,全军都感到惊讶。
5.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C译文为“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始臣起下邳”为第一句;“与上会留”为一句;“不敢当”的宾语“三万户”中间不能停顿;故选C.(2)B项,侯是二等爵,比伯高一等.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3)B “没费一兵一卒”错.原文为“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说明发动了战争.(4)①愿,希望;留壁,留守军营;具,准备;益,增加.译文为:希望沛公暂且留守军营,派人先出发,替五万人准备粮食,在各山头张挂很多旗帜,作为疑军.②绝,烧断;还,回来;固,稳住.译文为:大王为什么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向天下表示不再回来的决心,以此稳住项王的心. 答案:(1)C(2)B(3)B(4)①希望沛公暂且留守军营,派人先出发,替五万人准备粮食,在各山头张挂很多旗帜,作为疑军.②大王为什么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向天下表示不再回来的决心,以此稳住项王的心.。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