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年级语文下册《我的母亲》教案设计

2.七年级语文上第27课《太阳船》教案

3.九年级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4.冰心《我的家在哪里》教案设计

5.《林黛玉进贾府》优质教案

6.初中主题班会教案三篇

7.小学五年级语文《格列佛游记》精选教案

我的早年生活教学反思_我的早年生活教案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七年级下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一)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二、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三、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二、题解: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三、查预习。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záo,菜畦qí,桑椹shèn,轻捷,油蛉líng,斑蝥máo,缠络chán,攒cuán,珊瑚shānhú高枕而卧,豁huō,敛liǎn,脑髓suǐ,陌生mò。鉴赏,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系jì,传授shòu,书塾shú,

 四、整体把握

 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五、细读课文

 问: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另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二、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根据上下文弄懂语句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语意重点。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请你仿写一段话。)

 “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2.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因为说到原因时是用表示猜测语气的“也许”。

 三、作业

 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七年级下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二)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

 (2)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3)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话题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诗,那么童年是其中最耐人咀嚼的一节;如果说,人生是一幅画,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写意的一笔;如果说,人生是一首歌,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动人的音符;如果说人生可以重新来过,那么童年是人们的首选时光。鲁迅先生用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调,回忆似水流年,获得些许温馨,我们共同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自主探究、整体感知

 1、放声朗读课文,把自己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感受用......的百草园......的三味书屋说出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刚才为什么认为百草园是美丽的(或其他),三味书屋是单调的(或其他)。并从文中找出依据来。

 3、作者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部分,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感?这对作者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三、研读与赏析百草园

 4、第一段重点写了什么?作用是什么?

 5、你认为描写的最精彩的部分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6、美女蛇的故事和冬天捕鸟的情节,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呢?

 7、如何理解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中的似乎和确凿?

 8、百草园中的景物很多,但看起来又井然有序,作者写景有哪些高妙之处?

 9、百草园是乐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0、课文为什么要写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

 四、研读与赏析三味书屋

 11、课文两部分内容是怎样衔接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2、第二部分是从哪些方面写三味书屋的?

 13、三味书屋与百草园在内容上有哪些联系?

 14、、阅读课文第七段,挑选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句子、片段等,读一读,并说说理由。

 五、拓展延伸:

 15、请同学们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造一组句子,并说说这个句式有什么特点。

 16、同学们小的时候,都捕捉过小昆虫或玩过各种游戏。请你模仿鲁迅描写冬天捕鸟使用一系列动词,也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亲自做过的一种活动。

 六、当堂达标

 (一)积累运用、

 17、选出字形全对的一组:()

 A、觅食、轻捷、质扑、收敛

 B、乘凉、监赏、啄食、缘由

 C、书塾、消释、颠倒、鼎沸

 D、绅士、蜡梅、渊博、恭敬

 18、对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这句话中只的意义和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单独,表现我听老师的话,认真学习。

 B、仅仅,表现我听老师的话,是一个好学生。

 C、单独,表现寿镜吾私塾式的教学方法对我的束缚。

 D、仅仅,表现封建教育对儿童的束缚。

 19、文学常识填空:

 鲁迅本名________,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__家、________家、________家。《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选自《________________》,这部散文集中的作品内容都是________________。鲁迅先生的两本集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不必说______的菜畦(),_____的石井栏,________的皂荚树,________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_______的黄蜂伏在茶花上,__________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cuàn()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水莲藤缠络着,水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的很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形。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20、按课文要求在横线空处填词;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粗的字注音。

 21、这段文字对百草园景物描写:

 详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略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这段话写百草园用了___________顺序。先是由_______到________;再由________到__________。

 23、文中加横线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文中开头的两个不必说有什么表达作用?

 25、这段文字把百草园描绘得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原因,有下列几种分析,请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

 A、百草园中的各种景物的确美妙如图。

 B、暴露了儿童对封建社会的厌恶和嘲讽。

 C、真实地再现了封建时代少年儿童入学前后的遭遇。

 D、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答案

 1、可能的说法:美丽的百草园、神秘的百草园、诱人的百草园、有趣的百草园......单调的三味书屋、自由的三味书屋、痛快的三味书屋、好玩的三味书屋......(答案可以是多样的,只要大致意思正确即可,不要求完全正确)

 2、学生可能众说纷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说法

 3、结合课后练习一,学生分组讨论,不论学生赞成哪一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可以赞成其中一说,如果推翻现成的说法自己重立一说更为可贵。

 4、第一部分突出了乐园,是百草园生活的总起。

 5、最精彩的部分当属景物描写。其特点是:层次分明、详略得当、动静交替、各具特色、虚实结合、趣味横生、多角度观察、感受。

 6、美女蛇的故事为百草园平添了一份神奇的色彩;冬天捕鸟则抓住动物描写,引人入神,使平白无味的百草园也显得生机盎然,令人欢快!

 7、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似乎确凿好像是矛盾的,实际上准确表达了作者特殊的心情──对百草园依恋的深情。因为连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所以对百草园的印象有些模糊,故用似乎表示不确定;然而追忆童年生活,种种景象历历在目,故用确凿表肯定语气。

 8、百草园中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百草园中景物如此繁多,作者写景独具匠心。首先,表现在写景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经年累月地使用,多次好奇地触摸;黄蜂肥胖,体现儿童独特的视角;叫天子直窜向云霄,既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又表现儿童的艳羡心理;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有儿童特有的感受。其次,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冬皆备。

 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鸣蝉长吟、蟋蟀弹琴是写声音;覆盆子又酸又甜是写味道。同时这些景物又反映了季节的更迭,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叫在秋天,冬日雪景,构成了完整的四季图。最后,写景井然有序,浑然一体。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是......的句式,勾画园中景色。两个不必说,这撇开的说法已经勾画出了一幅色彩绚丽、情趣盎然的百草园景物图,单是一词提起,强调了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

 9、百草园是乐园,乐体现在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有吸引人的景物,有神奇的美女蛇故事,有雪地捕鸟的乐趣。一个乐字体现了作者对百草园的无限热爱之情。

 10、美女蛇的故事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表现出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

 11、两段内容是通过第9段巧妙过度的,这一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眷恋之情,同时也巧妙暗示对三味书屋读书的不情愿。

 12、介绍三味书屋的环境和入学的礼仪,着墨不多却令人生畏;写教书先生。他知识渊博,教学认真,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旁门左道的问题。态度严厉,也不乏和蔼,基本不体罚学生;写教学内容,都是一些似懂非懂的文言文,使人感到枯燥;写学生,敬慕先生,好奇多问,又寻机玩耍取乐。

 13、这部分与第一部分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形成对比。

 14、写得好的片段:扫开一块雪,......便罩住了,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

 15、示例一:不必说放的轻松,也不必说周末的一天,三五个好友的促膝长谈,听音乐时的惬意心情和逛街时的悠闲自在。单是看着书桌上摆满的辅导书,层层叠叠的练习卷,宛如一座座小山般的草稿纸,一支支用完的油笔芯,就有一种满足的快感。

 示例二:不必说那些怪模怪样的英语单词,也不必说那些抽象难懂的定理公式,单是那些艰涩拗口的文言文,就有无穷的烦恼

 当堂达标答案

 (一)、基础知识题

 17、C;18、D;

 19、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朝花夕拾》回忆早年生活《呐喊》、《彷徨》

 (二)、阅读题

 20、略

 21、详写的是:泥墙根一带,略写的是:整个园景。

 22、空间,低,高;高,低

 23、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24、用宕开一笔的方法,突出下边单是句的内容,由一概全,表现出乐趣无穷,反映感受到的特有情趣。

 25、D

八年级语文下册《我的母亲》教案设计

 写教案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接下来我整理了初中语文藤野先生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语文藤野先生教案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速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结构。

 2、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3、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横线处内容让学生回答)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同学们讨论、回忆、教师归纳、明确。)现在我们再学习鲁迅的一篇文章。(板书课题)

 2、介绍时代背景。

  二、速读课文,理解内容,把握结构

 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根据地点变化,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以“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主线,作者的爱国之情为暗线展开记叙。

 (2)变换了三个地点:

 ①“我”在东京;

 ②“我”在仙台;

 ③“我”离开仙台后。

 (3)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三、再读课文,评析人物

 人物性格可以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本课重点叙述了“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赞颂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但作者没有直接说明,,而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从文中找一找作者与藤野先交往的几件事,并概括出藤野先生的精神品质。

 学生发言,进行合作学习。

 明确:写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真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写作方法:点拨

 1、白描

 作者除了用具体事例来表现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外,还用白描手法来勾画人物特征,请你在文中找一找相关语句。

 明确: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带着眼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糊”,冬天穿旧外套,刻画出一位生活健脾、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2、详略得当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四、练笔——以读悟写

 通过本课以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法,写一位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师。

 同位互相点评对方的练笔,概括出人物性格性质。

初中语文藤野先生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收集鲁迅生平和创作的资料,认识鲁迅的人生道路,为理解鲁迅作品打下基础。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明确这篇回忆录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记叙的。

 2、复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探究本文外貌描写及典型事例对揭示人物思想和性格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学习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

 2、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

 1、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2、品味文中富有感彩的语言。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鲁迅先生一生著述颇丰,但对于自己的老师,他只写过三个人。一个是三味书屋里的寿镜吾先生,一个是留洋学医期间的藤野先生,一个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先生。藤野先生是日本的一位老师,鲁迅先生早年跟他学习医学,最终又没有坚持从事医学事业,为什么还要专门写文章来纪念他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藤野先生》一文,来看看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资料助读

 1、作家作品(课件)

 2、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课件)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09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课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圈点勾画法默读课文,标示段序,初步感知文意。

 思考:(课件)

 (1)标注出重点词语。

 (2)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又是以什么作为中心记叙的?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

 (3)注意:文章变换了几个地点?

 (4)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并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2、交流观点

 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发生的先后顺序全文共分三段:(课件)

 一(1—3):见到藤野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交代去仙台的原因。

 二(4—35):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

 三(36—38):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这就是当年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这篇文章还有另外一条暗线,那么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我们先按下暂且不表。下面先来看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述藤野先生的。

  四、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学生用跳读方式。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课件)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语文活动,抢答下列问题:(课件)

 藤野全名:(藤野严九郎)

 供职学校:(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教授课程:(解剖学)

 外貌特征:(黑瘦、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忘带领结,穿旧外套)

 学者形象: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大家找找看,一共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几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2、学生朗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课件)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惜别———尊重友爱

 3、藤野先生身上有很多作为教师的优点,但其中最特殊、最打动作者的是什么呢?

 交流明确:

 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他对作者这样一个来自弱国的学生不同寻常的热忱、尊重、毫无民族偏见的支持与鼓励。

 4、概括人物形象: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结论:生活俭朴、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严格、正直热诚、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学者。

 5、提问:学了6—23段文字,我们懂得了学写类似作文要注意哪几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

 明确:(课件)

 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②叙事应该有详略。

 ③上下文注意过渡。

 ④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

 读到此,我们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他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读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欲知后事如何,留待下回分解。

  五、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认真练字,积累词语。

 3、完成《同背作业》“基础知识”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略

  二、重点研读,深入探究:

 1、语文活动设计:名人访谈

 在课文中,除了着重描写藤野先生外,还多处叙述了鲁迅在日本留学的经历,先在东京留学,后到仙台学医,最后离开仙台,弃医从文。他为什么这么频繁地辗转各地呢?如果你是鲁迅,你该如何讲述你的这段心路历程?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思考:

 (1)鲁迅为什么来到东京?为什么要离开东京?

 (2)鲁迅为什么要学医学?是什么原因使你决心弃医从文?

 (3)你对作者的叙述还有哪些疑问?

 2、学生研读课文,合作交流:

 (1)我来到东京留学,是想学习医学,探求救国救民之道。我对东京“清国留学生”不是去逛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种空虚、无聊的生活感到憎恶、失望和不满,因此决定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就是我要离开东京到仙台的原因。

 (2)“匿名信”和“看**”这两件事深深地刺痛了我。“匿名信”使我深感弱国备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我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贵强民的愿望。作者的个人自尊心和民族自尊心都受到了极大的伤害。“看**”使我深感“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我决定弃医从文,以拯救国人的灵魂。

 (3)可能出现的疑问: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

 交流后明确:

 因为“日暮里”中的“日暮”会使作者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清日薄西山的忧恨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

 3、“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引用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感激、怀念,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装订收藏讲义

 ②悬挂先生的照片

 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和力量。

 4、精读第38段,思考:

 “良心发现”指什么?(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

 “增加勇气”指什么?(作者长期遭受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

 “正人君子”指什么?(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御用文人)

 5、教师引导:作者是用什么来统摄全篇内容的?

 明确: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6、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交流明确:

 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以作者的爱国之情为情感线索,叙述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和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也深刻而含蓄地表现了作者的赤子之情。

  三、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精炼准确,耐人寻味,常常在看似平淡无奇的语句中,有力地表现丰富深刻的含意和复杂深沉的心境。

 1、朗读第1、2自然段,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说明理由。

 a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b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夸张、比喻)

 c除下帽来,油光可鉴。(比喻)

 d实在是标致极了。(反语)

 e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反语)

 学生交流后回答,教师明确:

 (1)“无非”表示“只不过”的意思,表露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和对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的厌恶之情。作者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东京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远大抱负与灰色的环境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心绪包容在这感慨良多的一句话里面,反衬出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2)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了这一反浯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而改动后则语意直露,缺乏讽刺意味。

 2、学生集体诵渎第5语段,思考:

 (1)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缘由是“物以希为贵”。那么句中的“大慨”可以用“因为”替代吗?

 (2)“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

 (1)“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点自谦、自喜,还有点隐含的感激之情。作者把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而“因为”则表达不出这层意味。

 (2)“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明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表露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一词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3、学生自读课文第24至3l语段,合作探究:

 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这是一个荒谬的推理,强盗的逻辑,表明作者的人格和民族自尊心都受到极大伤害。在他们看来,贫弱中国的国民是低能儿,分数六十分以上,是老师漏题,而不是个人能力所能达到的。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到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所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四、课堂小结

 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能获得心灵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鲁迅的文章尤为如此。走进散文《藤野先生》,使我们更亲近地触摸了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更深透理解了鲁迅感念师恩的丰富内涵。藤野先生,令鲁迅感念,更镌刻在读者的心中,愿我们在关爱的沐浴中,生活的天空更为湛蓝、亮丽。

  五、作业布置

 1、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完成《同步作业》。

七年级语文上第27课《太阳船》教案

 《我的母亲》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文,下面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我的母亲》教案设计,为大家提供参考。

 教材分析

 本文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 “宽恕、轻薄、仁慈、文绉绉”等重要词语。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母亲的品性及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3、概括文中的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4、通过对作者母亲形象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概括、提炼母亲的形象,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品味细腻、真挚、深沉的语言。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 、点拨教学法 、延伸拓展法

 物资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课型 讲读课

 教学设想:

 本文是胡适先生对母亲的回忆,文章展现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本课时主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母亲的品性及对作者为人处世的影响,把握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之情,通过质疑解疑解决文中“为什么要写前三段”等难点问题。最后在拓展延伸中让学生学生联想到自己的母亲,激发起他们对母亲的热爱感激之情。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让学生谈一谈母亲对自己管教的一件往事并用一句话概述对母亲或母爱的认识。

 一、导入:

 当我们拥有第一声啼哭时,我们就拥有了世上最伟大、最真挚的情感——母爱。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曾抒写过对母亲的热爱之情,著名学者胡适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他的《我的母亲》一文,去了解一下这位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和作者对母亲有着怎样的感情。

 二、了解作者

 (课件展示胡适形象及个人主要情况,并给学生推荐《胡适自传》)

 学生自由读,了解胡适相关情况。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字适之。笔名有天风、藏晖、铁儿等,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幼年在私塾学习。14岁到上海求学。1910年赴美留学。初学农学,后攻读哲学、文学。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 民党驻美国大使等职务。他早年积极提倡白话文,对、新文学革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917年1月,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上的“八不主义”。后又发表了《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在当时都有较大的积极意义。他还是新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1920年出版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1922年创办《努力周刊》和《读书杂志》,提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反对在中国的传播。1926年游历欧美,在各国讲学。1928年与徐志摩等出版《新月》月刊。晚年致力于《水经注》版本的考证。主要著作还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戴东原的哲学》等。

 三.听故事,了解胡适的母亲

 讲故事:有这样一位母亲,对她来说,幸福是那样短暂,和丈夫只过了六年三个月零21天,刚刚尝到一点生活的甜蜜,便青年丧夫,做了寡妇,当时她只有22岁多两个月零17天,这对一个中国妇女来说,是多大的不幸!而她又“以少年作后母,周旋诸子诸妇之间”,再加上家业中落,经济困窘,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23年的寡居生活,漫长而痛苦,她居然熬过来了!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她呢?就因为她亲生的一点骨血--她惟一的儿子。为了这点骨血的将来,她愿意忍受一切,献出自己的一切,并挣扎着熬过了23年!当她历尽寡居的艰辛,离开人世的时候,虽然只活了46岁,心里应该是感到宽慰和满足的了。因为她的'儿子已经学成归国,当了北京大学的教授,而且成了倡导文学革命的知名人物。这位伟大的母亲正是胡适先生的母亲--冯顺弟。

 四、检查预习情况:(课件展示重点字词)

 1、多媒体显示下列字词,学生小组内合作完成后齐读: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zhōu) 绰号(chuò) 庶祖母(shù)

 吹笙(shēng) 摹画(mó) 眼翳(yì)

 舔去(tiǎn) 侮辱(wǔ)

 (2)解释下列词语。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五、探索新知:

 (一)整体感知

 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如放声朗读、默读等)通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提示:

 ①、从“我”的角度概括:写了“我”对童年生活的追念和惋惜;“我”受到母亲严父般的管教和慈母般的关爱;“我”亲身体验到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

 ②、从“母亲”的角度概括:写了母亲和“我”的故事;母亲和家人的故事。

 课中小结:全文脉络清晰,三个层次十分明晰。第二部分主要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育以及她对待他人和处理各种事情的能力,这是全文的叙述重点。这一部分围绕着母亲的品质来选取和组织材料。一件件事、一个个人物都记叙得清清楚楚。

 学生回答后明确:文章是作者中年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

 (二) 合作交流

 1、说一说母亲:勾画出文中揭示母亲品性的词句,用“母亲是一个 ____的人”的形式组织语言,诵读相关内容,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把握文中的主要。

 如:母亲是一个管教子深细而严格的人。“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母亲是一个温和仁慈的人。“我的母亲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

 母亲是一个刚气十足的女中丈夫。“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学生讨论发言后,师生共同明确文中写的主要及母亲的品性:

 (1)唤我起床,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促。

 (2)母亲从不在外人面前打我、骂我——保护孩子自尊心,教子有方。

 (3)我说轻薄话,遭到严厉责罚——教之严

 (4)母亲为我舔眼翳--爱之慈

 (5)新年之际,大哥的债主讨债,母亲从不迁怒别人——宽容、温和、仁慈。

 (6)忍受两个嫂子给她的气,不可再忍时,便以痛哭解心中之苦——宽容忍让

 (7)受“辱”后,非常生气,讨回公道——有刚气

 由此可看出母亲是一个教子有方,对子严格,宽容忍让,仁慈温和,有刚气的人。

 2.说一说“我”和母亲:文章末尾说:“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

 (1)、说说“我”受到母亲的影响。

 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师作点拨

 如:母亲是“我”的严父,每天母亲催“我”早起,反省自己的错误,然后上学;“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遭受严厉责罚。从中“我”学到了学习上要勤奋、守时和做人要反省“吾身”。

 母亲是“我”的慈母,她亲自用舌头舔“我”的病眼,为“我”医眼病。

 母亲是“我”的恩师,从她对大哥、大嫂、二嫂、五叔的态度上,“我”学到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学会了“宽恕人,体谅人”,学会了自尊自强。

 (2)、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后明确:作者对母亲怀有敬爱和怀念之情。

 课中小结:作者用童年的视角来回忆童年往事,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三)、质疑、解疑(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疑)

 师根据生提问情况适当补充,课件出示下列主要问题:

 1、母亲的为人处世对作者有哪些影响?

 2、课文前三段看似与写“母亲”无关,为什么还要写?

 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的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学生分组讨论后,师生共同明确答案。

 1、我学到了母亲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优秀品质。

 2、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征和童年生活,既写了同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了环境与教育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前三段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3、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为了体现母亲平时的待人接物以及这些对我的影响。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这不仅写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六、拓展延伸(课件出示问题)

 1、评母亲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学生可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2、谈感受

 同学们,胡适的母亲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的母亲形象,她们把全部的爱和希望倾注在孩子身上,日夜劳碌,为家人做无尽的奉献。如今,我们的母亲不再仅仅是一个家庭妇女,她们也踏上了社会的舞台,她们不仅要照顾孩子,照顾家庭,还要工作,作为儿女,我们应该怎么想、怎么做呢?

 学生思考后,互相交流,举手发言,师点拨引导

 3、赞母爱

 用歌曲或名言歌颂母爱

 学生思考后,互相交流,举手发言,师点拨引导

 七、总结

 同学们,母爱犹如一泓清泉,让我们的心灵永不受污;母爱犹如一缕阳光,让我们的心灵永远温暖。每一天我们都沐浴在母爱的阳光下,每一刻母亲的心都牵挂着我们。孟郊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道出了游子的念母之情。感念母亲的恩德,我们就应以积极奋发的态度去回报母亲的辛劳操持。让我们由衷地道一声:妈妈,您辛苦了!我们永远爱您,孝敬您!让我们用歌曲《懂你》来表达我们的这份心意。(播放歌曲《懂你》)

 学生边听歌边整理有关母爱的诗句和名言俗语

 1、欣赏“诗中的母爱”

 如: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名人谈母爱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国)

 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

 八、推荐阅读

 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回忆我的母亲》

 九、板书设计

 教子有方 仁慈温和 敬爱

 我的母亲 对子严格 宽容忍让

 胡适 有刚气 怀念

九年级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一、教学目的:

 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理解课文表达的主旨。

  二、教学时间:

 1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吴望尧,浙江金华人。40年代在越南经商,抗战胜利后到台湾,继续从事商业。后旅居洪都拉斯。5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曾创设台湾现代诗奖。主要作品有诗集《灵魂之歌》、《玫瑰城》、《地平线》,散文集《自由的悲剧——写给年轻的一代》、《越南沦亡琐记》、《阮氏娥——写给年轻的一代》及《吴望尧自选集》。其作品曾获台湾文艺基金会特别创作奖。

 吴望尧先生的好友也是著名诗人的余光中先生评价说:“吴望尧的诗作产量丰富,风格多元,佳作不少。大致分来,约有三类。第一类是少作,受了新月派和西方浪漫派的影响,轻倩柔美,意浅情浓,和我早年的情况相似。第二类仍是抒情的小品,但命意转深,个性转强,感性独特,风格渐向现代诗接轨,看得出大有发展的潜力。”“他的第三类诗也没有长篇,都以组诗的结构建成,有一种辐辏聚焦的引力。这一系列的巨构展现出作者壮阔的雄心,善变的机心,值得诗评家认真评定。”

 吴望尧先生有的诗令人震撼动情而又显示出自己的博学:如《乃有我铜山之崩裂》开始两句是: 乃有我铜山之崩裂了你心上的洛钟也响着吗?

 余光中先生评价说:当年望尧写好后示我,只看起句就震撼了我。太有气象了,动情,就应该如此的。古谚有云,“铜山西崩,洛钟东应”,根据东方朔的解说:铜者山之子,山者铜之母。洛阳的铜钟无故响了三天,是因为远在西方有山崩的关系。这典故我那时并不清楚,否则也会用到《莲的联想》中去。足见望尧涉猎杂书比我广博,而又眼明手巧,竟能用来象征情人之间心心相映,不,心心交撼之状。今天我们学习吴望尧先生的太阳船,要注意体会作者的风格,以及通过独特的意象表达的言外之意。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诗歌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诗歌的意象,找出作者写作的思路,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1、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

 2、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太阳船的?划分层次,并概括内容:

 3、明确:

 作者是按太阳运行的时间顺序来写作的,从早晨写到日落时分。太阳升高以后,光芒万丈。穿过云层之后,霞光一片。没入云层之后,银星千颗。

 第二步,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课堂探究,理解文意。

 (1)太阳在运行的过程中,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金色(早晨)——白色(升高到日落前)——红色(日落时分)

 (2)“当它驶过顶空的子午线,便缓缓地扯下了帆。”这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含义?

 明确:当太阳升高以后,太阳没有的任何阻挡,发出了万丈光芒。

 (3)“当它卸下批闪烁的白银又驶向另一个港湾。”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含义?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比喻。作者用“白银”比喻阳光,用“卸下批闪烁的白银”比喻天色已晚,太阳光逐渐变暗,用“驶向另一个港湾”比喻太阳即将落山。

 作者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及光线的变化的,给人以美感及想像的空间。

 (4)“但在它驶进黑暗的时候,船上却焚起了大火”,这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太阳下落没入云层,映射出晚霞一片。

 第三步、背诵课文,探究中心。

 1、学法指导:

 理解中心,要找出诗歌的意象以及寄托作者情感或主旨的诗句;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2、诗言志,作者吴望尧借“太阳船”寄托自己什么情感呢?说一说你的理解?

 寄托自己对光明与幸福的渴望,对故乡与大陆的思念。

 3、本诗的主旨对你有何启示?

 (四)质疑问难,个性解读。

 1、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1)你对本课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

 (2)你对本课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理解?

 2、总结固趣:你学习本课之后有哪些收获?

 3、布置作业:预习《小圣施威降大圣》,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趣味教学资料:

 (一)吴望尧简介。

 吴望尧,浙江金华人。40年代在越南经商,抗战胜利后到台湾,继续从事商业。后旅居洪都拉斯。5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曾创设台湾现代诗奖。主要作品有诗集《灵魂之歌》、《玫瑰城》、《地平线》,散文集《自由的悲剧――写给年轻的一代》、《越南沦亡琐记》、《阮氏娥――写给年轻的一代》及《吴望尧自选集》。其作品曾获台湾文艺基金会特别创作奖。

 (二)吴望尧作品呈现多样面向。

 余光中

 他那无所不入、入而无所不透的想象力,曾经兼探东方与西方,贯穿美学与科学,并且敏感的触角伸向未来,则将长久驰骋于他的诗篇。

 诗人吴望尧晚年多病,几近失明。很久没有通讯,只知他远在中美洲,等到他客终他乡的噩耗辗转传来,虽为新闻,却已非近事了。我的难过就像隐隐的内伤,难以指认确在何处;尽管疼痛没有焦点,却牵连到半个世纪的回忆。故事虽已结束,但怎开始的,竟记不起了。只记得1954年蓝星诗社成立之初,创社的五位诗人并不包括望尧,所以他的出现当在蓉子之后,而稍早于黄用。等到我在1956年9月结婚的时候,他已经是来厦门街按我家门铃最频的常客,远较夏菁、黄用为频,更不提创世纪那些豪杰了。

 我这一生从未入党,对于组社结派也无兴趣。当年参加共组蓝星,是因为钟鼎文、覃子豪两位前辈忘年枉顾,连袂相邀,令我有些受宠若惊。但他们毕竟长我15、16岁,可以结成文友,却不便腻成诗弟诗兄。真正常泡在一起高谈阔论、褒眨人物的,是四个人:其中夏菁长我三岁,望尧和黄用各小我四岁到八岁,可以算是同辈。黄用年纪最轻,反而知性最强,擅于理论分析,评人最苛,来我家最大的兴趣在坐而论道,而对世事的繁复不太关心。夏菁年纪最长,性情最宽厚,即使论到“文敌”,也只轻描淡写,谈笑用兵,从未见他剑拔弩张。他另有入世的一面,不会只顾跟我谈诗而冷落了我的家人,疏忽了我的新娘,可说是理想的客人。望尧在谈诗之外,更乐于融入我的家庭,跟我们夫妻玩在一起。他在台湾似乎没有家庭,可以确定的是只有一个哥哥,叫吴望汲,乃国大代表之类。我们很少追问他的身家,只知道他曾在淡江英专肄业,而他也很少自述家世。

 无羁无绊,这一个单身汉,又是任侠善感的性情中人,喜欢常来我家,而且不一定唯诗可谈,所以很自然就成了玩伴,不但点子多多,而且往往夜深才散。望尧的诗有其阳刚雄奇的一面,与我同一类型的风格可以呼应。两人有不少同好,从观星到闹鬼到欣赏古典音乐,我们都能共享;吾妻我存也纵而容之,顾而乐之,参而加之,留下了不少同乐的回忆。当时台北的夜空,大气尚未污染,光害也还不剧,星象有时历历可见。我们不一定要去开旷的河堤上才能观星,就算厦门街的巷子里,也可以在冬夜仰望猎户星座,像天启神谕一般,那 壮阔而璀璨,堂堂自东南方升起。望尧总是兴致勃勃,一手电筒,一手星图,不断俯仰参照,求识天颜,神游乎光年之外。两个星迷就这 夜复一夜,共游于宇宙之大,光程之远,忘情于天文学与神话之虚实绸缪。那段时间,我们写太空幻境的诗因此也就不少。1957年8月,我的《羿射九日》一诗在《中央副刊》发表,有“拉开乌号的神弓,搭一枝棋卫的劲矢”之句。望尧当天从南部赶回台北,特别为之买了一把黑漆的长弓来送我,令我深感知己的知音。

 另一同好便是鬼神的灵异世界。我们常在夜深述说或编造鬼故事来互相惊吓。有时会忽然关掉电灯,用电筒由下照上,露出明暗易位的一脸狰狞。我们夫妻本来不看日本**,却在望尧的劝诱之下去看了《四谷怪谭》、《独立愚联队》,当然还有《宫本武藏》。有一次我们上街,望尧昂昂然独步于前,我走中间,我存则落单拖在最后。事后我存抗议,望尧却说:“日本片里的武士都是这样的。”

 望尧酷嗜古典音乐,入迷之深胜过我们夫妻,尤其听到高潮入神,总会情不自已,做出打拍子应节的手势,一面闭目忘我,随着曲调陶然地哼哼唧唧。受到他的感染,我们更加兴奋。他的记性很好,即使不听乐曲,也会大段哼出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或是贝多芬的《皇帝钢琴协奏曲》。我则不甘示弱,也会哼出林姆斯基.科萨柯夫的《天方夜谭》来较量。望尧乃浙江东阳人,该是初唐诗人骆宾王的同乡。当年蓝星这“四人帮”的少年游,正醉心于西方的缪思,并未认真追究彼此的籍贯。其实夏菁与望尧都是浙江人,我和黄用都是闽南人,原则上均为南方人,也许可以另组闽浙诗派了。四人之中,黄用最高,依次递降是夏菁、望尧和我。望尧剪小平头,额宽颔窄,嘴比较小,闭紧时爱鼓起下唇。脸色经常灰沉,两颊有些瘦削,皮肤较粗如橘面。发声近于男中低音,鼻音与喉音较浓。他的表情以阴郁为基调,但在兴头上也会意气风发,一时豪放,浪漫到不行。

 有一次一连好多天他未来我家,我们不放心,辗转打电话找到他。果然有了意外。他租屋独居,生活不守常规,某次深夜回去,进不了门,便攀竹篱入内,不料跨越失手,被一根竹尖戳进胁下。我们立刻赶去探伤,见他果然纱布吊臂又裹胁,状若伤兵。不过又发现他非但没有沮丧自怜,反而引以为傲,t做了一次落难英雄,我们也就释然,苦笑以对了。

 我和望尧尽管相交莫逆,但是来往的场景多在厦门街我家。至于他的日子平常是怎 过的,跟哥哥的关系又是如何,我们并不清楚,只觉得这位朋友向往的虽是武士气概,真正过的却是吉普赛生活。有一点却可断定:不管他写过多少情诗,当时他应该没有女友,否则总会带来我家。我存怜他浪荡无主,就把自己一女中的一位同学介绍给他。望尧约会了她几次,甚至还同去郊游,不过后来并无结果。也许那女孩并非诗人的知音,加以对方的家长一听是什诗人,就反对他们交往下去了。不过望尧也并非毫无收获,例如《骑士的忧悒──给叶洛.芙瑛》和《乃有我铜山之崩裂》,就是事后留下的情诗:“叶洛”影射的,正是那女孩姓黄。

 我和望尧深交,是在1955至1958那三年。1958年的夏末秋初,短短三个月里,母亲火化,珊珊降生,我自己更远赴美国:人生的三大变化接踵逼来,先是悲喜交加,而终于被寂寞领走。等到1959年秋天从美国回台,幼珊却继珊珊而来,我在师大英语系新任讲师,又忙于备课,遂无法像从前那样和望尧频密来往。望尧大概误会我在疏远他,意有不释。其实我留美一年,他先后赠诗两首:一为送别的《半球的忧郁》,一为催归的《四方城里的中国人──给光中》,都真情流露而诗艺精巧。而幼珊出生,也是他第一个飞邮去美国报喜的。如此情义,绝非泛泛。

 1959年11月,我回台一年后,望尧也毅然决然,连根拔起,远征越南而去。这一去,连他自己一定也没想到,竟是漫长的18年,直到17年9月才从越共统治的西贡重返台湾。其间他在西贡创业,专利经营他所研发的清洁剂而致富,生活稳定后重拾诗笔,颇为多产。不幸最后越战逆转,西贡一夕陷落,他的巨富化为乌有。当时我已转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先后写了两首诗给他:前一首写于他身陷初破的乱城,题为《西贡──兼怀望尧》,后一首写于他重获自由之际,题为《赤子裸奔──迎望尧回国》。我们相互赠诗,都是远阻两岸:他赠我诗,还在偏安之局,我赠他诗,却在兵燹之世。

 望尧一家能从易手后的西贡逃出来,我家也出了一份力量。我父亲久任侨委会常委,乃促成侨委会联络台湾驻泰国代表沈克勤,向越方证明望尧的户籍本在台湾。如此望尧始得先飞曼谷,再转台北。后来望尧惊完忆惊,才对我们追述,他带家人登机之后,起飞之前,深恐临时还有变故,那一刻长于千年,是怎样焚心的焦虑。

 但是台北居亦大不易,望尧的化工企业已经毁于越战,他破产了,身心俱疲。三年之后他鼓起余勇,带了全家再别台湾,去一个比越南更远而且全然陌生的异国。他去了马雅古国宏都拉斯。一举而要融入中美洲的人情地理和西班牙语的日常生活,更不提还得全神创业,压力之重当然容不得诗人吴望尧再顾缪思。渐渐,他与台湾失去了联络。尤其到了晚年,久患的“老年视网膜退化症”更加恶化,就算把两架放大镜迭在一起,也只能勉强辨识字形,而尽管如此,稍一久读也会眼痛。至于写字,也苦于举笔维艰,所以难于和朋友通信。如此困境,当然更败坏诗兴。

 这便是曾经与我友情共鸣诗兴相通的杰出诗人吴望尧。在交会时他曾经与我如此地亲近,而错过后却又与我如此地疏远。他是蓝星星座飘泊得最远的一x流星。金属疲劳的肉身啊终于埋骨在马雅的青山,曾经歌哭于斯焕发于斯的福岛,再也回不了了,而用诗句牵过系过缠过的神州,更无缘再践。但是他的魂魄,他那无所不入、入而无所不透的'想象力,曾经兼探东方与西方,贯穿美学与科学,并且用敏感的触角伸向未来,则将长久驰骋于他的诗篇。可憾者他的诗名今已不彰,连张默主编的《新诗三百首》也吝于为他留一页半页。我相信,吴望尧留给现代诗史的丰美遗产,仍有待耐心的史家,论者仔细清点。棺虽已盖,论犹待定,诗友学朋们,看一看后视镜吧。

 吴望尧的诗作产量丰富,风格多元,佳作不少。大致分来,约有三类。第一类是少作,受了新月派和西方浪漫派的影响,轻倩柔美,意浅情浓,和我早年的情况相似。第二类仍是抒情的小品,但命意转深,个性转强,感性独特,风格渐向现代诗接轨,看得出大有发展的潜力。第一类可以下列的《竖琴》为代表:

 我的心是只小小的竖琴,久久没有人来弹奏,如今拨出了优美的声音,被你一双纤纤的手。

 你切莫把琴弦弹得太重,因为弦丝已经陈旧,也不要尽管轻轻地抚弄,那将撩起我的忧愁。

 第二类的佳作应该包括下列的《铜雀赋》:

 若你有铜雀锁不锁得住春天若你有春天 锁不锁得住二乔若我有东风 便把东风一股脑儿借你借与你漫天的花雨 千树的桃花逐水流。可是江南不是千山的江南任十里的春江向晚 凝目处堆烟砌霞汉朝的楼台不见楼台 荒芜的庭院深深谁还知道千年的往事 又散入了谁家?

 若你有春天,锁不锁得住东风若你有桃花,染不染得红半壁的天涯百代下。若你在铜雀遇见了二乔且问她,若三月的东风不来,嫁是不嫁。这种诗真是尖新可口,用现代的口语来传古典的风流:徐志摩无此自如,何其芳无此飒爽。节奏太滑利时,已懂得将“千树的桃花逐水流”分在两段,顿挫来得突然,乃收变速、变调之功。又如“染不染得红半壁的天涯”,既有口语的自然流畅,又有“半壁天涯”的化虚为实,巧铸新词,诚然是推陈出新的。又如《醒睡之间》这一首:

 睁眼泅泳于黑海湾的菱角在线听心的帮浦在压缩,呼吸如蛇之在我鼻穴中游动。四壁墙上有十六只眼睛在交换眼色手术台上躺着待割的鱼吧可以掀去我的鳞片了,流白色的血液而无感于痛的所以一群戴口罩的木乃伊在私语着

 我是被压在这灰色光的金字塔下的躺在一方冷寂的沙漠,千年的岁月奔泻直下。我感到,有仙人掌的利剑在刺我,向生命的脆弱处而我已是长了翅膀的,我可以飞了!

 主题当然是写手术台上的病人正接受开刀,在麻药的半昏迷状态,经历了成串的幻觉与联想,从鱼到沙漠,从金字塔到仙人掌,最后到鸟,真能直探魔幻写实的奥妙。这主题,我在自己的《割盲肠记》一首中,亦曾处理,句法比他精炼,想象却不及他神奇。在这类诗中,望尧已经摆脱了早年的浪漫纯情,像下面这首《中文横写》就另具机智与谐趣:

 地球向东转 太阳向西爬四千年的文化 突然变成喝醉酒的螃蟹 在台北的街头 五光十色的招牌上迷路! 左顾而右盼 好像都一样

 好像都不一样。妈妈爱我,我爱妈妈那倒没有关系,总是一家人爸爸的舅舅,舅舅的爸爸这本帐,可就有点胡涂。有人说,左道就是旁门行人靠右走,就不会撞车确是有点哲学,可是我觉得,还是挺直了腰干走路最好。

 纯论诗艺,此诗失之散文化,而排列也嫌零碎,但若论命意与造境,却很高明。此意由我借来经营,相信会较警策,可见望尧虽多才而多产,有时却得鱼忘筌,不拘小节,不耐细改。第二类中另有一首,题为《乃有我铜山之崩裂》,原是一首情诗,开始两句是:乃有我铜山之崩裂了你心上的洛钟也响着吗?

 当年望尧写好后示我,只看起句就震撼了我。太有气象了,动情,就应该如此的。古谚有云,“铜山西崩,洛钟东应”,根据东方朔的解说:铜者山之子,山者铜之母。洛阳的铜钟无故响了三天,是因为远在西方有山崩的关系。这典故我那时并不清楚,否则也会用到《莲的联想》中去。足见望尧涉猎杂书比我广博,而又眼明手巧,竟能用来象征情人之间心心相映,不,心心交撼之状。可惜接下来的句子望尧却写得太缠绵太浅白,未能接住庄重的古典,落得有句而无篇。《我打今天走过》是一首组诗,写诗人走过晨、午、暮、夜,各为一副题。单看第四段《夜》,便可见作者想象之奇诡:

 紫晶杯中尚存着些残酒我是迟归的浪子吗?啊!何以星子摒我于门外?我欲叩月的门环却错抓了大熊的尾巴 末三行的一连串隐喻转位得既快又妙。既单纯又繁复,却又秩序井然。望尧的许多高超之作,常以太空为舞台,而成就其宇宙剧场(cosmic drama),但也可以观察入微,以人心人体为微观戏院(microcosmic theater)。在他的诗艺中,回归新古典与探险超现代可以同时进行。他的不少新古典之作,又像歌剧,又像宋词长调,反复咏叹,令人击节。下面是八行的《大宇如网──赠所有在台的诗人们》:大宇如网,星横黯天,南国初夏念十载浪迹,廿年浮名,方圆纵横,已成烟霞琴棋残落,书剑飘零,那只身又是天涯莫回头,看野荷如诗,新月如画 且罢,愁如泻,负长剑四海如走马待北窗高卧,东篱锄菊,不谈风雅去去何处,渺渺山河,莫非是猿鹤虫沙到如今,问新诗三千,是谁天下?

 可惜望尧虽然多产,却尽为短制,并无气贯百行的扛鼎力作。他的第三类诗也没有长篇,都以组诗的结构建成,有一种辐辏聚焦的引力。这一系列的巨构展现出作者壮阔的雄心,善变的机心,值得诗评家认真评定。从道家的《太极组曲》和《东方组曲》到现代感的《都市组曲》和《二十世纪组曲》,再到动力美学的《力的组曲》。

冰心《我的家在哪里》教案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近年来得到治史专家的相继推重。下面是我分享的课文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3.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 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分析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主观情感。品味诗歌浯言,领会其艺术魅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戴望舒及《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学生默读全诗。掌握下列字词。

 投影

 锦幛(zhàng) 荇藻(xìng zǎo) 蓬蒿(Péng hāo)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蝼蚁(lóu 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教师感情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阴暗,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只有那辽无、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子手中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于手掌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生的禾草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1)诗歌从内容上町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学生诵读体会后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1)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2)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4.学生集体朗读,整体领悟诗意。

 四、精彩赏析,理解艺术形象

 1.学生配乐诵读全诗.合作研讨: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3)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四人学习小组研讨、交流,教师明确:

 (1)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2)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3)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2.学生熟读背诵全诗,深层领会诗中艺术形象的内涵。

 3.拓展延伸。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先在小组内交流、修改,然后请学生有感情诵读自己所写的优美语句,教师点评归纳。

 五、课堂练习

 阅读闻一多的《发现》,回答问题。

 发现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注:罡(gāng)风:道家语,高空的风。又作“刚风”。

 1.诗歌中的“发现”有什么含义?诗人“发现”了什么?

 2.诗人说:“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又说:“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据此说说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诗人怀着美好的希望自美国返回,但看到的却不是理想中的祖国,因此“进着血泪”,痛心到了极点。

 B.“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前一句表达了诗人听到祖国召唤,要为建设祖国而奋斗的感情,“时间的罡风”“火”都比喻返回祖国的急切心情。

 C.“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追问”的内容是祖国为什么会变得如此黑暗,“逼迫”表达诗人急于知道这原因的心情。

 D.“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和把祖国建设得美好的希望的赤胆忠心。

 4.这首诗在形式上有哪些特点?“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一句为何要加括号?

 参考答案:

 1.揭示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国的黑暗。

 2.表达了诗人悲痛欲绝的感情。

 3.B(“火”喻指诗人对祖国火一般的热情)

 4.每行11字,两句一韵,句式整齐匀称。这句话是“问”时表情动作,不加括号,容易被误认为是“问”的内容。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抗日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恰是这一片丹心,撑托起了民族的脊梁。吟咏诗歌,我们在感念中生发的是对祖国母亲的一份深情、一份责任。“祖国在我心中”,让我们在雄壮激昂的《国歌》声中唱响心曲。(音乐起)

 七、布置作业

 阅读闻一多的《一句话》,写一篇精彩的赏析文章。

 一句话

 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林黛玉进贾府》优质教案

 冰心《我的家在哪里》一文中的家有双重意义,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冰心《我的家在哪里》教案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冰心《我的家在哪里》教案

 一、课题

 《我的家在哪里?》

 二、课时

 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浓浓的乡愁和对过去美好生活的留念。

 2、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3、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2、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

 五、教学难点

 1、 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六、教学课型

 讲读课

 七、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讲解法、讨论法

 八、教学用具

 小黑板、幻灯机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俗言有云: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大家知道此话是什么意思吗?(学生回答)很好,那你们曾有过什么样的梦?(学生畅谈)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念,自己的梦,那么大家知道冰心奶奶的梦是什么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当回心理医生,看看作者冰心究竟有什么?心病?,让我们一起帮她治疗治疗。

 (用幻灯机出示学习目标)

 (二)检查练习

 1选出加点字注音全部的一项( )

 A 作揖 y? 款 ku?n 巷道 xi?ng

 B 褂子 gu? 迦 jiā 朝思暮想 m?

 C 眷念 ju?n 玙 y? 燕南 y?n

 D 回溯 s? 店铺 p? 如饥似渴 s?

 2、给下列多音字注上读音。

 露相 重复 丢三落四 中间

 露 重 落 落枕 中

 露宿 沉重 降落 中弹

 (三)朗读感知

 (1)寻找解读的突破口

 思考:同学们,大家发现这篇文章构思设计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本文题目使用问号设疑,激起读者的兴趣。同时,也暗示了本文的中心内容是寻找家园。(教会学生散文鉴赏的方法?抓住散文的标题)

 (2)朗读

 方法:集体朗读

 朗读要求:

 1. 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2. 找出最能表达作者对中剪子巷的家的眷念之情的句子。

 (四)整体感知

 1、思路梳理

 从内容看来,文章大概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梦的启示;二.梦境;三.梦醒

 2、找出最能表达作者对中剪子巷的家的眷念之情的句子。

 ?明确: ?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

 (五)细节分析

 (1)梦境:

 中剪子巷的家究竟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作者会深深的眷念它?现在请同学们带着思考问题交流讨论学习?梦境?这一部分。(出示小黑板)

 1、中剪子巷的家的环境怎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明确:?走过许多黄土铺地的大街小巷,街上许多行人,男女老幼,都是?慢条斯理?地互相作揖、请安、问好,一站就站老半天。?

 这句话既写出了老北平的风土人情;同时更具体的让我们感受到? 我家?所处的环境,突出了这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友善、平和亲切的。当时的人们都是无忧、无虑、无争、无斗。

 2、作者当时的心情怎样?从哪里看出?

 ?明确:文章通过慢镜头描述寻家的过程。一方面衬托寻家的路途遥远,另一方面通过缓慢的速度反衬作者归心似箭的迫切心理。(引导学生学习反衬的写作手法)

 (3)梦醒

 1.在梦中,作者的愿望没有实现,那梦醒后,作者有什么表现?

 ?明确:梦醒了,但是冰心连最亲近的人?丈夫文藻,居然都不认识了!

 这是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作者沉浸在梦中,不能自拔,从而表现出作者对中剪子巷的家的眷念、怀念。另一方面也暗示现实的家的陌生。

 2、为什么现实中的家,曾居住过的那些家,均不是我的?家?,而?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现实的家究竟有什么不好呢?

 (学生畅谈自己的看法,然后出示背景资料引导学生理解。)

 [背景资料]

 对于个体来说,冰心是幸福的。她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有父母的厚爱,有优越的生活条件?正如她自己所说的:?我觉得我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开朗的,首先是健康的。该得的爱,我都得到了,该爱的人,我也都爱了。?长大后,她的爱情、婚姻都是和谐、美满的。

 但作为中国的一分子,她并不可能是完全快乐的。20世纪,中国风雨飘摇、动荡不安。中国的沧桑、苦难她都经历过。?五四?运动时,她与其他学生冒着镇压的危险参加游行、示威及其他反抗活动;抗日战争时,她流离西南与人民同甘苦;“”时,丈夫被划为右派,她和丈夫不但要遭受抄家之难,还要罚跪家门三四小时。60多岁的她,每天6点多就得赶车上班去中国作协扫厕所。尽管冰心一直抱着乐观、积极、博爱的态度生活,但她所经历的痛苦不可能对她没有任何的影响。

 ?明确:梦中的家?中剪子巷,有父母之爱,兄弟之情,这是人性最为自然纯真的安居地。这是其它家无法代替的。

 后来所谓的家,都没有那样的温馨;这并不是家不温馨,而是世界太喧闹。人在其中心灵日趋复杂、矛盾,甚至失去安静,陷入迷茫。尽管冰心一生都坚持一种博爱精神和诗美的人生态度,走一种理想化的人生道路,然而,外界的事物并是我们个人的力量能改变的,在冰心深处其实遭受着痛苦的折磨。因此她渴望一个平和、充满亲情与温馨,又不受外界干扰的家。在中剪子巷的家象征的正是和平、宁静、自然。因此冰心奶奶对这美好的家充满?向往?、?眷恋?。

 在此,作者用?灵魂深处永久的家?,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早年,特别是童年生活的眷念。另一方面是对童年所代表的人生的真、善、美的眷念。

 3、文章结尾处说?我这人真是?一无所有?!?,这是真的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

 ?明确:?一无所有?是指自己没有去追逐虚名微利,一生坦荡,冰清玉洁。但在感情上,作者却是富有的,她一直拥有着纯洁、美好的情感和追求。文章用排比句,目的在于表达自己对充满夺权、罢官、降级、罚款、毁旧的现实世界的不满与痛恶。同时,有利于强烈地抒发情感。通过梦中世界和现实世界鲜明的喜、恶对照,反衬出作者对童年所代表的人性的真、善、美的眷念、追求。

 (六)课文鉴赏

 1、概括主题

 全文贯穿一个?家?字,首先写梦中追寻,表达渴望回家的迫切心情。接着,写梦醒时的追寻,表达对家的真切眷念。最后,在回顾中追寻,表达了自己所写的?家?的言外之意,深化了?家?的含义。同时,通过两个世界的对比,强烈的反映出现实社会中的阴暗、肮脏,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的眷念,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对现代人精神归宿的关注!

 2、写法点击

 ① 题目设疑

 ② 对比手法的运用

 (七)课堂练笔

 完成课后思练习第四题。

 十、板书设计

 我的家在哪里?

 冰心

 和平、宁静

 梦境?中剪子巷

 亲情、温馨

 梦

 家 对比 追求人性的真、善、美

 权、官、款

 梦醒?现实

 丑恶

 十一、教学后记

初中主题班会教案三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林黛玉进贾府》优质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林黛玉进贾府》优质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中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2、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学习重点

 人物形象特点及塑造人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

 如何评价《西江月》二词

 知识链接简要了解作者及作品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清代家大约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曹雪芹的一生经历了曹家由兴衰到衰败的过程,早年过着豪华的公子生活,晚年却穷愁潦倒,卖画度日,生活于贫困之中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曹雪芹深刻地思考自己的经历,对社会上种种黑暗产生了不满,这就为创作《红楼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著名红学家冯其庸评价曹雪芹,说他是一位伟大的先知,是超时代的作家和思想家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描述了一个具有典型特征的封建贵族家庭贾府由盛而衰的过程,也通过写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之间的爱情纠葛,揭示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本质,展示了广阔的社会视野,包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人称《红楼梦》内蕴含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容量,是封建社会末世的百科全书其中最高的艺术成就表现在人物的塑造上

 《红楼梦》的序幕:《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展开做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因此,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有必要对前五回的内容做概要的了解第一回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交代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以及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第二回是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第三回是介绍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第四回展现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由于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第五回是全书的总钢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

 贾府人物关系一览表

 学习过程

 一、语言知识积累(自主探究)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A内帏(wéi)敕(chì)造人烟阜(fù)盛钗(chāi)钏(chuàn)

 B盥(guàn)沐忖度(cǔnduó)敛声屏(píng)气丫鬟(huán)

 C厢庑(wú)甬(yǒng)路放诞(dàn)无礼懵(méng)懂

 D鬓(bīn)发錾(zàn)银涎(xián)皮赖脸杜撰(zhuàn)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不经之谈凋梁画栋荒诞不经纨绔膏粱

 B宸翰之宝孽根祸胎混世魔王面如傅粉

 C怯弱不胜珍惜韶光顾盼神飞体格风骚

 D谬种流传以手拭泪貌合神离挽着发髻

 二、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梳理文章脉络

 速读文本,谁能复述一下故事情节?

 三、文本探究:

 (一)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次来了,她看到的、感受到的与别家有哪些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找出文中有关部分,分析作答)

 (二)、研读课文,摘要分析课文初步表现了林黛玉的什么性格特征?

 (三)、宝玉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文章通过哪些方面来塑造这一形象的?

 (四)、怎样理解《西江月》二词?如何理解宝玉“摔玉”这一行为?

 (五)、文章是怎样刻画王熙凤这一形象的?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特征?

 四、拓展提高——我思,我进步

 文章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给我们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一、语言知识积累

 1、A(B屏bǐngC懵měngD鬓bìn)

 2、C(A雕梁画栋B面如敷粉D绾着发髻)

 二、整体感知

 参考答案:

 林黛玉进贾府:途径宁国府——进入荣国府,与众亲戚见面(拜见贾母及众人、初见凤姐、拜见两位舅父未得、陪贾母晚餐、宝黛会面)——贾母安排黛玉住宿

 三、文本探究:

 (一)1、黛玉看到贾府地处街市繁华人烟阜盛之处,宁、荣二府相隔不远,都是三间兽头大门,两边蹲着两个大石狮子,门上悬有“敕造”的匾额,门前有“华冠丽服”的侍役这不仅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宠伟气派,同时揭示了贾府荣华富贵的来源和社会地位

 2、黛玉进入贾府到贾母处,雕梁画栋,仆役、婆子、丫环轮番更换,给人以侯门深似海的感觉

 3、黛玉去拜见二舅舅时,荣禧堂华贵的陈设,那皇帝御书的金匾、乌木錾银的对联,豪门贵族的气派,果然与别家不同

 作用:初步展现了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为中人物性格的成长发展提供了一个典型的环境,从中我们也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逸的生活和阶级对立、阶级压迫的社会现实可以说贾府这个典型环境就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二)、性格特征:体弱多病、孤高自尊细心谨慎、应对有度、举止有礼美貌多情

 提示:1、在众人眼里,她“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2、林黛玉由于丧母来外婆家,过去常听她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今至其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尽管贾母念及亡女怜爱她,但她自知寄人篱下,反表现出孤高自尊她谨慎从事,冷静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应对有度,举止有礼这表现在她辞谢邢夫人留饭,在王夫人和贾母处择座,反映出她聪慧而又有良好的教养

 3、在宝玉眼里,她美貌多情,弱不禁风,姿容俊逸“颦颦”二字,准确地勾画出她的神情,也透露出她与这个等级森严,礼仪繁多的封建贵族家庭很不投合

 (三)、性格特征:宝玉是一位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他具有反对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正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

 1、出场前的侧面勾勒①王夫人道:“……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②母亲的介绍: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但在姊妹情中极好

 2、出场后的肖像描写: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3、《西江月》二词的总结: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4、摔玉的行为描写

 (四)1、写的两首《西江月》词对贾宝玉的品行,性格作了恰当的概括这两首词似贬实褒,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贾宝玉不愿受封建正统思想束缚,怕读圣贤文章,不去追求功名利禄,“不通世务”,尽管受到“世人诽谤”,却我行我素他不顺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也不安于他们所规定的本分,对于这样一个人,从封建统治阶级来看,当然是“于国于家无望”的不肖子孙!这正是作者用正文反作的方法对贾宝玉的赞颂

 2、“摔玉”是宝玉性格鲜明的突出表现摔玉的缘由是因黛玉的与众不同的美所引起,在宝玉看来,神仙似的黛玉也应该有“通灵宝玉”,竟然没有!于是宝玉顿时痴病发作,把自己与生俱来的“宝玉”狠命摔去摔玉写出黛玉的美,写出宝玉的“痴”“玉”是天命的象征,宝玉的摔玉正表现出他对天命的反抗,对世俗的鄙弃,对礼教的蔑视,更能说明宝玉的叛逆性格

 (五)写出场绘肖像见黛玉回王夫人

 提示:1、她的出场与众不同,课文有极其精彩的描写:一开始是人未到笑声先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使在场的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场,使初来的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黛玉的“纳罕”反衬出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2、接着用浓墨重彩描绘了王熙凤的肖像:猛一见“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项上的饰物放着珠光宝气,全身上下衣裙华贵而绚丽这透出她占有财富的欲望再仔细一瞧,那“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苗条的身量,“风骚”的体格,不露的威风,使人感觉这位贵族少奶奶貌似可喜实则可畏3、她知黛玉是老祖宗疼爱的外孙女,便格外亲昵,着意恭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这通身的气派,……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她想到老祖宗见到黛玉会因女儿亡故而伤心,“便用帕拭泪”可是听到老祖宗笑着阻止,“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她察言观色,机巧善变,投合贾母心意,这正显出她邀宠取幸的本领4、从她嘱咐黛玉“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从她应对王夫人的问话,表明了她在荣国府中的地位、权势以及管家的才干她不仅深得贾母的欢心,也受到王夫人的赞许

 形象特征:贪婪、俗气、刁钻,察颜观色、机变逢迎、惯弄权术,貌似可喜、实则可畏,是贾府的实际统治者

 四、拓展提高

 可以通过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林黛玉进贾府》优质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及其故事情节大意。

 2、体会本文人物出场的特点和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3、通过文章环境,把握作品的主题。

 二、教学重点:

 1、训练学生通过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的能力

 2、分析形象,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习惯和知识迁移地能力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及《红楼梦》是创作:

 《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古典。它高度的艺术性,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曹雪芹,名 ,字梦阮,号雪芹。大约生于17XX年,卒于1763年作者的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为他能对社会上种种黑暗抱有不满和批判的态度,写出反映封建统治阶级、封建制度没落衰败的《红楼梦》,准备了良好基础。

 《红楼梦》共120回,前80 回在曹雪芹去世前XX年左右就已经传抄问世,到了18世纪末,高鹗续写了后40回,补成了现行的120回本。

 二、解题:

 本文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标题点出了中心,题眼是“贾府”──全书的典型环境。

 三、《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和在中的作用:

 《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三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

 一回:开篇,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二回: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图示如下:

 ┌贾 敷

 宁国公:贾 波─贾代化┤ ┌贾 珍─贾 蓉(秦可卿)

 └贾 敬┤

 └贾惜春

 ┌贾 琏┐ 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 贾 赦 ┤ ├巧 姐

 │(邢夫人)│王熙凤┘

 │ └贾迎春

 荣国公:贾 源─贾代善┤ ┌贾 珠 ┐贾 兰

 史太君│ 贾 政┤李 纨 ┘

 (贾母)│(王夫人)│ 贾元春

 │ │ 贾宝玉

 │ └ 贾探春

 └ 贾 敏 ┐

 ├林黛玉 共4页,当前第2页1234

 (林如海)┘

 三回:介绍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

 四回: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由薛蟠案件带出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展现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五回: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是全书总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一、林黛玉

 提问:哪些地方体现了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林黛玉母亲去世后投奔外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但总有寄人篱下之感,待人处事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例如:1、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她吃晚饭,她婉言谢绝,既表明了她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她待人接物是处处留心的。

 2、在王夫人房中,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而黛玉料定那是贾政之位,绝不肯坐,便向挨炕的椅上坐了。(p219)可见,黛玉连坐在哪里,都非常细心,绝不轻易从事。

 3、在贾母房中吃饭时,更是如此。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当王熙凤拉黛玉入座时,黛玉也十分推让了一番,直到贾母作了解释后,方才告了座,坐了。(p221)

 4、黛玉的留心与在意,还表现在随时改正一些不适宜的对答上。比如当贾母与宝玉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回答先后不一致。

 黛玉这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态度,是她寄人篱下感情的反映,也是节选中性格主要的一面。

 其次,有两段关于外貌、神情和风韵的描写:1.众人见黛玉时对她的`年龄、 举止言谈、身体面庞和风流态度的描写。(p212)2.宝玉见黛玉时,对黛玉的外貌、神韵的描写,运用对偶、比喻等手法,以华美对称的语言,写出了宝玉眼中所见的黛玉的娇容。(p224)表现黛玉的共同点: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尤其怕“哭”与“泪”,不但照应第一回中的“木石前盟”,又为以后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二、王熙凤

 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由于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的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

 提问:节选部分从几个方面展示了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1、写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与那些个“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的人们相比,实在是“放诞无礼”,正说明她在贾府的特殊身份和地位。贾母戏谑的介绍,除了说明她性格泼辣之外,更说明她是深得贾母宠爱的特殊人物。

 2、绘肖像:不但刻画人物外部特征,而且透露人物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

 头饰

 ┌珍宝珠玉──贪婪与俗气(内心世界的空虚)

 肖像描写┤ “三角眼”

 │ “吊梢眉”

 └容貌 美丽外表──刁钻狡黠(本性) “粉 面”、“丹 唇”

 3、见黛玉:言谈举止表现感情的变化,反映其内心世界。

 先是恭维—继而拭泪—转悲为喜, 入木三分描绘了王熙凤“察颜观色,机变逢迎”──得宠原因。

 4、回王夫人:

 她的察颜观色,机变逢迎,已取得王夫人欢心,成为贾府中的实际掌权人。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分析人物形象

 一、贾宝玉:

 贾宝玉是封建贵族的叛逆者,具有反抗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

 以下分三个描写重点来分析:

 1.出场前:侧面介绍一般人对宝玉看法和他在贾府中的地位(贬斥态度)。

 王夫人::“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

 黛玉的母亲:“衔玉所生”“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

 小结::这些贬斥说明贾宝玉所作所为与封建正统观念相抵触,与世俗常情格格不入,他是封建社会的“叛逆”,但由于他是贾府核心人物王夫人唯一的儿子,自幼受“老太太疼爱”,所以在贾府居于“无人敢管”的特殊地位。

 2、肖像描写:黛玉眼中的宝玉。

 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非常眼熟,产生亲热感。使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3、两首《西江月》

 提问:怎样理解这两首《西江月》?

 ⑴、词中所展示的人物思想性格和形象。

 思想性格:钟情于女孩子;讽刺热衷功名的人;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嘲笑道学所鼓吹的“文死谏,武死战”的所谓“大丈夫名节”“怕读”被封建统治者奉为经典的、具有莫大权威的《四书》之类的“文章”;对《西厢记》《牡丹亭》之类理学先生所最反对的书视如珍宝,这些都与传统道德背道而驰。可见“顽劣”“乖张”──叛逆是其主要性格特征。

 宝玉形象:他“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不是封建时代的忠臣孝子,而是“于国于家无望”的逆子贰臣。

 作者对宝玉的态度似贬实褒,寓褒于贬,正文反作,赞颂宝玉。

 ⑵、该词作用。

 其一,作者托封建卫道者的口吻,对宝玉的似嘲实赞,巧妙地歌颂了宝玉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暗示了为宝玉安排的悲剧结局。

 其二,作者用“说反话”的手法,赞赏宝玉对封建主义取的玩世不恭的态度,歌颂他不向世俗屈服,勇于反抗的精神。他的“愁”和“恨”,正是要求摆脱“世务”“文章”而不可得的苦闷心情的表现;他的“傻”“狂”,是专制压迫和禁锢的结果,是他在痛苦中寻求新的生活和理想,而又找不到出路,陷于失望和迷惘的一种精神状态。

 小结全文:

 一、围绕中心描写。

 二、人物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当,虚实兼用。

 三、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交叉进行,配合自然,相得益彰。

小学五年级语文《格列佛游记》精选教案

#教案# 导语写教案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初中主题班会教案:诚信在我身边

 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班会,让学生认识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学会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中学生。

 活动形式:

 由班干部主持,班主任协助,个别活动与小组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活动准备:

 1、收集关于诚信的名言和成语

 2、确定几位讲故事的同学

 活动过程:

 一、话题导入,揭示活动主题

 主持人(女):诚信是金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一个人有了诚信,他的生命就会闪光。

 主持人(男):诚信是真我们彼此都需要诚信,来达到彼此相互了解,相互融洽,相互真诚。

 主持人(女):诚信是美很多人只注重外表美,却忽视了心灵美,其实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

 主持人(男):诚信是德人们常说,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我要说,诚信也是人际交往的一种美德。

 主持人(女):生活有了诚信才更加灿烂。

 主持人(男):人生有了诚信才更加迷人。

 合:世界因为有了诚信才更加精彩092班《诚信在我身边》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诚信名言大家谈主持人

 (男):大家都好好想想,你们都知道哪些关于诚信的名言和成语呢?

 (小组简单讨论)

 下面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摘录一部分:

 不要轻言,言则必信。

 言必信,行必果。

 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只有在真诚中才找得出真知。

 互相信赖是幸福的根源。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真诚才是人生的美德。

 三、关于诚信的故事

 主持人(女):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诚信的民族,诚信之事举不胜举下面就请听程凯同学讲《金斧头的故事》。程凯:故事的大致意思是这样的从前,一个小男孩在湖边遗失了一把砍柴用的铁斧子,他着急地哭了,这哭声迎来了湖里的老龙王,龙王答应替他找回斧子第一次,龙王捞上来一把金斧头,男孩摇摇头;第二次,龙王捞上来一把银斧头,男孩又摇摇头;第三次,龙王捞上来一把铁斧头,男孩高兴地笑了他连声感谢老龙王,老龙王也连声夸奖他是个诚实的孩子。

 主持人(男):接下来请听陈柳同学讲《温州皮鞋的遭遇》。陈柳:在20世纪80年代,温州皮鞋又叫“一日鞋”、“晨昏鞋”,冒伪劣的品质引起全国消费者的公愤,以至于很多商场贴出“本店无温州鞋”的安民告示1987年8月8日在杭州武林广场,5000双温州劣质皮鞋被市民扔进熊熊大火这把火烧醒了温州人的诚信意识15年后,温州人用诚信重新拾起温州皮鞋的尊严,在“中国十大鞋王”中,温州皮鞋有三大品牌名列其中,2002年温州人又将8月8日这个倍感耻辱的日子确定为“诚信日”。

 主持人(女):再来欣赏卢郸地同学讲的《一个少年的诚信》。卢郸地:早年,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山南麓很少有外国人涉足后来,许多日本人到这里观光旅游,据说这是源于一位少年的诚信一天,几位日本摄影师请当地一位少年代买啤酒,这位少年为之跑了3个小时第二天,那个少年又自告奋勇地再替他们买啤酒这次摄影师们给了他很多钱,但直到第三天下午那个少年还没回来于是,摄影师们议论纷纷,都认为那个少年把钱骗走了第三天夜里,门外响起了敲门声,摄影师开了门,看见那个少年手里拿着几瓶啤酒和一些碎玻璃片原来,他只购得4瓶啤酒,尔后,他又翻了一座山,趟过一条河才购得另外6瓶,返回时摔坏了3瓶他哭着拿着碎玻璃片,向摄影师交回零钱,在场的人无不动容这个故事使许多外国人深受感动后来,到这儿的游客就越来越多……

 四、大家谈感受

 主持人(男):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谈谈听故事之后的感受,各组挑代表起来发言。

 五、诚信案例分析

 主持人(女):这里有个大家熟悉的日常事例请你认真听完之后谈谈你的看法。小王和小张是好朋友,他们曾经许下诺言,不管是谁遇到困难,一定要互相帮助这天,小王想抄小张的作业,小张没同意,他生气地说:“这点忙都不帮,真不讲信用”。

 (发言过程略)主持人(男):听了这么多同学的发言,都说到了诚信的重要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能讲诚信。

 六、反思自己做有哪些不诚信的事

 主持人(男):大家都知道,生活中离不开诚信比如,买卖东西要讲诚信,做人处事要讲诚信,商业谈判更要讲诚信在这么多的诚信面前,作为学生的你,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犯过一些错误下面,请同学们实话实说,把自己曾经做过的不诚信的事写在你准备好的纸上并写下你的体会以及今后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诚信的中学生

 主持人(男):好,同学们,时间到现在有哪位同学敢于站起来把自己曾经做过的一些不诚信的事讲出来,并说说你的体会以及今后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诚信的中学生呢?张书浩勇敢地站了起来说到:“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有一次,下午放学以后,我早早地在学校里写完作业忽然,有几个人说,书浩,走,去网吧了我因从前没有去过网吧,经不住他们的诱惑,就跟着他们去了到了那里,我玩了一个小时到家的时候,爸爸问我去了哪里,怎么回来迟了我对他说在学校玩了我爸没有再问晚上,我和爸爸散步的时候,我爸又问了一次,我才说是去网吧了爸爸认真地跟我谈心,我认识到说谎是不对的我以后再也不去网吧,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通过这次班会,我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以后一定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请老师和同学们看我的行动吧”。

 主持人(女):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把诚信留在自己身边,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把你刚才写的纸条悄悄地交给老师,这也意味着我们与不诚信的事说再见。

 师总结:高尔基曾经说过:“让我们做一个大写的人吧”,而诚实和守信就好像人字的一撇和一捺,支撑起我们每个人的道德准则同时,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有从小养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现在和将来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七、作业:

篇二初中主题班会教案:中考不容我恋爱

 活动目的:

 1、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早恋的危害性,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2、正确对待恋爱和中考之间的关系,排除干扰,加倍努力学习。

 活动过程:

 (班会开始前播放“中考不容我恋爱——九(1)班主题班会”的幻灯片,同时播放歌曲青春纪念册,节目开始则停播音乐)

 主持人甲、主持人乙: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

 主持人甲:今晚让我们共同探讨一下中考与恋爱之间的关系。

 主持人乙:九(1)班的主题班会“中考不容我恋爱”现在开始!

 主持人甲:随着身体的发育,生理的变化,步入青春期的我们很正常地会对异性产生极大的关注。心中会朦朦胧胧地滋生出对异性的好感或欣赏,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那么这些现象表现在我们中学生身上,是怎样的一些现象呢?下面我们就来现场访一下。

 (访,同学,老师,家长,校领导回答……)

 (同时放幻灯片里的问题:

 1、哪些现象属于早恋呢?

 2、你认为什么是早恋?

 主持人乙:对于早恋的看法,大家都谈了许多,其中的一些看法令我们有很大的反思!!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事例。

 (用幻灯片播两个事例,讨论)

 事例一: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是一幕现代悲剧。小张是个双腿有毛病的九年级学生,但人多才多艺,吹拉弹唱,样样在行。小蓝今年15岁,长得很秀美,她与同班小张很要好。小蓝的父亲风闻此事后,立刻禁止小蓝和小张交往,并警告小蓝:“我告诉你,不许老早搞对象,将来搞对象也不能嫁给一个瘸子!”小蓝听老父这般难以入耳的教训,很是不满,可是又不敢跟父亲顶撞,只是心里反感而已。从此,她不再与小张公开接触了。

 由公开转入地下,神秘感也就来了,体验自有不同。性意识的觉醒使这少男少女有了一些亲吻之类的肌肤之亲,这越发使他们难分难舍,学习成绩也直线下降。纸包不住火,小蓝的父亲听说后怒不可遏。有—天,俩人正在卿卿我我,小蓝的父亲赶到后,雷霆,举起棍子就打小张。小张的家人闻讯后赶来,与小蓝的父亲打斗起来。小蓝趁机跑回家,又气又羞又急之时,竟拿起一瓶农药喝了下去……

 主持人甲:故事:大家已经听完了。观在请大家讨论几个问题。

 1、你认为小蓝和小张最开始的交往是“恋爱”吗?为什么?。

 2、小蓝和小张后来涉入爱河,是由于什么原因?在我们身边,还有其他原因促使青少年过早谈恋爱的吗?

 3、你对初中生谈恋爱有什么看法?你认为初中生谈恋爱正常吗?应该吗?(同学们发言)

 主持人乙:对于上面的事例,同学们都非常积极的发言,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则在我们生活当中比较容易遇见的情况,要是你是主人公,你会怎么处理呢?请看事例二:

 事例二:

 婷婷收到异性同学的信:

 婷婷:

 你好!

 我们在一个班相处一年多了,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聪明、热情大方、乐于助人,品学兼优。你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常令我心神不定,我真喜欢你!

 星期五下午没有其他活动,你在校门口等我,咱们出去聊聊好吗?请不要让我失望,我热切地等着你。

 祝你

 身体健康,心情舒畅!

 刘刚

 讨论:

 1、如你是婷婷,接信后怎么办?刘刚该怎么办?

 2、如婷婷将信交给了班主任老师,并不再理他。这对刘刚今后的学习生活会有什么影响?他应怎么对待婷婷?

 3、如婷婷接受刘刚的感情,从此两人密切往来。刘刚大献殷勤,你认为这样对他俩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影响?

 请各位大胆,积极的发言!(同学们发言)

 主持人甲:通过以上事例的'讨论,相信同学们在心里一定有了一些想法,下面我们就来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访两三个同学)……刚才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接下来我们就有请我们的苏老师为本次的主题班会进行总结!

 (总结……放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

 活动总结

篇三初中主题班会教案:生命在你手中——交通安全教育

 活动目的:

 1、通过读新闻、演小品等形式引起同学们对交通安全的重视。

 2、通过本次班会活动,使同学们了解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及交通标志,并逐步形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活动过程:

 (一)主持读有关交通事故的新闻以引入主题。

 1、主持A读新闻。

 2、主持B:大家听了这则新闻有什么感想呢?

 3、同学们议论,各抒己见。

 4、主持小结:

 A:生命在你手中,交通安全不容忽视。

 B: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交通规则,并要养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

 (二)交通知识竞赛(抢答形式)

 1、交通讯号灯有哪些颜色?都有些什么作用?

 2、红灯亮时行人该怎样?

 3、黄灯亮时还可以过马路吗?

 4、什么灯亮时才可以走?

 5、行车、行人应靠哪边走?

 6、出示各种交通标志,让同学们说出交通标志的名称及其意义。

 (三)看小品,议一议:

 1、小品内容:一名小学生放学回家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结果出了。

 2、议一议:

 (1)这个小朋友违反了哪些交通规则?

 (2)我们应如何遵守交通规则?

 3、把小朋友的错误纠正过来。

 4、由小品、谈心得体会。

 (四)小结:

 1、同学们小结:通过这次活动,你懂得了什么?

 2、班主任小结:生命只有一次,幸福快乐掌握在你的手里,希望同学们通过这次班会活动,学会珍惜生命,养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

 (五)课外延伸

 请你做个交通督导员,带领低年级的弟弟妹妹遵守好交通规则。

 《格列佛游记》作品运用讽刺影射的手法,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的社会矛盾,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败和罪恶,并抨击了侵略战争和殖民主义。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小学 五年级 语文 《格列佛游记》精选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五年级语文《格列佛游记》精选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格列佛游记》的全书内容,熟悉精彩的片段。

 2、学习这部辛辣、尖锐而深刻的讽刺艺术。

 3、与《鲁滨逊漂流记》进行比较阅读,提高阅读名著的能力。

 4、培养学生阅读 兴趣 ,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

 5、认识《格列佛游记》的现实意义,感受作者苦涩而热切的忧世情怀。

 教学重点:

 1、了解全书内容,熟悉精彩的片段;

 2、学习这部的讽刺艺术。

 教学难点:

 学习这部的讽刺艺术。

 课前准备:

 每人准备一个精彩的"游记" 故事 。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三分钟:请学生讲述自己读过的?游记?故事。

 (一)导入。

 刚才,同学们说了那么多有趣的故事,可以看出你们都是爱读书的好孩子。最近,你们又读了哪些书,或者正在读什么书呢?(生说所读的书名,师相机评价。)

 读了这么多的书,真好,让我们增长了许多见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啊!今天,老师还要向你们特别推荐一本非常好看的书?(出示 句子 )

 A、它对英国和世界 儿童 文学产生过重要影响,尤其是其幻想手法、离奇描写在英国儿童文学有开拓意义。

 B、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一生中读了这本书不下六次,他说:?如果要我开一份书目,列出哪怕其他书都被毁坏时也要保留的六本书,我一定会把它列入其中。?

 C、它不仅是英国文学的一部伟大的讽刺,也为世界文学史揭开了光辉的一页。

 D、自出版以来,它被翻译成数十种文字,成为世界各国文学 爱好 者的常备书。伏尔泰、拜伦、高尔基、鲁迅都非常推崇的讽刺作品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揭示:多么高的评价,一定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非常好看的书。这本书就是世界文学名著《格列佛游记》。让我们都来熟悉一下它吧。

 (二)整体感知基本内容。

 1、是第几人称的?主人公是谁?

 2、格列佛的身份是怎样的?

 3、格列佛游历了哪些国家?

 ?利立浦特(小人国)、布罗卜丁奈格(大人国)、勒皮他(飞岛国)、慧骃国

 4、请学生分别讲讲格列佛在这几个国家的经历。

 5、格列佛游历的那些国家那一个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

 (又如哪一个国家最有趣、最荒诞?哪一个国家你最想去?为什么?)

 (三)教师展示精彩片段,调动学生兴趣。

 片段一、初到小人国的事;格列佛与利立普特人的大小比例为十二比一,那里的居民身高仅6英寸,格列佛置身其中,就像一座?巨人山?。起先他被小人们捆了起来,但后来由于他表现温顺并答应接受某些条件,小人国国王同意恢复他的自由。此时,该国正遭到另一小人国(布莱夫斯库)入侵,格列佛涉过海峡把敌国舰队的大部分船只掳来,迫使敌国遣使求和。尽管格列佛立了大功,但后来因在几件事情上得罪了国王,国王 决定 刺瞎他的双眼,将他活活饿死。格列佛得知消息,仓皇逃向邻国,修好一只小船,起航回家。

 片段二、大人国事情概述。(格列佛回家不久,就随?冒险号?再次出海,不幸又遇上风暴,船被刮到布罗卜丁内格(大人国)。格列佛被一位高达20米的农民捉住。农民带格列佛到全国各大城市展览,最后来到首都。这个农民发财心切,每天要格列佛表演10场,把他累得奄奄一息。当这个农民眼看无利可图时,便把格列佛卖给了皇后。由于小巧伶俐,格列佛在宫廷中非常得宠,但是也常常遭到老鼠、小鸟等 动物 的侵袭。面对国王,格列佛沾沾自喜地介绍了英国各方面的情况及近百年来的 历史 ,但被国王一一否定。格列佛在该国的第三年,陪同国王巡视边疆。由于思乡心切,他装生病,来到海边 呼吸 新鲜空气。天空中的鹰错把他住的箱子当成乌龟叼了起来。几只鹰在空中争夺,箱子掉进海里,被路过的一艘船发现,格列佛获救后,乘船回到英国。)

 (四)时代背景与作者生平简介。

 1、时代背景。

 本书成书于1726年左右,是英国18世纪杰出的讽刺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1667?1745)的代表作。

 斯威夫特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早年生活艰苦,在亲友的帮助下才勉强上完大学。1688年,斯威夫特来到英国,曾先后做过乡村牧师以及贵族的私人秘书。《桶的故事》是他的第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格列佛游汜》的构思源于与朋友的一次聚会,斯威夫特谈到当时政界种种贪婪无耻的行径时激动万分嬉笑怒骂间,信笔开始了《格列佛游记》第一卷的创作。成书后经过无数次的增删修改,终于1726年匿名发表,并立刻在英国社会引起了很大争议。200多年来,它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值得一提的是,《格列佛游记》是最早被介绍到中国的英国文学名著。1872年被译作《谈瀛小录》登载于《申报》,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甚至影响到后来《镜花缘》《老残游记》等作品的创作。

 2、作者生平。

 斯威夫特(1667-?1745),英国讽刺家和政论家。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贫苦家庭。他出生前数月父亲去世,由叔父抚养。1686年在都柏林圣三一学院取得学士学位,1692年获牛津大学硕士学位,1701年获三一学院神学博土学位。1689年受聘于远房亲戚邓波尔爵士,任私人秘书。邓波尔逝世后回到爱尔兰,任都柏林一教区长和爱尔兰伯克利伯爵一世的私人牧师。

 不久,他返回伦敦,结交执政的辉格党的知名人士。1704年他的《?只澡盆的故事》、《书战》和《圣灵的机械作用》等3篇讽刺文章汇集出版,批判宗教和学术领域中的腐败现象和非国教徒的礼拜与布道,模仿学究的迂腐文笔,讽刺尖锐辛辣。1707年11月写了《鲍席斯和菲利蒙》叙事诗和政沦《对1708年的预言》与《比克斯塔夫先生第一个预言的应验》(1708),表现了他的远见、诙谐和机智。1710年,他任托利党《考察报》主编。

 当时英法因争夺西班牙王位继承权而长期交战(1710?1713),人民蒙受苦难,统治集团却:国难横财,斯威夫特写了?系列反战文章,其中一篇《联盟军和前任内阁发动和进行这场战争的行为》(1711)揭露了骇人听闻的贪污行为,举国哗然。对1713年英法签订和约产生了直接影响。当时斯威夫特成为哈利首相的亲信,安妮女王演说词的起草人,大小廷臣都想方设法巴结他,但他两袖清风,仍然是个穷人。他在伦敦期间结识了一批文人如蒲柏、约翰?盖依等;他给定居在爱尔兰女友艾斯特写了大量情深意切的信札,后人《给艾斯特的信》发表,成为英国书札文学的珍品。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托利党内阁垮台,斯威夫特被赶出伦敦,回到爱尔兰任副主教,积极参加爱尔兰人民争取自由独立的斗争。

 他先后发表了《关于普遍使用爱尔兰纺织品的建议》(1720)、《布高德莱比尔的信》(1724)、《格列佛游记》 (1726)、《爱尔兰状况的浅见》(1727)等政沦,杂文和。斯威夫特为爱尔兰自由独立所进行的斗争,赢得了爱尔兰人民的尊敬。1737年11 月,整个爱尔兰用钟声、营火和酒,庆贺他70寿辰。斯威夫特死于 的瘫痪,葬礼极其简单。他早在1735年写好墓志铭:?如今,狂想再也不能折磨他的心,去吧,过路人,如有可能,请你学习他的榜样,为保卫人类的自由而奋斗!?

 (五)阅读方法指导。

 1、讨论:请大家谈谈阅读名著,应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明确:在内容上,一要弄清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作者的背景;二要弄清故事情节,这是重点;三要揣摩作品中主要人物的 言行举止 和内心世界;四要感受作家的情感。在形式上,一要揣摩作品的艺术手法(象征、对比、衬托、想像、讽刺等等);二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 读书方法 和读书的感受。(选读、精读、泛读、诵读、跳读、 速读 等等)

 3、教师点拨:

?读书三步走?(略读、精读、悟读)

 ①略读:就是粗略地快速地阅读全书。其目的是明确背景,抓住线索,了解梗概,把握主旨。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众家之长,开拓思路。马克思写《资本论》曾钻研过1500种书,通过阅读来搜集大量的准备资料。

 ②精读:逐章逐节、逐字逐句地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故事的方法。精读的目的在于全面掌握书本内容,把握作者中心思想和写作目的。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大抵读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省得尔。?这里?熟读而精思?,即是精读的含义。也就是说,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对本专业的书籍及名篇佳作应该取这种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

 ③悟读:强调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悟读?,是阅读的理想状态。?悟?能悟出文本的内涵,悟出文本的滋味,悟出心中的?哈姆雷特?,悟出人生意义。

 (六)课堂小结,完成读书卡片。

 读 书 卡

 页码:001 书名:《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彩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妙语摘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领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检查的阅读情况,提出这一堂课的学习目标:整体把握,交流 读书心得 。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复述《格列佛游记》的主要故事情节,并分析这样安排情节的实质目的。

 明确

 小人国(利立浦特人)?讽刺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 政治 和各个统治阶级集团之间的矛盾。

 大人国(布罗卜丁奈格人)?批判与抨击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不合理的政治社会制度。

 飞岛国(巫人岛、拉格多、拉格奈格王国)?无情地嘲讽科学研究脱离实际、脱离生产劳动的倾向。

 慧骃国(马,纯理性代表)?批判英国的统治集团的罪恶和社会恶习。

 2、读了这部作品后,你对书中的哪一个情节有很深的印象?请谈谈你对这一情节的感悟和理解。(任学生发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肯定。)

 3、你认为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可能的回答:想象奇特、荒诞不经、夸张有趣?

 4、了解的表现手法和主题。

 明确:?反讽、影射、象征、寓言

 (1)、运用反语进行讥讽。例如作者本来对人类利用火药的威力来发动战争、掠夺财富、残杀同类非常愤怒和鄙视,但他却在中用?对政治一无所知?等一系列反语来形容对火药嗤之以鼻的大人国国王;

 (2)、以类似 的夸张技巧描写各种怪涎的事物,如耶胡、勒皮他人和长生不老的人等等;

 (3)、他以一本正经的严肃态度、细致逼真的细节描写刻画了小人国的生活和斗争,极为 成功 地影射出当时英国的现实;

 (4)、作者善于用严肃认真的口吻叙述渺小无聊的事情,关于利立浦特的历史的叙述就是极好的例子;

 (5)、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他善于通过具体的情节,深刻地揭露社会的丑恶现象和矛盾关系,并且往往能指出其某些本质。同时,斯威夫特将当时英国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含沙射影地融合进书中各国的政治斗争当中,读者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 自然 而然地联想到英国政坛的黑暗和对外的残酷掠夺。

 (6)、结合书中所选章节,进一步认识作者对英国社会的讽刺,对人性的批判。

 5、说说你最想与大家分享的妙语及理由。

 例:

★盲目可以使你增加勇气,因为你看不到什么危险。

 ★我永远不愿做人家的工具,使一个自由、勇敢的民族沦为奴隶。

 说明:这一环节是任学生发挥的,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肯定。

 6、读书除了积累知识外,最重要的是学会思考。请你谈谈格列佛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以及给你的人生启示。

 格列佛:是十八世纪英国的普通人,他热爱劳动,刚毅勇敢,心地善良。他在游历之中,洞察到社会现实的日趋堕落,得出英国社会并不文明的结论。格列佛的形象,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者。作者将自己的种种美德赋予笔下的人物,格列佛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而对别人关怀备至。格列佛是个正面的理想的人物。他总是坦率地叙述自己的弱点和错误,而对自己的优点则只字不提。他谦逊好学,努力用新眼光去认识新的现实。他从不自暴自弃,纵使将他当作玩物到各地供人观赏,仍泰然自若,保持自身的尊严,以平等的姿态与大人国的国王交谈。他勇于帮助小人国抵抗外族入侵,但断然拒绝为小人国国王的侵略扩张政策效劳。(启示:略。)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将这部和《鲁滨孙漂流记》进行比较阅读,会有什么发现?

 第三课时

 (一)导入。

 ?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这句俗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比较,是人们认识、鉴别事物的一种有效方法。中学生在阅读中,如经常用比较法,有利于调动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深刻 地理 解读物的内容,提高阅读效果。

 在阅读时,一定要学会这种比较的方法。例如观日出,许多作家都写过,可以把有关文章找来阅读。象巴金的《海上的日出》,刘白羽的《日出》,姚鼐的《登泰山记》等,把这些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出,同样是观日出,但各人写法都不同,观察的角度、观察的粗细、立意和风格等等,都不一样。这样多看多比较,就可以从中悟出一些道理来,有利于启迪思维。

 (二)比较阅读的方法指导。

 1、比较的内容:思想感情、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等等;

 2、比较的方法:抓共性,找规律;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三)《格列佛游记》与《鲁滨孙漂流记》比较阅读。

 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然后交流,明确。

 相同点

 反映相同的时代,具有现实意义;格列佛与鲁滨逊一样,是一个天生喜欢冒险,不甘寂寞与无聊的人;故事都是以游记方式体现。

 不同点

 《格列佛游记》的立场是表达了对现代社会虚伪文明的愤懑情绪,具有强烈的讽刺性,《鲁滨孙漂流记》的立场是肯定现代社会的文明,具有一定的歌颂性。说的通俗点儿,就是笛神?唱戏?,斯威夫特?拆台?。

 两位主人公的形象也不同:格列佛个性更具有反叛性和对真理的渴求性,鲁滨孙个性更具有不服输的韧性和敢于面对挑战的坚强。

 鲁滨孙漂流记是一个人苦难史,是历经磨砺的过程。

格列佛游记是一个人游历的经过,给人更多的感觉是很多奇遇,整个氛围要轻松一些。

 总结

 格列佛是18世纪一个普通的英国人,同时他也是一个不同寻常的鲁滨孙,与鲁滨孙不同的是格列佛每漂流到一个地方,必然去认识那里社会种种形式的政治生活,如果说笛福通过笔下鲁滨孙进化的结果,终于承认了英国现存文明和话,那么,斯威夫特笔下的格列佛却完全否定了笛福所肯定的那些所谓文明的东西,从而表达了对现代社会虚伪文明的愤懑情绪。

 (四)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

 作业:再读精彩部分,写一篇 读后感 。

  小学五年级语文《格列佛游记》精选教案二

 预习提示:

 阅读《格列佛游记》思考以下问题:

 1.在你的心目中《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2.《格列佛游记》诞生于怎样的一种 文化 背景之下?

 3.请简单复述一下《格列佛游记》的主要情节,并简要分析这些故事情节安排的实质目的。

 4.作品中格列佛是怎样一个人?

 5.这部作品具有怎样的艺术风格?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提高学生读整本书的能力。

 2、引导学生用略读和精读的方法,了解全书内容,熟悉精彩片段。

 3、了解作品诞生的文化历史背景,作者鲜明的思想倾向以及对时代风貌独具个性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

 4、启发学生能扼要分析中的主要人物,并由此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感悟。

 教学重难点:

 1、提高学生读整本书的能力。引导学生用略读和精读的方法,了解全书内容,熟悉精彩片段。

 2、了解作品诞生的文化历史背景,作者鲜明的思想倾向以及对时代风貌独具个性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

 3、 启发学生能扼要分析中的主要人物,并由此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感悟。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

 1、文学作品有哪几种样式?

 2、《格列佛游记》属于哪一类?

 3、你能说出我国明清四大古典的篇名与作者么?

 二、读书方法指导:

 你认为阅读名著,应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内容(表现怎样的主题) 形式(艺术特色)

 三、预习检查

 1.在你的心目中《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2.《格列佛游记》诞生于怎样的一种文化背景之下?

 3.请简单复述一下《格列佛游记》的主要情节,并简要分析这些故事情节安排的实质目的。

 4.作品中格列佛是怎样一个人?

 5.这部作品具有怎样的艺术风格?

 四、阅读精彩片段《宫廷 游戏 》、《语言的妙用》。

 1、《格列佛游记》中主人公格列佛共游历了哪几个国家?节选的这两个片断,分别是发生在哪个国家的故事?

 2、作者构思这两个故事的目的何在?

 3、从这两个故事中你能隐约看到英国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4、联系具体语句谈谈斯威夫特作品语言的讽刺艺术。

 五、教师小结:

 小人国

 讽刺英国统治 阶级的腐败政治和各个统治阶级集团之间的矛盾。

 大人国

 批判与抨击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不合理的政治社会制度。

 飞岛国

 无情地嘲讽科学研究 脱离实际、脱离生产劳动的倾向。

 慧骃国批判英国的统治集团的罪恶和社会恶习

 六、布置作业:

 我国也有与《格列佛游记》相类似的作品,比如《镜花缘》、《儒林外史》等,建议同学们课后能够阅读欣赏,并力求能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与《格列佛游记》相比较。

  小学五年级语文《格列佛游记》精选教案三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字。

 2.默读课文,用第三人称复述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课文中的描述语言,感受其想象的神奇。

 4.感受格列佛在充满敌意,奇特,语言不通的小人国,用他的善良,宽容获得了理解和尊重。

 教学重难点:

 1. 默读课文,用第三人称复述课文。

 2. 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课文中的描述语言,感受其想象的神奇。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课前同学们查阅了有关<格列佛游记>的资料,你们都了解了些什么?

 (《格列佛游记》是最早被介绍到中国的英国文学名著之一,作者是英国作家斯威夫特。这是一篇寓言,作者借托船长格列佛之口逼真地描述了在四次 航海 中的奇异经历。)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就是四次经历中的一次----小人国奇遇。

 板书课题:格列佛游记----小人国奇遇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自由地小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课后生字词的字音,读通句子。

 2、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四字词语,利用工具书,结合上下文,在小组内说说词语的意思。齐读并说说各自理解的 词语意思 。

 轻举妄动 一饮而尽 肃然起敬 举止文雅 国泰民安 战无不胜一知半解

 急不可耐 罪魁祸首号啕大哭 痛苦万状 和颜悦色 宽宏大量

 三、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

 格列佛来到了什么地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知道的,用笔勾画,在旁边批注。

 1、合作交流,感受小人国的奇特。

 学生找到文中的关键词语,重点句子结合自己的理解交流。

 学情预设:

 A.二十辆车装满了肉?一饮而尽(从文中的数量词中,我看到了格列佛的巨人形象, 他在小人国中永远是居高临下的, 无论皇帝还是大臣,格列佛享受着俯视的痛快)

 B.皇帝比所有的大臣高出大约我的一个指甲盖?肃然起敬。(原来皇帝与别人不同的就是他比大臣们高一个指甲盖,这在现实生活中极其微不足道的高度,在小人国是成为皇帝的重要条件。非常具有讽刺意味)

 师:皇帝自然是体态威严,只要一眼就可以看出他是小人国的统治者。可是他到底了不起在什么地方呢?引导学生找出

 C.他容貌雄健威武,张着奥地利人的嘴唇?战无不胜。(作者的外貌描写,让我看到了小人国国王与众不同的地方。我真佩服作者惊人的 想象力 。)

 2、指导朗读,其他同学体会之后,互评,在评论的基础上再朗读。

 四、教师过渡:

 刚才我们通过朗读,知道了小人国的皇帝异与小人国臣民的地方,并且感受到了小人国的?小?,格列佛来到了这个地方后,大家接受他吗?他遇到了哪些挫折?最后是怎样和他们成为朋友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节,勾出重点词句并谈谈感受。

 学情预设:

 1、这些人急不可耐地?挨近我.( 格列佛给小人国的臣民带来了震动)

 2、我在房门口地上坐着的时候?射中了我的左眼。(小人国的臣民对他充满了敌意)

 3、但我很快消除了他们的恐惧?从我的口袋里放出。(引导学生说出?和颜悦色?轻轻?一个一个?等词表现出他的宽容,善良让小人国的人万分感激)

 指导朗读并演一演。

 小结:格列佛来到一个神气的国度,这里的一切对他来说是新奇的,他给这个小人国的臣民也带来了震动,最后格列佛用宽宏大量赢得了小人国的任对他的好感。

 五、用第三人称复述课文片段

 1、引导学生回顾复述的方法

 2、学生练习第三人称复述课文。学生在复述时要变化人称,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原文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

 六、想象训练

 猜想一下,格列佛在后来的游历中,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大家互相说一说。

 七、作业:

 课外读一读《格列佛游记》

 板书设计:

 16 格列佛游记----小人国奇遇

 小人国的?小? 宽宏大量 赢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