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武力值爆表,多尔衮为何而死?

2.多尔衮初入中原时,为了稳定京城百姓的情绪用了哪些方法?

范文程如何说服多尔衮入关_范文程对多尔衮说的话汉人能忍

①姓:爱新觉罗 名:多尔衮  多尔衮(又译铎尔衮),汉语读音作duō ěr gǔn(ㄉㄨㄛ ㄦˇ ㄍㄨㄣˇ),满语穆林德夫罗马拼音转写为Dorgon,意思是獾。 [编辑本段]〖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黑龙江女真铎尔衮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多尔衮氏,亦称铎尔衮氏,满语为Dorgun Hala,汉义“獾”,世居索伦(今黑龙江嫩江以西广大地区)、爱湖和屯(今黑龙江爱珲)等地。

清朝中叶以后,满族多尔衮氏多冠汉姓为赵氏、纳(那)氏、桓氏、多氏、杜氏等。

宫藏〖郡望〗瑷珲城:瑷珲距黑河东南三十公里,是黑河旅游的重要清人文历史旅游区。据瑷珲县志记载,瑷珲城的名称源于江东旧瑷珲附近的瑷珲河,旧瑷珲统称为萨哈连乌拉霍通,意为“黑龙江城”。在三百多年前的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满清就在黑龙江东精奇里河附近建造了瑷珲域,并设置了黑龙江将军衙门,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移驻黑龙江右岸的瑷珲新城(现今爱辉镇)。当时,瑷珲城是整个黑龙江流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瑷珲城做为黑龙江流域最大的城镇,在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以前达到顶盛时期,当时“人口四万、商贾三千”城内商业店铺异常繁荣,各类庙宇香火顶盛。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沙俄乘满清的北方封禁政策,大批沙俄哥萨克军队入侵黑龙江流域。他们在江东非法移民,强建村屯,又以武力逼迫清朝在瑷珲城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使中国丧失了黑龙江以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沙俄乘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帝国主义列强组成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之机,以保护正在修建的中东铁路为名,派遣大批军队入侵中国东北,他们先是在黑河对岸的海兰泡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海兰泡惨案”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大批中国居民,把他们驱赶到黑龙江中活活淹死,继而侵占黑河,顺江攻占瑷珲城,把瑷珲城焚为一片废虚,这段历史又称“庚子俄难”。瑷珲,这座黑龙江畔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二十世纪沙俄侵华罪行史的见证,是研究考察黑龙江流域历史文化重要的遗址。古城遗址,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签定地遗址,副都统衙门遗址,清朝将军墓地等,已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编辑本段]②姓爱新觉罗的名人:爱新觉罗·多尔衮  详见爱新觉罗·多尔衮词条 [编辑本段]〖从孤儿弱主和硕睿亲王〗   爱新觉罗·多尔衮是后金(清朝的前身)的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十月二十五日降生在赫图阿拉,生母阿巴亥,姓乌拉纳喇氏。这时,努尔哈赤已不再是地位低微的小部落头领,而是统一了女真各部的“聪睿恭敬汗”,并且正在进一步发展统一事业,为建立清朝奠定基础。当多尔衮诞生未满百日,努尔哈赤就率大军进攻乌拉,最终灭亡了其妻阿巴亥的母国,多尔衮母子面临着被打入冷宫的危险。但是,由于努尔哈赤优待降顺者的政策,以及阿巴亥富于心计,善为周旋,使他们母子安然度过难关,随着时间的流逝,多尔衮也步入了台吉的行列。 努尔哈赤一共有十五个儿子,他临终的时候,曾经指定他最疼爱和器重的十四子多尔衮作继承人。可那时多尔衮才十五岁,年纪太小。八子皇太极依仗自己掌握后金八旗中的正黄旗和镶黄旗,势力强大,夺得了继承权。?

公元1616 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国,年号天命,两年后以“七大恨”告天,发动了对明朝的进攻,揭开了明清战争的序幕。在对明战争节节胜利中,后金内部的矛盾斗争也不断发生。天命五年(1620)九月,努尔哈赤宣布废黜大贝勒代善的太子名位,而“立阿敏台吉、莽古尔泰台吉、皇太极、德格类、岳讬、济尔哈朗、阿济格阿哥、多铎、多尔衮为和硕额真”,共议国政①。 也就是说,从此时起,多尔衮以八龄幼童跻身于参预国政的和硕额真行列。

这样一个改变后金政治格局的重大行动,是从当年三月努尔哈赤休弃滚代皇后富察氏开始的。当时虽然给大福晋富察氏头上加了四条罪状,但是都缺乏足够的根据,例如四大罪之一,便是代善与富察氏关系暧昧②,实际上,是有人对他们进行陷害。 富察氏被休弃之后,取代她作为大福晋的正是多尔衮之母阿巴亥。这样,努尔哈赤爱屋及乌,多尔衮及其兄弟阿济格、多铎地位上升便在情理之中了。

此外,代善由于处处计较而失去乃父的欢心,又听信后妻的谗言而虐待已子硕讬,这就为觊觎其地位的人们带来了反对他的口实,造成了前面所说的其“太子” 多尔衮地位的被黜。这样,在努尔哈赤共治国政的制度下,多尔衮兄弟便第一次成为均衡力量的鼎足之一。 多尔衮此时还不是旗主贝勒,而仅与其弟多铎各领十五牛录,他毕竟还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政治地位不如阿济格,甚至不如多铎。在天命年间许多重大活动中,都不见多尔衮的踪影。天命元年(1616)正月初一的朝贺典礼中,可以亲自叩拜努尔哈赤的宗室显贵中,阿济格与多铎分列第六、第七位,而多尔衮则不允许参与其中③。尽管如此,除四大贝勒和乃兄乃弟之外,多尔衮是领有牛录最多的主子,超过了德格类、济尔哈朗、阿巴泰等人,在当时来说,也算是颇有实力的一位台吉了。

但是,好景不长。努尔哈赤在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一日去世,临终前曾召见爱妻乌拉氏阿巴亥,似乎要授以遗命。但众贝勒早就担心多尔衮三兄弟力量迅速壮大,便在拥戴皇太极继位为汗之后九个时辰,迫令阿巴亥自尽殉夫,声称是太祖的“遗命”。这时候,多尔衮三兄弟的处境最为艰难,他们既失去了政治依靠,又面临着兄弟们对其所领旗分的攘夺,谁知道今后又会有什么灾祸降临?

皇太极继位之后,虽未向他们开刀,但也通过三份效忠的誓词把他们的地位贬低很多,特别是皇太极在后来一系列加强皇权的行动中,更是都处压制他们的两白旗势力。连代善、阿敏和莽古尔泰三大贝勒都处处受挤,多尔衮兄弟又怎能幸免。但是,皇太极知道,若要削弱最威胁皇权的三大贝勒的权力,自己的实力还不够,还必须拉拢和扶植一些跟他无甚利害冲突的兄弟子侄,其中就有多尔衮。

天聪二年(1628)三月,皇太极废黜了恃勇傲物的阿济格之旗主,以多尔衮继任固山贝勒①。这时候,多尔衮刚满十五岁。 少年多尔衮在夹缝中求生存,开始显示出他善于韬晦的过人聪明。他一方面紧跟皇太极,博取他的欢心和信任,而绝不显示自己的勃勃野心;另一方面则在战场上显示出超人的勇气和才智,不断建树新的战功。天聪二年(1628)二月,他初次随皇太极出征蒙古察哈尔多罗特部,立下战功,皇太极赐予“墨尔根岱青”的称号,赞他“既勇且智”①。半个月后,他就继任了固山贝勒。

多尔衮少年得志,为他将来的进取开始奠定基础。 天聪三年(1629),皇太极率军攻明,多尔衮在汉儿庄、遵化、北京广渠门诸役中奋勇当先,斩获甚众,一年半后,他又参加了大凌河之役,攻克坚城的功劳也有他一份。天聪八年(1634),皇太极再度攻明,多尔衮三兄弟入龙门口,在山西掳掠,结果“宣大地方,禾稼践伤无余,各处屋舍尽焚,取台堡、民更多,俘获生畜无数”②。

当然,使他名声大振的是征服朝鲜和攻击蒙古察哈尔部之役。朝鲜和察哈尔被皇太极视为明朝的左膀右臂,是后金攻明的后顾之忧。天聪六年皇太极虽大败察哈尔部,林丹汗走死青海大草滩,但其残部仍散布在长城内外,于是天聪九年(1635),皇太极便命多尔衮率军肃清残敌。结果他首遇林丹汗之妻囊囊太后及琐诺木台吉来降,又趁大雾包围林丹汗之子额哲所部,使人劝其归顺,双方盟誓而回。这一次出征,多尔衮不费一刀一枪,出色地完成了皇太极的使命。更具重大意义的是,多尔衮从苏泰太后(林丹汗之妻)那儿得到了遗失二百余年的元朝传国玉玺,其玺“交龙为纽,光气焕烂”,后金得之,使皇太极获得称帝根据及招揽人心的工具。

果然,皇太极闻讯大喜,亲率王公大臣及众福晋等出沈阳迎接凯旋之师,对多尔衮等亦大加褒奖。 皇太极亲征朝鲜,多尔衮也在行伍之中。他率军进攻朝鲜王子、王妃及众大臣所居之江华岛,一方面竭力劝降,一方面“戢其军兵,无得杀戮”。对投降的朝鲜国王“嫔宫以下,颇极礼待”①。这使朝鲜君臣放弃继续抵抗,减少了双方的杀戮。 这两役之后,战局顿时改观,皇太极除去了后顾之忧,便可全力对付明朝。他在天聪十年(1636)改国号为清,年号崇德,南面称帝,与明朝已处在对等地位。多尔衮在这两大战役中所立的战功,也使他的地位继续上升。 正月初一新年庆贺大典时,多尔衮首率诸贝勒向皇太极行礼,这与十二年前的情形相比,可谓天壤之别。当年四月皇太极称帝,论功行封,多尔衮被封为和硕睿亲王,已列六王之第三位,其时年仅二十四岁。

在此之后,多尔衮几次率师攻明,均获辉煌战绩。崇德三年(1638)他被授予“奉命大将军”,统率大军破墙子岭而入,于巨鹿大败明军,明统帅卢象升战死。然后兵分两路,攻打山东、山西,多尔衮所部共取城三十六座,降六座,败敌十七阵,俘获人畜二十五万七千多,还活捉明朝一亲王、一郡王,杀五郡王等,给明朝以沉重打击。班师之后,多尔衮得到了马五匹、银二万两的赏赐②。崇德五年到六年,多尔衮又作为松锦决战的主将之一走上战场。起初,他由于违背皇太极的部署,私遣军士探家而遭到急于破城的皇太极的责罚③,但他仍以郡王的身份继续留在军中,一方面屡次上奏提出作战方略④,一方面率领四旗的护军在锦州到塔山的大路上截杀,并在攻破松山后率军围困锦州,迫使明守将祖大寿率部至多尔衮军前投降。松锦之战后,明朝关外只剩下宁远孤城,清军入关已是时间问题。

多尔衮并不是一介武夫,这点连皇太极也看得很清楚,因此,在更定官制时,便把六部之首的吏部交给他统摄。根据他的举荐,皇太极将希福、范文程、鲍承先、刚林等文臣分别升迁,利用他们的才智治国①。根据他的建议,皇太极又对机构作了重大改革,确定了八衙官制②。此外,文臣武将的袭承升降、甚至管理各部的王公贵胄也要经他之手任命③。在统辖六部的过程中,多尔衮锻炼了自己的行政管理能力,为他后来的摄政准备了条件。

更需注意的是,多尔衮一直秉承其兄皇太极意旨,对加强中央集权发挥了重大作用。崇德元年和二年,皇太极两度打击岳讬,意在压制其父代善正红旗的势力,多尔衮等人揣摸帝意,故意加重议罪④。崇德三年遣人捉拿叛逃之新满洲,代善略有不平,便被多尔衮抓住大做文章,上报皇太极,欲加罪罚⑤。这些举动,正合皇太极心意,他一方面对忠君的兄弟表示赞赏,另一方面又减轻被议者的处罚,以冀感恩于他。通过这一打一拉,来稳固自己的独尊地位。 但是,皇太极并没有料到,多尔衮正利用皇帝的信任,逐渐削弱昔日曾打击他与母亲之人的势力,等待时机,觊觎权柄。 [编辑本段]〖立幼帝·大战山海关〗  不久,这个时机终于来到了。崇德八年(1643)八月九日亥时,皇太极“暴逝”于沈阳清宁宫。由于他的突然死去,未对身后之事作任何安排,所以王公大臣在哀痛背后,正迅速酝酿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

这时候,代善的两红旗势力已经遭到削弱,他本人年过花甲,早已不问朝政。其诸子中最有才干的岳讬和萨哈廉年轻时已过世,剩下硕讬也不为代善所喜,满达海初露头角,还没有什么发言权。第三代的阿达礼和旗主罗洛浑颇不甘为人后,但崇德年间却屡遭皇太极压抑。由此看来,两红旗老的老,小的小,已丧失竞争优势。但以代善的资历、两个红旗的实力,其态度所向却能左右事态的发展。皇太极生前集权的种种努力和满族社会日益的封建化,自然也使皇太极长子豪格参加到竞争中来。从利害关系而论,两黄旗大臣都希望由皇子继位,以继续保持两旗的优越地位。他们认为,豪格军功多,才能较高,天聪六年已晋升为和硕贝勒,崇德元年晋肃亲王,掌户部事,与几位叔辈平起平坐。皇太极在世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大大削弱了各旗的势力,但同时又保持着一定实力,又把正蓝旗夺到自己手中,合三旗的实力远远强于其他旗。因此,这三旗的代表人物必然要拥戴豪格继位。另一个竞争者便是多尔衮。他的文武才能自不必说,身后两白旗和勇猛善战的两个兄弟则是坚强的后盾,而且,正红旗、正蓝旗和正黄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持他,就更使他如虎添翼。还有一个人也不容忽视,他就是镶蓝旗主济尔哈朗。

虽然他不大可能参与竞争,但他的向背却对其他各派系有重大影响,无论他倾向哪一方,都会使力量的天平发生倾斜。

平心而论,皇太极遗留下的空位,只有三个人具备继承的资格:代善、豪格、多尔衮。但实际上竞争最激烈的是后两人。就这两人来说,豪格居长子地位,实力略强,这不仅因为他据有三旗,而且由于代善和济尔哈朗已经感到多尔衮的咄咄逼人,从而准备投豪格的票了。

果然,皇太极死后不久,双方就开始积极活动,进而由幕后转为公开。

两黄旗大臣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等议立豪格,密谋良久,并找到济尔哈朗,谋求他的支持①。而两白旗的阿济格和多铎也找到多尔衮,表示支持他即位,并告诉他不用害怕两黄旗大臣②。双方活动频繁,气氛日益紧张,首先提出立豪格的图尔格下令其亲兵弓上弦、刀出鞘,护住家门,以防万一③。

是年八月十四日,诸王大臣在崇政殿集会,讨论皇位继承问题。这个问题是否能和平解决,直接关系到八旗的安危和清皇朝的未来。两黄旗大臣已经迫不及待,他们一方面派人剑拔弩张,包围了崇政殿;另一方面手扶剑柄,闯入大殿,率先倡言立皇子,但被多尔衮以不合规矩喝退。这时,阿济格和多铎接着出来劝多尔衮即位,但多尔衮观察形势,没有立即答应。多铎转而又提代善为候选人,代善则以“年老体衰”为由力辞,既提出多尔衮,又提出豪格,意见模棱两可。豪格见自己不能顺利被通过,便以退席相威胁。两黄旗大臣也纷纷离座,按剑向前,表示:“如若不立皇帝之子,我们宁可死,从先帝于地下!”代善见有火并之势,连忙退出,阿济格也随他而去。多尔衮见此情形,感到立自己为帝已不可能,迅速提出他的意见,主张立皇太极幼子福临为帝,他自己和济尔哈朗为左右辅政,待其年长后归政。这一建议,大出众人所料。立了皇子,两黄旗大臣的嘴就被堵上了,豪格心中不快,却又说不出口。多尔衮以退为进,自己让了一步,但作为辅政王,也是实际掌权者。济尔哈朗没想到自己也沾了光,当然不会反对。代善只求大局安稳,个人本无争位之念,对此方案也不表示异议。这样,这个妥协方案就为各方所接受了,但由此而形成的新的政治格局却对今后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政局起着巨大影响。①

多尔衮之所以选中福临为帝,曾被某些骚人墨客扯到他与其母庄妃的“风流韵事”上。实际上,多尔衮之所以选中福临,一是由于他年甫六龄,易于控制,而排除了豪格,因而也排除了叶布舒、硕塞诸皇子;二是由于其母永福宫庄妃深得皇太极之宠,地位较高,选其子为帝更易为诸大臣所接受,甚至可以说是符合先帝的心愿。当然,麟趾宫贵妃的名号虽高于庄妃,但她的实际地位并不高,所以她才两岁的幼子博穆博果尔也不可能被选中。同时,辅政王的人选也代表了各方势力的均衡。既然黄、白二旗是主要竞争对手,福临即位便已代表了两黄和正蓝旗的利益,多尔衮出任辅政则是必然之事。

但他一人上台恐怕也得不到对手的同意,所以便拉上济尔哈朗。在对方看来,这是抑制多尔衮的中间派,在多尔衮想来,此人又比较好对付。而对下层臣民而言,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是皇太极晚年最信任、最重用的人,许多政务都由他们二人带头处理,所以对他们出任摄政也并不感意外。

就这样,多尔衮妥善地处理了十分棘手的皇位争夺问题,自己也向权力的顶峰迈进了一步。随后,统治集团处理了反对这种新格局的艾度礼、硕讬、阿达礼、豪格及其下属,稳固了新的统治。多尔衮的这一方案,在客观上避免了八旗内乱,保存了实力,维护了上层统治集团的基本一致。当然,他这一提案,是自己争夺皇位不易得逞之后才提出来的,是在两黄旗大臣“佩剑向前”的逼人形势下提出的中策或下策,而并非是他一开始就高瞻远瞩、具有极广阔的胸襟。

就在八旗贵族因为内部矛盾争吵不休的时候,明朝后院起火。这年十一月,李自成农民军攻破潼关,占领了西安,然后分兵攻打汉中、榆林、甘肃,在年底以前已据有西北全境,以及河南中、西部和湖广的数十府县。另一支农民军在张献忠率领下,转战湘赣鄂数省,亦给明廷以重创。而在关外,多尔衮一待稳固,并于九月派济尔哈朗和阿济格等率军出征,攻克明朝关外据点中后所、前屯卫、中前所,割断宁远与山海关的联系。明朝内外交困,已经无力抵御。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李自成农民军和清军一南一北,都距明朝政治中心北京数百里之遥,究竟谁能逐鹿得手呢?

公元1644 年春,历史的天平开始向农民军倾斜。三月中,农民军便包围了北京城。多尔衮虽然试图与农民军协同作战,但并没有什么结果,直到明朝崇祯帝急诏宁远守将吴三桂回师勤王,才知道一块肥肉已落入他人之口。

但是,历史的偶然性使吴三桂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他在山海关首先接受了李自成的招降,由唐通接管了山海关,然后率兵朝见李自成。但他走到玉田时,得知自己的私人利益遭到损害,便“翻然复走山海关”,击走唐通,背叛了李自成①。至此,历史的天平又开始向清方偏倒。

这时候,清廷已经意识到实现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遗志的时机到了。四月初四日,即吴三桂刚刚叛归山海关之时,内院大学士范文程上书多尔衮,认为“如秦失其鹿,楚汉逐之,是我非与明朝争,实与流寇争也”。主张立即出兵进取中原。他提出,“战必胜,攻必取,贼不如我;顺民心,招百姓,我不如贼”,因此要一改以往的屠戮抢掠政策,“严禁军卒,秋毫无犯”②。即不仅在战略上改变得城不守之策,要入主中原,在战术上也要招揽民心。

多尔衮接受了范文程的建议,并在得到北京为农民军攻破的确报之后,“急聚兵马而行”,与农民军争夺天下!

武力值爆表,多尔衮为何而死?

太后下嫁摄政王一事是否存在,史学界尚有争议。

太后下嫁之说,最早引起史家关注的是明遗民张煌言的十首《建夷宫词》,其中有一首说:“上寿觞为合而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日新仪注,太礼恭逢太后婚”。 主张太后下嫁说的还有其它一些论据:其一,多尔衮尊称为“皇父摄政王”;其二,据蒋良骐《东华录》记载,诏告多尔衮的罪状中,不仅有自称“皇父摄政王”,还有“又亲到皇宫内院”;其三,孝庄遗嘱康熙不要将其与皇太极合葬,是否因下嫁多尔衮而有难言之隐。

但清史大家孟森先生早就撰有《太后下嫁考实》,针对太后下嫁说的各种根据,一一予以驳难 。孟森认为张煌言是故明之臣,对清朝怀有敌意,所作诗句难免有诽谤之词;再者顺治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寓有中国古代国君称老臣为“仲父”、“尚父”之意,周武王也称姜太公为尚父,不足为据,至于所谓到“皇宫内院”,疑多尔衮另有乱宫之举,不见得专指孝庄太后;再者孝庄不愿与皇太极合葬,乃因昭陵已葬有孝端皇后,且皇后不与夫君合葬,这在古代并不乏实例。阎崇年也认为至今还没有见到一条关于“太后下嫁”的史证,此事纯属子虚乌有。

扩展资料:

孝庄文皇后(1613年-1688年),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为“天降贵人”),蒙古科尔沁部(在今通辽)贝勒博尔济吉特·布和之次女,孝端文皇后之侄女,敏惠恭和元妃之妹。

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初八日;天命十年(1625年)嫁给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为侧福晋;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后,受封为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生皇九子福临(顺治帝);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驾崩,顺治帝即位,与其姑孝端文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顺治八年(1651年)上徽号曰昭圣皇太后;康熙帝即位后尊为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崩逝,享年七十五岁;葬昭西陵,上谥,雍正、乾隆累加谥,最终谥号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

参考资料:

孝庄文皇后-百度百科

多尔衮初入中原时,为了稳定京城百姓的情绪用了哪些方法?

顺治七年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行猎时坠马跌伤,医治不得要领,十二月初九日死于喀喇城,享年只有39岁。灵柩运回北京,顺治帝追尊他为义皇帝,庙号成宗。多尔衮的葬礼依照皇帝的规格举行,埋葬在北京东直门外(今新中街三条3号附近)。

政治舞台的幕后,隐藏的是鲜血淋漓的残杀。以权力争夺为中心内容的宫廷矛盾,沉寂数年之后,又以多尔衮之死为突破口,犹如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多尔衮弥留之际,他的同胞兄长阿济格当时在他身边,两人有过密谈。多尔衮刚一断气,阿济格立即派自己统帅的三百骑兵飞驰北京,颇像发动军事的动作。大学士刚林身为多尔衮的心腹,洞悉此中底细,立即上马飞奔进京,布置关闭城门,通知诸王做好防变准备。顺治帝听从王爷们的建议,将三百飞骑收容在押,诔杀殆尽。阿济格随多尔衮的灵柩进京时,立即成了囚犯,被送入监牢幽禁。他在监狱中企图举火,被赐令自尽。这个举动剪除了多尔衮的嫡派势力,清算多尔衮也从此开始。

顺治八年正月,多尔衮的贴身侍卫苏克萨哈向顺治皇帝递上一封检举信,揭发多尔衮生前曾与党羽密谋,企图率两白旗移驻永平(今河北卢龙县),“阴谋篡夺”;又说他偷偷地制成了皇帝登基的龙袍服装,家中收藏着当皇帝用的珠宝。

这时只有13岁的顺治皇帝,第一次亲理朝政。他召集王爷大臣密议,公布郑亲王济尔哈朗等的奏折,抖数多尔衮的罪状,主要是“显有悖逆之心”。少年天子福临向诸位王爷宣告说:“多尔衮谋逆都是事实。”多尔衮被撤去帝号,他的母

亲及妻子的封典全都被削夺了。

当时在北京的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在《鞑靼战纪》中记载说:“顺治帝福临命令毁掉阿玛王(多尔衮)华丽的陵墓,他们把尸体挖出来,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他的雄伟壮丽的陵墓化为尘土。”1943年夏天,盗墓者曾将多尔衮陵墓的正坟挖开,只见地宫中摆放一只三尺多高的蓝花坛子,里面放着两节木炭。当时看管墓地的汪士全向盗墓者解释说:“九王爷身后被论罪,其中的金银圆宝都被掘去,据说坟地遭过九索(挖抄九次)。坛子是骨灰罐,是一个虚惊位(象征性的尸棺)。”彭孙贻笔记中有关焚骨扬灰的说法,当然是可以相信的。

顺治帝仇恨多尔衮福临对多尔衮是仇恨的,其中有多种原因。

多尔衮是想当皇帝的,暂时没当皇帝只是策略而已,这对小皇帝是个寝食不安的威协。顺治五年十一月,他凭借自己的权力,加皇叔父摄政王为皇父摄政王,用皇帝的口气批文降旨。当时人写的《汤若望传》说:“他穿的是皇帝的服装。”顺治七年七月二十五日,他操纵追封自己的生母、努尔哈赤的大妃纳喇氏为太皇太后,他自己完全以皇帝的面目出现。顺治十二年,福临对诸王大臣回忆当时的事说:“那时墨尔根王摄政,朕只是拱手做点祭祀的事,凡是国家的大事,朕都不能参与,也没有人向朕报告。”多尔衮一旦机会得手,亲自登上皇帝宝座,没有任何理由排除这种可能。

逮杀豪格后强占他的妻子,是多尔衮引起福临愤怒的一个焦点。顺治元年四月,以往支持豪格的正黄旗头子何洛会,向多尔衮告发豪格图谋不轨,说豪格后悔当初在继位大事上有失谋算。其中有一句侵犯多尔衮的话说:“我豪格恨不得扯撕他们的脖子。”多尔衮以“诸将请杀虎口王(豪格)”为理由,企图谋杀豪格,由于他的同胞弟弟顺治小皇帝哭泣不食,才得以免死。顺治五年,反对毫格的人建议将毫格处死,多尔衮装说:“如此处分,实在不忍!”便将豪格幽禁起来,等于判了无期徒刑。数月后,豪格就不明不白地死在狱中。顺治七年正月,多尔衮强迫豪格的福晋(妻子)博尔济锦氏做自己的妃子,又害怕此事贻笑后人,秘密布置大学士刚林在史档中不要留下任何痕迹。

娶皇嫂孝庄皇后,是福临痛恨多尔衮的难言之衷。孝庄皇后是皇太极的妃子、顺治皇帝的生母,蒙古人,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叫布木布泰。

多尔衮是个好色之徒,他一共娶了多少个王妃妻妾,没有史籍能够说得清楚。他的原配福晋博尔济锦氏刚刚去世,很快就强占侄儿豪格之妻为妾,后来屡在朝鲜境内选美,又在八旗区域搜娇,至于汉家小娘更是任他随意糟蹋。他不放过寡居深宫的皇嫂孝庄太后,便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乾隆四十三年,弘历阅看实录,以为多尔衮“定国开基,以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明示平反昭雪,还其原爵,成为清代八家铁帽子王之一。从清廷爱新觉罗氏家族看,多尔衮是大清帝国的实际创建者,乾隆帝为他重新作出评价,是件非常正常的事。但乾隆多心,避免日后惹起宫廷是非,上谕中说:“为后世征信计,将从前关于此事之上谕,均不得载入国史。”于是有关多尔衮的档案概行销毁,以至《八旗通志》中的多尔衮传,记他死后的事也只寥寥数笔,后人很难弄清多尔衮死后遭到清算之事的本来面目。

多尔衮得祸的原因,史书归罪为他想当皇帝。乾隆帝以为,这是“诬为叛逆”。他明白,中国历史上那些当了皇帝的人,包括他的父亲雍正帝在内,在他们没有当皇帝之前,有谁没有想当皇帝的念头和动作?想当皇帝的人,为什么当了皇帝就没有罪,没有当上皇帝就有罪呢?问题就在于做皇帝的怎样对待反对派。彭孙贻以为,多尔衮“初称摄政,次称皇父,继而称圣旨”,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是没有称谓的皇帝。但多尔衮 “无成谋,拥戴者駸駸,骑虎难下。”这是认为,多尔衮不是毁于政敌,而是拥戴者拍马招摇所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存有一件当年审问多尔衮心腹刚林的档案,其中说:“刚林昼夜不断往默尔根王处阿谀奉迎”。多尔衮死后,他在以往的一片“皇父之恩浩荡”的呼声中败下阵来。对于反对派,如果多尔衮能像李世民收用魏徵那样,那就称得上胸有成谋了。或者退一步说,他生前能在反对派的挑剔监视下,严于律己,谨慎从事,与朝廷大臣之间的距离不要拉得太远,反对他的人就不会那样蜂拥而上,以至于让他死无葬身之地,造成全局的败亡。

回答者: summer__boy - 魔法师 四级 5-13 21:04

是纵欲而死的,是真的

回答者:paulmiahamm - 试用期 一级 5-13 21:57

建议你去看中央10台“百家讲坛”节目,现在在放“正说多尔衮”,共20讲。平时12点20分开始,双休日12点45分(有时有变动)开始,一讲45分钟。

回答者:玖盅酒 - 试用期 一级 5-14 07:45

顺治七年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行猎时坠马跌伤,医治不得要领,39岁死.

回答者:民主自由平等 - 经理 四级 5-15 10:20

写这么长都没有用.人家就问是怎么死的.

我很肯定的告诉你多尔衮是自然死的.没有被人害.他死后顺治就继承王位.

另一个可能也是老死的,要不就是病死的.

回答者:hegq - 高级经理 七级 5-15 14:49

摄政王多尔衮和大学士范文程,两人计议良久,多尔衮性急,忍不住问道:"范先生法子想好了吗?"那范文程皱着眉,又停了半晌,忽起身向边厅里去,将刚林、金之俊拉来,授意刚、金二人。金之俊职掌礼部,熟谙仪注,便靠近多尔衮,附耳细语一番。摄政王闻言大喜,向三人拱手道:"全仗诸位费心。"三人齐声道:"敢不效力。"次日,即由金之俊主稿,推范老先生递上一份自古罕见的奏议,内称"皇父摄政王新赋悼亡,皇太后又独居寡偶,秋宫寂寂,非我皇上以孝治天下之道。依臣等愚见,宜请皇父皇母合宫同居,以尽皇上孝思,伏维皇上圣鉴"云云。此本一上,奉批王大臣等议复。郑亲王济尔哈朗等向知多尔衮厉害,不敢不随声附和,复命礼部查明典礼,由金之俊独奏一本,援引比附,说得尽善尽美,便于顺治六年冬月,由内阁颁发一道上谕,略云:

顺治帝敕谕

朕以冲令践祚,抚有华夷,内赖皇母皇太后之教育,外赖皇父摄政王之扶持,仰承大统,幸免失坠。今皇母皇太后独居无偶,寂寂寡欢,皇父摄政王又赋悼亡,朕躬实深叹疚,请王大臣合词吁请,佥谓父母不宜异居,宜同宫以便定省,斟情酌理,具合朕心。爰择于本年某月某日,恭行皇父母大婚典礼,谨请合宫同居,着礼部恪恭将事,毋负朕以孝治天下之意。钦此。

这道上谕颁下,家家传诵,个个议论。当下,礼部早议定太后下嫁的礼节,派定和硕亲王充钦派大婚正使,饶余亲王充大婚副使,先拣定下聘吉日,正副使、摄政王到午门外行纳彩礼。礼单上写着:文马二十匹、甲胄二十副、缎二百匹、布四百匹、黄金四百两、银两万两、金茶具两副、银茶具四副、银盆四只、关马四十匹、驼甲四十副。礼物陈列在太和殿,在乾清殿赐摄政王筵宴。宴毕,到寿宁宫行三跪九叩首谢礼。到了大婚这一天,摄政王排齐全副执事,从大清门直到寿宁门,沿路铺着黄沙。摄政王坐在金辇内,后面六百御林军,个个掮着豹尾枪、仪刀、弓、矢,骑在马上,耀武扬威;后面竖着一面黄龙大纛,慢慢地走进宫。宫里一班福晋、贝勒、贝子、夫人、内务大臣、命妇等,都按品大装,请皇太后端坐在金辇里。摄政王金辇一到,鼓乐喧天,炮声震地。摄政王和太后便行了大婚礼。到了合卺的时候,又行了合卺礼,吃了合卺酒,便送入洞房。第二天,顺治皇帝登太和殿,百官上表庆贺,皇帝降旨,称睿亲王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每日早朝,皇父摄政王坐在皇帝右面,同受百官跪拜。当下,内阁复特颁恩诏,大赦天下,京内外各官加级,免各省钱粮一年。太后与摄政王倍加恩爱,不必细说。只是摄政王虽娶太后,心中尚忆念侄妇,未免问寒送暖。嗣经太后得知,严加盘诘,摄政王无可隐讳,再三恳求,始由太后特恩,许为侧福晋。顺治七年春月,摄政王复立肃王福晋博尔济吉特氏为妃,百官仍相率趋贺。多尔衮既娶了太后,又娶了肃王福晋,真是一箭双雕,格外称心。是年十一月,多尔衮往喀喇城围猎,忽得了喀血症,起初还免强支持,后来精神恍惚,不久就薨然而逝。讣闻至北京,顺治帝辍朝震悼。越数日,摄政王柩车发回,帝率诸王大臣缟服出迎,奠爵举哀,命照帝制丧葬。帝还宫,令议政诸王,会议睿亲王承袭事。是时,已值残腊,王大臣照例封印,暂从搁置。至顺治八年正月,始议定睿

《皇父摄政王以疾上宾哀诏》

王袭爵,归长子多尔博承受。真是人在势在,人亡势亡。多尔衮在日,势焰熏天,免不得有饮恨的王大臣,正思乘间报复。适值顺治帝亲政,下诏求言,王大臣遂上折探试,隐隐涉及摄政王故事,先劾内大臣何洛会党附睿王,其弟胡锡知其兄逆谋,不自举首,应加极刑。得旨,何洛会及弟胡锡着即凌迟处死。此时,顺治帝已十五龄,窥破宫中暧昧,亦怀隐恨,欲于亲政后加罪泄愤,巧值王大臣攻讦何洛会,便下旨如议。王大臣得了此旨,已知顺治帝隐衷,索性推郑亲王列了首衔,追劾睿王多尔衮罪状,讦他种种骄僭,种种悖逆,并将他逼死豪格、诱纳侄妇等事一一列入,又贿嘱他旧属苏克萨哈、詹岱、穆济伦出首伊主私制帝服、藏匿御用珠宝等情。顺治帝不见犹可,见了如此奏章,便雷霆,赫然下谕道:

据郑亲王济尔哈朗等奏,朕遂命在朝大臣,详细会议,众论佥同,谓宜追治多尔衮罪,而伊属下苏克萨哈、詹岱、穆济伦又首伊主在日私制帝服、藏匿御用珠宝,曾同何洛会、吴拜、苏拜、罗什、博尔惠密议,欲带伊两旗移驻永平府;又首言何洛会曾遇肃亲王诸子,肆行骂詈。朕闻之,即令诸王大臣详鞫皆实。除将何洛会正法外,多尔衮逆谋果真,神人共愤,谨告天地太庙社稷,将伊母子并妻所得封典,悉行追夺,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在明朝末年的乱世之中,随着北京城被大顺起义军所攻破,这座皇都便开始了其悲惨的遭遇。虽然在刚刚入城的时候,李自成的军队还能保持良好的纪律,但是由于李自成本人对于自己的将领缺乏有效管理,以你次不久之后大顺将士们便开始在北京城内烧杀劫掠,给城中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闯王李自成

在这样的情况下,北京城的百姓对于任何新的打算接管这座城市的人都有着十分强烈的警惕心理。而之后接管北京城的又是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这位满族领导者刚刚出现的时候也让北京城中的百姓十分疑惑,因为他们本来认为将要接管北京城的是吴三桂。

而多尔衮的突如其来让北京城陷入了一种莫名的恐慌,不过这位满族统治者倒是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他的所作所为很快就赢得了北京城中百姓和官员士大夫阶级的认可,那么这些努力具体包含了什么呢?

多尔衮剧照

清军的严格管理

在明朝末年的时候,由于中江南士人当道,因此最后在搜集军饷的过程中,江北地区的百姓承担了更多的赋税负担,这让包括京畿地区在内的百姓们对于明王朝的统治怨声载道,这也是这些地区爆发出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明末百姓生活困苦

明末文官形象

与此同时北京城内的守军大多都是由游手好闲的闲散人士组成,他们不但没有战斗力,在平日里还会对京城中的百姓形成骚扰,这让明王朝的形象进一步恶化。因此在李自成的大顺军队刚刚进入北京城的时候,城中的百姓大多是欢欣鼓舞的,他们期盼着这位新的统治者能够带领他们走出困境。

但是李自成糟糕的行政能力让他无法对自己的部下进行有效的管理,在进入北京城之后不久,他的士兵就开始劫掠百姓,他们不但抢夺财物,还强抢民女,这让群众迅速走向了他们的对立面。李自成也知道自己已经无法在北京立足,便在清军攻来之前离开了北京城。在他们撤退的时候,有不少京城百姓甚至自发组织起来截杀那些落单的大顺士兵,由此可见百姓对于他们的愤恨。

大顺领导者李自成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明朝末年,北京百姓的生活情况也十分糟糕,尤其是在经历了大顺的统治之后他们对于新的统治者一直抱有十分谨慎的态度,这也就给多尔衮的入京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不过在多尔衮决定兴兵南下的时候,其部下的汉人大臣洪承畴等人就已经对其提出了劝诫,他们指出清军以往都是以劫掠中原地区的财物为目的,而此次则是抱有统治中原的打算,如果想要达成这个目的,那么就必须要将清军塑造成一支有纪律的队伍,不能抢夺百姓的财物,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

洪承畴画像

于是多尔衮在起兵的时候就立下了严格的规矩,要求不得伤害百姓的性命,如果有人对百姓进行了侵犯,那么就会被直接处斩,其财产也会被没收。与此同时他还让范文程等人起草了面向汉人百姓的布告,表明自己的态度:

义兵之来,为尔等复君父仇,非敌百姓也,今所诛者,惟闯贼。官来归者,复其官;民来归者,复其业。必不尔害。

在这样的宣传下,满族骑兵之前给汉族百姓留下的凶恶形象得到了一定的缓解。而在进入北京城之后,清军也做到了对城内的百姓秋毫无犯,这让刚刚经历李自成统治的百姓们感到十分欣慰,对于清的统治也变得没有那么抵触了。

多尔衮对于士大夫阶级的拉拢

在稳定了百姓的情绪之后,多尔衮在进京之后还需要确立自己的统治者地位。由于他的目标是建立起一个中原,因此其必须得到儒生们的帮助,而其中明朝遗留下来的大臣是否支持自己就成为了十分重要的问题。

而多尔衮和李自成不同,其对于明朝的老臣们十分敬重,这让这些大臣们愿意为他效力。而多尔衮也知道有些大臣出于臣子之节和民族之义不愿意为清效力,为了拉拢这些大臣,多尔衮便开始致力于完善自己以及清的政治形象,在这个过程中,其对于老臣李明睿的拉拢便十分具有代表性。

崇祯自缢处

在多尔衮召见李明睿的时候,这位老臣在一开始是拒绝出仕的,但是多尔衮却提出其希望能够为崇祯皇帝举办一场正式的葬礼,但是如果没有像他这样的文人帮助就会遭遇不小的麻烦:

尔朝皇帝尚未收敛,明日即欲令京城官民人等哭临,无神主,何以哭临?无谥号,何以题神主?

李明睿在听到多尔衮的这番话之后感激涕零,决定为清效力,而之后多尔衮又让范文程为自己起草诏书,表达了对于崇祯帝的怀念。由于李自成的糟糕表现,当时北京城的百姓又开始怀念明朝的统治,多尔衮的这个做法无疑能够帮助他进一步赢得北京城中百姓的支持。而且多尔衮对于明王朝的纪念,能够让其更加符合儒家思想下的明君形象,这也让他获得了士大夫阶级的普遍支持。

清朝入关时的皇帝顺治

在明朝末年的时候,虽然辽东问题一直是明王朝的心腹大患,但是其深入到内地的次数十分有限,北京城的百姓对于满族骑兵的残暴也没有直接的感受,因此在清军入城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强烈的民族对立情绪,这是多尔衮能够稳定其在北京统治地位的先决条件。

而他也深知北京城的百姓刚刚经历过农民起义军的洗劫,因此对于自己部下的将士进行了严格的统治,基本做到了对城中百姓秋毫无犯,与大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是北京百姓服从其统治的根本原因。

多尔衮雕像

而多尔衮对于崇祯以及明王朝的重视则塑造出了其仁德的一面,这让其收获了一众明朝老臣的支持,在他们归附之后,汉人士大夫阶级也开始接受清朝的统治。多尔衮起用他们组建了清朝北京的雏形,这对于清王朝的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