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人教版)

2.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图形变换之欣赏设计》教案及教学反思

3.向综合课程迈进——“图形的平移”课后反思

4.五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运动》教案

5.初三数学上册教案

6.小学阶段在二、五年级学习“平移和旋转”知识的衔接点在哪里?教案设计

7.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五篇

8.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移和旋转》的教材分析

平移教案四年级下册人教版_平移教案

 为了顺利的开展教学工作,老师们在上课前通常会准备教案,那么初中数学的教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2022初中数学教案设计万能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2初中数学教案设计万能模板(一)

 一、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二、重点、难点

 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2.难点: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三、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一本笔记本1.2元。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

 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1.2x=6;

 因为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

 2、新授

 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再作讲评)

 算术法:(328-64)÷44=264÷44=6(辆)

 列方程:设需要租用x辆客车,可得:

 44x+64=328(1)

 解这个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结果。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试试看?

 问题2:在课外活动中,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通过分析,列出方程:13+x=(45+x)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

 把x=3代人方程(2),左边=13+3=16,右边=(45+3)=×48=16,

 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3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这种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方程的解,这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可以据此检验一下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

 问:若把例2中的“三分之一”改为“二分之一”,那么答案是多少?动手试一试,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

 同样,用检验的方法也很难得到方程的解,因为这里x的值很大。另外,有的方程的解不一定是整数,该从何试起?如何试验根本无法人手,又该怎么办?

 3、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3页练习1、2。

 4、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5、作业

 教科书第3页,习题6.1第1、3题。

2022初中数学教案设计万能模板(二)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2、理解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和相关的性质。

 3、弄清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4、掌握直线的平移法则简单应用。

 5、能应用本章的基础知识熟练地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构建比较系统的函数知识体系。

 难点:对直线的平移法则的理解,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三、教学过程:

 1、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一次函数:一般地,若y=kx+b(其中k,b为常数且k≠0),那么y是一次函数。

 正比例函数:对于 y=kx+b,当b=0, k≠0时,有y=kx,此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k为正比例系数。

 2、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1)从解析式看:y=kx+b(k≠0,b是常数)是一次函数;而y=kx(k≠0,b=0)是正比例函数,显然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一次函数是正比例函数的推广。

 (2)从图象看: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而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过点(0,b)且与y=kx平行的一条直线。

 基础训练:

 1、写出一个图象经过点(1,— 3)的函数解析式为:

 2、直线y=—2X—2不经过第 象限,y随x的增大而:

 3、如果P(2,k)在直线y=2x+2上,那么点P到x轴的距离是:

 4、已知正比例函数 y =(3k—1)x,若y随x的增大而增大,则k是:

 5、过点(0,2)且与直线y=3x平行的直线是:

 6、若正比例函数y =(1—2m)x 的图像过点A(x1,y1)和点B(x2,y2)当x1y2,则m的取值范围是:

 7、若y—2与x—2成正比例,当x=—2时,y=4,则x= 时,y = —4。

 8、直线y=— 5x+b与直线y=x—3都交y轴上同一点,则b的值为 。

 9、已知圆O的半径为1,过点A(2,0)的直线切圆O于点B,交y轴于点C。

 (1)求线段AB的长。

 (2)求直线AC的解析式。

2022初中数学教案设计万能模板(三)

  一、教材内容

 xx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4页例1、例2。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负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出示)。

 ①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1.8千克。

 ④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3)展示交流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试一试

 请你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反意义的量。

 写完后,交流、检查。

 3.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1)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教学例2。)

 (2)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①同桌交流。

 ②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这样的正、负数能写完吗?(板书:……)

 强调指出:像过去我们熟悉的这些整数、小数、分数等都是正数,也叫正整数、正小数、正分数;在它们的前面添上负号,就成了负整数、负小数、负分数,统称负数。

 4.练一练

 读一读,填一填。

 5.出示课题

 同学们,想一想,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认识了哪位新朋友?你能为今天的数学课定一个课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选择板书课题:认识负数。

2022初中数学教案设计万能模板(四)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进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加强学生的类比的思想方法;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认识数学是根据实际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新闻链接:x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

 得到方程:80a+150b=902880、

 2、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902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做一做:

 (1)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①小明去看望奶奶,买了5kg苹果和3kg梨共花去23元,分别求苹果和梨的单价、设苹果的单价x元/kg,梨的单价y元/kg;

 ②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轿车行驶2时的路程比一辆卡车行驶3时的路程还多20千米,如果设轿车的速度是a千米/小时,卡车的速度是b千米/小时,可得方程:

 (2)课本P80练习2、判定哪些式子是二元一次方程方程。

 合作学习:

 活动背景爱心满人间——记求是中学“关爱老人”志愿者活动。

 问题:参加活动的36名志愿者,分为劳动组和文艺组,其中劳动组每组3人,文艺组每组6人、团支书拟安排8个劳动组,2个文艺组,单从人数上考虑,此方案是否可行?为什么?把x=8,y=2代入二元一次方程3x+6y=36,看看左右两边有没有相等?由学生检验得出代入方程后,能使方程两边相等、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并提出注意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书写方法。

 3、合作学习:

 给定方程x+2y=8,男同学给出y(x取绝对值小于10的整数)的值,女同学马上给出对应的x的值;接下来男女同学互换、(比一比哪位同学反应快)请算的最快最准确的同学讲他的计算方法、提问:给出x的值,计算y的值时,y的系数为多少时,计算y最为简便?

 出示例题:已知二元一次方程x+2y=8。

 (1)用关于y的代数式表示x;

 (2)用关于x的代数式表示y;

 (3)求当x=2,0,—3时,对应的y的值,并写出方程x+2y=8的三个解。

 (当用含x的一次式来表示y后,再请同学做游戏,让同学体会一下计算的速度是否要快)

 4、课堂练习:

 (1)已知:5xm—2yn=4是二元一次方程,则m+n=;

 (2)二元一次方程2x—y=3中,方程可变形为y=当x=2时,y=;

 5、你能解决吗?

 小红到邮局给远在农村的爷爷寄挂号信,需要邮资3元8角、小红有票额为6角和8角的邮票若干张,问各需要多少张这两种面额的邮票?说说你的方案。

 6、课堂小结:

 (1)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注意书写格式);

 (2)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定性和相关性;

 (3)会把二元一次方程化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7、布置作业:

 略。

2022初中数学教案设计万能模板(五)

  教学目标:

 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三、知识结构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四、教法建议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能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公式与代数式的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利用数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已知的公式推导新公式的能力。

 (三)教育渗透点

 数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生产实践。

 (四)美育渗透点

 数学公式是用简洁的数学形式来阐明自然规定,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了色彩斑斓的多种数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公式的简洁美。

 二、学法引导

 1、数学方法:引导发现法,以复习提问小学里学过的公式为基础、突破难点。

 2、学生学法:观察→分析→推导→计算。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利用旧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的计算公式。

 2、难点:同重点。

 3、疑点:把要求的图形如何分解成已经熟悉的图形的和或差。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者投影显示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完成例1解答;教者启发学生求图形的面积,师生总结求图形面积的公式。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代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有很多应用,公式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在小学里学过许多公式,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公式,教法说明,让学生一开始就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后面利用公式计算感到不生疏。

 在学生说出几个公式后,师提出本节课我们应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研究如何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公式

 师:小学里学过哪些面积公式?

 板书:S=ah

 (出示投影1)解释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

 教法说明让学生感知用割补法求图形的面积。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人教版)

  大班体育活动:走大鞋

 设计意图幼儿对大鞋很感兴趣,也有穿爸爸妈妈的大鞋踢踏踢踏的经历,但对于两人或三人同时穿同一双大鞋一起走路会怎么样?幼儿很想亲身体会一下,因此我设计了走大鞋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尝试两人、三人合作平移走“大鞋”,发展幼儿平衡能力及互相协作的精神。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小组循环的“大鞋”游戏,充分体验合作运动的愉悦。

 活动准备

 用木版和宽牛筋自制的“大鞋”若干双,可供两至三个幼儿一起玩,大鞋上分别写有数字1、2。

 活动过程

 1、热身运动,活动活动筋骨。

 2、两人合作“走大鞋”。

 第一次尝试

 (1)幼儿自由组合,两人一组分别选择一双“大鞋”进行合作“走大鞋”的尝试。

 (2)教师巡视观察,注意发现幼儿在尝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两人迈步不协调,步速不一致等,并引导幼儿积极探索。

 (3)请幼儿说说自己走得怎样?如何才能走得更好?可以用动作配合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做法。

 (4)师幼共同总结“走大鞋”的好方法,即动作要领:后一名小朋友扶着前一名小朋友的肩膀;走的时候先出有数字1的鞋,再出有数字2的鞋,同时两人一起喊“1、2,1、2,……”的号子。这样就不会摔倒,两人才能协调一致地向前走。

 第二次玩“走大鞋“的游戏

 (1)在《踏浪》乐声的伴奏下,幼儿再次玩“走大鞋”的游戏。

 (2)教师进行个别指导与帮助。

 (3)请合作走大鞋成功的幼儿展示,并鼓励幼儿进行创新。

 3、三人合作走大鞋

 品尝到成功滋味的、身体平衡能力较强的三名幼儿自由组合走大鞋,方法同两人走,只是难度有所增加,三人必须密切配合、步调一致才能走好。

 4、放松运动

 幼儿小手捶捶肩、捶捶背、捶捶腿,使身体放松。

 活动延伸:

 1、将幼儿按人数分为两组进行pk赛。

 2、两名或三名幼儿跨越障碍走大鞋也可作为亲子游戏(母子、父子或三口之家)进行。

 活动反思:

 孩子们在活动中,走得很认真,玩的很开心。游戏提高了幼儿的平衡能力,使幼儿体会到了合作运动的愉悦,也增进了他们之间的感情。

大班体育游戏:乌龟搬家乐翻天

 一、活动目标1.在情境中尝试用匍匐爬行的方式爬过障碍物,提高匍匐爬的能力。

 2.积极地参加活动并在乌龟搬家的的活动中感受爬行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匍匐爬得动作要领,在爬行过程中不碰响小铃铛。

 2.教学难点:尝试带物匍匐爬行,并在过程中勇于探索不轻言放弃。

 三、活动准备

 1.大积木若干。

 2.三根橡皮筋并穿有小铃铛。

 3.椅子六把

 4.红黄两色即时贴标记

 四、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T:“立正,你们都是神气的小乌龟,快跟着妈妈一起跑一跑,锻炼一下身体吧!”(妈妈带着乌龟宝宝跑步进场)

 2.队列练习

 T:“立正,向右看齐,立正,稍息,立正。”

 T:“孩子们你们可真是神气勇敢的小乌龟啊!你们能帮妈妈实现一个很难实现的愿望吗?”

 (二)分层活动

 1.教师创设情境:孩子们对面可真漂亮啊!妈妈真想住到在有花有树的环境里哦!可是要把家搬到对面我们就要爬过这些铁丝网。如果碰到了铁丝网,小铃铛就会响起来。到时候任务就失败了,我的愿望就再也实现不了了。”

 2.幼儿尝试爬过铁丝网

 (1)T:“看这里就有一条铁丝网,请你们来试一试,看看怎么样才能不碰响小铃铛,又能安全的爬过去呢?”

 (2)幼儿尝试,教师在旁观察指导。

 T:“孩子们,成功了吗?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样安全的爬过去,没有碰响小铃铛的。”(身体尽量贴着地面、头不要抬得太高)

 T:“你能为我们演示一下吗?”教师在幼儿演示的时候将匍匐前进的动作要领讲解一下。(身体怎么样,头怎么样,能不能抬得很高,手要怎么动)

 (3)教师归纳总结

 T:“原来他在爬的时候用到了我们身体的一个特殊的部位——手肘。(教师介绍手肘)这就是我们的手肘,我们在爬的时候手肘紧贴地面,通过手肘一前一后的移动,来带动我们身体前进。”

 T:“孩子们我把安全过铁网的要领编了一首儿歌,你们想听吗?匍匐爬很简单,记住四点准没错。身体贴地面,头要侧一侧。手肘带动身体爬一爬,最后不要忘记*也放低。安全过铁网,本领练得好。”

 T:“孩子们,我们也来用这个方法试一试好吗?”

 T:“这次你们都成功了吗?”(如果还有不成功的询问他们为什么不成功,并请大家一起想办法找出原因。如投没有低下、*撅得太高了)

 T:“那刚才还有个小朋友没有成功,请你们帮他找找原因。为什么他没有成功。”(请没有成功的孩子演示,请其他孩子找出他没有成功的原因。”

  大班体育游戏《谁的本领大》

 活动目标:1、让幼儿初步掌握肩上挥臂投准的基本方法,锻炼其手臂力量。

 2、激发幼儿对投掷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勇于尝试的精神。

 3、调动幼儿在体育游戏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幼儿的目测力和动作的准确性。

 活动准备:录音机、磁带、投掷物、标靶若干、场地布置如图。

 活动过程:一、开始部分。

 1、教师带领幼儿进入活动场地,排成四路纵队。

 2、准备操练习:要求幼儿能与音乐节奏合拍、有力、到位、有精神。

 二、基本部分。

 1、投远活动。

 ①幼儿自由玩纸飞机,让幼儿尝试投远的方法。

 ②请幼儿说说、做做,怎样使纸飞机飞得远。

 ③在幼儿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讲解动作要领并示范:手臂弯曲在肩上,两脚前后分开放,身体后仰,用力蹬地头向前方。

 ④幼儿集体徒手练习3—5次,教师注意观察加强个别指导。

 ⑤请幼儿按的投掷方法练习投纸飞机。

 2、投准活动。

 ①教师启发谈话:小朋友学会了正确的投掷方法,那么怎样能投得准呢?

 让幼儿到师生共同布置的

  大班体育游戏活动:我要当刘翔

 活动目标:1、在活动中练习跳的动作和协调能力,并学会跨过高40厘米的障碍物。

 2、积极参加玩盒子的活动,大胆创造玩盒子的新方法,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准备:

 每人一个鞋盒、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一、《快乐崇拜》音乐让幼儿进行准备活动。

 二、出示盒子引出课题。

 (1)这只盒子想和我们小朋友做游戏,看看哪一位小朋友能想出更多更好玩的办法。

 (2)幼儿自由玩,教师在活动中观察幼儿玩法,抓住一些新颖的玩法,让全体幼儿跟学。

 (背盒子走、夹盒子蹦、头顶盒子、传递、移动盒子等等)

 (3)提醒幼儿除一个人玩,还可以和同伴一起玩。让幼儿想出更多的玩法。初步尝试同伴合作的愉快。

 (把几个盒子横放或几个盒子放各种图形让幼儿蹦跳“格子”)

 (3)今天我学习以个新本领:学会跨过高40厘米的障碍物。教师讲解规则,并做好示范。幼儿自由尝试练习,请跨的好的幼儿示范。

 (4)进行小组比赛,讲解比赛规则:5人一组,分四组,根据标志小组合作将鞋盒摆放在固定的位置,摆放好后听老师口令,每位选手连续跨过5个障碍物后,从旁边跑回拍下以为幼儿的手,继续游戏,哪组先完成就获胜。(为激发幼儿比赛兴趣:可用语言:想不想得第一?想不想超过刘翔?为自己助威_____加油,加油)

 3、结束部分:在音乐的伴奏下,师生拿起盒子做放松运动,结束活动。

大班体育游戏活动:走步游戏

 主要可练习的动作例如:全脚掌着地走、前脚掌走、脚跟走、交叉走、高抬腿走、后踢步走、弹簧步走、轻轻的走、跨步走、顶脚走、闭目行走、屈体向前(后)走、半蹲走、全蹲走、后退走、侧身并步走、变向行走、结合上肢及躯体动作的行走、持物走、推拉物品走、踩高跷走、双人及多人协同走等方式。

 走步游戏例如:

 听我指挥;我要慢慢长大;看谁做的像;写个字你认认;跨下抓棒;大家一起来帮忙;踩石过河;踩着高跷晃悠悠;掉不下来;闭着眼睛找一找;绳子上的舞蹈;椅子上的行动;小猪别跑;三打“白骨精”;二人三足走;朋友总是在一起。

 各年龄段教学内容要求:

 小小班:边走边从低矮的障碍物(如绳子、积木等)上跨过;

 一个跟着一个走;

 听信号向指定方向走等。

 小班:在指定范围内四散走;

 模仿各种动物或人物走的姿势;短途远足等。

 中班:听信号有节奏地走;

 用脚尖走、蹲着走;高举手臂走;

 在物与物之间或平衡板上走;

 倒退步走、上下坡走等。

 大班:一对一整齐地走;听信号变速或变换方向走;

 较长距离的远足等。

  大班体育游戏活动:小小旅行家

 活动目标:

 1.尝试进行走、跑、跨、跳、钻、爬等动作进行旅行,动作灵敏,有一定耐力。

 2.在旅行活动中,能探索发现旅游线路,有勇敢向前的精神。

 活动准备:

 1.场地准备。

 2.探索路线图每组一张。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尝试在旅游过程中,运用多种动作进行,探索正确的行进路线。

 2.教学难点:听信号向指定方向走、跑,如向左、右、前、后。

 活动过程:

 1.听信号走。

 ——练习一路纵队走,要求一个跟着一个,保持一定间距地走。

 ——听信号向指定方向走、跑,如向左、右、前、后。

 2.探索旅行线路。

 ——请幼儿自由观察场地上的游戏材料,启发幼儿可以怎么玩。

 ——出示图示,了解正确的旅游线路。

 ——说说自己发现的旅游路线。

 ——归纳旅游路线:走过“独木桥”一跨跳过“小河”一钻过“山洞”一爬过“山坡”一穿过“树林”一到达目的地。

 ——幼儿自由探索、练习,教师巡回观察与指导。

 ——幼儿讲述探索的方法并示范。

  大班体育游戏活动:小红帽

 设计意图

 从幼儿的实际出发,抓住幼儿爱玩游戏的兴趣特点,设计了此次活动——小红帽。活动情节贯穿游戏的始终,促使幼儿积极的参与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幼儿从高处往下跳、钻、爬、跑的能力及以培养幼儿勇敢克服困难的品质。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积极地参与活动,并感受游戏带来的乐趣。

 2、通过活动培养幼儿从高处往下跳、钻、爬、跑的能力。

 3、培养幼儿勇敢克服困难的品质。

 重点:幼儿学习从20—25厘米高的地方双脚并列地往下跳。

 难点:掌握双脚落地时的屈膝缓冲。

 准备:橡皮筋、海绵垫子、各种颜色的筐、各种颜色的小花、手鼓、小红帽、塑料块

 活动设计:

 由木偶剧《小红帽》引入游戏,先给小朋友戴上小红帽,使幼儿进入情景中。随着歌曲《小红帽》的音乐,做热身动作。基本动作练习——学习从高处往下跳,教师讲解,指导幼儿练习。最后带幼儿进入游戏环节。

 活动过程

 (一)进场

 1、我们看了木偶剧——小红帽,你喜欢小红帽吗?那么今天我们来做游戏,老师来当小红帽的妈妈,小朋友就是小红帽。

 2、这是我们的家,快快进来,妈妈要给小红帽带上漂亮的红帽子。(给幼儿带上小红帽)

  大班体能游戏活动:赤足乐

设计意图:

 当前,城市中幼儿的生活环境,遏制了幼儿好玩的天性,精巧的玩具、电视“保姆”等满足不了幼儿发展的需求。幼儿好奇心强,赤足玩耍会感到稀奇、轻松、愉快,而且赤足有利于踝关节的活动和发展脚趾的灵活性,锻炼其柔韧性,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并有助于改善大脑皮质功能,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我根据幼儿的天性和发展需求,利用废旧物品和天然材料,设计了这个赤足活动。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脚部肌肉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2、体验赤足活动的乐趣。

 3、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4、培养幼儿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活动准备:

 1、活动场地内塑料玩具、石头、沙包、纸团、积木铺满地。、

 2、有塑料玩具、石头、沙包、纸团、积木标识的塑料篮子各一,垃圾筐四个,充气气球和报纸若干。

 3、幼儿头戴小丑,老师扮演小丑妈妈。

 4、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准备活动

 师:小丑娃娃们,今天妈妈要带你们到一个地方去做一件事情,你们愿意去吗?我们出发吧!

 音乐声中,孩子们跟着妈妈做走、跑、跳等基本动作到达目的地。

  大班体育游戏活动:《有趣的绳子》

 有趣的绳子

 威信一幼(陈莉)

 活动名称:大班体育活动《有趣的绳子》、

 活动目标:

 1、有用绳子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能创造性地探索绳子的多种玩法,有初步的求异求新意识。

 2、有与同伴互相合作玩耍的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3、培养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

 4、培养幼儿关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活动准备:幼儿跳绳每人一根,各种玩具动物若干,音乐带,贴地彩纸。

 场景设置:设置一条5米宽的河流。

 活动过程:

 1、幼儿随着老师在音乐声中轻松进入活动室。

 2、准备活动:幼儿跟着教师在音乐声中轻松运动。

 3、适时集中幼儿,教师出示跳绳,启发小朋友想一想:跳绳除了可以跳以外的其他各种不同的玩法。适时,教师给予提示。对幼儿的各种不同玩法予以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4、让幼儿自由玩耍,大胆探索各种不同玩法,启发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索更多新的玩法。教师巡视,发现有新玩法及时肯定,并可让幼儿集体学习。

 5、以接到电话,小动物遇险,幼儿营救为由引出游戏“营救小动物”。

 6、讲解玩法,明确游戏规则。鼓励幼儿大胆参加游戏,启发幼儿利用绳子变成各种营救工具。如:小桥、船、石礅、飞机等通过小河到达河岸,救出小动物。

 7、结束:教师以“送小动物回家”为由,在音乐声中带幼儿离开活动室。

  大班体健游戏活动:勇敢的孩子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投掷能力。

 2、培养机智、勇敢、遵守纪律的品质。

 活动准备:

 1、幼儿听过解放军叔叔打仗的故事或观看军事表演。

 空饮料瓶做的“手榴弹”,废旧纸盒的“坦克车”,红、蓝颜色的长橡皮筋各一根。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扮演角色,活动身体:

 1)、教师做指挥员,幼儿当解放军战士进行队列练习。

 2)、教师启发提问。

 ——“解放军叔叔有哪些本领?”

 2、根据幼儿的回答,师生一起做模仿动作:打枪——上肢运动;拼——下蹲运动;开炮——体转运动;骑马——全身运动。教师引导幼儿边做动作边发出象声词,以激发幼儿的兴趣。

 3、引导幼儿探索学习、集体练习:

 1)、教师启发提问。——“我们要来练习扔手榴弹的本领,学会以后就可以炸毁别人的坦克、大炮、碉堡、库。”

 2)、幼儿分成红、蓝两队,各自站在红先和蓝线上,用力向前透支手榴弹(饮料瓶)并力争投过前方的封锁线(橡皮筋)

 3)、教师在观察幼儿探索学习的基础上请个别幼儿示范。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图形变换之欣赏设计》教案及教学反思

 我们知道教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是帮助教师有、有步骤、有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你们是不是还在为教案头疼,范文是很好的方向!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人教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人教版)(一)

  素质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体育中的实例,探索队列中蕴涵的数量关系与比赛中的搭配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意识。

  教材分析

 体育中的数学是通过研究体育中体操队列与安排比赛场次的问题,将基本的数量关系与组合问题融合在一起。通过体操队列的变换队形,探索行数、每行人数与总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突出表现为用列表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安排比赛场次来研究组合问题,探索运用图示、列表、计算、连线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会有序思考。

 教材将两个知识点与学生接触较多的体育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解决两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来获取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体现数学的实际价值。

  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一年一度的体育节要到了,体育节中会遇到好多问题,为了让同学们在体育节上有出色的表现,我们先来解决一些比赛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师:说一说在体育节上可能会有哪些数学问题?

 (二)新课

 1.比赛项目一:体操表演

 (1)(出示)这是我们年级体操队彩排时的队形,如果要变换队形站成4行,每行要站多少人?

 (从队形可以看出,这个体操队有6行7列,总人数为67=42(人),要站成4行每行人数应为424=10(人)2(人),每行可以站10人,另外两个人可以在前面领操。)

 (2)如果站一个方队(正方形队伍)可以怎样做?

 (队伍有6行7列,要站成方队,可以去掉一列或是增加一行。观察。)

 (3)为了出场时的队形是方队,我们只出场36名队员,他们可以站成一个几行几列的方队?

 (方队的行列相等,因为66=36,因此所站成的方队是一个6行6列的正方形。)

 (4)在表演过程中要不断变化队形,这个方队可以变成哪些长方形队伍,请你找一找?

 (因为无论怎么样变化,总人数36不变,136=218=312=49=36,所以可以站成1行36列、2行18列,)

 (5)把结果整理填写在书中的表格内。

 2.比赛项目二:拔河比赛

 (1)四年级的1,2,3,4班要进行几场拔河比赛。

 (1班和2班,1班和3班,1班和4班,2班和3班,2班和4班,3班和4班。)

 注意:进行过一次比赛的两个班级不能重复。

 (2)能不能用一种更加简单的方法来表示。

 ①可以用连线的方法。

 ②可以用计算的方法。

 ③还可以画线段图。

 (3)提供列表格的方法,请同学们根据表格来说一说这种方法的含义。

 (在表格中,两个班级交叉的表格代表两班之间的一场比赛,自己班级和自己班级不能比,用斜线划去,而斜线将表格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代表各班之间的比赛,而另一部分是重复的,舍弃。)

 (三)作业

 1.如果我们班的学生要站成方队,可以怎样做。

 2.完成教材77~78页的问题。

  教学反思

 研究体育中的数学问题,目的就在于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每一个教学契机,让学生经历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体操表演中,要站成4行后又余2人,我请学生将数学问题的解决与生活中的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进行实际设计,怎样站才能更美观呢?学生设计出让这两个人领操,给人感觉此举很有意义。在突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还关注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突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但学生的内在潜力是无限的。在比赛中列表格的方法对学生来讲偏难,但通过呈现方式的改变,将表格放手交给学生,请他们来分析这种方法的道理,在探究表格意义的同时,学会用列表格的方法解决搭配问题,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人教版)(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2、通过探究活动,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一位小数的加法、减法计算。进行加法、退位减法。小数点对齐。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主体图。(用幻灯投影或挂图)

 请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获取了哪些信息?

 二、经历探究,获取新知

 1、教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了整数的加、减法,也学会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现在,我们又认识了小数,请猜一猜,我们也应该学习小数的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教学例3

 1个卷笔刀和1枝铅笔,一共多少钱?

 (1)卷笔刀多少钱?铅笔多少钱?

 要计算一共多少钱?必须用什么方法计算?(加法)

 (2)你们认为怎么算?是怎么想的?

 放手让学生探究方法,尝试计算。

 学生经过讨论、交流,一般会出现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化角为单位计算;另一种是以元为单位,直接用小数计算)。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后,教师引导全体学生一起探究用小数直接计算的方法。

 (3)要点分析

 ①验证答案:1.4元=1元4角,结果正确

 ②观察算式:

 特征1:小数点对齐。(相当于整数加法的数位对齐)

 这里不仅要求二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而且要强调和小数点要和加数的小数点对齐。

 特征2:计算过程,方法与整数加法相同。

 3、教学例4

 (1)提出问题:一个卷笔刀比一枝铅笔贵多少钱?

 (2)探究计算,引导用小数直接计算。

 0.2元=2角 8角-6角=2角结果正确

 (3)出示例4

 一枝水笔比一枝铅笔贵多少钱?

 ①要求学生用小数直接计算。

 ②尝试计算,汇报结果。(展示演示板)

 ③说一说计算要点。

 4、课堂小结

 (1)教师说明直接用小数计算的简便情况,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认识掌握小数计算的重要性。

 (2)学生说明小数计算要点。

 三、课堂活动

 1、课本第96页的“做一做”

 第(1)题是小数加法。学生独立完成。

 第(2)题既有小数加法知识,又有小数大小比较知识。

 第(3)题,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引导学生提简单的加、减法计算问题,并进行计算。

 2、补充问题。

 图中“找你6角”,猜一猜:小红给售货员多少钱,可能,买了什么商品?

 启发:找出购买商品的钱数尾数有4角的。

 四、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二的第1-3下列各题。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人教版)(三)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两个分数相加等于1和相应的减法的过程。

 2、会计算两个分数相加等于1和相应的减法。

 3、在自主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新授:

 1、填符号、写算式。师出示小黑板,呈现(1)组图,先分别用数表示两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再提出在○中填上合适符号的要求,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如:两个图形一样大,两个1/2合起来等于1。接着在○里填“=”。

 2、在前面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写出加法算式。接着鼓励学生:你能写出一个减法算式吗?在学生交流写出的减法算式时,重点了解学生是怎样想的。

 3、(2)组图可仿照上面进行。

 看图列式计算

 1、让学生独立观察图,说一说图表示的意思。

 2、鼓励学生写出加法算式,并计算。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思路。

 3、看图写减法算式,仿照上述过程进行。

 教材只呈现了1-1/3=2/3的算式思路,教学时,还应启发学生写出1-2/3=1/3。

 练一练

 第一、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第三题,先鼓励每个学生都讲一讲图中的故事,并提己想到的问题,再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如,4/4=1,1-1/4=3/4,1-2/4=2/4等。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人教版)(四)

 《旋转与平移》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经历认识旋转、平移现象的过程。

 2、结合实例,初步感知旋转、平移现象。在对物体旋转、平移运动探索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旋转、平移现象。

  教学过程

 一、认识旋转现象

 (一)做风车:

 1、指导学生动手用正方形彩纸做风车。

 2、让学生将自己亲手制作的风车玩一玩。观察风车转动的情形,说说风车转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在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使学生了解风车是绕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的,说明风车的转动就是旋转。

 (二)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可直接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二、认识平移现象

 (一)做一做:

 1、在教师的带领下,师生共同操作。

 2、让学生交流自己取书、推书的动作。

 3、讨论:

 取书、推书的动作以及书的移动有什么特点?

 使学生了解书是沿一个方向做平移运动。

 (二)说一说:

 1、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事例,说出平移现象。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在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平移现象。

 三、练一练:

 第1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做平移、旋转动作。

 第2题:给学生充分的观察、交流空间。

 第3题:先让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先让学生指出事物的运动情况,再说出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重点了解学生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的情况。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人教版)(五)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3、学习运用观察、重叠、数面积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边三角形和直径1厘米的圆,两个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的图。

 提问: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引出新课,出示课题。

 同学们刚才观察到的物体都有面,而且通过操作我们还发现面是有大小的,今天这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就和面的大小有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教师谈话引入。说明:黑板面和国旗面的表面的大小相差比较大,靠观察就能看出。

 (板书:观察比较)

 (2)认识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

 出示两组图形,这些是平面封闭图形,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由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出重叠比较与数方格比较的方法。

 (板书:重叠比较,数方格比较)

 (3)总结面积的意义。

 提问: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板书课题的前半部分:面积)

 2、认识面积单位。

 (1)出示教材第61页例2。

 引导: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学具来帮忙。

 比较三种方式,得出数正方形个数是最合理的方法。解决了设疑中提出的问题,通过数正方形个数得出大小之分。

 (2)认识统一比较的重要性。

 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通过重叠确认它的面积比前面出示的两个长方形大,教师翻开正方形反面的格子只有9个格,激起学生的疑问。

 提问:这是什么原因呢?你有没有办法来证明呢?

 (3)带着问题自学。

 提问: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是怎么规定的?

 ③各自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④同桌两人互相比画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⑤在黑板上贴出一张1平方米的纸,先估计能放下几本练习本。翻出反面,数一数,实际能放下几本练习本。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如图,每一个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用红笔涂出8平方厘米的一个图形,再用绿笔涂出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另一个图形。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电视屏幕的面积是25()。

 (2)一块橡皮上面的面积是9()。

 (3)学校操场的面积大约是500()。

 (4)教室的面积大约是40()。

 四、思维训练

 1、下图中每一小格是1平方厘米,请你写出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动脑筋:先估算哪个图形的周长比较简便?算一算。(单位:厘米)

向综合课程迈进——“图形的平移”课后反思

#教案# 导语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同学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身设计图案。

 3.同学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同学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

 1.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同学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利用课件显示课本第7页四幅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同学欣赏。

 二、学习新课

 (一)图案欣赏:

 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四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2、让同学尽情发表自身的感受。

 (二)说一说: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同学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完成第8页3题。

 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

 2、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二)拓展练习:

 1、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

 2、 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四、全课总结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和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五、安排作业:

 教材第9页第5题。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

 图案1 图案2

 图案3 图案4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的应用。

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图案,小组交流,感受图案的美,并为自身以后创作图案提供借鉴。

 2.通过欣赏图案,发展同学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

 3.自身经历创作实践的整个过程,感受创作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同学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

 1.进一步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加深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同学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课件、方格纸、正方形白板纸、手工纸三张和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展览导入

 课前让同学收集图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考虑: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它有什么特点?

 指名介绍本组中最美的图案,并结合考虑说一说它的特点。

 二、学习新课

 (一)尝试发明:

 让同学做第8页第1、2题。

 1、鼓励同学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对不同的同学提出不同的要求。

 2、交流时,教师对有创意、绘图美观的同学给予褒扬和激励。

 (二)设计图案:

 做第10页“实践活动”7题。

 1、 提出三个步骤:

 (1)先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

 (2)再确定你选用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

 (3)动手绘制图案。

 2、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后,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制作“雪花”:

 取一张正方形纸,按书上所示的方法对折和剪裁。可以经过多次练习,直到会剪一朵美丽的“雪花”。

 2.作品展示。

 3、独立观察并尝试做第9页第5题。

 四、全课总结

 全班交流各自的作品,选出好的作品互相评价,全班展览。

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我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1、注意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新颖、生动、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师生之间民主和谐的关系,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学习;

 3、充分并恰到好处地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从而吸引学生注意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4、在教学设计的最后环节中,我由图形的美引申到生活中要做到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既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但在教学没有充分注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在设计图案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统一要求让学生都使用彩笔绘画、涂色,而不是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如剪拼、等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喜欢并适合自己的工具,完成各自的作品。以后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的个性差异考虑在其中,对学困生要求不要过高。一达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五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运动》教案

摘要: ?经过第一次成长课磨课后,在整理备课经历、评课意见、课后反思的过程中,也梳理了自己的思路,得到了新的思考,发现了新的问题。

关键词: 图形,平移,融合课,反思

这是我的第一个成长课,回顾与大家一起磨课的这些天,一路踩了不少坑,体验到了磨课的艰辛不易,在集体的备课、说课、评课中深受教益,在集体头脑风暴和老教师的帮扶下收获了宝贵的建议和引导。成长课虽然上完了,但成长不能就此止步,因为融合课的盒子可能才刚刚打开,盒子里究竟有什么、应该有什么对我来说依然是个需要持续探究的问题。

为了说明这节课是如何呈现的,有几个问题需要梳理清楚。

2.1 这节课是什么?

2.2 这节课是如何准备的?

在王剑老师的鼓励和带领下,五年级数学老师集体备课、说课、试讲及评课。主讲教师准备第一版教案,王剑老师帮助把握主体方向和基本逻辑思路。修改完成后,主讲教师说课,全体老师帮助再次修改,成熟之后试讲,全体教师评课。如此这般反复修改,直到达到要求为止。

2.2.1 第一版的课程设计

?我参考了中提供的教学ppt和行为设计,确定了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通过郑和宝船上的花纹,引入图形的平移,借助教科书提供的“菱形花边”、“三角形”、“小鹅”等图案,展开对图形的平移的学习。

第一版的设计活动能够达到课程目标,延续了传统课堂的模式。在当时并不明白什么是融合,模仿了大多数成长课听来的方法,在课程引入的环节借助“大航海时代”的主题,后面课程内容的学习依然是传统的课程。

2.2.3 第二版的课程设计

因为不知道融合课到底是什么样,老师们彼此交流也表示融合课程没有标准不好设计和实施。我上网查了不少名师的课堂实录和教案,其中黄爱华《“平移“课堂教学实录》引起了我的注意,深受其“大问题”教学法的启发,这种教学方法特别注重启发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培养动手能力、鼓励小组合作,这也是融合课应该体现出来的。于是,能力的融合、学科的融合、学习方式融合被当作这一版融合课的重要体现方面。在这个思想指导下,设计了一堂“游戏课”。

学生在俄罗斯方块游戏中不知不觉进入课程,能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也更有启发性,大家也觉得会很有趣。王老师指出,有趣的课堂并不一定是好的课堂,活动太多有时也不是好事,形式太散,无法达成学科目标。活动必须放在主题背景之下,否则就没法说服学生这是主题式的学习。

2.2.3 第三版的课程设计

通过麦哲伦航海路线引入平移的学习;借助“香料大冒险”游戏,学生在小岛之间选择最佳路线集香料,在网格纸上画出小船平移后的图形。最后举出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的例子。

这版设计的游戏策略过于复杂,课堂上的很多时间用在了玩,而不是思考“平移”的相关知识。在试讲的班级里,孩子学完这堂课后,不会做练习题,要点也不明确。可见,这样的上课方式没有达到学科目的,融合的效果也不好。

2.2.4 第四版的课程设计

第四的设计思路是:在“大航海时代”话题背景下,学生通过小船在航海路线上的平移,发现小船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再通过船队此行的任务——集香料,画出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蒙眼平移等游戏,学生能应用平移解决问题,体会到平移的乐趣和价值。

这版设计,得到了较多的认可,大家感觉学科目标可以实现,从知识的引入到学习,都有较好的融合。最终在成长课上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3.1 集体评课

a.蒙眼平移的游戏,学生上台时问:我该怎样说?这说明学生还没掌握平移的要点。学生的发问说明教师需要更合适的提示。

b.今天的这堂课设计的是香料情景下小船的平移,如果不选择香料路线,而是将小船的平移放在麦哲伦的航海路线上,可能会更流畅。但确实也很难找到这样一个真实的情景。

c.画平移图形时,教师强调了让学生画出箭头,这里处理不太好,其实没必要,学生说出来方向就可以了。教师处理画出小船的时候分成了两个步骤。其实,这里直接给学生是可以的,因为前面处理的已经很好了,学生有能力一次性画出来。

d.后面练习和举例的设计方面,应该先说平移在生活当中的应用,让学生自己找出生活当中的平移的素材,丰富认识,从图形走到生活的空间中,会有层次提升。练习题调整了顺序,这里处理的不好,考虑的不够全面。

e.教态自然,有教师范儿,不急不躁,很稳,与话题融合很好。整节课看不到课本的影子,但又完成了课本上要求掌握的内容。重点突出,平移的方向是重点,老师不断强化和练习,保证了学生基本掌握。

f.平移的距离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也是易错点,学生不会找对应点,呈现出了7、6、4个格子答案。这是因为没有理解图形的平移到底意味着什么,图形的平移其实是点的平移。图形的运动分为轴对称、平移、旋转、放大和缩小,平移的特点是什么,这节课的最后要进行总结:大小不变,方向不变,位置发生变化。

3.2? 自我评价

基本实现了课堂思路的顺利呈现,对学生的言行有针对的回馈。存在的问题:画平移图形的时候,有同学画的不是很完整,展示画错了的同学会更有价值;缺少让学生自己举出生活中的平移的例子。依然亟待解决的:融合做的不好,或者融合的精髓理解不到位,并没有达到真正的融合——为解决主题下的问题或者理解主题内容。

什么是融合?为什么要融合?融合一定是有原因的,找到背后的原因,才能更好的实施融合。

青岛中学国家课程实施方案源自——国际文凭组织(the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简称IBO)的小学项目PYP(Primary Years Program)。PYP是国际文凭组织为具有长远教育需求的3-12岁学生设计的,其核心是形成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形成积极的态度、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取负责的行动。PYP的六大跨学科探究主题:我们是谁;我们处于什么时空;我们如何自我表达;世界怎样运作;我们如何自我组织;共享地球。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可以在这六大主题里探索不同的知识点。在保证知识面宽度的同时,也能帮助孩子在具体的知识点上深入探究。

IB小学项目打破了传统的分科制学习,用概念主导的学科设置帮助孩子整合知识。我们称之为“超学科” 学习方法。积极使用小组探究式教学方法,给孩子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能够通过探究与其已知的真实世界建立联系,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形成自己的问题,设计自己的探究思考,学会协作,建构知识,达到理解。

为了达到真正的理解,就要考虑人的学习心理特点。

人的学习就是联结,联结在适宜的情景下进行就可以达到教育的效果,并使人获得满足,最终持久学习。为了达到真实情景下的跨学科学习,小学阶段的课程必须融合。我提炼得到两个关键词:真实情景和理解,两者对应于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

从一节课没法判断是否就是融合,需要放到整个阶段的课程的逻辑上来,融合课到底该是什么样子的,它究竟在解决什么核心问题?如果依然是基于学科目标、话题目标、领域目标的学习,目前的融合方式还需要继续探究如何做到这一点,我还是存在很多疑问,依旧需要研究和深挖。

最后感谢王剑老师不厌其烦的为我极为细致地修改教案,五年级全体数学教师挤出时间为这堂课建言献策,感谢季万鹏老师精彩的点评,3-4年级组数学老师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期待看到其他老师的成长课分享,从中学习成长。

[1]?黄爱华,胡爱民."平移"课堂教学实录[J].小学青年教师,2006(18):14-17.

[2] 国际文凭组织. s://.ibo.org/.

[3]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简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初三数学上册教案

 一个好的教案能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哦!那么你知道教案怎么写吗?下面是由我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运动》教案”,更多优秀的文章尽在,欢迎大家阅读,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五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运动》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明确含义,感悟特征及性质。能够运用数学语言清楚描述旋转运动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实例、操作想象、语言描述、绘制图形等活动,积累几何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图形旋转变换所创造的美,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生活,体会数学的价值。

 重点:通过多种学习活动沟通联系,理解旋转含义,感悟特征及性质。

 难点: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旋转过程及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线段旋转90°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呈现生活实例,引出课题。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季)春天是旅游的最佳时节,你们喜欢春游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看一看。(出示)想看嘛?

 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风车是怎样运动的?(旋转)板书课题:旋转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抓住了孩子们爱玩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

 2、学生举例。

 旋转这个词,我们在二年级的时候就认识过,谁来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运动是旋转?(我们比一比谁知道得多,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师: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生活中像这样的旋转现象很多。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

 旋转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旋转还隐藏着什么知识呢?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旋转三要素及性质。

 2、会用数学语言简单描述旋转运动的过程。

 三、学习探究新知

 1、 下面老师想要考考同学们的眼力,看谁是火眼金睛,仔细观察这些物体都是怎样旋转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引出旋转方向,旋转中心,旋转含义。)板书

 师:这个点或轴,我们给他们起个名字叫“旋转中心”或“旋转点”。(板书:旋转中心)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选取学生熟悉的实例作为研究旋转现象的素材,引出图形的旋转运动。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是学生第一次正式了解,教师以钟表和风车为例,通过让学生观察对比两种物体旋转的区别,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物体旋转是有方向的,认识顺时针和逆时 方向。)

 3、我发现同学们眼力越来越好了,并且脑子也越来越爱思考问题了,下面我想再试试同学们的眼力如何?准备好了吗?

 (课件)请看大屏幕,请大家仔细观察,指针是怎样旋转的?

 预设:

 1)指针是按顺时针旋转的。

 2)指针是绕着一个点转动,这个点不动。(师补充;这个点就是我们刚才说的旋转中心,用字母o表示。

 3)指针顺时针旋转30°,从12到1。(30°你是怎么判定旋转了30°)

 (板书:旋转角度)

 4)谁能把旋转的这三个要素完整的说一遍。(生答)

 接着出示2、3个表,学生观察汇报。(可同桌互相说一说)

 4、师:会用语言描述物体的旋转过程了吗?(会了)

 哦,小精灵看老师难不住你们了,也想考验你们一下,你们能不能经受的住小精灵的考验。(这一次咱们来个同桌比赛怎么样?)

 请看大屏幕,仔细读题要求,看谁先拨出来。

 咱们拨完以后,同桌互相对照一下,不一样的要勇敢地把手举起来,好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体会旋转,为后面学习旋转的特征做了很好的铺垫。)

 5、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一般要从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三个方面去描述图形是如何旋转的,那么如果给你一个基本图形,该怎样去画呢?

 你们想不想试试?

 好,我们拿出提卡1,认真审题哟。

 师:做完的同学同桌互相对照一下, 答案不同的请举手。

 (设计意图:线段的旋转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这时已经由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上升到图形的旋转。在方格纸上画图,是一种特殊的操作活动,它在图形变换初步认识的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为学会画图是学生必须达成的学习目标,同时它又是反映学生是否理解有关概念,掌握有关特征的表现形式与检测手段。这里教师设计在方格纸上画出线段旋转90°后的图形,让学生先模拟“转”再“画”,通过操作,看清楚旋转后图形位置,再讨论怎样画,由此可以比较容易找到画图方法。线段的旋转既承载了对旋转要素的深化理解的作用,又为后继学习面的旋转打下了坚实基础。)

 6、刚才我们研究的是一条线段的旋转,那如果给你一个平面图形,它又会怎么旋转呢?

 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借助三角尺探究一下。(我们快速读题要求)

 请拿出一个像图上这样的三角尺,摆好方格纸,在方格纸上摆好三角形,按要求旋转,在旋转的时候,我们要带着问题去操作。(看屏幕)

 注意事项:是用三角板在方格纸上旋转,不是用笔画三角形,不拿笔。

 同桌可讨论一下如何旋转?会的同学可以帮一帮不明白的同学,看我们谁会当小老师,我们要互相帮助。

 师:好,同学们旋转好了吗?观察一下你的旋转过程,你发现了什么?谁愿意来展示一下,你是怎么旋转的?

 (设计意图:借助三角尺在方格纸上的旋转,让学生初步感知旋转的特征,为下节课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做准备,本环节设计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在实践操作中升华概念,得到知识。)

 预设:1)我发现旋转中心的位置不变。

 2)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每条边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90°。

 师: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你是怎样判定三角尺旋转了90°呢?

 (看三角尺连o点的两条直角边或一条边)

 连o点的两条边旋转的方向相同,旋转的角度相同。每个顶点旋转前后到o点的距离都没变。

 3)旋转后的三角尺,形状、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位置变了。

 (预备环节,看时间。师:三角形旋转具有这些特点,那其它图形旋转是否也具有这些特点呢?请同学们拿出长方形在方格纸上试一试。

 (逆时针旋转90°) 生上台展示。说发现。)

 设计意图:这里教师设计了在带有方格的纸上操作小三角形旋转90°的活动。利用三角形学具,在有方格的纸上操作,为下节课学习例3做了知识与技能上的孕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四、巩固练习

 同学们掌握有关旋转的知识了吗?下面老师想考一考你们,有没有信心接受挑战?

 练习1题找出小图形。

 (设计意图:本题呈现了几个通过旋转运动形成的图案,让学生根据旋转变换的特征判断该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旋转而成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2题带阴影的三角形是以原来三角形中的哪个点为中心旋转的?

 3题道闸。

 (学生举生活实例,问其旋转三要素)

 (设计意图:选取生活中较为典型的例子,特别是注意选取旋转角度不是360°的道闸、秋千等,丰富学生的认知,让学生充分感知旋转现象。)

 五、谈收获,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美妙的旋转无处不在,就让我们带着收获,走进生活,去发现生活中更有趣的旋转现象,更美的运动吧!

五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运动》教案二

 教材理解

 按照全套教科书的安排,本课时学生开始学习第三种图形变换——旋转。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移与轴对称两种图形变换,对图形变换具备一定的认识。在学生对平移、轴对称、旋转概念及其性质都有一定的了解后,课本又综合运用这些图形变换的性质进行图案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此在本节课中我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教师启发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学情简介

 学生已经学习了平移与轴对称,对于图形的变换已经有所认识。从平移与轴对称的学习来看,学习一种图形变换大致包括以下内容:⑴通过具体实例认识这种图形变换;⑵探索这种图形变换的性质;⑶作出一个图形经过这种变换后的图形;⑷利用这种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⑸用坐标表示这种图形变换。本章“旋转”的教学也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2.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感受图案带来的美感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在方格纸上旋转90°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在方格纸上旋转90°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讨、点拨式教学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要想把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怎么说?

 2.钟表上分针从12转到6,转了多少度?这时时针转了多少度?

 二、新课讲授

 1.探索旋转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1)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例2三角形绕点O顺时针旋转90°的图形。

 教师:刚才观察三角形的旋转过程你发现了什么?你怎样判断三角形是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

 组织学生观察,并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2)三角形旋转后,三角形有什么变化?

 教师再次演示风车旋转的过程,让学生观察。然后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并汇报。(教师注意引导)

 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不仅是每个三角形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而且,每条线段,每个顶点,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

 (3)揭示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师:从画面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三角形旋转后,位置都发生了变化,那什么是没有变化的呢?

 ①三角形的形状没有变;

 ②点O的位置没有变;

 ③对应线段的长度没有变;

 ④对应线段的夹角没有变。

 如果我们将三角形在旋转后的基础上,继续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那么三角形应该转到什么位置?

 2.学习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1)教师出示教材第84页例3。

 教师:怎样画出三角形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呢?

 组织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交流:是怎样旋转的?应该怎样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学生汇报时可能会说出:

 ①先画出点A′,OA′垂直于OA,点A′与O的距离是6格;

 ②再用同样的方法画出点B′;

 ③然后把点OA′,OB′,A′B′连接起来。

 (2)组织学生在课本上画一画,然后相互交流检查。

 3.完成第83页“做一做”。

 4.完成课本第84页下面的“做一做”。

 先放手让学生独立画。再全班汇报交流,最后教师小结。结合生活中的数学介绍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堂作业

 1.完成第85~86页练习二十一第4~6题

 (1)第3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有关对称、平移和旋转变换的知识进行判断,注意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体会图形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第4题练习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设计,再进行交流,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进一步理解旋转的特点和性质,体会旋转所创造的美。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教学反思

 日常生活中的图形丰富多彩,图形的变换千姿百态,如何在一堂课的时间里让学生透过各种纷繁的现象理解数学的本质,课堂如何发挥它的最佳效益,怎样让学生理清知识发生的脉络成为课堂知识的主动接收者,这是我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努力想突破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遵循以下教学原理:

 1、活动原理。即整堂课都是由师生的共同活动组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种学习尝试,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休,课堂成为学生思维发生、发展的平台。

 2、序进原理。即教学过程既符合知识的发生进程,又符合儿童认知规律。根据这个原理,我设计了从“具体”→“抽象”→“具体”→“抽象”的思维发展过程。先从生活中的实例中来,再到头脑中的模糊感知,再实践操作,再抽象出数学模型,再用作具体练习。

 3、反馈原理。通过探索和练习的设置,及时让学生理解知识并起到矫正的作用。

 在这堂课上,鼓励探索我觉得是最重要的。教给学生学习的兴趣远远大于教给他知识。

五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运动》教案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从而欣赏图形所创造出的美。体会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1.探索图形成轴对称或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能把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教师用课件演示:

 (1)钟表的转动;(2)风车的转动。提问:观察课件的演示,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在交流汇报时可能会说出:

 (1)钟表上的指针和风车都在转动;

 (2)钟表上的指针和风车都是绕着一点转动;

 (3)钟表上的指针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风车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动。

 教师:像钟表上指针和风车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的这种现象就是旋转。(板书课题:图形的旋转变换)

 2.提问:旋转现象有几种情况?

 生回答后板书。

 3.师: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旋转现象?学生自己举例说一说。

 新课讲授

 出示课本第83页例题1的钟面。

 (1)观察,描述旋转现象。

 观察:出示动画(指针从12指向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指针的旋转过程。提问:谁能用一句话完整地描述一下刚才的这个旋转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叙述完整)观察:出示动画(指针从1指向3)。

 提问:这次指针又是如何旋转的?观察:出示动画(指针从3指向6)。同桌互相说一说指针又是如何旋转的?

 提问:如果指针从“6”继续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会指向几呢?(2)教师:根据我们刚才描述的旋转现象,想想看,要想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说明?

 小结:要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不仅要说清楚是什么在旋转,运动起止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说清楚旋转围绕的点,方向以及角度。

 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85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3题。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第1课时旋转 相对应的点到O点的距离都相等。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要想把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怎么说?

 2.钟表上分针从12转到6,转了多少度?这时时针转了多少度?

 新课讲授

 1.探索旋转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1)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例2三角形绕点O顺时针旋转90°的图形。教师:刚才观察三角形的旋转过程你发现了什么?你怎样判断三角形是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组织学生观察,并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2)三角形旋转后,三角形有什么变化?教师再次演示风车旋转的过程,让学生观察。然后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并汇报。(教师注意引导)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不仅是每个三角形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而且,每条线段,每个顶点,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

 (3)揭示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师:从画面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三角形旋转后,位置都发生了变化,那什么是没有变化的呢?

 ①三角形的形状没有变;

 ②点O的位置没有变;

 ③对应线段的长度没有变;

 ④对应线段的夹角没有变。)如果我们将三角形在旋转后的基础上,继续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那么三角形应该转到什么位置?2.学习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1)教师出示教材第84页例3。教师:怎样画出三角形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呢?组织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交流:是怎样旋转的?应该怎样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学生汇报时可能会说出:

 ①先画出点A′,OA′垂直于OA,点A′与O的距离是6格;

 ②再用同样的方法画出点B′;

 ③然后把点OA′,OB′,A′B′连接起来。

 (2)组织学生在课本上画一画,然后相互交流检查。

 3.完成第83页“做一做”。

 4.完成课本第84页下面的“做一做”。先放手让学生独立画。再全班汇报交流,最后教师小结。结合生活中的数学介绍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堂作业

 1.完成课本第84页“做一做”

 2.完成第85~86页练习二十一第4~6题(1)第3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有关对称、平移和旋转变换的知识进行判断,注意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体会图形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第4题练习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设计,再进行交流,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进一步理解旋转的特点和性质,体会旋转所创造的美。

 3.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3题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小学阶段在二、五年级学习“平移和旋转”知识的衔接点在哪里?教案设计

初三数学上册教案4篇

数学是审美的,那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数学是一面多棱镜,折射着功利、科学、审美的缤纷色彩。作为一名九年级数学老师,不妨在课前写一篇九年级数学教案,它对你的工作有许多帮助。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初三数学上册教案”,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初三数学上册教案篇1

图案设计

利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的这些图形变换中的一种或组合进行图案设计,设计出称心如意的图案.

通过复习轴对称、平移、 旋转的知识,然后利用这些知识让学生开动脑筋,敝开胸怀大胆联想,设计出 一幅幅美丽的图案.

1、设计图案.

2、如何利用平移、轴对称、旋转等图形变换中的一种或它们的组合得出图案.

一、复习引入

1.如图,已知线段CD是线段AB平移后的图形,D是B点的对称点,作出线段AB,并回答AB与CD有什 么位置关系.

2.如图,已知线段CD,作出线段CD关于对称轴l的对称线段C′D′,并说明CD与对称线段C′D′之间 有什么关系?

3.如图,已知线段CD,作出线段CD关于D点旋转90°的旋转后的图形,并说明这两条线段之间有什么 关系?

1.AB与CD平行且相等;

2.过D点作DE⊥l,垂足为E并延长,使ED′=ED,同理作出C′点,连接C′D′,则C′D′即为所求.

CD的延长线与C′D′的延长线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在l上并且CD=C′D′.

3.以D点为旋转中心,旋转后CD⊥C′D,垂足为D,并且CD=C′D.

二、探索新知

请用以上所讲的平移、轴对称、旋转等图形变换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完成下面的图案设计.

例1 (学生活动)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题.

按下面的步骤,请每一位同学完成一个别致的图案.

(1)准备一张正三角形纸片(课前准备)(如图a);

(2)把纸片任意撕成两部分(如图b,如图c);

(3)将撕好的如图b沿正三角形的一边作轴对称,得到新的图形;

(4)将(3)得到的图形以正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作为旋转中心旋转,得到如图(d)(如图c保持不动);

(5)把如图(d)平移到如图(c)的右边,得到如图(e);

(6)对如图(e)进行适当的修饰,使得到一个别致美丽的如图(f)的图案.

老师必要时可以给予一定的指导.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利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的图形变换中的一种或组合设计图案.

初三数学上册教案篇2

二次根式

教学目标

1、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

2、掌握二次根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引进了一个新的记号,现在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表示什么?

2、a需要满足什么条件?为什么?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让学生合作交流,然后回答问题(可以补充),归纳为;

1、当a是正数时,表示a的算术平方根,即正数a的两个平方根中的一个正数;

2、当a是零时,表示零,也叫零的算术平方根;

3、a≥0,因为任何一个有理数的平方都大于或等于零

三、归纳特点,引入二次根式概念

1、基本性质、

问题1 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以上3个结论吗?

让一个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概括为:(a≥0)表示非负数a的算术平方根,也就是说,(a≥0)是一个非负数,即≥0(a≥0)。

问题2 ()2(a≥0)等于什么?说说你的理由并举例验证。

让学生小组讨论或自主探索得出结论:()2=a(a≥0),如()2=4,()2=2等、

以上两个问题的结论就是基本性质,特别是()2=a(a≥0)可以当公式使用,直接应用于计算。反过来,把()2=a(a≥0)写成a=()2(a≥0)的形式,这说明:任何一个非负数a都可以写成一个数的平方的形式、例如:3=()2,0.3= ()2

提问:

(1)0=()2对不对?

(2)-5=()2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哪里?

2、二次根式概念

形如(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说明:二次根式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有二次根号;

(2)被开方数不能小于0。

让学生举出二次根式的几个例子,并判断,(a<0)、、(a<o)是不是二次根式。< p="">

四、范例

例1、要使式子有意义,字母x的取值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提问:

若将式子改为,则字母x的取值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五、课堂练习

Pl0页练习1、2、

六、思考提高

我们已经研究了()2(a≥0)等于a,现在研究等于什么

提问:

1、对于抽象问题的研究,常常用什么策略?

2、在中,a的取值有没有限制?

3、取一些数值来验证。通过验证,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因此,今后我们遇到时,可先改写成a的绝对值|a|,再按照a取正数值,0还是负数值来取值、例如当x<0时,=|4x|=-4x

4、()2与是一样的吗?说说你的理由,并与同学交流。

七、小结

1、什么叫做二次根式?你们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2、二次根式有哪两个形式上的特点?

3、二次根式有哪些性质?

八、作业

习题22.1第1、2、3、4题、

教学后记:

初三数学上册教案篇3

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概念及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式及有关概念.

教学目标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ax2+bx+c=0(a≠0)及其派生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

1.通过设置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模仿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给一元二次方程下定义.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有关概念.

3.解决一些概念性的题目.

4.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难点关键

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2.难点关键: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列方程.

问题(1)古算趣题:“执竿进屋”

笨人执竿要进屋,无奈门框拦住竹,横多四尺竖多二,没法急得放声哭。

有个邻居聪明者,教他斜竿对两角,笨伯依言试一试,不多不少刚抵足。

借问竿长多少数,谁人算出我佩服。

如果设门的高为x尺,那么,这个门的宽为_______尺,长为_______尺,

根据题意,得________.

整理、化简,得:__________.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请口答下面问题.

(1)上面三个方程整理后含有几个未知数?

(2)按照整式中的多项式的规定,它们最高次数是几次?

(3)有等号吗?还是与多项式一样只有式子?

老师点评:(1)都只含一个未知数x;(2)它们的最高次数都是2次的;(3)都有等号,是方程.

因此,像这样的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2+bx+c=0(a≠0)后,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例1.将方程3x(x-1)=5(x+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因此,方程3x(x-1)=5(x+2)必须运用整式运算进行整理,包括去括号、移项等.

解:略

注意: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包括前面的符号.

例2.(学生活动:请二至三位同学上台演练) 将方程(x+1)2+(x-2)(x+2)=1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分析:通过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把(x+1)2+(x-2)(x+2)=1化成ax2+bx+c=0(a≠0)的形式.

解:略

三、巩固练习

教材 练习1、2

补充练习: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

(1)3x+2=5y-3 (2) x2=4 (3) 3x2-=0 (4) x2-4=(x+2) 2 (5)ax2+bx+c=0

四、应用拓展

例3.求证:关于x的方程(m2-8m+17)x2+2mx+1=0,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分析:要证明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只要证明m2-8m+17≠0即可.

证明:m2-8m+17=(m-4)2+1

∵(m-4)2≥0

∴(m-4)2+1>0,即(m-4)2+1≠0

∴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 练习:1.方程(2a—4)x2—2bx+a=0,在什么条件下此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在什么条件下此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

2.当m为何值时,方程(m+1)x/4m/-4+27mx+5=0是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

五、归纳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本节课要掌握: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和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的概念及其它们的运用.

六、布置作业

初三数学上册教案篇4

直接开平方法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提出问题,列出缺一次项的一元二次方程ax2+c=0,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出这个方程,然后知识迁移到解a(ex+f)2+c=0型的一元二次方程.

重点

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

难点

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2=n的方程,将知识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m)2=n(n≥0)的方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

问题1:填空

(1)x2-8x+________=(x-________)2;(2)9x2+12x+________=(3x+________)2;(3)x2+px+________=(x+________)2.

解: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可得:(1)16 4;(2)4 2;(3)(2p)22p.

问题2:目前我们都学过哪些方程?二元怎样转化成一元?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二次如何转化成一次?怎样降次?以前学过哪些降次的方法?

二、探索新知

上面我们已经讲了x2=9,根据平方根的意义,直接开平方得x=±3,如果x换元为2t+1,即(2t+1)2=9,能否也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求解呢?

(学生分组讨论)

老师点评:回答是肯定的,把2t+1变为上面的x,那么2t+1=±3

即2t+1=3,2t+1=-3

方程的两根为t1=1,t2=-2

例1 解方程:(1)x2+4x+4=1 (2)x2+6x+9=2

分析:(1)x2+4x+4是一个完全平方公式,那么原方程就转化为(x+2)2=1.

(2)由已知,得:(x+3)2=2

直接开平方,得:x+3=±

即x+3=,x+3=-

所以,方程的两根x1=-3+,x2=-3-

解:略.

例2 市2年内将人均住房面积由现在的10 m2提高到14.4 m2,求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

分析: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一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0x=10(1+x);二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x)+10(1+x)x=10(1+x)2

解: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

则:10(1+x)2=14.4

(1+x)2=1.44

直接开平方,得1+x=±1.2

即1+x=1.2,1+x=-1.2

所以,方程的两根是x1=0.2=20%,x2=-2.2

因为每年人均住房面积的增长率应为正的,因此,x2=-2.2应舍去.

所以,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应为20%.

(学生小结)老师引导提问:解一元二次方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共同特点: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我们把这种思想称为“降次转化思想”.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6页 练习.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由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2=p(p≥0)的方程,那么x=±转化为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mx+n)2=p(p≥0)的方程,那么mx+n=±,达到降次转化之目的.若p<0则方程无解.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16页 复习巩固1.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五篇

“平移和旋转”的内容,小学二年级下册开始接触平移和旋转的内容。新课标要求是“1.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例如:教材通过在方格纸上按不同的方向平移小房子,了解平移的两个参量:移动的方向、移动的距离。通过向上平移5格和向右平移7格的示例,使学生了解向哪个方向平移多少格的意思,让学生把其他两种情形填完整。

画旋转图形出现在五年级,课程标准是:“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2. 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例如教材中的例4:

教材通过让学生画一画的活动,借助学生已经掌握的图形旋转的知识,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把一个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五年级的小学生11岁左右,思维虽然已经开始有了抽象的成分,但他们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还难以指出概念中最主要、本质的东西,还难以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的东西。因此,他们还达不到“认识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的要求,让他们在方格纸上把一个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并画出旋转后的图形还是比较困难的。此外,教材安排的课时比较少,学习时间只有2个课时,所以,在短时间内要完成课标,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吃力,学得也不扎实。而到了初中,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往往比较浮躁,觉得初中学的和小学差不多,学起来没有新鲜感,也就没有深入学习的心理需求,表现出课堂学习缺乏积极性,难于静下心去进一步探究“平移”和“旋转”的本质。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移和旋转》的教材分析

1.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体验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辨认东、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观察主题图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小故事导入新课

 放寒时小红去了一个度村。一天她去度村旁的森林公园玩,可找不到回去的路了。她该向东、西、南、北哪个方向走呢?

 二、愉快体验,探究新知

 1、观察主题图

 (1)出示第2页彩图。

 (2)我们现在来到了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你们看见了哪些建筑物?愿意当小导游为大家介绍一下吗?同桌之间互相解说。

 (3)指名上台讲。

 2、学习例1:出示第3页彩图。

 (1)图上画的是小明和他的学校,你能告诉老师他在干什么吗?大家想和他一样去我们的操场上认识这四个方向吗?

 早上太阳在什么方向?面朝太阳,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方向?背对的方向是什么方向?

 学生相互说说自己前面的和后面的方向。

 现在同学们像老师一样伸开两臂,我们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

 (2)让学生说说学校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建筑物。提问学校的教学楼等建筑物在操场的哪一面?

 (3)请4位同学面朝4个方向背对背站好,让他们说说自己面对的方向。引导其他同学观察和发现东西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南北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

 强调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4)回教室填写例1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练习一第1题)?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5人一组,1人指挥,4人做动作。(1人指挥站中间,4人听指挥站4个方向。)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回家按照4个方向观察房间的摆设,明天来告诉大家。 

2.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旋转与平移》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经历认识旋转、平移现象的过程。

 2、结合实例,初步感知旋转、平移现象。在对物体旋转、平移运动探索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旋转、平移现象。

 教学过程:

 一、认识旋转现象。

 (一)做风车:

 1、指导学生动手用正方形彩纸做风车。

 2、让学生将自己亲手制作的风车玩一玩。观察风车转动的情形,说说风车转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在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使学生了解风车是绕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的,说明风车的转动就是旋转。

 (二)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可直接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二、认识平移现象。

 (一)做一做:

 1、在教师的带领下,师生共同操作。

 2、让学生交流自己取书、推书的动作。

 3、讨论:

 取书、推书的动作以及书的移动有什么特点?

 使学生了解书是沿一个方向做平移运动。

 (二)说一说:

 1、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事例,说出平移现象。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在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平移现象。

 三、练一练:

 第1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做平移、旋转动作。

 第2题:给学生充分的观察、交流空间。

 第3题:先让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先让学生指出事物的运动情况,再说出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重点了解学生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的情况。

3.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

2、通过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数量关系式的意识;

3、让学生认识并掌握一个数与11相乘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4×10  20×21  40×12  80×30

小黑板出示。

二、笔算

小黑板出示:

34×54  67×19  40×87

集体反馈。

三、完成复习第6题

思考:怎么算总千克数?

集体反馈时,提问:如果这三题,要你要一句话概括一下,你是怎么算的,你会怎么说?

四、完成复习第7题

然后指点回答。

1、用35×90,得电脑的价格。

2、电脑的价格比计算器的价格多多少元?

3、电脑的价格与计算器的价格一共多少元?等等。

五、完成复习第8题

集体解答。

六、研究一个数与11相乘的规律。

出示:

24×11  35×11  57×11

完成后,让学生思考一个数与11相乘有怎么的规律?

最后通过竖式引导得出:一个数与11相乘,只要将这个数两边位,中间加,还要注意进位就可以了。

然后用比赛的形式完成思考后面的填空题。

七、补充作业。

4.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一、教材分析:

 “元、角、分与小数”单元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小数。教材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元、角、分”的情境中,学习小数及其简单加减运算的初步知识。选择“元、角、分”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学习小数,首先是由于学生对于小数认识的最直接经验来自价格;其次,结合购物情境学习小数,可以突出“元、角、分”与小数的密切联系,有助于学生对小数的理解,并渗透了解决问题的要求。另外,教材这样安排也为以后学习小数提供了一个直观、具体的模型。所以在实际教学时,注意本单元小数的学习不要脱离这一背景。

 本单元安排了“买文具”“货比三家”“买书”和“寄书”等具体情境,目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及其加减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2、经历比较商品单价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3、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

 4、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的一些事物,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与同伴交流,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紧密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首先,读懂商品标价牌是购物必需的知识技能。会用元、角、分说明用小数表示的商品价格,是理解小数意义的一个标志。认、读、写小数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为背景,并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的。

 2、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货比三家”,放手让学生想办法独立去解决“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的问题,并进行交流,与同伴分享各自不同的策略。教师切忌包办代替,把某一种策略归纳为知识点灌输给学生,禁锢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或质疑;对学生的各种策略的评价,要有助于他们提高对策略的选择与合理优化的自我意识。

 3、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

 这不仅是因为计算是手段,解决问题是目的,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更能使学生体会学习计算的必要性;而且也是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的有效途径。学生第一次学习小数加法是结合“买书”的情境进行的,在讨论小数加法的多种算法的过程中,揭示这些不同算法的共性,即相同单位(数位)的数才能相加。这也是理解小数相加时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的根据。学生只要理解了这一点,就打通了把整数加减法的经验向小数加减法迁移的大道。

 4、逐步扩大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买书”一课,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侧重理解小数加法的算理和算法。“寄书”一课则可以让学生独立探索,因为学生学过整数加减法,已经具有了处理进位退位问题的经验,又初步理解了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所以“寄书”这一课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大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5.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3、学习运用观察、重叠、数面积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边三角形和直径1厘米的圆,两个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的图。

提问: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引出新课,出示课题。

同学们刚才观察到的物体都有面,而且通过操作我们还发现面是有大小的,今天这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就和面的大小有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教师谈话引入。说明:黑板面和国旗面的表面的大小相差比较大,靠观察就能看出。

(板书:观察比较)

(2)认识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

出示两组图形,这些是平面封闭图形,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由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出重叠比较与数方格比较的方法。

(板书:重叠比较,数方格比较)

(3)总结面积的意义。

提问: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板书课题的前半部分:面积)

2、认识面积单位。

(1)出示教材第61页例2。

引导: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学具来帮忙。

比较三种方式,得出数正方形个数是最合理的方法。解决了设疑中提出的问题,通过数正方形个数得出大小之分。

(2)认识统一比较的重要性。

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通过重叠确认它的面积比前面出示的两个长方形大,教师翻开正方形反面的格子只有9个格,激起学生的疑问。

提问:这是什么原因呢?你有没有办法来证明呢?

(3)带着问题自学。

提问: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是怎么规定的?

③各自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④同桌两人互相比画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⑤在黑板上贴出一张1平方米的纸,先估计能放下几本练习本。翻出反面,数一数,实际能放下几本练习本。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如图,每一个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用红笔涂出8平方厘米的一个图形,再用绿笔涂出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另一个图形。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电视屏幕的面积是25()。

(2)一块橡皮上面的面积是9()。

(3)学校操场的面积大约是500()。

(4)教室的面积大约是40()。

四、思维训练

1、下图中每一小格是1平方厘米,请你写出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动脑筋:先估算哪个图形的周长比较简便?算一算。(单位:厘米)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教案

教材简析:

平移和旋转是学生新接触的内容,掌握这个知识对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的作用。从儿童空间知觉的认知发展来说,是从静态的前、后、左、右的空间知觉进入感悟平移和旋转这一动态的空间知觉。物体的平移和旋转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陌生,但作为数学概念则是第一次和学生见面。因此本课教学应从大量感性、直观的生活实例入手,让学生在以往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感知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然后通过观察思考,操作验证的学习方法掌握平移的方法,为今后学习平行线和推导基本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等几何知识作铺垫。

对象分析:

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只是不知道这两个专门术语,也不会有意识地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教学应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中引导学生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本学段的学生正处在直观形象思维阶段,他们观察图形的平移常常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的观察,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

2、能正确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并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在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的基础上会区别这两种现象。

2、能正确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并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难点:

1、能正确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2、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平移”和“旋转”的卡片,学生实验用的方格纸,小房子纸片,学生画图用的练习纸。房子移动的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

1、师:同学们,今天有很多老师来跟我们一起上课,你看他们多关心我们呀!那上课之前我们应该向他们干吗呀?那现在听老师的口令:向后转,问好。

生:老师好!

2、师:多么热情的问候啊。那刚才你们都做了那些运动呢?

生:向后转……

师:其实,人的生命就在于运动,而且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物体也都在运动,只是运动的方式不同,下面请大家欣赏几个物体运动时的画面,大家边看边思考: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同时呢,大家一起模仿物体运动时的样子,准备好你们的小手!

3、教师:请看大屏幕。(出示)。

学生用手模仿。

4、师:非常好,从刚才同学们运动的小手中老师看到了你们学习的。

提问:它们的运动一样吗?(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那请同学们根据运动方式的不同,将它们分类。先互相说说。

学生同桌交流讨论。

5、请学生说分类的结果,并说说分类的理由,建立平移和旋转的表象。

师:你为什么这样分类?

生:把缆车、电梯、窗户分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直直的运动的,而飞机的 螺旋桨、风车是旋转的。

生:我们把转动的东西分为一类……

师:大家跟这位同学一样吗?(一样)你们观察真仔细!那请大家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同时也送给你自己。

6、教师小结:像刚才这些直直的、平平的移动是平移现象(出示卡片“平移”);而像飞机的螺旋桨、风车、旋转椅这样转动的现象是旋转现象(出示卡片“旋转”)。

7、读课题:平移和旋转。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按照运动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对比等思维过程,能对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了解得更深刻,初步形成了比较清晰的表象。

7、师:听说大家的模仿能力都很强,那你们能分别示范一个平移和旋转的运动吗?可以借助其他事物。

(请孩子们静静地想一想物体平移的时候是怎么动的,旋转的时候又是怎么动的。)

8、想好的同学站起来做一个平移的动作。学生出来展示时,其他学生观察归纳平移的特征:物体平移后,它自己的方向和大小都是没有改变的。

学生示范平移运动。

提问:物体平移后,它的方向和大小有没有变化?

生:没有变化。

9、再示范旋转的运动。

师:那物体旋转时,又有什么特点?

生:围着一个点在转动……

10、师:你们真会学习,那下面来判断哪些现象是平移的,哪些是旋转的?你们有信心吗?(做练习十的第三题)

师: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希望你们用语言和手势很快的告诉老师。小手准备好了吗?

11、真不错,那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些是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呢?举例说说。

生:火车、上升时的火箭、左右移动的门……是平移现象,方向盘、水龙头……是旋转现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做一个表示平移和旋转的动作,实际上是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让他们用独创的形体语言来表示这两种运动方式的特征,从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充分感知这两种运动方式。通过操作、判断和发现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帮助学生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概念,并能正确地区分几何空间中的这两个数学概念的特征,从而突破知识建构过程中的困难。

二、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老师今天带来了两位朋友,红蚂蚁和黑蚂蚁,它们也在运动。请看大屏幕。

(1)引入小故事:《蚂蚁搬家》(课件,师:它们在房子的一前一后搬房子。)

(2)请学生猜想:哪只蚂蚁走的路长一点?

生:……

师:为什么数红(黑)蚂蚁走的格数?

师:真会动脑筋,也就是找出它的对应点。

师:那老师又有疑问了:房子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呢?你怎么想的?

让学生在黑板上演示。

①引导学生找平移前后的对应点。

②小组合作完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猜想。

③学生汇报验证方法和结果。(注意学生回答问题的完整。)

④回顾数方格的方法,优化学习方法。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小房子的平移过程。

(5)小结:由于平移的过程中,图形中每个点都向同一个方向移动了相同的距离。所以要知道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找出对应点,数一数两点之间有几格就行了。

设计意图:用小故事引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操作验证,让学生知道物体平移的过程中,它的每个点走过的距离都是一样的。知道物体平移了几格,可以抓住特征点,数一数两个对应点之间有几格就行了。让学生大胆猜想,并亲身动手验证猜想,目的是避免学生误认为两幅图之间的距离就是平移的距离。

三、实践体验,巩固提高。

1、课本第43页练习十的第1题。

(1)师:仔细观察,说说是哪只船?你是怎样找的

生:平移的方向。

生:找一个对应点,数移动的格数。

……

  (2)师:其它两只为什么不是?

生:一个是移动的方向和距离都错,另一个是移动的距离错。

小结:我们在对物体平移时要注意移动的方向和距离,而距离就要通过对应点来确定。

2、(课本第43页练习十的第2题。)画出小梯形向上平移3格后的图。一学生出来投影展评。

师: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画在这个位置?

生:向上,找到一个点,

生:数方格找到其他对应点。再把每个点按原来的样子连接起来。

3、画出小梯形向左平移8格后的图。一学生出来投影展评。

师: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画在这个位置? 

生:……

学生独立动手画一画,投影评价。

小结:我们要画出平移后的物体时,先确定好每个点平移后的位置,再把每个点按原来的样子连接起来。

4、(课本第44页练习十的第4题。)下面那些鱼可以通过平移与红色小鱼重合?把它们图上颜色。

(1)师:那些鱼可以通过平移与红色小鱼重合?

(2)师:为什么其他的不能通过平移与小鱼重合?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下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亲手去移一移,再一次落实让学生感知平移的过程。通过判断物体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和动手画一画,巩固理解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发展学生的平面空间变换观念。

五、自我评价,总结内化。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学得怎么样?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一个反思和回顾的平台,让学生学会把握知识的要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倾听中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为今后改进课堂教学获取更多的信息。

教师整节课的总结:确实,平移和旋转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也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例如美术家,利用平移和旋转画出了美丽的图案;舞蹈家,利用平移和旋转跳出了优美的舞蹈;工程师,利用平移和旋转创造了许多伟大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