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实际测量

2.2022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短300字

3.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淘气的猴子》教案三篇

4.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

5.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6.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7.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几分之一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

 2、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地读、写分数;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与其他同学通过交流、互换思考来达到互相进步的学习意识;

 2、通过带有思考的动手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富有创造力的学习能力;

 3、通过学习活动,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整个教学过程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想法,使学生能富有地、充满想象力地学习数学;

 2、通过学生交流学习的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倾听、敢于发言的积极学习态度;

 3、通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美,数学来自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认识几分之一真正的意义,如何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来看老师写一个数 1/2(看仔细了哦)

 师:你认识这个数吗?

 预设一真棒!你都知道这个数是分数!(揭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预设二你太厉害了!了解了这么多。

 师:这个数你会读吗?

 生:二分之一。

 预设三真能干!都会读这个数了,这个数就读做二分之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那这1/2表示什么意思呢?你能用身边的例子来说一说吗?同桌之间交流一下。

 (学生举例)

 师:看来同学们对1/2有了大概的理解。

 二、认识几分之一

 (一)认识二分之一

 1.找月饼的二分之一

 (出示月饼图)

 (1)师:你能找到这个月饼的1/2吗?

 教师出示平均分的情况。问:这里所分的每一份都一样大了吗?

 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2)师: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刚才是怎样找到这个月饼的1/2,先想一想,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课件演示过程)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就是这块月饼的二分之一 .(板书)

 师:这一份可以用1/2来表示,那这一份呢?(教师手势指月饼)

 师: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看来我们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

 2.找出长方形的1/2

 师:咱们班的同学真能干,找到了月饼的1/2,那你能找出这个长方形的1/2吗?

 师:谁愿意把题目读给大家听?清楚了吗?那就开始吧.

 展示反馈学生作品

 异中求同:这些涂色部分的形状各不相同,为什么都可以用1/2来表示?

 师:同一个图形中 ,折法不同也没有关系,只要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二)创造分数,认识几分之一:

 1.师:认识了1/2,你还想创造几分之一呢?能说得完吗?

 活动主题:你还想创造其他分数吗?请先听清楚活动要求。

 活动要求:每位学生随意选择信封里的图形,折一折,并涂上颜色,表示出一个自己想要表示的分数。

 成果展示:要求学生先说出自己创造的是什么图形的几分之一,师板书该分数,然后再由该生说明自己是怎样得到该分数的,并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2.展示反馈:异中求同,同中求异,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本质。

 A、不同图形,创造相同的分数(1/4为代表)

 B、统一图形,创造的不同分数。

 (三)欣赏生活中的分数. 其实生活中也因此隐藏了好多分数呢?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吧 !

 (四)分数的组成:

 师:分数和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整数不一样,它分成了三个部分,你知道这三个部分的名称吗?

 请自学课本90页最下面.

 提问①:不管是我们生活中发现的这些分数,还是我们动手去创造的这些分数,都必须做到哪一点?(平均分)

 说明:可见,平均分是一个分数的开始(板书分数线),这叫分数线,是平均分的意思。

 挑战:所以,我们应该怎样写一个分数呢?

 (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

 三、闯关练习:

 1.第一关:火眼睛睛,判断.

 2.第二关:智力大比拼。填空: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3.第三关:奇思妙想.

 4.机动发展:找图中的分数

 四、课堂总结:

 和学生一起回想这节课的学习过程,谈自己的收获或自己还有待解决的疑问。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二)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在对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直观图形、实物的探讨和研究中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会读会写几分之一,并能借助图形明确几分之一的含义。

 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分数概念的初步构建,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体验分数产生的过程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在郊游的时候,小明和小红遇到了一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原来他们在分月饼,我们能不能帮他们公平的分一分?

 生:平均分才公平。

 师:那每个人得到几块呢?

 生:6 ? 2 =3 每人分 3块。

 师:嗯,你说的真好。我现在拿出四块来分给两个人,怎样分才能公平呢?生:还是平均分,用 4? 2 = 2 每人分 2 块。

 二、师:你说的真完整。我现在再拿出一块来分给两名同学,你说我应该怎样分才公平呢?

 生:还是平均分,把这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一人分半块,就是每人分一半,这样就公平了。

 师:噢,对,你说的很有道理。(师演示分月饼)

 师:那么,这半块能用什么数来表示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分数?。师板书?分数。

 教学分数的写、读

 师:那么这半块月饼怎么用分数来表示呢?刚才老师在分月饼时是怎么分的?

 生:平均分。

 师:分了几份?

 生:两份。

 师:每人分得多少?

 生:两份中的一份。

 师:对也就是二分之一。那么二分之一怎样写呢?

 教学写分数?二分之一?

 师:拿出练习本跟着老师一起写:先画一条短横线,表示平均分。(师边说边板书)平均分成两份就在分数线的下面写? 2 ?,(师板书)每人分到的都是两份中的 1 份,就在分数线上面写? 1 ?。(师板书)

 三、 师:这个二分之一表示的含义就是,请同学们一起读一下。

 四、我们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谁来说一说下面这个月饼是怎么分的?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同桌讨论)抽生回答

 师:唉呀,真厉害

 五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分数的每一部分都有名字。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师:真棒,读的非常正确。

 六 、老师带来了几个图形,看看下面的图形它的涂色部分应该是几分之一呢?应该是几分之一,理由。

 七、下一个判断对错,运用我们刚才所学的知识来判断一下。

 八、我出一个难题的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

 九、师:好,请你拿出方形纸下面,,创造一个分数,可以折出这张纸的二分之一,也可以折出它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等等,跟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谁来汇报一下?(生折师巡视)

 师:大部分同学都坐好了,看来是都折完了,谁愿意把你折的展示给大家呀?(指生展示)

 生:我先把正方形角对角折,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 4 份,涂上其中的 1 份,涂色的部分就是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

 生:我是把这个正方形边对边的对折,就把它平均分成了4份,涂上其中的 1 份,涂色的部分就是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

 师:刚才大家的折法不一样,但是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是四分之一呢?

 生:都是把图形平均分成 4份,涂色的部分是其中的 1 份。

 师:对,只要把正方形平均分成 4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四分之一。生:第二个图形的涂色部分不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因为平均分成了四份,应该用四分之一表示。

 师:同样的图形,用不同的折法表示出了相同的分数。

 十、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习到了哪些知识?

 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几分之一。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继续走近分数,了解分数,去探索有关分数更多的奥秘。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实际测量

#教案# 导语写教案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淘气的猴子》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

教学难点:

商中间、商末尾有0的处理方法及笔算的简便写法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你们估一估商是几位数。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63÷3=   603÷3=

 二、探究新知

1、故事导入

师:这天孙大圣来到花果山,看到满山遍野都是仙桃,他想:这么多的仙桃,一定要带回去给猴子猴孙们尝尝,于是大圣手一挥,所有的桃子都进入大圣的手心里了。

2、被除数是0的除法。

师:现在,树上有多少个桃子?(0)

师:这时,有2只小猴子玩累了,来摘桃吃,你们说说平均每只小猴能分到几个桃子?(0)你是怎样做出来的?(0÷2=0)

师:又来了两只小猴子,这些猴子能分到多少个桃子呢?

(0、0÷4=0)

师:要是再来一只呢?(0、0÷5=0)刚刚是4只,那要是再来4只呢?(0、0÷8=0)

师:看到这两个算式,你还能说出类似的算式吗? 同桌互说一个。

师:好,看到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0除以任何数都得0)

师:你真了不起,其他小朋友看到这个结论你又补充吗?(0除以任何不是0数都得0)

3、商中间有0的除法、

师:这四个小猴子没吃到桃子闷闷不乐的回家了,大圣看到他们那么失望就拿出了408个桃子,谁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平均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

师:瞧,你提的问题和大圣的一样,真了不起!这道题你会做吗?你是怎样列式的?(408÷4=)结果是多少?(102)你是怎么算的?

重点引导学生用列竖式方法解答。

独立解决后,同教师板书对照,比较两个竖式不同之处,说说自己的观点。

师:咱们看看结果和口算、估算商的位数都一样吗? 看来估算是可以检验我们计算结果的正确性的!

[师:你们都太了不起了,老师这有两道题你们有信心做对吗?

603÷3=   802÷2=

 独立计算,指名板演。做完的同学说计算过程。

师:那看看结果和我们刚才估算的位数是不是一样。

4、商末尾有0的除法

师:刚刚的4只小猴子拿了桃子开心的走了,听说大王在分桃子,又来了6只小猴子,大圣就又拿出840个桃子,那么平均每只小猴能分到多少个桃子?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独立计算,指名到黑板上做。840÷6=

 师:我们计算的结果和估算的位数也一样。

三、巩固练习

师:小朋友都知道孙悟空的绝招是七十二变,几个小猴子想学一学,咱们看看他们变得对吗?

680÷2=34   309÷3=13

 师:小朋友你们真棒,老师这还有一道思考题,看看你们会不会,不过可不要犯和小猴子一样的错误。

思考题:哪题的商最接近150?

906÷6=答案 745÷5=答案 480÷4=答案 447÷3=答案

四、本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分桃子》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展示课本内容

2、提出问题

3、根据学生提的问题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4、该怎样列式呢?

5、多种方法尝试解决

6、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索

1、由情境提出问题

两只小猴拿到分到的24个桃子非常高兴,刚想坐下来美餐一顿,这时又跑来一只猴子,它想干什么呢?

2、有48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分几个?怎样列式呢?

3、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4、学生汇报:

(1)。质疑

生:我也会用竖式,但我不明白怎么把算式和分法联系起来;

(2)。释疑

师:谁来解释一下呢?

5、总结归纳计算方法

6、共同归纳出:笔算除法时,应从被除数的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三、巩固强化

1、只小猴子拿着分到的桃子高高兴兴回家去,在路上碰到了智慧老人,智慧老人想考考它们,给它们带来了一组练习题,做对了就拿着桃子回家去,否则就留下桃子,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帮小猴子吗?(愿意)

2、出示55页练一练第一题(小猴回家)先估计,再计算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地砖的周长》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自制各教具,准备实物及挂图;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

 运用现实物体引入新知。

 谈话:我们已学过求长方形的周长,下面,我们一起讨论怎样求正方形的周长?(出示地砖一块)

 二、探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①出示情境:同学们又在教室的地板上铺上了许多鲜艳的泡沫地板,你们看,每块地板都是什么形状的呢?(正方形)

 ②出示数学信息:“每边的长都是60厘米”,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③学生独立思考:怎样计算每块正方形地板的周长?

 ④讨论交流:60+60+60+60=240(厘米)

 (60+60)×2=240(厘米)

 60×4=240(厘米)

 ⑤回答问题:每块地板的周长是240厘米。

 ⑥小结: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有时间的话,可以解决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

 三、练习反馈,巩固提高

 1.先测量,再计算各图形的周长。(让学生通过思考,找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必要条件,再准确测量,正确计算。)

 2.淘气将两块泡沫地板拼在了一起(如图),你能算出这个图形的周长吗?

 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60×2+60)×2=360(cm)

 60×3×2=360(cm)

 60×4×2―60×2=360(cm)

 60×6=360(cm)

 3.用16根小棒摆出不同的长方形,能摆出几种?写出它们的长和宽。(以小棒根数为单位)(四人一组,把各种形状的图形都摆出来)

 提问:这些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一样长)

 为什么?(都是用16根小棒摆成的)

 4.游戏:找朋友(周长相等的图形是朋友)

 老师依次出示(a)、(b)、(c)号图形,学生从(1)~(7)号图形中找到和老师出示的图形周长相等的图形,用手势表示图形的编号。

 四、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教科书51页实践活动:先估计,再测量黑板面、数学书封面、自己鞋底等周围学习生活用品各面的周长。

 3.课后分组测量并计算学校一个篮球场的周长。(可以使用目测、步测、工具测量等各种方法。)

2022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短300字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实际测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标杆、卷尺、测绳等测量工具.

 2.会用卷尺、测绳等工具,在地面上直接量出较近的距离.

 3.能用标杆测定直线并沿着直线量出较远的距离.

 教学重点

 使用工具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测定直线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1.标杆三根,卷尺(或测绳)一条,木桩若干个.

 2.课件?实际测量?.

 3.印制直线测定记录.

 组长( ),小组成员( )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宽.

 说明:因为黑板的面积不太大,所以可以用米尺来测量它的长、宽.

 2.如果要修建一个长150米,宽100米的长方形操场,工人叔叔也用米尺一段一段地量,大家想会出现什么结果?

 学生回答:浪费时间、结果不准确、形状不规格等.

 二、探究新知.

 1.导入.在工农业生产中,兴修水利、平整土地、建造房屋时都需要测量土地.测量士地的知识对于我们将来参加工作是非常有用的.这节课就学习实际测量的有关知识.(板书:实际测量)

 2.认识测量工具.

 (1)标杆.测定较远的距离时,用来做标记.可以自制.通常把标杆表面每隔10厘米涂上红白相间的颜色,目的是看起来明显.提问:为什么标杆的一端是尖的?(便于插入地面)

 (2)卷尺、测绳.测定较近的距离时用的工具.测绳可以自制.制作时以米为单位量好(第一段划分出分米,并做出标记)

 提问:自制测绳选什么样的绳子比较好?为什么?(弹性小的好,便于测得准确数据)

 (3)小红旗:测量时,做为指挥信号.

 3.测量较近的距离.

 (1)指名两组学生分别用卷尺或测绳测量教室的长、宽.

 (2)提问: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和观察,得出:测量时卷尺或测绳要自然拉直,不要用力绷得过紧,也不能放松使卷尺弯曲.

 4.测量较远距离.

 (1)说明测定直线的意义和作用.

 当需要测量较远的两物体之间的距离时,只用卷尺和测绳就不行了.需要先在要测的距离之间测定一条直线,然后沿着这条直线分段量出这段距离.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使学生知道如果不先测定直线就去测量距离,就可能分段测时出现曲折,降低测量结果的精确度.

 (2)测定直线.

 请同学们看课件?实际测量?.互相讨论:测定直线分几个步骤?总结.

 ①把所测距离的两端(A、B点)各插一根标杆.

 板书:(1)确定起点、终点.

 ②第一个人在A点指挥,叫第三个人把第三根标杆插在C点,使它和B点的标杆同时被A点的标杆挡住,三根标杆在同一直线上.B点标杆与C点标杆的距离应略短于卷尺或测绳的长度.

 拔出标杆,钉上木桩并编为1号,起点为0号.

 板书:(2)立第三根标杆.

 ③用同样的方法再把第三根标杆插在D点?,钉桩,编号,使第三根标杆逐渐接近第二根标杆,它们的距离短于卷尺或测绳的长度.

 板书:(3)反复立标杆.

 ④把第三根标杆插过的各个点与A、B两点接起来就定出一条直线.

 板书:(4)连点成直线.

 (3)测定直线后,用卷尺或测绳逐段量出A、B两点的距离.

 (4)小结.提问:测定较远的距离时,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如何测定直线?

 (5)室外操作:在校园里先确定两点,插上标杆,并通过这两点测定一条直线,再用卷尺或测绳量出这两点间的距离.

 ①宣布测量小组,指定组长,明确要求,提出评比条件.

 ②教师带领一个小组做示范.结合具体步骤讲注意事项.如标杆必须立直.让学生随着分段测量,把有关数据填入记录单.③各小组分别测定直线,量出距离.教师要注意巡视指导.④总结评比情况.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淘气的猴子》教案三篇

 随着社会的不断改善,教师的教学质量也不断提升,都是通过提前做教案。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2022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短3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2022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短300字(一)

 一、教材分析

 《多位数乘一位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60页的知识。是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第一课(不进位乘法),是本册的重点内容。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乘法的算理;熟练掌握了口算乘法。本节课的教学安排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和熟练,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乘法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综合教材编排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师生共同探究,学生会用笔算乘法(不进位乘法)进行计算,并会把该方法运用于更多位数的乘法。

 2、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自主观察、引导演示,动手操作,体会自主探究问题,获取知识,获得自主体验知识带来的乐趣,体验数学学习中的成功感。

 3、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情景再现,动手操作等活动,体验与人合作的乐趣,培养与人沟通交流合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列竖式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法算理,会用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熟练地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情境图、学生分组。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美术课画图情景图。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在美术课上绘画吗?

 学生:喜欢。

 教师:三位小朋友们正在做手工,大家看看,小明、小敏、小丽正在做贺卡呢,大家看看他们做卡片时都用到些什么?

 学生:彩笔,纸板,铅笔。

 教师:对,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大家看了之后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学生会带,教师选择性板书:一共有多少支彩笔?

 (二)、合作探究。

 1、解决问题。

 教师:小精灵呀和大家一样,也是想知道桌子上一共有几支彩笔,大家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吧。(教师再约学生一起分析情景图,图中一共有三盒彩笔,每盒有12支彩笔。)大家知道了这些,要怎样列式呢?分小组讨论。

 学生1:12+12+12=36,每盒彩笔12支,一共有三盒,就是三个12相加。

 学生2:123=36,因为12=10+2所以123=103+23=36。

 学生3:123=36,因为12=9+3,所以123=93+33=36。

 教师:大家真了不起,想起这么多的方法,真是人多力量大,一下子就把小精灵和大家想知道的问题解决了。除了以上方法大家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吗?以前大家学过列竖式使加法变得更简单,那么乘法可不可以用列竖式的方法使计算更简便?

 引导学生讨论研究笔算乘法这个问题。

 教师:用竖式计算加法是用怎么列呢?谁来说说。

 学生回顾:加数加上加数,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总结乘法的竖式计算。

 教师:在乘法中,规定两个相乘的数叫因数,和加法竖式一样,因数乘以因数,相同数位对齐(教师列出乘法竖式,边列边讲解)。那具体要怎样计算呢?大家分组讨论。让学生到黑板上板书。

 学生1:先把个位上的2和3相乘得6,把6写在个位,再用十位上的1和3相乘得3,表示3个十,把3写在十位上。

 学生2:先用十位上的1和3相乘得30,把3写在十位上,再用个位上的2和3相乘得6,把6写在个位上。

 教师:大家的想法呢,统一起来就133=30,23=6,30+6=36,和刚才开始时的第二种方法是一样的,只是现在用竖式表示。

 3、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乘法竖式计算过程

 4、小结。

 大家来说说今天学到什么?

 学生:多位数乘一位数,把这个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乘这个一位数。

 (三)、巩固提高。

 学生在黑板演示教材60页做一做第一第二题,集体纠错。

 (四)、回顾总结。

 1、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2、你今天的表现怎么样?你觉得同组中组员的表现怎么样?

 3、对全班学生给予表扬。

2022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短300字(二)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是学生在已学过的表内除法和简单的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使学生在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用除法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以及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

 2、会解决有余数的除法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教学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两位数除一位数的口算和竖式计算的方法;除法验算。

 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

 关键: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25分钟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及其算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

 2、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平共处算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

 小棒,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铺垫。

 1、口算练习。

 指名口算。

 63 82 93 55。

 口答。

 46里面有( )个十( )个一。

 95里面有( )个十( )个一。

 84里面有( )个十( )个一。

 73里面有( )个十( )个一。

 二、探究新知。

 1、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揭示课题)

 2、教学口算。

 1. 理解图意,学生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2.讨论第一个问题: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小组交流。

 3.小棒可以演示。

 4.讨论第二个问题:平均和每个女孩子买多少枝?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形成思维。也可以先让学生模仿提问。

 5.归纳:先把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即20枝,再把6枝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

 402=20 62=3。

 20+3=23。

 3、即时训练,口答。(让学生说说算么算的)

 402 603 642 555。

 505 804 844 363。

 4、教学竖式计算。

 1. 教师结合462说明竖式的写法,边说边板演。

 2.探索算理。(步骤:除、乘、减、移)

 3.思考: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4.小结:用竖式计算,要从十位除起,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再用个位上的数除,除到哪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三、实际运用。

 1、 完成第2页第1题。(注意区别与联系)

 2、 完成第2题。

 让学生试做前两题,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两题。注意笔算注意什么?以及联系与区别。

 3、 完成第3题和第4题。

 4、 第5题,先独立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许学生不同的策略解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022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短300字(三)

 教学内容:

 xx教育版课程标准教科书三年级上册58-60页。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在探究过程中,注重学生观察、操作、猜想等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3.创设互相协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备课重点:

 长、正方形的特征,已有的学情分析都表明学生是大致认识的。这样的状况并不表明,教学就此轻松,而恰恰给教学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性因为似懂非懂,新知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吸引力;因为一知半解,教学也就更不易组织和深入。

 重点思考:

 怎么基于而又超越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在处理教学细节时,突出了特征的揭示,怎样出自学生自己,而且又是兴趣盎然的?

 验证的安排,怎样超越细枝末节而又重点突出,在取舍中凸显教学智慧?

 生活的联系,怎样从司空见惯中提炼新的题材和赋予更多的数学思考?

 特征的运用,怎样紧扣两个图形的特征提高数学思考的含金量?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揭示长方形特征。

 1.已经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小朋友举举手?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形是什么样的?在桌上找一找什么颜色的图形是长方形?

 学生找到了大大小小的长方形。

 2.通过以前的学习,大家对长方形已经有了大体的认识,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猜猜它是不是长方形的游戏,看看大家对于长方形的了解到底有多少?

 ①号图形(一个角是锐角的图形),是长方形吗?用手中的长方形说清楚理由。反衬出长方形内角是直角。

 ②号图形(直角梯形)这个是吗?从边和角两个方面去看,得出长方形对边相等,有四个直角。

 3.组织学生验证长方形边的特征。

 长方形真的上下边相等、左右边相等吗?用手中的长方形验证一下,再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验证,再交流汇报。由于学生手中的长方形有大有小,所以测量出来的数据各不相同,但每一个个体的测量结果都证明了长方形对边相等。

2022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短300字(四)

 教学目标:

 1、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进一步建立千克、克和吨的质量观念。

 2、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和吨有关的实际问题。

 3、初步经历质量单位的形成过程,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4、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某超市招聘售货员的考试,要求应试的人员必须掌握最基础的质量单位的有关知识,刚好我们才学过了这方面的知识,大家有没有兴趣试一试?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称物品,认秤。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为什么下面两样物品称出的质量用“千克”作单位。

 2、贴标签。

 以给商品贴上质量标签的游戏形式出现,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千克和克的实际质量,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3、补标签。

 教师创设情境:“下面这些物品和动物的质量标签上的质量单位漏写了,你能把它们填补完整吗?”学生用不同的手势表示“千克、克、吨”,集体完成,并请学生陈述自己的理由。

 4、比较下面物品的轻重。教师用第3题中单纯的式子变为比较两种标明质量的物品轻重,吸引学生参与。

 复试

 1、第5、6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第7题。学生独立观察思考、理解图意;尝试列式解答;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3、第8题。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同桌交流。

 4、第9题。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问题,给每个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最后全班交流,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最多。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第10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交流,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操作。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可能有:10克10克地称5次;先称30克,再称20克;先称2个20克,再称10克等。

 6000克=( )千克 3 g=( )g。

 4吨=( )千克 6000 t =( )g。

 4千克500克=( )克 3吨70千克=( )千克。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第11题。这道思维训练题蕴含着代换的数学思想,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学具代替苹果梨子摆一摆,增强直观性。解题思路是:3个苹果和3个梨合起来刚好和9个桃子一样重,所以1个梨和1个苹果应和3个桃子一样重。学生若有其他的合理想法,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

#教案# 导语《淘气的猴子》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教材创设了“树上一个桃子也没有了”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 0”这一规律,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时就要用到这一规律。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设计理念: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我以小朋友熟知的《西游记》为蓝本,创设了“齐天大圣孙悟空回老家花果山”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具体的情境中去感受数学的价值。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在这节课中,主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与实践性,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在感知的基础上亲身体验,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教材分析:

 《淘气的猴子》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教材创设了“树上一个桃子也没有了”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 0”这一规律,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时就要用到这一规律。教学时,利用这一情景,组织学生讨论,每只猴子分到几个桃子,再扩展到如果有更多的猴子来到这里,能分到桃子吗?从而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一结论。在把结论应用到计算当中。

 学生分析:

 在计算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多种计算方法,对于多样化的计算方法已经有一些体验和积累。三年级的学生处在抽象的逻辑思维开始形成的阶段,因而运用图像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活跃思维,可以增强学习兴趣。此外,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体验中,可以用小组交流、全班展示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在情境中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感受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愉悦。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意义以及“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播放音乐《猴哥》,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

 二、故事导入

 师:小朋友都看过《西游记》吧!喜欢齐天大圣孙悟空吗?大圣又回到它的老家花果山,看,花果山满山遍野都是仙桃。(出示课件)它想把这些桃子拿回去给它的猴子猴孙们吃,于是,大圣的手一挥,桃子就全进了它的手心里。

 三、共同探讨

 1、探究“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师:看,树上现在还有没有桃?什么也没有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

 板书:0

 师:现在有4只小猴玩累了,来摘桃子吃。(出示课件),看到这个图你能提出一个什么数学问题?

 板书:淘气的猴子

 生:每只小猴能平均分到几个桃子?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结果是多少?为什么?

 0÷4(板书)

 生:每只猴子没有分到一个桃子,所以0÷4=0;(你是根据故事理解的。)

 生:因为0×4=0,所以0÷4=0。

 师:你说的很有道理,做除法想乘法。

 师:看,(出示课件)猴小五来了,它笑哥哥姐姐好笨哦!它以为它来了就会有桃子分了,小朋友们,有桃子分吗?可怎样写算式?结果呢?

 0÷5=?(板书)

 师:如果有6只猴子,10只猴子呢?有桃子分吗?你还能说出几个类似这样的算式吗?

 师:从这些算式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学生:(板书)

 师:“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还有什么补充吗?

 师:强调“为什么要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

 抛算式: 0÷0= 5÷0=

 设0÷0=?因为0乘任何数都得0;所以0÷0的答案不确定,可以是1、2、……这个除法算式也就没有意义;0做除数无意义。5÷0=?0乘任何数都不等于5,这个算式没有答案,所以0不能做除数,0做除数无意义。

 评价:(这是一个十岁孩子的想法吗,太令人惊奇了!不错。)

 0÷100呢?0÷16呢?得结论:放课件。(师:齐读一遍我们的发现)

 2、探讨“商中间有0的除法”

 师:刚才5只小猴子没有分到桃子,闷闷不乐的回家了,一回家可高兴坏了,原来桃子都被它们的老祖宗孙悟空已经摘回来准备开蟠桃宴呢?(出示图)

 孙悟空有话说:猴儿们,我了408个桃子,每张桌上平均放4个,可以放几桌?

 师:小朋友们,你们能帮助小猴子解决这个问题吗?谁来说说怎样列算式

 408÷4=

 师:先来估一估它的结果是多少?是几位数?现在来试着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说估算方法:把408估计成400,用400÷4=100。)

 生独立做,再小组交流:抽一名学生板演

 师:你们在小组内说说你们的计算方法,也可交流一下在计算中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解决的?

 生汇报

 生:口算:408可以分成400+8,400÷4=100,8÷4=2,最后算100+2=102

 师:你的思路很清晰!

 生:列竖式。师:你能把你的想法给大家说说吗?学生讲列竖式的过程。

 师强调:从被除数的位除起,先用百位上的4去除以4,4个百除以4,商1个百,除到十位时,十位上是0,表示0个十,0个十除以4得0,商0个十,商0要写在十位上,0和4相乘得0,0减0得0,接下来再用个位上的8去除以4,商2要写在个位上。

 师抽生评价同学:你觉得他说的怎么样?

 ①说的很清楚,我听明白了!②声音很哄亮!

 师:我也很欣赏你,因为你不仅用以前学过的旧知识大胆尝试,解决新问题,还能勇敢的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谁还有不同的做法?(用虚线框起来突出简便算法。)

 对比发现:当百位上正好分完,没有余数,而十位上的数字又为0时,可在十位上直接商0,不用再拉下来继续除;这样简便一些!

 师强调:咱们看看结果和估算的商的位数一样么?看来估算是可以检验我们计算结果正确性的。

 再强调:商中间的0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放课件)

 ①必须写,起占位作用。②不写就是12,不是102了!

 师:同桌看着竖式互相说一说做这道题的方法。

 试做:606÷3

 交流反馈

 师:这两道算式与我们以前学的算式商有什么不同?

 得出:商中间有0的除法

 师:观察真仔细!

 3、探讨:“商末尾有0的除法”

 师:谢谢小朋友们帮小猴解决了问题,孙大圣高兴的宣布“宴会开始。”可美猴王的宴会上怎么少得了美酒呢?

 师:看,一共有720瓶酒,每个桌上放6瓶,可以放几桌?

 生列算式:720÷6=

 先估算商是几位数,再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抽生在班上交流。

 明确:为什么商的个位要添上0?(因为除到被除数的十位上的数刚好除尽,而被除数的个位上是0,0÷6得0,所以直接在商的个位上写0。)

 师问有无其他方法?

 师:强调简便方法。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所以末尾的0除以除数,不要写计算过程,直接写商,这样简便一些。

 师:这道题和上道题相比商有什么不同?

 得出:商末尾有0的除法;

 做书上的840÷6,抽生说方法。要求学生把掌声主动送给他。

 通过计算这几道题,能说说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吗?

 ⑴ 检查商0是否忘写; ⑵注意估算:商是几位数?大约是多少?(3)用乘法验算。

 师:小朋友们总结的很好,一定要注意哦!

 四、巩固练习

 师:齐天大圣孙悟空看到我们小朋友这么聪明,观察时认真,计算时仔细,有点不服气了,想考考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那我们就去它的聪明宫去看看吧!(出示图)

 1、是是非非请判断

 小朋友们都知道孙悟空的绝招是七十二变,几个小猴子想学一学,咱们看看他们变得对么?

 2、神机妙算对又巧

 师:小朋友们可真是有火眼金睛啊!来看第二关,做这两道题,你们可不要犯和小猴子一样的错误!

 309÷3   650÷5

 同桌检查,做对的用你喜欢的方式夸夸对方,不对的帮它改正;

 3、生活处处用数学

 李阿姨不小心把购货弄脏了,你能帮她算出每台电风扇多少元钱吗?

 4、升华延伸你能行

 在8□8÷8这个除法算式中,要使商中间是0,□里可以填几?

 师:这个题其实除填0以外,还可填1——7这几个数字,当我们学了下节课的知识,相信聪明的你一定会明白的。

 五、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学习内容,说一说,学到了哪些知识,是怎样学的。(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回去讲给爸爸妈妈听)

 2、师强调在计算除法时,要注意商中间和末尾的0不要丢掉。

 3、师:孙大圣对大家今天的表现相当满意,我也很敬佩你们的好学精神,最后孙大圣送大家一句话:只要你们勤思考,多动脑,常练习,你们也一定会越来越聪明的!(放课件)

 板书设计:

 淘气的猴子

 0÷4=0  0÷5=0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篇二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

 教学难点:

 商中间、商末尾有0的处理方法及笔算的简便写法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你们估一估商是几位数。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63÷3=   603÷3=

 二、探究新知

 1、故事导入

 师:这天孙大圣来到花果山,看到满山遍野都是仙桃,他想:这么多的仙桃,一定要带回去给猴子猴孙们尝尝,于是大圣手一挥,所有的桃子都进入大圣的手心里了。

 2、被除数是0的除法。

 师:现在,树上有多少个桃子?(0)

 师:这时,有2只小猴子玩累了,来摘桃吃,你们说说平均每只小猴能分到几个桃子?(0)你是怎样做出来的?(0÷2=0)

 师:又来了两只小猴子,这些猴子能分到多少个桃子呢?

 (0、0÷4=0)

 师:要是再来一只呢?(0、0÷5=0)刚刚是4只,那要是再来4只呢?(0、0÷8=0)

 师:看到这两个算式,你还能说出类似的算式吗? 同桌互说一个。

 师:好,看到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0除以任何数都得0)

 师:你真了不起,其他小朋友看到这个结论你又补充吗?(0除以任何不是0数都得0)

 3、商中间有0的除法、

 师:这四个小猴子没吃到桃子闷闷不乐的回家了,大圣看到他们那么失望就拿出了408个桃子,谁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平均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

 师:瞧,你提的问题和大圣的一样,真了不起!这道题你会做吗?你是怎样列式的?(408÷4=)结果是多少?(102)你是怎么算的?

 重点引导学生用列竖式方法解答。

 独立解决后,同教师板书对照,比较两个竖式不同之处,说说自己的观点。

 师:咱们看看结果和口算、估算商的位数都一样吗? 看来估算是可以检验我们计算结果的正确性的!

 [师:你们都太了不起了,老师这有两道题你们有信心做对吗?

 603÷3= 802÷2=

 独立计算,指名板演。做完的同学说计算过程。

 师:那看看结果和我们刚才估算的位数是不是一样。

 4、商末尾有0的除法

 师:刚刚的4只小猴子拿了桃子开心的走了,听说大王在分桃子,又来了6只小猴子,大圣就又拿出840个桃子,那么平均每只小猴能分到多少个桃子?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独立计算,指名到黑板上做。840÷6=

 师:我们计算的结果和估算的位数也一样。

 三、巩固练习

 师:小朋友都知道孙悟空的绝招是七十二变,几个小猴子想学一学,咱们看看他们变得对吗?

 680÷2=34 309÷3=13

 师:小朋友你们真棒,老师这还有一道思考题,看看你们会不会,不过可不要犯和小猴子一样的错误。

 思考题:哪题的商最接近150?

 906÷6=   745÷5= 480÷4= 447÷3=

 四、本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篇三

教学分析: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并且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除法。教材以“一个桃子也没有了”这个有趣的内容为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个规律。

 学生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和一位数乘法的基础上,开始学习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学生没有接触过商的中间或末尾有0 的除法,教学时,如果直接给学生讲解算理,可能会出现满堂灌的情况。这样,有的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听不进去;有的学生感觉简单易学而忽视算理;还有的学生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兴趣是的老师,因此,我精心创设了学生最爱听的童话故事,让故事的情节贯穿始终,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经历了由旧知引出新知,由一点引出几点,由现象探究规律的过程。

 教学目标:

 1?探索有关0的除法规律,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算理。

 2?理解与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并理解算理。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感受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程老师知道三年一班的同学最喜欢听数学故事,而且还善于从故事总发现数学问题。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几只淘气的小猴。同学们,你们知道猴子最爱吃什么水果吗?

 生:是桃子。

 师:对。桃子又大又红,软软的,甜甜的,多好吃呀!其实不只是猴子爱吃桃子,许多小动物也很爱吃桃子。不信,你们看(画桃树)山坡上的小桃树上结了许多又大又红的桃子。这时四只小象(贴小象)来到桃树下,谁也不去争,谁也不去抢,却一起去数树上的桃子,共数出了48个。(贴桃子)

 生:(我发现了数学问题)一共有48个桃子,把这些桃子平均分成4份,每只分得一份,平均每只小动物能分得几个桃子?

 师:平均分很公平,谁来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48÷4=12(个)。

 二、探索新知

 1.探究“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师:每只小动物分得12个大桃子,兴高烈地回家了。可是最爱吃桃子的是猴子呀!(出示4只猴子也来到这棵桃树下,找桃子吃的情境图)它们抬头一看“啊,树上一个桃子也没有了!”猴子们显得很失望。大家想一想,树上没有桃子了,用数怎样表示?

 生:用0表示。

 师:树上的桃子数是0,那么这树下的4只猴子,平均每只能分得几个桃子?该怎样列式呢?

 生:它们谁也分不到桃子。

 师:请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好吗?

 生:因为树上没有桃子。

 师:有道理。那么谁能把这个道理完整地讲给大家听?

 生:树上的桃子数是0,树下的每只猴子肯定都分不到桃子,所以0除以4得0。

 师:怎么用式子表示这个意思呢?

 生:0÷4=0。

 师:叙述得真清楚!(继续讲故事)就在这4只猴子犯愁的时候,又从后面追来了一只小猴子,它也想分到桃子。大家看一看,这时树下共有几只猴子?平均每只猴子能分得多少个桃子?用算式怎样表示?

 生:0÷5=0。

 师:如再来一只猴子或再来10只猴子呢?你还会列式计算吗?

 生:会。0÷6=0,0÷15=0。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

 生1:0除以任何数都等于0。

 生2:不对! 0不能做除数。

 师:对,0不能做除数。那应该怎么说呢?

 生: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

 师:大家同意吗?

 (学生异口同声:同意。)

 生:老师,为什么0不能做除数呢?

 师:是呀,其他自然数都能做除数,为什么0不能做除数呢?太不公平了!那好,今天咱们就给0一次机会,让它做一做除数,试试看行不行。

 (教师板书以下算式,学生试做。)

 0÷0= 5÷0=

 (学生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个个皱起了眉头。)

 生1:我在算0÷0时,商是1能行,是2也行……是几都行。

 生2:我在算5÷0时,找不到商,因为任何数与0相乘都不等于5。

 师:同学们,通过这两种情况我们就明白了0不能做除数的原因。

 当0÷0时,商不确定;当5(或其他不是0的自然数)÷0时,又找不到商。所以0不能做除数。

 (学生个个豁然开朗,不由自主地点点头。)

 2.探究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我们接着听故事。刚才从后面追来的小猴子跑累了,实在走不动了,可原来那4只猴子因没有吃到桃子很不甘心。它们很有毅力,决定继续找。于是它们走啊走,终于又找到了一棵大桃树。桃树更大了,桃子更多了。它们非常高兴,数了好久才数清,“哇,共有408个桃子呢!”

 生:(发现数学问题)把408个桃子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多少 ?

 师:请同学们试着解答。(生试做)

 生:把408分成400与8,先算8除以4得2,再算400除以4得100,最后算100加2得102。

 师:这两位同*用口算的方法,又快又准地帮猴子们算出了结果,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在展示台上展示展示,将你的好方法告诉大家,好吗?

 生1:我用竖式计算(口述计算方法)。

 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位是百位,百位上是4,表示4个百,4个百除以4,商1个百,因此百位上商1;十位上是0,表示0个十,0个十除以4,商为0个十,因此十位上商0;个位上是8,表示8个一,除以4得2个一,因此,个位上商2。

 生2:我用竖式计算(口述计算方法)。

 百位上4除以4得商1,十位上0除以4,直接得商0,个位上8除以4得商2。

 师:大家比较生1和生2的计算过程,谈谈你的看法。

 (大家一致认为生2的方法简单可取。)

 生:当百位得商后,没有余数,被除数十位上的数字为0时,可以直接在十位上商0,因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仔细观察这个商,与以前做除法时得到的商有什么不同?

 生:商中间有0。

 师:对,你们的眼睛真亮,我们今天研究的就是商中间有0的除法。(板书课题)

 3.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师:同学们,我们做数学题做得不错。你们看,小猴子在分桃子的过程中对做数学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只爱动脑筋的猴子说:“我要是改一改被除数中的两个数字,你们谁还会算?”于是它出题了

 416÷4=

 师:同学们,咱们能被小猴子出的题难倒吗?谁来算算?

 (通过一位学生板演试算,讲解算理,得出416÷4=104。)

 4.探究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师:小猴子都那么爱动脑筋,那么善于发现数学问题,我们能示弱吗?一只淘气的小猴子不服气也给大家出两道数学题,你们会做吗?

 612÷4= 840÷6=

 学生试算后交流方法(重点是 840÷6=)

 (两名学生板书竖式,交流计算方法)

 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8个百除以6得1个百,百位上商1,余2个百即200与十位上的4合起来是240,即24个十,24个十除以6得4个十,十位上商4,个位上0除以6得0,在个位上直接商0。

 师:大家仔细观察,这个商与前面的商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稍作观察)商的末尾有0。

 师:对,我们今天的课题有两个内容,那就是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除法(填充板书的课题)。

 师:同学们,你能说说为什么下面这些题商的末尾有0吗?

 (出示)

 520÷4=   560÷4=   600÷4= 500÷4=

 (学生观察思考、交流)

 生:这些算式的被除数都是三位数,并且末尾都是0,当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时,余数都是0,个位上0除以除数仍得0,所以商的末尾都有0。

 师:你们观察得很细致,叙述得很清楚。

 三、巩固练习

 师:你会计算商的中间有0、末尾有0的除法了吗?

 生:(充满自信地)会啦!

 师:现在小猴子们可佩服你们了。它们也想学习数学,还要请你们做老师,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看学生们已经把作业送来了,小老师可要仔细批改呀。

 (出示练习题1--改错题略)

 (学生一一“批改”。)

 师:小老师们太认真了,一个错误也不放过。相信你们在计算时一定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下面这些题是程老师出给大家的,千万别让老师失望啊!

 (出示练习题2)

 先估计一下商是几位数,再计算。(先口头估算,再每小组选做一题)

 63÷3= 402÷2=   812÷4= 360÷9=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了这么长的一个故事,带领大家参与了小动物们找桃子、分桃子以及做数学题的过程。那大家学到了什么知识呢?谈谈你的收获。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教案# 导语《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是“数与代数”领域中“常见的量”的一个重要内容。 考 网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景,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二)过程性目标:经历千克、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建立过程,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模糊的质量观念,会用观察、掂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但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直接接触得很少,不了解千克、克代表的实际质量,没有千克、克的概念;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所以对认识克和千克有一定的难度。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在质量单位的使用上错用、乱用的现象多次出现但纠正之后仍频频出现,症结即在于此。

 教学重点:

 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观念。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千克、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正确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

 教法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用了合作学习法、讲解法、演示法、操作探究等教学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用实践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约2分左右)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开始时学生的状态就为本节课定下了基调。因此,我创设学生熟悉的去超市购买水果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引发要知道物体有多重,就需要用人们共同知道的质量单位,自然而然的引出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开门见山点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约20分左右)

 《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在这一环节,我主要设计了5个层次来展开,以帮助学生建立千克和克的具体概念,突出教学重点。

 第一层次:认识秤

 在教师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让学生明确要知道物体有多重必须要有称量工具——秤。再用课件展示各种常用的秤的,让学生认识秤。

 第二层次:认识天平

 教师提问:“想知道2分硬币有多重,用什么工具?”接着用课件出示天平,并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为后续教学中克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三层次:克的认识

 “克”是一个很轻的质量单位,要结合实际让学生充分感受。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因此我分三个步骤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1克有多重

 教师演示用天平称2分硬币的过程,使学生明确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大约为一克。

 (2)掂一掂活动——掂2分硬币,体会1克的轻重

 首先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说出自己的感受;接着让学生从自己带来的东西中找出质量为1克的物体,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的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概念。(突破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重难点)为学生以后的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3)多于1克的质量的认识

 让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的质量,引导学生观察物品上的克数,并在四人小组中展开活动:掂一掂自己带来的物品,再掂掂一掂别人带来的物品,感受不同克数物体在质量上的差别。最后问学生:和1克比起来你有什么感受?加深学生对克的认识,并为接下来千克的认识埋下伏笔。

 这一环节,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留下的印象深刻,从而增强学习效果,进一步突破了难点。

 三、千克的认识

 为了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感受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明确的质量概念,同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通过四个步骤帮助学生建立千克的概念。

 (1)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一袋黄豆太重不能用天平来称量,这时就需要用台秤来称量一般物体的重量。

 (2)认识台秤。

 教师出示台秤实物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台秤的计量单位:kg。并让学生认读课件上台秤指示的质量,说出认台秤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1千克有多重?

 通过称一称,掂一掂,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熟悉的实物结合在一起,初步感知l千克的质量观念。为了让学生感知1千克到底有多重,我分四个步骤展开知识探索。

 首先组织学生分组用天平称出1袋黄豆有多重,通过实际称量知道教师所提供的每袋黄豆的质量是1千克。

 接着掂一掂1千克黄豆,感受1千克的重量。

 然后,掂一掂组中的饼干、铁块、盐等物体的质量,估测后再用秤称一称,看你估测的是否准确。通过这样的活动,锻炼学生的估测能力,加深学生对“千克”这一质量概念的认识。

 最后,教师从学生称出的1千克的物体中,找出体积相差很大的两个物品(如1kg铁块和1kg饼干)提问:“这两样物体的重量都是1千克,你们认为在估计物体轻重时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感受到估计物体的质量时,不能只考虑外形的大小(体积),还应结合现实物体来估计;同时感受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兴趣是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通过开展“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实际操作活动,能有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感受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明确的质量概念,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又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了估测意识和与人合作意识。

 四、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探索千克、克之间的进率关系,体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同时加深学生对这两个质量单位间进率的理解与认识。因为“我做过了,我就记住了”。

 教师先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再掂一掂1千克饼干,说出自己的感受。强化对两个质量单位的认识。为接下来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的学习做好准备。

 对认识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认识,分三步来进行。

 (1)教师提问:猜一猜,多少个1克是一千克?

 (2)小组合作研究千克与克的进率。

 (3)交流本组的研究过程和方法,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方法1:每袋盐500g,两袋盐是1000g,放在秤上称一称也是1kg

 因此1kg=1000g

 方法2:看称好的饼干袋上注明为1000g,称一称正好是1kg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过程板书:1千克=1000克。

 这样,简单、明了地揭示了克与千克的内在关系(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五、巩固练习,拓展升华。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力求达到“有序”、“多样”、“有度”的目的。

 (1)基本练习——给( )中填出合适的单位

 学生通过填写单位,可以进一步明确质量单位的联系和区别,感受千克与克的实际质量,巩固对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认识。

 (2)装物比赛。

 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比赛要求:(1)装1千克的物品;(2)可以借助已有的东西,但不能用天平;(3)所取物品最接近1千克的小组与取到最接近1千克物品数量最多的小组获胜;接着,组织学生分小组从本小组的篮子中取1千克的物品;第三,派小组代表到讲台上称出所取物品的质量,教师在黑板上记录每一小组取出的物品质量;最后评选优胜小组,进行经验交流:请所拿物品质量最接近1千克的小组介绍本组取物品的经验。

 通过这样的活动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加深学生对千克、克的认识与理解,并学会借助已有的物品估计未知物品重量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3)健康测评

 让学生在分组称量体重的基础上,结合课前测量的自己的体重,对照教师提供的青少年健康转状况测量表,测评自己的健康状况。并让其他的学生提出建议:“你想对他说点什么?”使学生认识到质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六、评价、小结;

 让学生交流:你本节课有什么收获?每位同学都评价一下自己,觉得自己哪些方面表现得很好,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知识探索的过程,把学生当作知识建构的主体,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力;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篇二

教材分析:

 教材设计了一些让学生感受质量单位、比较物体轻重的活动,并结合活动渗透了一些统计的初步知识。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在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体验常见的物体的重量,逐步建起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并且明确要比较物体的重量,不能光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切实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另一方面通过记录同学们的休重,学习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通过使用不同的秤,认识测量质量的工具,初步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学情分析: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准备测量工具,对质量单位的感受,不只限于对千克的感受也可以是克。在活动形式上,除了参考教材上提供的内容外,还可以从本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素材。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设计理念:

 1、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

 2、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3、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自感知,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多次实践又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同时也让学生再次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体重计、台秤或弹簧秤、天平、两袋盐等物品。

 学具准备:

 各种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请两位跑得快的同学到台前做“背人跑步比赛”的游戏(被背的两人轻重对比明显)。让大家估计谁最有可能赢?为什么?

 小结: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相互说一说。

 3、学生汇报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出课题。板书:有多重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一)称学生的体重

 1、师:要想知道某个人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呢?

 2、让学生观察带来的体重计,观察一下,上面有什么?怎么称物体的质量呢?想好了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

 指名汇报,随机介绍kg是千克的表示符号。

 3、让一组学生轮流站在体重计上,秤出每一位同学的体重,并指名两位同学在黑板上记录下每位同学的体重。

 4、让每一个学生统计出不同的重量的同学分别有几种,统计时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统计,如用“正”字来表示,或用其他方法来表示。

 5、让每一位同学背一背、抱一抱不同质量的同学,感受一下不24千克、32千克分别有多重。

 6、全班交流,把每组统计的情况合在一起,成为全班同学体重的统计表,再让学生提出一些加、减法的数学问题,进行加、减法口算练习。

 (二)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1、称一称。把自己小组带来的两袋盐放在台秤或弹簧秤上称一称。

 学生生观察秤的指针指向几,老师指出1千克就是两袋盐的质量。

 2、掂一掂。再把刚才称的盐放在手中掂一掂,边掂边用眼睛体会1千克有多重,并说说掂1千克的感觉。

 3、估一估,你们再掂一掂身边的其它物体,能找出哪些东西重1千克吗?估计后再把这些物体放在秤上称一称,并互相说说1千克物体大约有多少。

 4、猜一猜。师拿出1袋棉花和1袋铁钉,让学生猜一猜哪个重?说明理由,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怎么办?以实践来证实,请2名学生分别称一称。

 5、质疑:这2袋物体的质量都是1千克,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感受到物体体积大并不一定重。

 6、小结:刚才我们大家通过各种学习手段,感受了1千克物体的质量有多重,可我们看像这些(举起一枚硬币,指着衣服上的钮扣和学生带来的鸡蛋,以及文具盒中的笔、橡皮等),比较轻的物品怎么知道它们的质量呢?

 (三)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天平称一称带来的硬币以及文具盒中的文具吧,先看老师称几根粉笔的做法。教师边称边介绍克的表示符号“g”。

 2、学生小组进行操作,称硬币、鸡蛋和铅笔、橡皮等物品。

 3、交流汇报。

 4、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猜一猜、议一议等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三、全课总结

 看来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除了用称的方法,还可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

 四、课后实践,不断延伸

 1、到商店看1千克的物体或买1千克的东西有多少?

 2、回家用秤称一称或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方法,感受一下家中几种物品的质量。

篇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有多重。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

 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教材安排先认识千克和克,再认识吨。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的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所以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为了使学生获得克、千克的明确概念,我为学生准备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如:每个小组一个台秤、天平和一个体重计,还有许多盐、水果等物品。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再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开展各种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算一算、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

 本节课的教学以实践活动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使学生体会1克、1千克有多重。本节课主要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异质分组,为成员之间互相帮助提供了条件,组内设有组长、汇报员、记录员来组织和调控整个学习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动手“做数学”亲自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同时养成学生乐于与同学交流想法的习惯。

 设计思路

 1.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结合实际为学生提供有趣的、丰富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数学价值;同时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矛盾,引起思考,激发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发现的问题。

 2.构建新知。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以“自主探索”为核心,将“合作交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猜盒子、称物体、称体重等,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3.应用拓展。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校有一流的教学设施,为教学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班级现有学生42人,其中大部分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乐于动脑,敢于向困难做斗争。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所接触的事物及思考问题的角度都有所不同,因此出现了个体差异。针对这些问题,我取的对策是: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利用有趣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教材及学生的潜力,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教师自制两个相同的盒子,其中一个是空的,另一个里面装满砝码,将每个盒子系上细绳。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哪一个盒子能将绳子拉断?(学生争先恐后说出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师将绳子向上拉,装砝码的绳子被拉断。)

 师:同样的盒子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猜到一轻一重,之后让学生掂一掂这两个盒子,感受它们的轻重。)

 (给孩子创造了猜测和判断的机会,让他们在判断中树立自信心。)

 师:我知道同学们都喜欢做游戏,现在我们做“背一背”的游戏好吗?(教师选择三名学生,一位同学背另两位同学,并说一说背的感受。)

 (这一富有情趣的、生活中常见的活动,让学生感知物体的轻重,并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愿望。)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师:要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呢?

 生1:用手去掂一掂。

 生2:用秤去称一称。

 师:谁能介绍一下你都见过哪些秤?(让学生将课前搜集的展示给大家。教师也准备一些,如:玻璃体重计、婴儿秤等。)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1)称一称。

 师:今天我们要用台秤和天平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你们认识台秤吗?(主要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向大家进行简单介绍,教师补充。)

 师:你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大家对台秤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称一称两袋盐的重量。(小组人数不宜太多,2~4人学习效果比较好,要求小组长监督每一位学生读出台秤上的数字。)

 学生开始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给予指导和帮助。小组汇报。

 师:哪个小组先说一说这两袋盐有多重啊?

 生1:我们小组称的两袋盐是1千克。

 生2:我们小组的盐差一点点到1千克。

 师:也许是我们在调秤的时候有点误差,总之它是非常接近1千克对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千克。

 师:在台秤上你们看到“千克”的字样了吗?

 生:没有,我们看到了“kg”。

 师:“kg”就是……

 生:是千克的英文名字。

 教师在千克的下面板书:kg。

 (2)掂一掂。

 师:请同学们把两袋盐放在一只手上掂一掂,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教师边说边示范,然后学生开始活动。

 教师与学生一起活动,同时搜集来自学生的信息。

 师:感觉怎么样?

 生1:很重。

 生2:掂时间长了感到很累。

 师:请记住这个感觉,现在我就要考考你们的感觉准不准。

 (3)估苹果。

 师:请你估计几个苹果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然后和小组的同学商量一下,并把这几个苹果装在袋子里,轮流掂一掂,找一找掂盐的感觉。

 学生选的数量各有不同。

 师:每个小组都选好了苹果,在台秤上称一称吧,看你们估计得准不准。

 通过实践,验证了自己估计的结果,有的小组估计的质量差很多,于是迫不及待地向秤里面添苹果。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再说一说1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

 生1:老师,我发现我们小组选的苹果差不多大。

 生2:我发现如果是小苹果数量就多,如果是大苹果数量就少。

 师:你们说得都对,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我们一起找一找好吗?

 生1:我觉得2瓶水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

 生2:我认为4本书大约1千克。

 生3:老师,你的包大约是1千克。

 生4:10枝钢笔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

 师:好,现在请你们把自己估计的物体拿过来,实际称一称,看看它们到底多重。

 称过之后,学生发现了自己估计的质量与1千克的差距,教师要求差得多的同学再掂一掂两袋盐,重新感受之后,再去估计。估计两瓶水的小组称过之后,结果是1千克多一点,当看到这个结果时,小组的成员都兴奋得跳了起来。

 (4)称体重。

 师:你们想知道自己和别人的体重吗?你们认识体重计吗?(介绍体重计的用法)请在小组内选两名同学,先估计他们的体重,然后再称一称好吗?

 3.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猜一猜,称一称。

 师:刚才每个小组都表现得非常出色,接下来我们再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好吗?猜一猜我手里的1角硬币有多重?(学生猜到1克、3克、10克各有不同)

 师:我们来称一称。(向学生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结果是1?1克,教师板书:克和g。

 (2)掂一掂。

 师:原来1枚1角钱的硬币大约有1克重,现在把这枚硬币放在你们的小手上掂一掂感受1克的质量;然后再把小组同学的硬币放在一起看是几克再掂一掂。

 (3)找一找。

 师: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克重?

 生1:我的铅笔头。

 生2:一片药。

 教师将学生说的物体称一称来验证他们估计的结果。

 有一名学生张朝宇说:“我的钮扣可能比1克多,因为它大。”另一生吴瀚反驳道:“那不一定,你的扣子要是木头做的呢?”张说:“木头做这么大也能超过1克。”吴又反驳道:“也许它还是空心的呢?”

 这时教师并没有急于插话,一番争辩之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哪个重些?有的学生不思索地说铁重。小组讨论之后一致认为同样重。

 师:请你们做个手势1千克铁有多大、1千克的棉花有多大。

 师:再想想刚才的钮扣问题,你们想说点什么?

 生:大的物体并不一定重,小的物体不一定轻。

 4.自主探索千克和克的关系。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千克,还知道了1克有多重,那么千克和克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你们能用桌子上的材料通过观察,再称一称、算一算找到它们的关系吗?

 学生活动后小组汇报。

 小组1:我们小组认为1千克和1000克相等,因为我们小组的大袋盐是1000克,放在秤上正好是1千克。

 小组2:刚才我们称这两袋盐是1千克,我们又称了一袋盐是500克,所以我们小组也认为1千克=1000克。

 小组3:我们小组不是称的,是看出来的,你看一袋盐上面写着500克呢!

 有的小组没有得到这样的结论,教师让他们用其他小组的方法验证一下获取这个结论。

 师:今天你们开心吗?有什么收获呀?回家要跟爸爸妈妈讲一讲,然后再称一称家里的物品。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一)

 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会正确的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4?4

 22?6

 36?7

 47?5

 39?9

 2、先列算式,再口答下面各题

 (1)、17个苹果,每5个装一盘,可以装( )盘,还剩( )个。

 (2)、每盒饮料4元,19元能买( )盒,还剩( )元。

 看来大家掌握的真的很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 出示主题图(例5)

 师:同学们,图上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 生:划船

 师:从图上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 有22人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

 师:最多坐4人,什么意思,我有点不明白,谁能帮帮老师?

 生: 就是能坐1人,2人,3人,4人,就是不能坐5人

 师:哦,谢谢你,解释的很清楚,你们听明白了吗?最多坐4人,就是能坐1人,2人,3人,最多只能坐4人

 师:那这里的数学问题是什么?你找到了吗?

 生:问至少要租几条船?

 师:你找的很对,你能帮老师解释一下这里的至少吗?

 生:就是最少的意思。

 师:哦,就是最少要租几条船?现在谁能完整的说说这道题目?

 生:22人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至少要租几条船?

 师: 如果有6人去划船,每条船安排1人,需要几条船?安排2人呢?3人呢?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每条船坐的人越多,用的船越少。

 师:那我们这里每条船上应该安排几人,才能用最少的船?

 生:坐满,也就是坐4人

 现在请你用画一画或者写一写的方式来解答这个问题。

 生1展示:我用了4个圆来代替4个人,共用了5条船还余两个人。

 生2展示:我用一个大圆代替一条船,直接往里面写4,就代表坐了4人, 还余下2人。

 生3展示:我用竖式算的,22个人,每条船坐5人,坐了20人,还余下2人。

 师:谢谢你们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解决方法!现在你们能根据她的方法来列算式吗?

 生:22?4=5(条)?2(人) 师:为什么用除法? 生:因为四个四个的分,就是求22里面有几个四,所以用除法?

 现在我们已经用算式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至少要租几条船? 生1: 5条 生2:6条

 师:看来余下的2人是关键!那么余下的2人应该怎么办?

 生1:余下的2人应该再租一条船。生2:我也认为余下的2人要再租一条船!

 师小结: 余下的2人如果是你,不让你去,你乐意吗? 要想一起去,就得再租一条船!所以我们要用5+1=6(条)

 2、运菠萝

 师:划船划累了,你口渴了吗?王叔叔为我们准备了菠萝,谁能读一下?

 生读题。

 生自由列算式!

 学生展示:27?8=3(次)?3(箱) 3+1=4(次)

 师: 为什么要加1? 生: 因为剩下的3箱还得单独再运一次。

 师小结: 像这种处理余数时,给商加1,我们称为进一法。

 3、买面包

 师:同学们,王叔叔还给我们准备了肉松面包。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面包3元一个。

 师:出示问题。我拿10元钱最多能买几个?请你列出算式并说说理由

 生: 10?3=3(个)?1(元) 因为剩下的1元买不了一个面包

 师:像这样余数对商没有影响,直接去掉了,我们称为去尾法。

 4、对比总结

 划船和买面包这两种情况对余数的处理相同吗?为什么?

 生:因为划船的余下的2人也得去,而余下的1元却买不了一个面包

 师小结:也就是这两个是不同的实际问题,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处理余数。

 三、巩固练习

 1、判断(说明理由)

 李阿姨缝制上衣,每件上衣钉7个扣子,38个扣子可以钉几件上衣?

 38?7=5(件) 3(个)

 5+1=6(件)

 答:38个扣子可以钉6件上衣。 ( )

 2、下面各题是选?去尾法?还是?进一法?

 (1) 做一张床单需要2米布, 7米布最多做几张床单?( )

 (2)50个奶油蛋糕,每8个装一盒,至少要用多少个盒子?( )

 3、旋转木马8元玩一次,50元能玩几次?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生1:我知道了对余数的处理有?进一法?和?去尾法?

 生2: 我知道了处理余数时要考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

 有余数的除法

 解决问题

 22?4=5(条)?2(人)

 5+1=6(条)

 答:至少要租6条船。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经历应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与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在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中的作用与含义并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游戏导入

 1.?猜手指?游戏

 游戏规则:伸出右手,从大拇指开始数,1是大拇指,2是食指,3是中指,4是无名指,5是小拇指,数完后再回到大拇指接着数6、7、8?这样依次往下数,不要给老师看到,当你数到某个数时,让老师猜出这个数在哪个手指上。

 学生数,教师猜。

 2.设疑导入

 师:老师猜的都对吗?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类问题。(板书课题)

 二.操作观察,探究新知

 1.观察规律,提出问题

 师:下面有一幅小旗图,请你仔细观察,小旗是按什么规律摆的?(出示)

 生:按一面**、两面红色为一组来摆的。

 师:想一想,接下来再摆第10面是什么颜色?第11面呢?第12面呢?

 生:第10面是**的,第11面和第12面是红色的。

 师:按照这样的规律规律摆下去,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师:下面请你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纸上画一画、写一写,写完后可以先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方法,注意把自己的方法表达清楚。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3.汇报展示,组织探讨

 师:谁来展示你的研究成果?

 生:我是用画图的方法表示的,(展示学生的图示)第16面小旗是**的。

 师:你是按什么规律去做的?

 生:按一个黄旗、两个红旗圈起来。

 师:这位同学通过画图的方式把规律 表示出来了,看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发现规律的基础上,一个一个列举出来,也能得出结果。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是这样表示的,(展示学生的图示)第16面小旗也是**的。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

 3 6 9 12 15 16

 师:这位同学是用汉字和数字来表示,你们看明白了吗?

 生:他用汉字表示小旗摆的规律,数字表示小旗的个数。

 师:这位同学用汉字表示出了小旗排列的规律,按数组的方法得出了结果。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是列式计算得出的,16?3=5(组)?..1(面),第16面小旗是**。

 师:你能告诉同学们这里面的数字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16是需要排列的小旗的数量,3是3个为一组,5表示一个分成5组,1是分完5组后还剩1面小旗。

 师:你是通过哪个数来判断小旗的颜色的?

 生:余数1。

 师:为什么余数是1,小旗的颜色就是**?

 生:因为小旗是按黄红红、黄红红这样排列的,剩下的1个就是这个排列的第一面小旗,所以是**的。

 师:同学们,如果余数是2呢?小旗是什么颜色的?

 生:红色的。

 师:看来,最后一面小旗的颜色是由余数来决定的。余数是几,结果就是这组中的第几个。

 4.变化数据,建立模型。

 师:如果是第27面呢?你有什么发现?

 生:27?3=9,27面小旗正好分成9组,最后一面小旗是红色的。

 师:最后一面小旗的颜色由余数决定,与商没有关系,余数是几,答案就是这组中的第几个;如果没有余数,说明正好分完,答案就是每组中的最后一个。

 三、巩固练习

 师:下面请同学们完成课堂练习

 1.完成教材69页练习十五第4题。

 学生自己读题审题,独立解答,集体交流答案。

 2.完成教材70页练习十五第6题.

 第(1)小题学生独立解决;第(2)小题结合月历引导学生体会商与余数和这个问题的关系。

 四、揭秘游戏,课堂总结

 师:现在,同学们一定知道老?猜手指?的秘密了吧。现在反过来,老师数,你们猜。(师生活动)

 师总结: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希望同学们善于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几分之一教案

#三年级# 导语数学是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重要工具。它是一门古老而崭新的科学,是整个科学技术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学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用越来越重要。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知识点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km)做单位。

 2、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5、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6、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单位不同时,要先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再计算。

 7、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作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表示大型物体的质量或载质量一般用“吨”作单位。

 8、常用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千米。

 9、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米=100厘米

 1千米(公里)=1000米

 10、质量单位:吨、千克、克,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1吨=1000千克

篇二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教案

 在二年级,学生初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是了解测量的第一个阶段;在本单元,学生将要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这是理解测量的第二阶段,为后续学习面积、体积和容积单位及其测量奠定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

 (一)关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

 1、利用学生的知识经验,以旧引新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和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与克,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因此在学习“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教材安排了让学生估、测、议等活动,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在教学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和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时,要充分引导学生交流,说进率,论方法,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算,以便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

 2、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趣深究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即将学习的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都有所了解,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材的编写也充分地考虑了这一点,设计了课堂、操场、校园等学生熟悉的环境,将所学概念融入其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加深探究的广度和深度。

 (二)重视在实践活动中的操作和体验,认识长度单位,建立长度观念

 1、在操作中认识“毫米”

 首先,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毫米产生的必要性,并认识毫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毫米的表象。其次,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增强感性认识。最后通过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毫米,启发学生列举更多熟悉的事物,进一步丰富对1毫米或几毫米的感知。

 2、在比较中认识“分米”

 首先,在教学“分米的认识”时,注重分米、厘米及米的比较,通过米尺的介绍,认识10厘米的长度,直接向学生介绍10厘米是1分米,从而建立分米的表象。其次,通过用不同的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强化对分米的直观认识。最后,让学生想一想“1米等于多少分米”,进一步在比较中建立分米的长度观念。

 3、在体验中感知“千米”

 由于“千米”是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不容易直接感知,因此教材通过加强体验,并借助学生熟知的事物通过推理来认识。例如,在认识千米时,选用学生熟悉的操场跑道来介绍1千米。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认识,如“200米一圈的跑道,5圈就是1千米;400米一圈的跑道,两圈半就是1千米。”为丰富学生的体验,安排学生实际走100米,感受10个100米的长度是1千米。同时,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还可以让学生走一走1千米的长度,增强他们对1千米直线距离的感受。

 (三)关注现实情境的创设,认识质量单位

 本单元认识的质量单位吨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而且学生在生活中也很难接触,不易直接感受。因此,教材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教学素材,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创设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引导学生观察集装箱、货运火车运载大宗物品的场景,感受生活中“吨”的广泛应用;借助生活中常见的大米和小学生的体重等素材,通过推理帮助学生认识1吨有多重。同时,利用“做一做”中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丰富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

 (四)加强学生估测方法的掌握,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材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为此专门安排了例题,并且在练习中提供了大量的估测活动。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地对物体长度或质量进行估测的意识,同时要注意对估测方法的进行指导。首先,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总结估计的方法,在交流中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化。例如:教学“估一估,从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时,除了教材中呈现的步行和坐公交车上学的情况外,请家长骑自行车或开车的接送的孩子说说自己的想法。其次,针对不同情况结合学生经验加以估测方法上的指导,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最后,可以用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五)注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一一列举的思想方法

篇三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教学反思

 学生对测量在大脑里不知是怎样做的,因此先了解长度单位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毫米和分米。在教学中我安排了一些让学生量一量的活动。如,量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量橡皮差有多长,量一条线段有多长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1厘米和1毫米的实际长度,同时用手势分别表示1厘米和1米以及1分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在大脑中感知长度概念,再引导学生推算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接着用厚度不足1厘米的,让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发现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并让学生感受到了1毫米大约是一张的厚度。学生在直尺上认识了1毫米后,可以测量不是整厘米的较短的物体。接下来我安排了10厘米长的硬纸条给学生先估计,再测量,从而引出“1分米”的概念。认识了“1分米”之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找一找”的活动,看谁能发现身边“1毫米”、“1分米”长的物体。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我让他们分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答案多种多样,有的说的厚度,硬币的厚度,磁卡的厚度等大约是1毫米,还有个小朋友说出了10张纸的厚度大约也是1毫米,把学生带入思考问题当中。

 这节课,我充分发挥学生动手操作的学习地位,引导学生估一估再测量,并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测量纸条、针线以及线段和身边的实物,如圆珠笔、铅笔、笔盒、粉笔、课桌等长度。使学生在大脑中建立1分米、1毫米、1米、1厘米的长度概念。为今后打下扎实的基础。当然,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其次是不会用直尺来测量,第三是测量的方法不灵活。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整数的知识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概念是一次扩展,也是学生认知上的一次飞跃。在意义上和读写方法上,分数与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很困难,因此,教学时,我为学生创设了熟悉的和感兴趣的现实情境,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小组交流、练习展示等活动,让学生主动构建数学知识,体会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初步认识分数几分之一,能正确读、写分数几分之一。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动手操作、观察、想象、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分数的产生,帮助学生形象地感知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初步的逻辑能力。

3、通过各种学习活动,是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和自主学习的精神。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各种形状的纸片,水彩笔。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 听音乐“八月十五月儿圆”

师:刚才大家听了这首歌想到了什么节日?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大家都要吃什么?(月饼)那你们有没有与亲人或朋友分享过月饼呢?(有)现在老师要大家再来分一分月饼。

2、 感受平均分

师:老师这里有4个月饼,要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老师边讲边在黑板上画4个圆代替月饼,指名上前边分边讲边写:“要平均分,○○|○○算式4÷2=2(个)。)

师:板书 “平均分”。

师:现在这里只有一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这又怎么分呢?(生:半个)

想想:4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2个,就能用一个“2”来表示,那这“半个”能用这样的数表示吗?(不能)那改用怎样的数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找到“半个”用什么数表示及这个数是含义。

1, 请同学们打开书90页,自己学习。

2, 师出示自学要求:

要知道“半个”能用怎样的一个数来表示?

要知道“这个数”是怎么写,怎么读?

要知道“这个数”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分别叫什么?

要知道“这个数”表示什么意义?

(让学生齐读问题后再自主学习。)

3、 若学生自主学习有困难,再小组合作学习解决以上问题。

4、 小组选代表汇报自学情况,汇报完毕时,请其他小组代表来评价,要求表述完整。

5、 师:随学生回答板书。

(二)自己动手折一折,感受“几分之一”的产生。

过渡:大家都知道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如果让你们用一个图形来分一分会吗?

1、 师:给出两张图形,请2名学生上前把图形平均分成4份或3份,求每份是这个图形多少呢?(让2名学生上前分一分、折一折并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然后,再完整的说出自己的操作过程。)

2、 展示作品: 1/4 1/3

3、 学生齐读分数: 1/2 、 1/4 、 1/3

师:分数就只有他们吗?(不,还有很多)你们还能说出哪些不同的分数呢?(1/5 、 1/6 、 1/7、…)

小结:同学们,刚才大家都学会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了,真不错!

三、合作探究、反馈交流

过渡:同学们,现在老师想让你们利用自己准备的纸片,根据你们说的分数来折一折,涂一涂,并写上分数,好吗?

1、小组合作,动手折一折,看谁创作的分数与别人的不一样。

2、师巡视,适当帮助一下有困难的学生。

3、小组交流,相互说说自己折的是一个什么分数,是怎么折的?并完整的说出这个分数的意义。

4,展示作品,指名上前展示,并说出该分数的意义。请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四、练习反馈

1、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91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为什么这样做?

3、师出示判断题:

①、判断下面分数所表示的阴影部分是否正确。(图略)

②、拓展题:兰兰买一本书用了10元,小明买一本书用了5元,问小明用的钱是不是兰兰用钱的1/2呢?请说明理由。

五、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教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含义:将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一

像这样:1/2 、1/3、1/4 、1/5 、 1/6 、1/7、…就是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