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说新语·言语》翻译

2.划粥断齑的故事

3.求世说新语各章标题的翻译

4.世说新语 所有的翻译

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翻译_范文正公微时尝诣灵祠求祷曰他时得位相乎翻译

礼仪部·卷三十七

李昉

○冢墓二

《宋书》曰:王玄谟从弟玄象,位下邳太守。好发冢,地无完椁。时人间垣内有小冢,坟上殆平。每朝日初升,见一女子立冢上,近视则亡。或以告玄象,便命发之。有一棺尚全,有金蚕铜人以百数。剖棺,见一女子,可二十,姿质若生,卧而言曰:"我东海王家女,应生。资财相奉,幸勿见害。"女臂有玉钏,斩臂取之,于是女复死。

又曰:大明三年,孝武幸籍田,经袁湛墓,使致祭。增守墓五户。

又曰:何承天博见古今,为一时所重。张永尝开玄武湖,遇古冢。冢上得一铜斗,有柄,文帝以访于朝士。承天曰:"此亡新威斗。王莽时三公亡,皆赐之。一在冢内,一在冢内。时三公居江左者惟甄邯为大司徒,必邯之墓。"俄而又启冢内,更得一斗。复有一石,铭云:"大司徒甄邯之墓。"

又曰:张裕曾祖澄当葬父,郭璞为占墓地。葬某处,年过百岁,位至三司,而子孙不蕃。某处年几减半,裁卿校,而后累世贵显。澄乃葬其劣处。位至光禄,年六十四而亡。其子孙遂昌。

又曰:周山图为淮南太守。时盗发桓温冢,大获宝物。客窃取以遗山图,山图不受,簿而还官。

《齐书》曰:柳世隆晓数术,于倪塘创墓,与宾客践履,十往,五往常坐处。及卒,墓工图墓,取其坐处焉。

又曰:王伦之为豫章太守,下车,祭徐孺子,许子将墓。

又曰:初,荀伯玉微时,有善相墓者,谓其父曰:"君墓当出暴贵者,但不得久耳;又出失行女子。"伯玉闻之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顷之,伯玉姑当嫁,明日应行,今夕逃随人去,寻求不能得。后出家为尼。伯玉卒败亡。

又曰:富阳人唐寓之侨居桐庐,父祖相传,图墓为业。寓之自云其冢墓有王气,山中得金,转相诳惑。永明二年,冬,寓之聚党,遂陷富阳,至钱塘。

又曰:始兴王鉴镇蜀,于州园地得古冢,无复棺,但有石椁,铜器十余种,并古形玉璧三枚,珍宝甚多,不可皆识。金银为蚕形者数斗,又以朱沙为阜,水银为池。左右咸劝取之。鉴曰:"皇太子昔在雍,有发古冢者,得玉镜、玉屏风、玉匣之属,皆将还都。吾意常不同。"乃遣功曹何伫之为起坟,诸宝物一不得犯。

又曰:宜都王鉴镇姑熟。于时,人发桓温女冢,得金巾箱、织金篾为严器。语裥金蚕银茧等物甚多,条以启闻。郁林敕以赐之。鉴曰:"今取往物,后取今物,如此循环,岂可熟念?"使长史蔡约自往修复,纤毫不犯。

又曰:文惠太子镇雍州,有盗发古冢者,相传云是楚王冢。大获宝物,玉履、玉屏风,竹书青丝纶简广数分,长二丈,皮节如新。有得十余简以示王僧虔,云是科斗书,《考工记》、《周官》所阙文也。

《南史》曰:齐前将军陈天福坐讨唐寓之于钱塘,掠夺百姓财物,弃市。先是,天福将行,令家人预作寿冢。未至东,又信催速就。冢成而得罪,因以葬焉。

《梁书》曰:丁贵嫔薨,昭明太子遣人求得善墓地。将斩草,有卖地者因阃人俞三副求市,若得钱三百万与之。三副密启武帝言:"太子所得地不如今所得地于帝吉。"帝末年多忌,便命市之。葬毕,有道士善图墓,云地不利长子,若厌伏,或可申延。乃为蜡鹅及诸物埋墓侧。长子位有宫监鲍邈之、魏雅者,二人初并为太子所爱,邈之晚见疏于雅。密启武帝云:"雅为太子厌祷。"帝密遣检点,果得鹅等物。大惊,将穷其事,徐勉固谏,得止。惟诛道士。

又曰:萧斆太清初为梁州长史。梁州有古墓,名曰尖冢,或云张骞坟。欲有发者,辄闻鼓角与外相拒,推埋者惧而退。斆谓:"无此理。"求自监督。及开,惟有银镂铜镜方尺。

《唐书》曰:代宗时虢州刺史王奇光上言:"阌乡县女娲墓,去天宝末失所在。今一夜,河上侧近忽闻风雷声,晓见其墓踊出,上有双柳树,下有巨石。其柳各高丈余。"

又曰:天后西幸京师,路经杨玄感墓。上诵李百药《过玄感墓诗》云:"剑有万人敌,文为一代英。除昏志不遂,僣乱道难平。"叹曰:"百药惟解缀文,不识大义。"

又曰:韩思复,则天朝为太常博士,定《南郊仪注》云:"太妃鼓吹,排群邪,守大体,国家赖之。"睿宗朝为给事,活严善思于雷霆之下,拒武三思于陷附之中。玄宗御笔题碑云:"有唐忠孝韩长公之墓。"

又曰:伊慎,兖州人,善骑。始为果毅,丧母,将营合附,不识其父之墓。昼夜号哭,未浃日,梦寐,有指导焉。遂发垅,果得旧记验。

又曰:卢坦为侍御史,会李锜反,有司请毁锜祖父庙墓。坦尝为锜从事,乃上言曰:"淮安王神通,有功于草昧。且古之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况以锜故,可累五代祖乎?"乃不毁。因赐神通墓五户,以备洒扫。

《白虎通》曰:春秋之义:王者坟高三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

《晏子》曰:梁丘据死,景公召晏子,告之曰:"据忠臣,爱我。欲厚葬之,高大其垄。"晏子对曰:"不可。"公遂止。

《列子》曰:燕人长于楚,老而还,过晋国。同行者绐之,指城曰:"此燕国之城。"其人愀然变容。指社曰:"此若里之社。"(若犹汝也。)乃喟然而叹。指舍曰:"此君先人之庐。"乃泫然而泣。指垅曰:"若先人之冢。"其哭不自禁。同行者哑然大笑曰:"余等绐君,乃晋国耳。"其人惭。及至燕国之城社,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

《傅子》曰:太原民发冢破棺,中有妇人,将出,与语,生人也。视其冢上木,三十岁。不知此妇人三十岁常生地中也,将一朝欻然生,偶与发冢者会也?

《抱朴子》曰:吴景帝时,于江陵掘冢,取板治城。后发一大冢,内有重合,石扉皆枢转开闭。四周徼道通事,其高可乘马。又铸铜为人数十枚,长五尺,皆大冠衣,执剑列侍。灵坐皆刻铜人,背后石壁言殿中将军,或言侍郎,似王公冢也。破其棺,棺中有人,鬓已班白,鲜明面体如生人。棺中有白玉璧三十枚藉尸。兵人举出死人以倚冢壁,一玉长一尺,形似冬瓜,从死人怀中出堕地,两耳中及鼻中有黄金如枣。此则骨骸有物而不朽之效也。

《吕氏春秋》曰:世之为丘垄也,其大若山,其树若林。以此观世示富则可矣,以此为死则不可。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者,则是无不掘之墓也。是故大墓无不掘者,而世争为之,岂不悲哉?尧葬于谷,林通树枝;舜葬于纪市,不变其肆;禹葬于会稽,不变人徒。是故先王以俭葬也,非爱其费,非恶其劳,以为死者虚也。

《越绝书》曰:宋大夫华元冢在华原陈留小黄县城北。

《吴越春秋》曰:虎丘者,吴王阖闾墓也。下池广六十步,深一丈五。赤铜椁三重。中池广六尺,金雁、玉凫、诸肠、鱼肠之剑以送焉。取土临海潮,千万人筑治之。以葬后金精上地为白虎据坟,故以为虎丘。

《越传》曰:禹到大越,上苗山,更名山曰会稽,因死葬焉。穿圹深七尺,上无写泄,下无流水。坛高三尺,土阶三等,周方一亩。

《华阳国志》曰: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名蚕丛,其目纵,死,作石阶石棺,国人化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

又曰:蜀有五丁,能移山举万钧。其王薨,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为墓志。

又曰:蜀遣使朝秦。秦惠王许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力士奉迎。蛇山崩,同时压杀五丁及秦五女。蜀王痛伤,命曰五妇冢。今其人或名五丁冢。

又曰:武都有一丈夫化为女子,美而艳,盖山精也。蜀王纳为妃。不习水土,欲去。王必留之,乃作《东平之歌》以乐之。无几,殁。故王哀之,乃遣五丁之武都,担土为妃作冢。

《三辅夹录》曰:窦后父名猗,遭秦乱,隐身钓鱼,坠渊而卒。后登尊号,遣使者于父坠所筑起大坟。

《世说》曰:戴公见林法师墓曰:"德音未远,而拱木已积。冀神理绵绵,不与气运俱尽耳。"

曰:黄初末,吴人发长沙王吴芮冢,以其材于临湘为孙坚立庙。容貌如生,衣服不朽。后预发者见纲曰:"君何类长沙王芮,但微短耳。"纲瞿然曰:"是先祖也。"自芮之卒至冢发四百余年。纲,芮之十六世孙也。

又曰:有人相羊祜应出受命,君忌其言,遂使掘断墓后以坏之。相者云:"墓势相让,犹有折臂三公。"俄而祜坠马折臂,后至三公。

又曰:郭景纯过江居于暨阳。母亡,安墓不盈百步。时人以为近水。景纯曰:"将当为陵。"今沙涨去数十里,皆为人居家桑田。

《博物志》曰:汉末发范明友冢,奴犹活。明友是霍光女婿,奴记言光家事,废立之际,多与《汉书》相应。

又曰:汉末有发前汉时宫人冢者,宫人独活。既出,平如复旧。

《列士传》曰:羊角哀葬友人在柏桃,与荆将军冢比。他日,角哀梦伯桃语己曰:"蒙子之恩而获原厚葬。荆将军自以豪,欲役伏吾。吾不听,与连战不胜。期十五日大合战,以决胜负。得子则胜,不得则负矣。"角哀至期日,陈兵诣其冢上。

《三辅决录》曰:赵嘉年三十余,有重疾,七年不乐。乃为命敕儿曰:"丈夫生一世,处无箕山二公之操,仕无伊挚、吕尚之勋。天不我与,复何言哉!聊立一圆石,树吾墓前,刻之曰:'汉有逸民,姓赵名嘉。有志无时,命也奈何。'"后病愈。

《楚国先贤传》曰:李善字次孙,南阳人也。本同县李元苍头。建武中,元家死没,惟孤儿续始生,善亲自哺养。世祖拜善及续并为太子舍人。善显宗时辟公府,以能治剧,再迁日南太守。从京师之官道,经南阳李元冢。未至一里,乃脱服,持剑去草,及拜墓,哭泣甚悲。身炊爨,自执俎鼎以修祭。

《扬雄家牒》曰:子云,天凤五年卒,葬安陵阪上。所厚沛郡桓君山、平陵如子礼、弟子钜鹿侯子芭共为治丧。诸公遣世子朝郎更行事者,会送桓君山,为敛赙,起祠茔。侯芭负土作坟,号曰玄冢。

《七略》曰:扬雄死,弟子共为起冢,号曰扬冢。

《赵岐别传》曰:歧字台卿,年九十余,建安六年卒。先自为寿藏图,季札、子产、晏婴、叔向四像居宾位,又自像其像居主位,皆为赞颂。敕其子曰:"我死之日,墓中聚沙为床,布簟白衣,散发其上,覆以单被。即日便下,下讫便掩。"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

《世说新语·言语》翻译

划粥断齑( huà zhōu duàn jī ) 出 处: 宋·魏泰《东轩笔录》:“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数十茎,酢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 分开捣碎的腌菜和凝结的粥,按定量来吃,形容生活清苦,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刻苦 读书成语 。

范仲淹的母亲谢氏,身世坎坷,吃尽许多苦头,饱尝过多酸辛,因此把太多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谢氏以孟母自励,悉心教子;范仲淹以颜回自律,发愤成才。举凡古代刻苦攻读学有所成的故事,母亲和继父都对范仲淹一一讲过。

汉代朱买臣家贫,一边砍柴,一边读书;隋代李密,为人放牛,骑在牛背上读《汉书》,其他书挂在牛角上。汉朝路温舒无书,把借来的《尚书》抄在自己用蒲草编的席子上;公孙弘家贫无书,削竹片抄录《春秋》诵读。晋朝车胤,夜读无油灯,捉来许多萤火虫装在纱袋里,靠萤火虫发出的光亮读书;孙康则在冬夜借大雪的反光读书。晋朝孙敬,读书至夜深,不让自己打瞌睡,以绳系发,悬于屋梁,如打盹低头,绳索便会将他拉醒(头悬梁);战国时苏秦游说秦国而不被重用,回家来遭到妻不下机、嫂不为炊的冷落,发誓钻研兵法之书,每当夜深昏昏欲睡之时,就用锥子自刺大腿,使自己清醒之后再读(锥刺股)。潜移默化,读书成癖,自觉吃苦,乐在其中。在县学读到孟子:“舜发于畎(qu?n)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筑墙)之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范仲淹心里豁然明白:要想干一番大事业,就得自律严刻,自觉吃苦,自强不息。

在醴泉寺读书期间,继父的家境已经比较窘迫,仲淹心知肚明。每次离家去寺院,母亲总劝他多带些粮米,一来担心儿子吃不饱累坏身体,二来怕给寺院的师父增加负担。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带,而且带的数量,出人意料的少。母亲絮叨规劝,仲淹总是胸有成竹地说:“我有数,不少。”初到寺院时,粮米交给厨房,代为制作,随寺院的钟声与和尚们一道用饭。可范仲淹,从早到晚一个心思地读书思考,经常充耳不闻钟声,忘记了吃饭,再去打饭时,又过了时辰。好心的厨僧或小和尚眼看着范仲淹如此废寝忘食地读书,便主动给他送饭来,仲淹很过意不去,给别人添了麻烦。为了读书方便,他自己备了小锅小灶,自炊起来。范仲淹按自己既定的主意,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里点燃自己拾的木柴,煮米粥。一边读书,一边续柴煮粥。一锅米粥煮好了,时间也已过了子夜,他便和衣睡去。第二天清早起来,锅里的米粥凉透了,已经凝固成圆圆的一整个。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块上面,划上一个十字,完整的一锅粥分成了四块。早晨吃两块,傍晚吃两块,一日两餐,这便是“划粥”。用什么菜蔬佐餐呢?菜蔬就在寺院周围的大山之中。坡坡岭岭,沟沟坎坎,自然生长着野韭菜、野葱、野蒜、野山芹,还有苋菜、苦菜、荠荠菜、蒲公英、王不留、茵陈等十几种可食的野菜。白天去山洞读书时,顺便拔几种野菜回来。吃饭时,把十几根野韭菜,或野葱、或野蒜,切成细碎末,加入一点盐拌和拌和,一顿佐餐的菜便成了。这就是“断齑”,齑ji,切成碎末的韭菜、葱蒜等。划粥断齑,既简约又清淡,省时、省力、省钱,可谓范仲淹的创造!醴泉寺读书三年,范仲淹基本过着“划粥断齑”这种清苦自律的生活。随着范仲淹在北宋历史舞台上光辉业绩的展现,“划粥断齑”也就成了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刻苦读书的专用成语。

范仲淹曾在继父友人的引荐下在邹平醴泉寺读书。醴泉寺地处群山环抱之中,环境幽雅,是一处安心读书的理想之地。寺内住持慧通大师学问精深,对范仲淹疼爱有加,向他传授《易经》、《左传》、《战国策》、《史记》及诗词歌赋,生活上也处处周济他。这引起一些小和尚的嫉妒,常常吵吵嚷嚷扰乱安静,又以“饭后钟”相戏弄。为逃避寺内喧嚣,范仲淹找到寺南一僻静山洞读书,用家中送来的小米一次煮一锅,待凉后划上一个十字,每顿吃一块,再切上一点野菜,撒上盐末下饭,这就是邹平妇孺皆知的“读书洞”、“划粥断齑”的故事。据江少虞的《宋朝事实类苑》记载,范[2] 仲淹“惟煮粟米二合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薤十数茎,酢汁半盅,入少盐,煖而啖之,如此者三年”。

有一次,范仲淹在洞中读书时,两只老鼠跳进粥锅吱吱乱叫,他抬头一看,是一白一黄两只小老鼠。范仲淹忙将老鼠驱赶出去。两鼠慌忙逃出洞外,钻到荆树两侧。范仲淹追到树下,见一侧鼠洞闪着黄光,一侧鼠洞闪着白光,他很惊奇,取来铁锹挖开一侧鼠洞,下面竟然是一个大地窖,扒开土石,却是满满一窖黄金,他随手埋好。又挖开另一侧鼠洞,见是一窖白银,仍不动分文,埋好如初,复回洞中挑灯夜读。

离开寺中三十年后,醴泉寺遭受火灾,慧通大师不忍寺庙毁在自己手中,便派人找到已延州戍边的范仲淹求援。范仲淹询问了寺庙的情况,热情款待来人,但只字不提援修寺庙的事情,临走时修书一封并赠送了两包上好的茶叶,让来人回复慧通大师。庙中和尚听说范仲淹闭口不提修庙一事,心中愤然。一天,慧通大师展信见是一首五言诗:“荆东一池金,荆西一池银,一半修寺院,一半济僧人。”慧通等人对范仲淹不贪财货、密覆不取的高尚品格更添无限敬意,用所掘金银修缮寺庙,醴泉寺得以复兴。这便是邹平妇孺皆知的“窖金苦读”、“窖金捐僧”的故事。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读三年,这在他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他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打下了雄厚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和锻炼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

范仲淹

范仲淹(6张)

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读之际,感到独学无友,孤陋寡闻,于是两次外出游学。《范文正公文集》有一首诗《赠广宣大师》云:“忆昔同游紫云阁,别来三十二回春。白头相见双林下,犹是清朝未退人。”写的是范仲淹18岁时与广宣大师交游的经历。二年后的大中祥符元年(1008),他又由山东长山远赴长安(今西安)游学半年,寻师访友,增长见识。据范仲淹为王镐所写《鄠郊友人王君墓表》云:“时祥符记号之初载,某薄游至止,及公之门,因与君交执,复得二道士汝南周德宝、临海屈元应者,蚤暮过从。”他在关中结识了隐士王镐,在其别墅“倚高松,听长笛”,后来又认识了道士周德宝和屈元应,周精于篆刻,屈对《易》有研究,且都琴艺高超。范仲淹与他们一起读《易》抚琴,“相与啸傲于鄠、杜之间。”另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大中祥符二年)二月,(真宗)令陕西发廪振(赈)粜,旱故也。”范仲淹两次游学的经历,不仅使他结识众多良师益友,汲取儒学与佛道教义,拓宽视野,而且关中游学期间,正值陕西大旱,一路上亲眼目睹老百姓因灾情严重而饿死病死的惨状,使他深切感受到社会的黑暗与腐败,民间的苦难与不平,增强了他救民于水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范仲淹“少有志操”,很早便立下“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壮志。据宋赵善臻《自警篇》描述:范文正公微时,尝诣灵祠求祷曰:“他时得相位乎?”不许。复祷之曰:“不然,愿为良医。”亦不许。既而又曰:“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之志也。”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记载:“公少有大节,其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慷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划粥断齑的故事

一、译文

1、徐孺子九岁的时候,曾经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非常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的,如同人眼中有瞳孔,没有它,眼睛就不明亮。”

2、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很聪明。有一次,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刚好他的父亲不在家,孩子被叫了出来迎接客人。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孩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答道:“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啊!”

二、原文

1、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2、“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三、出处

《世说新语》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世说新语》的编纂成书固然与刘宋家族对魏晋风流的喜好和社会各层人士对魏晋风流的追慕有关,然而刘义庆之所以对魏晋士人情有独钟化大气力与其门客共襄盛举还有他个人身世的内在原因。

在这样的背景下,刘义庆不得不加倍小心谨慎,以免遭祸。他处在宋文帝刘义隆对于宗室诸王怀疑猜忌的统治之下为了全身远祸,于是招聚文学之士寄情文史编辑了《世说新语》这样一部清谈之书。

二、作品赏析

《世说新语》主要记叙了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这样的描写有助于读者了解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更让我们明确的看到了所谓「魏晋清谈」的风貌。

三、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年--444年)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季伯,南朝宋文学家。

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开府仪同三司。

不久,以病告退,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幽明录》。

百度百科-孔君平

百度百科-杨氏之子

求世说新语各章标题的翻译

划粥断齑 (窖金苦读 窖金捐僧) 范仲淹随母改嫁到长山朱家,更名换姓,生活条件十分清贫。7岁时,生母谢氏教他识字,买不起笔墨纸张,只得在地上用树枝练习写字,10岁时才入私塾读书。但艰难的生活抵挡不住范仲淹对知识的渴望,他读书非常刻苦,15岁即被举为学究,并受到本县告老还乡的右谏议大夫姜遵的青睐,称其“他日中不惟显官,当立盛名于世”。 范仲淹曾在继父友人的引荐下在邹平醴泉寺读书。醴泉寺地处群山环抱之中,环境幽雅,是一处安心读书的理想之地。寺内住持慧通大师学问精深,对范仲淹疼爱有加,向他传授《易经》、《左传》、《战国策》、《史记》及诗词歌赋,生活上也处处周济他。这引起一些小和尚的嫉妒,常常吵吵嚷嚷扰乱安静,又以“饭后钟”相戏弄。为逃避寺内喧嚣,范仲淹找到寺南一僻静山洞读书,用家中送来的小米一次煮一锅,待凉后划上一个十字,每顿吃一块,再切上一点野菜,撒上盐末下饭,这就是邹平妇孺皆知的“读书洞”、“划粥断齑”的故事。据江少虞的《宋朝事实类苑》记载,范仲淹“惟煮粟米二合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薤十数茎,酢汁半盅,入少盐,煖而啖之,如此者三年”。 有一次,范仲淹在洞中读书时,两只老鼠跳进粥锅吱吱乱叫,他抬头一看,是一白一黄两只小老鼠。范仲淹忙将老鼠驱赶出去。两鼠慌忙逃出洞外,钻到荆树两侧。范仲淹追到树下,见一侧鼠洞闪着黄光,一侧鼠洞闪着白光,他很惊奇,取来铁锹挖开一侧鼠洞,下面竟然是一个大地窖,扒开土石,却是满满一窖黄金,他随手埋好。又挖开另一侧鼠洞,见是一窖白银,仍不动分文,埋好如初,复回洞中挑灯夜读。 离开寺中三十年后,醴泉寺遭受火灾,慧通大师不忍寺庙毁在自己手中,便派人找到已延州戍边的范仲淹求援。范仲淹询问了寺庙的情况,热情款待来人,但只字不提援修寺庙的事情,临走时修书一封并赠送了两包上好的茶叶,让来人回复慧通大师。庙中和尚听说范仲淹闭口不提修庙一事,心中愤然。一天,慧通大师展信见是一首五言诗:“荆东一池金,荆西一池银,一半修寺院,一半济僧人。”慧通等人对范仲淹不贪财货、密覆不取的高尚品格更添无限敬意,用所掘金银修缮寺庙,醴泉寺得以复兴。这便是邹平妇孺皆知的“窖金苦读”、“窖金捐僧”的故事。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读三年,这在他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他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打下了雄厚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和锻炼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 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读之际,感到独学无友,孤陋寡闻,于是两次外出游学。《范文正公文集》有一首诗《赠广宣大师》云:“忆昔同游紫云阁,别来三十二回春。白头相见双林下,犹是清朝未退人。”写的是范仲淹18岁时与广宣大师交游的经历。二年后的大中祥符元年(1008),他又由山东长山远赴长安(今西安)游学半年,寻师访友,增长见识。据范仲淹为王镐所写《鄠郊友人王君墓表》云:“时祥符记号之初载,某薄游至止,及公之门,因与君交执,复得二道士汝南周德宝、临海屈元应者,蚤暮过从。”他在关中结识了隐士王镐,在其别墅“倚高松,听长笛”,后来又认识了道士周德宝和屈元应,周精于篆刻,屈对《易》有研究,且都琴艺高超。范仲淹与他们一起读《易》抚琴,“相与啸傲于鄠、杜之间。”另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大中祥符二年)二月,(真宗)令陕西发廪振(赈)粜,旱故也。”范仲淹两次游学的经历,不仅使他结识众多良师益友,汲取儒学与佛道教义,拓宽了视野,而且关中游学期间,正值陕西大旱,一路上亲眼目睹老百姓因灾情严重而饿死病死的惨状,使他深切感受到社会的黑暗与腐败,民间的苦难与不平,增强了他救民于水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范仲淹“少有志操”,很早便立下“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壮志。据宋赵善臻《自警篇》描述:范文正公微时,尝诣灵祠求祷曰:“他时得相位乎?”不许。复祷之曰:“不然,愿为良医。”亦不许。既而又曰:“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之志也。”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记载:“公少有大节,其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慷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世说新语 所有的翻译

世说新语》原文及翻译

德行第一

一陈仲举礼贤

1.陈仲举①言为士则,行为世范②,登车揽辔③,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④太守,至,便问徐孺子⑤所在,欲先看之。主薄⑥白:" 群情欲府君先入廨⑦。" 陈曰:" 武王式商容之闾⑧,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注释」

①陈仲举:陈蕃,字仲举,东汉末年人。与窦武等人谋除宦官不成,被害。

②言为士则,行为世范:言行成为当时人们的楷模。

③登车揽辔:指为官上任。辔(p i ):马缰绳。

④豫章:汉代郡名,治所在今江西南昌。

⑤徐孺子:豫章郡隐士。

⑥主薄:掌管文书的官吏。

⑦廨(xi ):官署。

⑦武王式商容之闾:武王,周武王。式,同" 轼" ,车前作扶手的横木,此为动词,意思是乘车时双手扶轼,以示敬意。商容:殷商时期的贤哲,老子的老师。闾:里巷的门。

「译文」

陈仲举(陈蕃)的言行成为当时读书人的楷模,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南昌就问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主薄说:" 大家伙儿的意思,是请太守您先到官府去。" 陈仲举说:" 从前,周武王乘车经过贤人商容家门口,俯首而立。敬贤礼士,席不暇暖,我要去拜访一下贤人,有什么不应该呢?"

二鄙吝复生

周子居①常云:" 吾时月不见黄叔度②,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③!"

「注释」

①周子居:周乘,字子居,东汉末年贤人。

②黄叔度:黄宪,字叔度,东汉末年贤人。

③鄙吝:粗鄙贪婪。已复:竟然。

「译文」

周子居(周乘)经常说:" 我只要一段时间见不到黄叔度(黄宪),粗俗贪婪的念头就又萌生了。"

三汪汪如万顷之陂

郭林宗①至汝南,造袁奉高②,车不停轨,鸾不辍轭③;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④。人问其故,林宗曰:" 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⑤,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⑥,难测量也。"

「注释」

①郭林宗:郭泰,字林宗,东汉末年太学生领袖。

②造:拜访。袁奉高:袁阆,字奉高,东汉末年贤人。

③车不停轨,鸾不辍轭:比喻停留的时间短暂。轨:车辙。鸾:鸾铃,此指马车。轭:套在牲口脖子上的器具。

④弥日:整日。信宿:连住两夜。

⑤汪汪:水深广的样子。陂(b ēi ):池塘。

⑥器:器局,气度。

「注释」

①李元礼:李膺,字元礼,东汉名臣,被宦官。风格秀整:风度品德高雅正派。高自标持:指在道德操守方面对自己期许很高。

②名教:儒家礼教。

③登龙门:喻身价提高。龙门:即禹门口。在今山西河津和陕西韩城之间,黄河流此地,两岸峭壁耸立,水位落差大。传说鱼游到此处,能跳过去即可成龙。

「伯说:" 我远道来看望你,你却让我离开,这种弃义求生的事,哪里是我荀巨伯做的出的!" 胡人攻进城内,对荀巨伯说:"大军来到,全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

二十六奴价倍婢

祖光禄少孤贫①,性至孝,常自为母炊爨作食②。王平北闻其佳名③,以两婢饷之④,因取为中郎。有人戏之者曰:" 奴价倍婢⑤。" 祖云:" 百里奚亦何必轻于五羖之皮邪?⑥"

「注释」

①祖光禄:祖纳,字士言,东晋时任光禄大夫。

②炊爨(cu n ):烧火做饭。

③王平北:王乂(y ),字叔元,曾任平北将军,故称。

④饷:赠送。

⑤奴:你,对人的鄙称。

⑥百里奚:春秋时虞国大夫,晋献公灭虞国时俘虏了他,让他作为秦穆公夫人的陪嫁仆人。百里奚途中逃跑,至宛被楚人俘获。秦穆公闻知他的才华,用五张黑羊皮将其赎回,委以国政,后人称他为" 五羖大夫".羖((g ǔ):黑色公羊。

「译文」

祖光禄(祖纳)少年丧父,家境贫寒。他为人十分孝顺,常常自己做饭给他母亲吃。王平北(王乂)听到他的名声,就送给他两个婢女,继而任命他为中郎。有人讥讽祖纳说:" 你也就值两个婢女。" 祖纳说:" 百里奚难道比五张黑羊皮还便宜吗?"

二十七周镇船漏

周镇罢临川郡还都①,未及上,住泊青溪渚②,王丞相往看之③。时夏月,暴雨卒至④,舫至狭小,而又大漏,殆无复坐处,。王曰:" 胡威之清⑤,何以过此!" 即启⑥,用为吴兴郡。

「注释」

①周镇:字康时,东晋人,清净寡欲,有政绩。罢临川郡:被罢免临川郡守之职。

②住泊:停泊。青溪渚:青溪上的小皱。青溪:三国吴时开的河渠,在建业(今南京)东南,六朝时为漕运要道。

③王导:字茂弘,辅佐晋元帝司马睿建立东晋王朝,官至丞相。元帝后,又辅佐明帝、成帝,为政清静勤勉,为东晋时期重要人物。

④夏月:夏季。卒(c ):通" 猝" ,突然。

⑤胡威:字伯虎,晋人,为政清廉。

⑥即启:立即奏请朝廷。

「译文」

周镇被罢临川郡守一职,返回京都。船停泊在清溪渚,周镇还没上岸,丞相王导来看他。当时是夏季,突降暴雨,船很窄小,又漏得很厉害,几乎连坐的地方都没有。王导说:" 胡威的清廉,也不过如此!马上向朝廷进呈,任命周镇为吴兴郡守"

二十八邓攸买妾

邓攸始避难①,于道中弃己子,全弟子。既过江,取一妾②,甚宠爱。历年后,讯其所由,妾具说是北人遭乱③,忆父母姓名,乃攸之甥也。攸素有德业④,言行无玷,闻之哀恨终身,遂不复畜妾⑤。

「注释」

①邓攸:字伯道,东晋时人,为官清廉。

②取:同" 娶".

③具说:详细述说。

④德业:德行操守。

⑤畜:养。

「译文」

邓攸避难的时候,为了保全弟弟的孩子,在路上舍弃了自己的儿子。渡江以后,娶了一妾,邓攸很宠爱。一年后,邓攸问她的来历,妾陈说自己是江北人,遭遇战乱逃亡于此。待追忆父母的姓名时,邓攸发现此妾竟是他的外甥女。邓攸一向有道德操守,言行高洁,听了此事后,邓攸悔恨终生,从此不再纳妾了。

二十九长豫谨慎

王长豫为人谨顺①,事亲尽色养之孝②。丞相见长豫辄喜,见敬豫辄嗔③。长豫与丞相语,恒以慎密为端④。丞相还台⑤,及行,未尝不送至车后。恒与曹夫人并当箱箧⑥。长豫亡后,丞相还台,登车后,哭至台门;曹夫人作簏⑦,封而不忍开。

「注释」

①王长豫:王悦,字长豫,丞相王导长子。

②色羊:指能够查看父母脸色行事。

③敬豫:王恬,字敬豫,王导次子。厌学尚武,放浪不羁。

④端:根本,原则。

⑤台:官署名,此指尚书省。

⑥并当:收拾,整理。

⑦作簏:收拾箱子。簏(l ):竹箱子。

「译文」

王长豫(王悦)为人谨慎谦和,对双亲也很孝顺。丞相(王导)见到长子长豫就高兴,见到次子敬豫(王恬)就生气。长豫和父亲谈话,总是以缜密谨慎为本。丞相回尚书台,每次要走的时候,长豫都父亲送到车上,他还经常和曹夫人一起整理箱子。长豫去世后,丞相回尚书台,上车后一直哭到尚书台门口;曹夫人整理箱子时,望着箱子就想到长豫,竟不忍打开。

三十不宜议论

桓常侍闻人道深公者①,辄曰:" 此公既有宿名②,加先达知称③,又与先人至交④,不宜说之。"

「注释」

①桓常侍:桓彝,字茂伦,官至散骑常侍。深公:竺法深,东晋僧人。永嘉之乱后,渡江居京城,与王导、庾亮等上流人物交往。

②宿名:一直就享有声誉。

③先达:前辈贤达。知称:赏识赞许。

④先人:子女对去世的父亲的敬称。

「译文」

桓长侍(桓彝)听人议论深公(竺法深),就说:" 深公素有美名,前辈高人也推举赞扬过他,他又是我先人的好友,所以我看不应该议论他。"

三十一不卖的卢

庾公乘马有的卢①,或语令卖去,庾云:" 卖之必有买者,即当害其主,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孙树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②,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③?"

「注释」

①庾公:庾亮,字元规,好清谈。晋明帝穆皇后的哥哥,晋成帝时为中书令,执掌朝政。死后追赠太尉,谥号" 文康" ,东晋名臣。的(d )卢:一种凶马,相传骑这种马对人不利。

②孙叔敖: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小时侯,在路上遇见两头蛇,他听说遇到两头蛇在一起的人必死,就把两头蛇打死埋了,为的是避免别人再见到这两头蛇后被害。

③达:通达。

「译文」

庾公(庾亮)骑的马里有一匹的卢凶马,有人让他卖掉。庾公说:" 我卖它就有人买它,那样也会伤害它的主人,难道因为对自己不安全,可就以嫁祸他人吗?从前孙叔敖为了后人杀了两条蛇,古人传为美谈,我效仿他,不也算是通达事理吗!"

三十二阮裕焚车

阮光禄在剡①,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②?" 遂焚之。

「注释」

①阮光禄:阮裕,字思旷,阮籍族弟,以德行著称,长期隐会稽剡县。阮裕曾被征为金紫光禄大夫,故有此称。

②何以车为:要车子有什么用?

「译文」

阮光禄(阮裕)在剡县的时候,曾有一辆好马车,凡来借的人没有不借的。有一个人要安葬他妈妈,心里很想借车,但没敢开口。阮光禄后来听说了这事儿,感叹道:" 我有车,却让人不敢来借,还要这车子有什么用?" 于是就把车给烧了。

三十三老翁可念

谢奕作剡令①,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②,乃至过醉而尤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③,著青布绔④,在兄膝边坐,谏曰:" 阿兄,老翁可念⑤,何可作此!" 奕于是改容曰:" 阿奴欲放去邪⑥?" 遂遣之。

「注释」

①谢奕:字无奕,谢安的哥哥,官至安西将军,豫州刺史。

②醇酒:烈性酒。

③太傅:指谢安。谢安,字安石,东晋名臣、名流。年轻时即有名,善清谈,无心仕宦,与王羲之、支遁等人在东山以山水娱情。四十岁后出仕,死后赠太傅,谥号" 文靖".

④青布绔:黑布裤子。

⑤可念:可怜。

⑥阿奴:六朝时表示亲昵的称呼,第二人称,用于长称幼,尊称卑。

「译文」

谢奕任剡县令时,有一个老头犯了法,谢奕就让他喝烈酒来惩罚他,老头都已经喝得大醉了,还不让停。太傅谢安当时七八岁,穿着青布裤,在哥哥谢奕的身边坐着,劝道:" 哥哥,老头很可怜,你怎么能这样做!" 谢奕神色平和下来,说道:" 你是想放了他吗?" 于是就把老头放了。

三十四备四时之气

谢太傅绝重褚公①,常称" 褚季野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②".

「注释」

①绝重:非常看重。褚公:褚裒(p u ),字季野。女儿为晋康帝皇后,晋穆帝时,为征北大将军,率师北伐,兵败,悔恨而死。死后赠太傅。

②四时之气:四季的气象。是说褚季野虽然不说话,其实内心是有褒贬的。

「译文」

谢太傅(谢安)十分看重褚季野,常常称道褚季野虽然不说话,可春夏秋冬的冷暖炎凉都装在胸中。

三十五莫得*祀

刘尹在郡①,临终绵惙②,闻阁下祠神鼓舞③,正色曰:" 莫得*祀!④" 外请杀车中牛祭神,真长曰:" 丘之祷久矣,勿复为烦!⑤"

「注释」

①刘尹:刘惔,字真长,善清谈,东晋名流。妻为晋明帝女庐陵公主,刘惔曾任丹阳尹,故有此称。

②绵惙(chu ):气息微弱,弥留之际。

③阁:供神佛的地方。祠神鼓舞:祭神时击鼓舞蹈。

④*祀:滥行祭祀,指非礼的祭祀。

⑤丘之祷久矣:《论语。述而》:"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 丘之祷久矣。'"刘惔此处的意思是,我已经向神明祷告了,你们不必再多此一举。

「译文」

刘尹(刘惔)在丹阳时,临终弥留之际,听到祠堂有人在击鼓舞蹈,祭祀神灵,正言厉色道:" 不要滥行祭祀!" 下人请求杀了驾车的牛祭神,刘真长(刘惔)答道:" 我也像孔丘那样祈祷很久了,有什么用?不要再做这些麻烦事了。"

三十六我常自教儿

谢公夫人教儿①,问太傅:" 那得初不见君教儿②?" 答曰:" 我常自教儿。"

「注释」

①谢公:指谢安。谢公夫人:刘惔的妹妹。

②那得:怎么;为何。初不:从不。

「译文」

谢公(谢安)夫人教育孩子,一次她问太傅:" 怎么从来没见到你教育孩子?" 谢公回答道:" 我总是用身教来教育孩子。"

三十七以鼠损人

晋简文为抚军时①,所坐床上,尘不听拂②,见鼠行迹,视以为佳。有参军见鼠白日行,以手板批杀之③,抚军意色不说。门下起弹④,教⑤曰:" 鼠被害,尚不能忘怀,今复以鼠损人,无乃不可乎?⑥"

「注释」

①晋简文:晋简文帝司马昱。司马昱为晋元帝少子,封会嵇王,后任抚军将军。

②床:坐榻。听:听任,允许。

③手板:官吏上朝或谒见上司时拿的笏板。批杀:打死。

④门下:属下官吏。起弹:进行弹劾。

⑤教:诸侯言曰教。简文帝时任会嵇王,抚军将军,故有此说。

⑥无乃:恐怕,表委婉语气。

「译文」

简文帝(司马昱)在任抚军将军的时候,他坐的床榻上,尘土不让拂拭,见上面有老鼠的行迹,心里还挺高兴。有个参军看到老鼠白天乱跑,就用手板打死了老鼠,简文帝很不高兴。下属要弹劾参军,简文帝告诫说:" 老鼠给打死了我们都不能忘怀,现在又因为老鼠来惩戒人,这样怕是不好吧。"

三十八范宣受绢

范宣年八岁①,后园挑菜②,误伤指,大啼。人问:" 痛邪?" 答曰:" 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③,是以啼耳。" 宣洁行廉约,韩豫章遗绢百匹④,不受;减五十匹,复不受。如是减半,遂至一匹,既终不受。韩后与范同载,就车中裂二丈与范,云:" 人宁可使妇无裈(巾军)邪⑤?" 范笑而受之。

「注释」

①范宣:字宣子,晋时人。少好学,家贫,躬耕不仕,以讲论为业。

②挑:挖。

③身体发肤,不敢毁伤:《孝经》中说:"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④韩豫章:韩伯,字康伯,曾任豫章太守。

⑤巾军(k ūn ):裤子。

「译文」

范宣八岁的时候,在后园挖菜,不小心伤了手指头,就大哭起来。有人问他:" 疼吗?" 范宣回答:" 不是疼,是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不敢伤毁,所以才哭啊。" 范宣简朴廉洁,豫章太守韩伯曾送给他一百匹绢,他不接受。减到五十匹还是不接受。就这样依次减半,他始终没有接受。韩伯后来和范宣同乘一辆车,在车里撕了两丈绢给范宣,说:" 难道要让老婆没有裤子穿吗?" 范宣才笑着接受了。

三十九上章首过

王子敬病笃①,道家上章②,应首过③,问子敬:" 由来有何异同得失④?"子敬云:" 不觉有余事,唯忆与郗家离婚⑤。"

「注释」

①王子敬: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的儿子,善书画,与其父并称" 二王".

②道家:指道教徒。道教由东汉张道陵创立,称" 五斗米教".史载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信奉五斗米教。上章:道士替病人天帝上奏章,把病人引咎自责,祈求保佑等内容写成奏章形式的黄表,然后焚烧祷告,以求消除病灾。

③首过:坦白自己的过错。

④由来:历来,从来。

⑤唯忆与郗家离婚:王献之原娶郗昙女儿,后与之离异。

「译文」

王子敬(王献之)病重,请道士来家消病祛灾,按道家要求,应忏悔自己的过失,道士问子敬:" 你历来有什么过失?" 子敬回答:" 我没觉得有什么别的事情,只记得和郗家离婚这件事儿。"

四十不忘根本

殷仲堪既为荆州①,值水俭,食常五碗盘②,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③。每语子弟云:" 勿以我受任方州④,云我豁平昔时意⑤,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⑥!尔曹其存之。"

「注释」

①殷仲堪:东晋人,能清谈,善著文,为孝武帝所重,曾任荆州刺史。

②水俭:因水灾而歉收。五碗盘:一种小型成套食器,由一个托盘和五个碗组成。

③率物:为人表率。物:人。真素:自然质朴。

④方州:指一州的长官,刺史。

⑤豁:忘记,舍弃。平昔:平素。

⑥登枝而捐其本:登上高枝而忘了树干,喻身居高位而忘了做人的根本。

「译文」

殷仲堪做荆州刺史后,正赶上水灾歉收,所以他吃饭常常只是五碗盘,再没有多余的菜肴了。如果饭粒掉在盘子或席子上,他就拣起来吃了。这样做虽然是要给人做表率,但也是他生性简朴使然。他常常对子弟们说:""不要因为我作了一州的刺史,就以为我会放弃平素的志向,现在我虽然地位变了,但我的志向不会改变。清贫是读书人的本分,怎么会因为地位高了就变了本呢!你们要记住这些话啊。"

四十一殷觊弃官

初,桓南郡、杨广共说殷荆州①,宜夺殷觊南蛮以自树②。觊亦即晓其旨。尝因行散③,率尔去下舍④,便不复还,内外无预知者。意色萧然,远同斗生之无愠⑤。时论以此多之⑥。

「注释」

①桓南郡:桓玄,字敬道,小名灵宝,桓温少子。继承桓温的爵位,封南郡公。杨广:字德度,官至南蛮校尉,淮南太守。殷仲堪任荆州刺史,任命杨广的弟弟杨佺期为司马,后来殷仲堪起兵反晋,将军务大事交杨广兄弟管理。

②殷觊:字伯道,为殷仲堪从兄。

③行散:魏晋时期士大夫好服五石散,服散后身体发热,神经兴奋,需外出散步,散发药性,称为行散。

④率尔:迅速的样子。下舍:官员在官府附近的馆舍。

⑤斗生:斗榖於莵,即春秋时楚国令尹子文,他三为令尹无喜色,三罢无愠色。

⑥多:赞扬。

「译文」

当初,桓南郡(桓玄)和杨广一同劝说殷荆州(殷仲堪),应该撤掉殷觊的南蛮校尉一职,以树立自己的权威。殷觊很快得知了他们的意图,就趁着行散的时候,迅速离开驻地,不再回来,里里外外没有人预先知道这件事。殷觊神态洒脱,就像古代楚国的子文,三罢令尹而无愠色,当时人们因此而赞扬他。

四十二试守孝子

王仆射在江州①,为殷、桓所逐②,奔窜豫章,存亡未测。王绥在都③,既忧戚在貌,居处饮食,每事有降。时人谓为" 试守孝子" ④。

「注释」

①王仆射:王愉,字茂和,王坦之次子,官至江州刺史、尚书仆射。

②为殷、桓所逐:被殷仲堪、桓玄驱逐。公元398 年,桓玄、殷仲堪谋反,王愉逃往临川。

③王绥:字彦猷,王愉子,官至荆州刺史。

④试守孝子:相当于说" 见习孝子".古代官吏未正式任命之前的试用叫试守。王绥在父亲生死未卜时就做出居丧的样子,所以戏称他" 试守孝子".

「译文」

王仆射(王愉)在荆州的时候,遭到殷仲堪、桓玄的驱逐,他逃到了豫章,生死未卜。儿子王绥在京都,听到此事后满脸忧伤,起居饮食都大不如从前。人们称他为" 试守孝子".

四十三罗母焚裘

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①,咨议罗企生亦在焉②。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 若谢我,当释罪。" 企生答曰:" 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 既出市③,桓又遣人问:" 欲何言?" 答曰:" 昔晋文王杀嵇康,而嵇绍为晋忠臣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 桓亦如言宥之。桓先曾以一羔裘与企生母胡,胡时在豫章,企生问至⑤,即日焚裘。

「注释」

①收:逮捕。将佐:将领和僚属。

②罗企生:字宗伯,时任殷仲堪幕府咨议参军。

③出市:到刑场。出:到达某地。市:东市,晋时刑场。

④稽绍:字延祖,嵇康子。八王之乱时,为保卫晋惠帝遇难,被称晋室忠臣。

⑤问:消息。

「儿子被杀的消息后,就把这件皮袍给烧了。

四十四身无长物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①。见其坐六尺簟②,因语恭:" 卿东来③,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 恭无言。大去后,既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④。后大闻之,甚惊,曰:" 吾本谓卿多,故求耳。" 对曰:" 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⑤。"

「注释」

①王恭:字孝伯,性格率直,官至中书令、青州刺史、兖州刺史。晋安帝隆安年间,与桓玄、殷仲堪起兵谋反,兵败被杀。王大:即王忱。王忱字元大,小名佛大,人称阿大,王坦之子,为王恭的同族叔父,官至荆州刺史。

②簟(di n ):竹席。

③卿:第二人称代词,用于上称下,尊称卑。

④荐:草垫。

⑤丈人:对年长者的敬称。长物:多余的东西。

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四十五纯孝之报

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①,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②,归以遗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③,袁府郡即日便征④。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⑤,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⑥,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注释」

①铛(chēng):一种平底锅。焦饭:锅巴。

②贮录:贮存,收藏。录:收藏。

③孙恩:字灵秀。晋安帝隆安三年,聚集数万人起义,攻克会嵇等郡,后来攻打临海郡时遭败,投水而死。

④袁府君:即袁山松。时为吴郡太守,被孙恩军队。

⑤沪渎:水名,在上海东北。

四十六安国涕泪

孔仆射为孝武侍中①,豫蒙眷接②。烈宗山陵③,孔时为太常④,形素羸瘦⑤,著重服,竟日涕泗流涟,见者以为真孝子。

「注释」

①孔仆射:孔安国。晋孝武帝时曾任左仆射一职。孝武:晋孝武帝司马曜,在位24年,死后谥孝武,庙号烈宗。侍中:官名。侍从皇帝左右,掌礼仪,备应对顾问等。

②豫:同" 预" ,早先。眷接:恩宠厚遇。

③山陵:帝王坟墓。此为帝王逝世的委婉说法。

④太常:即太常卿,掌管祭祀礼乐的官员。

⑤素:向来。羸(l ěi ):瘦弱。

四十七二吴之哭

吴道助、附子兄弟居在丹阳郡后①,遭母童夫人艰,朝夕哭临②。及思至,宾客吊省,号踊哀绝③,路人为之落泪。韩康伯时为丹阳尹,母殷在郡,每闻二吴之哭,辄为凄恻,语康伯曰:" 汝若为选官,当好料理此人④。" 康伯亦甚相知。韩后果为吏部尚书。大吴不免哀制⑤,小吴遂大贵达。

「注释」

①吴道助、附子:指吴坦之、吴隐之兄弟。吴坦之,字处靖,小字道助。吴隐之,字处默,小字附子。官至晋陵太守、广州刺史。

②哭临:到灵前哀悼死者的仪式。

③号踊:边哭边顿足。

④料理:照顾。

⑤不免哀制:经受不了丧亲的哀痛而死。

十二 形骸之外

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歆腊日尝集子侄燕饮,王亦学之。有人向张华说此

事,张曰:" 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

王朗常常推崇华歆的见识和气度。华歆腊日那天曾召集子侄们宴饮,王朗也学

着华歆那样做。有人把这事儿说给张华听,张华说:" 王朗学华歆,学的都是外表

的东西,所以王朗和华歆的距离就更远了。"

十三 急不相弃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 幸尚宽,何为不

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

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王朗却说

:" 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 一会儿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

搭船的人。华歆说:" 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

托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 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

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十四 王祥事母

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

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还,知母

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王祥侍奉后母朱夫人很谨慎,家中有一棵李树,结的果子很好,后母就让王祥

一直看着它。一天突然风雨大作,王祥抱着李树哭泣不已。王祥曾在床上睡觉,后

母进来躲在暗处想砍死他,恰好王祥起来撒尿,后母只是砍到被子上,没杀成王祥。

王祥回来后,得知后母为此事遗憾,就跪在后母面前请求处死。后母于是感动醒悟

了,从此像关爱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关爱王祥。

十五 嗣宗谨慎

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

晋文王(司马昭)称赞阮籍极其谨慎,每次和他聊天,说的都是玄虚高远的事

情,从不评判人物。

十六 未见喜愠

王戎云:" 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王戎说:" 我和嵇康相处二十年,也没见过他有喜怒的表情。"

十七 王戎死孝

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

仲雄曰:" 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 仲雄曰:" 和峤虽备

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

应忧峤,而应忧戎。"

王戎、和峤同时遭遇大丧。王和二人都以孝著称,此时王戎瘦得皮包骨头,几

乎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和峤则哀号哭泣,一切都合乎丧葬的礼仪。晋武帝(司马

炎)对刘仲雄(刘毅)说:" 你常去看望王戎和峤吗?我听说和峤悲伤过度,这让

人很担心。" 刘仲雄回答道:" 和峤虽然极尽礼数,但精神元气并没有受损;王戎

虽然没拘守礼法,却因为哀伤过度已经形销骨立了。所以我认为和峤是尽孝道而不

毁生,王戎却是以死去尽孝道。陛下您不必去担心和峤,而应该去为王戎担心呀。

"

十八 裴公施惠

梁王、赵王,国之近属,贵重当时。裴令公岁请二国租钱数百万,以恤中

表之贫者。或讥之曰:" 何以乞物行惠?" 裴曰:" 损有余,补不足,天之道也。

"

梁王、赵王都是皇帝的近亲,煊赫一时。裴令公(裴楷)每年都向这二王索要

几百万租钱,来救济自己家中的穷亲戚。有人嘲笑他:" 怎么能靠乞讨来施恩惠呢?

" 裴令公说:" 消损富足的,补充不足的,这正是天道啊。"

十九 德掩其言

王戎云:" 太保居在正始中,不在能言之流。及与之言,理中清远,将无

以德掩其言。"

王戎说:" 太保王祥生活在正始年间,没被纳入清谈之列。等到和他交谈,才

知道他言谈合理,清雅玄远。大概是德行掩盖了他的口才。"

二十 灭性之饥

王安丰遭艰,至性过人。裴令往吊之,曰:" 若使一恸果能伤人,浚冲必

不免灭性之讥。"

王安丰(王戎)丧母后,他的尽孝之情超过了平常人。裴令公(裴楷)去他那

里吊唁后回来说:" 如果悲痛可以伤及人的生命,那么浚冲(王戎)一定会遭到以

孝伤生的指责"

二十一 不受赙仪

王戎父浑,有令名,官至凉州刺史。浑薨,所历九郡义故,怀其德惠,相率

致赙数百万,戎悉不受。

王戎的父亲王浑,名声不错,官至凉州刺史。王浑死后,凉州所辖九郡中的属

下们,感念王浑的美德和恩惠,送来的丧仪达数百万金,王戎全部拒绝了。

二十二 刘道真为徒

刘道真尝为徒,扶风王骏以五百疋布赎之,既而用为从事中郎。当时以为

美事。

刘道真(刘宝)曾因犯事而服劳役。扶风王司马骏用五百匹布将他赎出,并任

命他为从事中郎。这在当时被传为美谈。

二十三 任放为达

王平子、胡毋彦国诸人,皆以任放为达,或有者。乐广笑曰:" 名教

中自有乐地,何为乃尔也?"

王平子(王澄)、胡毋彦国(胡毋辅之)这些人,都以放纵任性为最高境界,

有的人甚至还裸露身体。乐广笑他们说:" 礼教中自有教人快乐的地方,何必要这

样呢?"

二十四 郗公吐饭

郗公值永嘉丧乱,在乡里,甚穷馁。乡人以公名德,传共饴之。公常携

兄子迈及外生周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 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

不能兼有所存。" 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

过江。郗公亡,翼为剡县,解职归,席苫于公灵床头,心丧终三年。

郗公(郗鉴)在永嘉丧乱时,避居乡下,很穷困,甚至要挨饿。乡里人尊敬郗

公的名望德行,就轮流给他做饭吃。郗公带着侄子郗迈和外甥周翼一起去吃饭。乡

里人叹道:" 大家都饥饿困乏,因为您的贤德,所以我们要共同帮助您,如果再加

上两个孩子,恐怕就不能一同养活了。" 从此郗公就一个人去吃饭,把饭含在两颊

旁,回来后吐给俩孩子吃。两个孩子活了下来,一同南渡过江。郗公去世时,周翼

任剡县令,他辞职回家,在郗公灵床前铺了草垫,为郗公守丧,一共三年。

二十五 顾荣施炙

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嗤之。

荣曰:" 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 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

左右己,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顾荣在洛阳时,曾应人之邀去赴宴。席间他发现,做烤肉的人流露出想吃烤肉

的神色,于是就停了下来,把自己的那份给了他。同座的人讥笑他,顾荣道:" 哪

有一天到晚烤肉的人,却不知道烤肉的味道呢?" 后来遭遇永嘉之乱,大家纷纷渡

江避难,每次遇到危急,总有一人帮助自己,顾荣问他缘故,原来正是那个接受烤

肉的人。

二十六 奴价倍婢

祖光禄少孤贫,性至孝,常自为母炊爨作食。王平北闻其佳名,以两婢

饷之,因取为中郎。有人戏之者曰:" 奴价倍婢。" 祖云:" 百里奚亦何必轻

于五羖之皮邪?"

祖光禄(祖纳)少年丧父,家境贫寒。他为人十分孝顺,常常自己做饭给他母

亲吃。王平北(王乂)听到他的名声,就送给他两个婢女,继而任命他为中郎。有

人讥讽祖纳说:" 你也就值两个婢女。" 祖纳说:" 百里奚难道比五张黑羊皮还便

宜吗?"

二十七 周镇船漏

周镇罢临川郡还都,未及上,住泊青溪渚,王丞相往看之。时夏月,暴

雨卒至,舫至狭小,而又大漏,殆无复坐处,。王曰:" 胡威之清,何以过此!

" 即启,用为吴兴郡。

周镇被罢临川郡守一职,返回京都。船停泊在清溪渚,周镇还没上岸,丞相王

导来看他。当时是夏季,突降暴雨,船很窄小,又漏得很厉害,几乎连坐的地方都

没有。王导说:" 胡威的清廉,也不过如此!马上向朝廷进呈,任命周镇为吴兴郡

守"

二十八 邓攸买妾

邓攸始避难,于道中弃己子,全弟子。既过江,取一妾,甚宠爱。历年后,

讯其所由,妾具说是北人遭乱,忆父母姓名,乃攸之甥也。攸素有德业,言行

无玷,闻之哀恨终身,遂不复畜妾。

邓攸避难的时候,为了保全弟弟的孩子,在路上舍弃了自己的儿子。渡江以后,

娶了一妾,邓攸很宠爱。一年后,邓攸问她的来历,妾陈说自己是江北人,遭遇战

乱逃亡于此。待追忆父母的姓名时,邓攸发现此妾竟是他的外甥女。邓攸一向有道

德操守,言行高洁,听了此事后,邓攸悔恨终生,从此不再纳妾了。

二十九 长豫谨慎

王长豫为人谨顺,事亲尽色养之孝。丞相见长豫辄喜,见敬豫辄嗔。长

豫与丞相语,恒以慎密为端。丞相还台,及行,未尝不送至车后。恒与曹夫人

并当箱箧。长豫亡后,丞相还台,登车后,哭至台门;曹夫人作簏,封而不忍

开。

王长豫(王悦)为人谨慎谦和,对双亲也很孝顺。丞相(王导)见到长子长豫

就高兴,见到次子敬豫(王恬)就生气。长豫和父亲谈话,总是以缜密谨慎为本。

丞相回尚书台,每次要走的时候,长豫都父亲送到车上,他还经常和曹夫人一起整

理箱子。长豫去世后,丞相回尚书台,上车后一直哭到尚书台门口;曹夫人整理箱

子时,望着箱子就想到长豫,竟不忍打开。

三十 不宜议论

桓常侍闻人道深公者,辄曰:" 此公既有宿名,加先达知称,又与先人

至交,不宜说之。"

桓长侍(桓彝)听人议论深公(竺法深),就说:" 深公素有美名,前辈高人

也推举赞扬过他,他又是我先人的好友,所以我看不应该议论他。"

三十一 不卖的卢

庾公乘马有的卢,或语令卖去,庾云:" 卖之必有买者,即当害其主,宁可

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孙树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

?"

庾公(庾亮)骑的马里有一匹的卢凶马,有人让他卖掉。庾公说:" 我卖它就

有人买它,那样也会伤害它的主人,难道因为对自己不安全,可就以嫁祸他人吗?

从前孙叔敖为了后人杀了两条蛇,古人传为美谈,我效仿他,不也算是通达事理吗!

"

三十二 阮裕焚车

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

闻之,叹曰:"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遂焚之。

阮光禄(阮裕)在剡县的时候,曾有一辆好马车,凡来借的人没有不借的。有

一个人要安葬他妈妈,心里很想借车,但没敢开口。阮光禄后来听说了这事儿,感

叹道:" 我有车,却让人不敢来借,还要这车子有什么用?" 于是就把车给烧了。

三十三 老翁可念

谢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尤未已。太傅时

年七八岁,著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曰:" 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

" 奕于是改容曰:" 阿奴欲放去邪?" 遂遣之。

谢奕任剡县令时,有一个老头犯了法,谢奕就让他喝烈酒来惩罚他,老头都已

经喝得大醉了,还不让停。太傅谢安当时七八岁,穿着青布裤,在哥哥谢奕的身边

坐着,劝道:" 哥哥,老头很可怜,你怎么能这样做!" 谢奕神色平和下来,说道

:" 你是想放了他吗?" 于是就把老头放了。

三十四 备四时之气

谢太傅绝重褚公,常称" 褚季野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

谢太傅(谢安)十分看重褚季野,常常称道褚季野虽然不说话,可春夏秋冬的

冷暖炎凉都装在胸中。

三十五 莫得*祀

刘尹在郡,临终绵惙,闻阁下祠神鼓舞,正色曰:" 莫得*祀!" 外

请杀车中牛祭神,真长曰:" 丘之祷久矣,勿复为烦!"

刘尹(刘惔)在丹阳时,临终弥留之际,听到祠堂有人在击鼓舞蹈,祭祀神灵,

正言厉色道:" 不要滥行祭祀!" 下人请求杀了驾车的牛祭神,刘真长(刘惔)答

道:" 我也像孔丘那样祈祷很久了,有什么用?不要再做这些麻烦事了。"

三十六 我常自教儿

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 那得初不见君教儿?" 答曰:" 我常自教儿。

"

谢公(谢安)夫人教育孩子,一次她问太傅:" 怎么从来没见到你教育孩子?

" 谢公回答道:" 我总是用身教来教育孩子。"

三十七 以鼠损人

晋简文为抚军时,所坐床上,尘不听拂,见鼠行迹,视以为佳。有参军见

鼠白日行,以手板批杀之,抚军意色不说。门下起弹,教曰:" 鼠被害,尚

不能忘怀,今复以鼠损人,无乃不可乎?"

简文帝(司马昱)在任抚军将军的时候,他坐的床榻上,尘土不让拂拭,见上

面有老鼠的行迹,心里还挺高兴。有个参军看到老鼠白天乱跑,就用手板打死了老

鼠,简文帝很不高兴。下属要弹劾参军,简文帝告诫说:" 老鼠给打死了我们都不

能忘怀,现在又因为老鼠来惩戒人,这样怕是不好吧。"

三十八 范宣受绢

范宣年八岁,后园挑菜,误伤指,大啼。人问:" 痛邪?" 答曰:" 非为

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 宣洁行廉约,韩豫章遗绢百匹,不受

;减五十匹,复不受。如是减半,遂至一匹,既终不受。韩后与范同载,就车中裂

二丈与范,云:" 人宁可使妇无裈(巾军)邪?" 范笑而受之。

范宣八岁的时候,在后园挖菜,不小心伤了手指头,就大哭起来。有人问他:

" 疼吗?" 范宣回答:" 不是疼,是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不敢伤毁,所以才

哭啊。" 范宣简朴廉洁,豫章太守韩伯曾送给他一百匹绢,他不接受。减到五十匹

还是不接受。就这样依次减半,他始终没有接受。韩伯后来和范宣同乘一辆车,在

车里撕了两丈绢给范宣,说:" 难道要让老婆没有裤子穿吗?" 范宣才笑着接受了。

三十九 上章首过

王子敬病笃,道家上章,应首过,问子敬:" 由来有何异同得失?"

子敬云:" 不觉有余事,唯忆与郗家离婚。"

王子敬(王献之)病重,请道士来家消病祛灾,按道家要求,应忏悔自己的过

失,道士问子敬:" 你历来有什么过失?" 子敬回答:" 我没觉得有什么别的事情,

只记得和郗家离婚这件事儿。"

四十 不忘根本

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

拾以啖之。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 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

豁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其存之。

"

殷仲堪做荆州刺史后,正赶上水灾歉收,所以他吃饭常常只是五碗盘,再没有

多余的菜肴了。如果饭粒掉在盘子或席子上,他就拣起来吃了。这样做虽然是要给

人做表率,但也是他生性简朴使然。他常常对子弟们说:""不要因为我作了一州的

刺史,就以为我会放弃平素的志向,现在我虽然地位变了,但我的志向不会改变。

清贫是读书人的本分,怎么会因为地位高了就变了本呢!你们要记住这些话啊。"

四十一 殷觊弃官

初,桓南郡、杨广共说殷荆州,宜夺殷觊南蛮以自树。觊亦即晓其旨。尝

因行散,率尔去下舍,便不复还,内外无预知者。意色萧然,远同斗生之无愠

。时论以此多之。

当初,桓南郡(桓玄)和杨广一同劝说殷荆州(殷仲堪),应该撤掉殷觊的南

蛮校尉一职,以树立自己的权威。殷觊很快得知了他们的意图,就趁着行散的时候,

迅速离开驻地,不再回来,里里外外没有人预先知道这件事。殷觊神态洒脱,就像

古代楚国的子文,三罢令尹而无愠色,当时人们因此而赞扬他。

四十二 试守孝子

王仆射在江州,为殷、桓所逐,奔窜豫章,存亡未测。王绥在都,既忧

戚在貌,居处饮食,每事有降。时人谓为" 试守孝子" 。

王仆射(王愉)在荆州的时候,遭到殷仲堪、桓玄的驱逐,他逃到了豫章,生

死未卜。儿子王绥在京都,听到此事后满脸忧伤,起居饮食都大不如从前。人们称

他为" 试守孝子".

四十三 罗母焚裘

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企生亦在焉。桓素待企生厚,

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 若谢我,当释罪。" 企生答曰:" 为殷荆州吏,今荆州

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 既出市,桓又遣人问:" 欲何言?" 答曰:

" 昔晋文王杀嵇康,而嵇绍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 桓亦如言宥之。

桓先曾以一羔裘与企生母胡,胡时在豫章,企生问至,即日焚裘。

桓南郡(桓玄)打败了殷荆州(殷仲堪),俘虏了殷的将领十几人,咨议参军

罗企生也在其中。桓玄素来厚爱罗企生,要杀他时,先派人对罗企生说如果向桓宣

道歉,就会免去死罪。罗企生回答道:" 我作为殷荆州的下属,现在殷荆州跑了,

生死不明,我有什么脸面向桓公谢罪。" 已经到了刑场,桓玄又派人问他,还有什

么话要说,罗企生答道:" 从前晋文王虽然杀了嵇康,但他的儿子嵇绍却成了晋国

的忠臣。希望桓公能留我弟弟一条性命,服侍我的老母。" 桓玄答应了他的要求。

赦免了他的弟弟。桓玄以前曾给罗企生的母亲胡氏送了一件养皮袍子,胡氏当时在

豫章,得知儿子被杀的消息后,就把这件皮袍给烧了。

四十四 身无长物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 卿东来,故应有

此物,可以一领及我。" 恭无言。大去后,既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

。后大闻之,甚惊,曰:" 吾本谓卿多,故求耳。" 对曰:" 丈人不悉恭,恭作

人无长物。"

王恭从会嵇回来,王大去看他。王大看王恭坐着一张六尺长的竹席,就对他说

:" 你从东边回来,一定富裕这种东西,能不能给我一领?" 王恭没有回答。王大

去后,王恭就把坐着的这张席子给王大送去了。自己没有竹席了,就坐在草垫上。

后来王大听说此事,就对王恭说:" 我本来以为你那里多呢,所以才要的。" 王恭

回答:" 您不了解我,我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四十五 纯孝之报

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

贮录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郡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

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

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吴郡的陈遗,在家里十分孝顺父母,他妈妈喜欢吃锅巴,陈遗在任吴郡主薄的

时候,总是带着一个袋子,每次煮饭,就把锅巴收集在口袋里,回家时送给母亲。

后来遇上孙恩攻打吴郡,袁府君(袁山松)当日带兵出征,,此时陈遗已经收集了

好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就带上随军出发了。沪渎一仗,官军大败逃溃,跑到了

山里,很多人都饿死了,惟独陈遗因为有锅巴得以活了下来。人们认为这是他笃行

孝道的报答。

四十六 安国涕泪

孔仆射为孝武侍中,豫蒙眷接。烈宗山陵,孔时为太常,形素羸瘦,

著重服,竟日涕泗流涟,见者以为真孝子。

孔仆射(孔安国)作孝武帝的侍中时,很受器重。孝武帝去世时,孔仆射是太

常卿,他身体一向瘦弱,穿着大孝的衣服,整日泪流不断,看见他的人都觉得他是

个真孝子。

四十七 二吴之哭

吴道助、附子兄弟居在丹阳郡后,遭母童夫人艰,朝夕哭临。及思至,宾

客吊省,号踊哀绝,路人为之落泪。韩康伯时为丹阳尹,母殷在郡,每闻二吴之

哭,辄为凄恻,语康伯曰:" 汝若为选官,当好料理此人。" 康伯亦甚相知。韩

后果为吏部尚书。大吴不免哀制,小吴遂大贵达。

吴道助(吴坦之)、吴附子(吴隐之)兄弟住在丹阳郡公署的后面时,他们的

母亲童夫人去世了。兄弟二人朝夕到母亲的灵前跪拜,一念及母亲,或者宾客吊唁

时,二人便捶胸顿足,号啕大哭,悲痛欲绝,路人都为之落泪。韩康伯当时为丹阳

尹,他母亲也住在郡署里面,每次听到吴家兄弟二人的哭声,就心里感伤,对韩康

伯说:" 你以后如果作了选拔人才的官,一定要好好照顾这两个人。" 韩康伯也很

欣赏二人。后来韩康伯果然作了吏部尚书,此时大哥吴道助已因悲伤过度身亡,小

弟吴附子因此而富贵显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