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空课堂第3课观后感

2.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300字/400字

3.《天宫课堂》学生观后感

4.天宫课堂授课观后感6篇

5.天宫第二课堂观后感500字6篇

6.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优秀范文

7.天宫课堂第三次太空授课观后感(10篇)

太空课堂观后感200字_太空课堂观后感

关于天宫课堂观后感作文精选(七篇)

天宫课堂已经播出啦,相信同学们观看完以后,对太空充满了向往,同时,也在心底种下了航天梦的了吧!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有关天宫课堂观后感作文精选(七篇,希望大家喜欢!

天宫课堂观后感作文篇1

不仅是载人航天,嫦娥探月、天问探火、北斗导航等无不捷报频传。中国航天起步晚,起点低,为何还发展快、本领高?

坚持党的领导是“法宝”。每一次关键技术的突破、飞行试验的成功、艰巨任务的完成,无不凝聚着党中央的决策和关怀,凝聚着党组织和广大航天系统党员干部职工的智慧和力量。中国航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背后,是党中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的决策部署,指引着航天事业前进的方向。

党的十九大在北京隆重开幕。“建设航天强国”写入十九大报告,中国航天事业又一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书记说,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发展载人航天事业,建造中国自己的空间站,是实现新时代航天梦的必经之路。

据统计,在载人航天工程中,直接参与其中的研究所、单位多达上百家,配合单位多达上千家,涉及数十万科研工作者。“实施载人航天这样宏大的工程,没有党中央集中统揽,没有全国大协作,是不可想象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棒接着一棒跑。在距离东方红卫星发射塔架40多公里的载人航天发射场,新一代航天人正接力开辟揽天征途。

条件或许没那么苦了,航天精神却是一脉相承。有人曾问两度飞天的聂海胜和三度圆梦的景海鹏:“你们已经实现飞天夙愿,未来还打算冒这么大的风险吗?”

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景海鹏面对中外记者给了这样一个“答案”:

“我十分渴望再上一次太空、再当一次先锋、再打一次胜仗,让浩瀚太空再次见证一名航天战士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无限忠诚!”

“航天飞行是我们的事业,更是我们的生命,为了飞天梦想,只要祖国需要,我们随时准备再上太空!”

天宫课堂观后感作文篇2

“神箭”在弦,再度问天。自古以来,人类就向往探索宇宙,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夸父逐日……远古的传说,是中华儿女朴实的向往,却印证着中华民族的丰富联想与智慧。回首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历程,我国航天人胸怀航天报国之志,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取得了载人天地往返、航天员空间出舱和空间交会对接等一系列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这“飞天一跃”,将不断指引我们去“击破万里苍穹、目标星辰大海”,彰显了航天工作者自力更生、不甘人后的进取精神,凝集着中华儿女的殷切期望,凝结着航天工作者夜以继日、刻苦攻关的辛勤汗水,凝聚着国家和民族追求科技进步的澎湃力量。

自力更生、攻坚克难。载人航天工程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发展载人航天技术,对于加强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提升国际地位、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中国航天事业奋斗历程,就是一段自力更生,攻坚克难的历程,“中国创造”突破了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巨大跨越,成为中国科技创新日益深化的生动缩影。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这离不开中国***的坚强领导,离不开航天科技工作者的默默付出,离不开亿万中华儿女的自强不息、自力更生、接续奋斗。

自强不息、勇攀高峰。放眼当今的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发展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各国在发展战略部署上都以增强综合国力作为首要目标,其核心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航天技术就是重要内容之一。载人航天是世界高新科技中挑战性的领域之一,它的覆盖面广、影响力深,丰富的应用场景已超乎人们的想象,中华儿女以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精神打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一定能不断创造出新的辉煌。我国航天事业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得益于独特的制度优势,无数航天人前赴后继、自强不息、不懈努力才取得了今天的航天科技成果。

自主创新、追求卓越。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离不开自主创新,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和院高度重视航天技术的发展,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自主创新”见证了几十年航天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一次次重大的跨越,牢牢抓住了航天技术主动权,助力我国跻身于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推动了我国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当前,国内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无论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还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都需要航天技术的助力,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才能不断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我们才能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天河漫漫,纵使太空遥不可及,但是浩瀚星空永远是地球无可取代的邻居,探索永无止境。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石刻,三名宇航员携带14亿中国人的赤诚和勇敢,追问星河、直飞云霄、不负期待,这意味世界航天事业发展又有了新的里程碑,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天宫课堂观后感作文篇3

伟大的事业孕育了伟大的精神。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伟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顽强的意志和杰出的智慧,铸就了载人航天精神。这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这些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

生活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人生之路不可能是永远平坦的。每个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必须要在挫折和困难中奋起。这就需要有刻苦的精神,特别能战斗和特别能干的精神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习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

团结就是力量,是治国之本,更是治校之本。试想,一个集体,如果内部不团结,还出现分歧的话,那这个集体会强大吗?不止这样,一些有图搞破坏的人,在这个时候大力进攻,那损失更是不堪设想。

科学与人文并举。从小,这一句老话就不断地在我们的耳边回响: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但是,真正落实到的,又有多少人呢?友人认为,只要学会做人和文化知识就可以了,不用在学什么科学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一个强大的国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身为祖国的“花朵”的我们,不但要做到科学与人文并举,还要做到规范与个性共存!

艰苦的条件锤炼了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的精神。航天事业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起步的。茫茫的戈壁,浩瀚的海洋,广大航天工作者为了早日实现飞天之梦,不辞劳苦,日晒雨淋,克服了无数的困难,付出巨大的牺牲。严酷的挑战铸就了航天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崇高的使命焕发了航天人特别能攻关的精神。我们青少年,更应该在学习上多下苦工,好好学习。在生活上、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要逃避,不要退缩,要知难而进,一往无前,敢于胜利。有的同学,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点点的挫折,就对人生失去了信心和希望,觉得世界上什么都不是好的。于是,就自寻短见,恨离人世。要知道,这个世界是非常美好的,我们要珍惜生命,好好地享受这美丽的人生。就算它是不好的,那也是无可改变的事实。就像航天人员要在严峻的环境中训练一样,那严峻的环境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那只有改变自己,去攻破这个难关。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一点点的挫折而放弃自己的使命,而是要在环境中、在艰苦中、在困难中成长,成就自己的人生和使命。学习上也是如此。学习靠的不是小聪明,而是刻苦。读书要用功,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钻研,这才是学习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的表现。

团结奋斗培育了航天人奉献的精神。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是航天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广大航天工作者不论前方后方,不计名利得失,履行职责,坚守岗位,形成了强大合力。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大集体中,都为了一个共同目标——保护集体,就应该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甘于奉贤,团结一心,共创辉煌。“团结就是力量”,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是一股催人前进的力量。有了这股力量,可以排除万难,勇往向前,达到目标。大至世界全人类、国家,小至班集体、家庭,都要团结。

科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象征。身为21世纪青少年的我们,必须要学好科学,热爱科学,使用科学。科学与人文都需要我们同时高高地举起。一个规范的学生,更是祖国的需求,是未来成就大事的人。科学与人文并举,规范与个性共存更是一句警惕学生的话语。

天宫课堂观后感作文篇4

古时候,人们总是想把一些探测器送上太空。不过,功能单一,并不能完成人们对太空的探索。于是,人们开始想办法:怎么让人上天!我们这次用的是“长征二号火箭”和“神州十二号飞船”组成。

上一次太空,要花费很多钱,如果只上去三四个小时又觉得不划算,我们想建一个像酒店一样能让宇航员住的地方,就是空间站。

按照,空间站一共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个是“载人飞船”,主要接送宇航员;第二个是“问天实验舱”,是用来做一些地球上完成不了的实验;第三个是“梦天实验舱”,和“问天实验舱”差不多,也是用来做实验的;第四个是“天和核心舱”,我们国家的宇航员就是住在这里面;第五个就是“货运飞船”,主要是负责运送各种物资的。不过,这个还没完全完成,现在的空间站只有两个部分:“天和核心舱”和“运货飞船”。据说,在2022年的时候,空间站就能补齐了。

传说有个广寒宫,是在月球上的,而咱们的空间站是飘在太空里的。太阳每天都会朝地球放射“能量”,不过我们在地球上晒太阳时,太阳离我们较远,危险不大。宇航员在太空中晒多了太阳可能会得癌症,所以规定空间站不能高于地球1000千米。科学家们在考虑到经费、实验效果等各种因素,最终,把空间站定在了离地球400千米的太空。

在地球上,你扔的东西都会掉到地上,这就是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如果,我们站在平地上扔东西,就会下落;那要是我们把飞船以非常快的速度“丢”上去,它下落的程度,就和地球的弧度保持一致,那飞船就可以沿着地球飞了。空间站飞得很快,一个半小时就能转地球一圈。

从古至今,人来想要在地球上看整片天那是不行的。如果从空间站上就看的一清二楚,因为站得高,看得远。

太空环境下能做一些地球上做不了的实验,比如说找出一些比手机芯片更紧密的芯片,或是一些环境下能变色的东西。

这次的宇航员上太空主要有几个小目标:住上三个月左右;调试一下各种设备;做一些不可思议的实验;出舱看太空和空间站的全貌。

中国的空间站,让我们能探索太空更多的奥秘。

天宫课堂观后感作文篇5

航天科技一直是任何国家都必须重视的一个新兴领域妹,她对我们探索太空以及探索未知领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如今这个社会上,制空权已经变得非常的普及了,那么还更深层次的就是宇宙太空的权利。比如说美国这个强大的国家,他们率先登陆月球,然后他就联合其他的国家在月球上面划分区域,说谁占领谁就在将来拥有矿的权利,所以我们的航天技术也不能落后,否则的话在未来的100年内我们将会逐步的落后,所以航天技术以及航天的爱好将是我们新一代颜最重要的一个方向。

第一次接触航天方面的知识是在幼儿园大班。那一天,老师把一张报纸贴到了墙上,那上面有一艘火箭——其实是神舟六号,还有两个人——其实是费俊龙和聂海胜。听到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解,我弄明白了个大概,心里觉得自豪。突然,我发现——居然没有一名女性。当时我就想:要是我能当中国的第一名女宇航员,该有多好呀!从那时开始,我便怀揣着这样一份梦想,上了小学。我曾经很自豪地跟班上的一位同学说,我将来会成为中国的第一位女宇航员,他听了,流露出羡慕的眼神。那时的我自豪极了,觉得当一名宇航员太简单了!三年级,我逐渐了解了一些有关航天方面的知识,这才知道,当一名航天员不是那么简单的,不仅要有学问,要有好的身体,也要有好的心理素质——其实当时我并不明白到底什么是心理素质,只是模糊地觉得是身体好的一部份罢了。

虽然我知道我想成为一名航天航空员已经不太现实了,但是我可以在地下为他们工作,比如说地勤服务以及研究。我们可以在地上研究一些更加安全更加高效的航天飞船或者航天器材,也可以在地下的指挥中心,中间空宇航员的一局动,看看他们的生命体征以及各类的信息安全技术等。所以说,为了我能够实现这个梦想,我现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去参加一些科技展。为的了就是能够更多的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为我将来的梦想做铺垫。

天宫课堂观后感作文篇6

2021年12月2日,还有一个好消息传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消息,为发挥中国空间站的综合效益,中国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即将正式推出,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将于近日面向全球进行直播。

看到这个消息异常激动,因为又可以看到太空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一系列奇妙现象。这让我想起了2013年那次太空授课。

在仅有的40分钟里,航天员们却只有用了简单的5个小实验来让大家更了解在失重环境下,物体的变化以及它变化的原理。分别有水膜实验、陀螺实验……就让我知道原来在失重的环境下能做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水球实验了!首先,用一个类似放大镜大小的环,伸进饮用的自来水袋里,拿出来时竟成为了一个水膜,再往里面不停地注入水珠,慢慢地水膜就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球。如果在地面上把一只针管插入水球里,那不用说,水球一定会爆开来。但是,在太空中竟然可以用针管给水球注入墨水,而水球却“毫发未伤”,这对于我们来说,简直是一个奇迹!这让观众们都看得目瞪口呆。

第一位上去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虽然现在只能在远隔千里的电视屏幕上观看太空授课,但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可以亲身上太空,与授课老师面对面地交流,感受在太空中的乐趣。

天宫课堂观后感作文篇7

我喜欢挂在“天宫”空间站的美丽夺目的中国结,它正对着鲜艳的五星红旗。这样的空间站是太空中最靓丽的风景线,也使我们倍感亲切。

在太空里要控制自己的身体以适应失重感,像一条鱼儿一样四处游走。吃的饭菜原来是在地球上事先做好的。培育太空植物,是飞行任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太空中,虽然不能像在地球上那样冲热水澡,但是洗脸洗头发都没有问题。科研人员专门研制了分解洗发液——不仅可以把头发洗得很干净,还十分节约水。空间站的水非常宝贵,所以要尽可能地节约用水。

在空间站睡觉就更有趣了。只要一个睡袋就可以,睡袋一般要求固定在舱壁上,但只要你愿意,也可以睡在任何地方,比如睡在天花板上。 在空间站也有许多休闲活动,可以和家人打电话,可以从舷窗边欣赏日落时美丽的地球,还可以进行晨练,晨练项目是中国传统健身项目——太极拳。

最重要的也是最激动人心的就是出舱活动了。穿好“飞天”服,通过气闸舱来到舱外,通过地面调度人员和舱内同伴的共同努力,成功地在舱外完成相关任务。

在太空也有许多喜事:种植的水稻抽穗了,迎来了太空快递员,也迎来了新伙伴来进行工作交接。在太空驻留了三个月,很快就要告别“天宫”空间站返回地球了,想到很快就能见到地球上的亲人,非常激动。

太空本身已经非常迷人,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每每出现带有五星红旗的一切,都愈发使每一位中华儿女倍感亲切与自豪!

太空课堂第3课观后感

天宫课堂观后感如下:

《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正式开始了,应该说,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向教育领域再一次伸出了橄榄枝。

此次,中国航天员们在300公里的太空传递科学知识,并用各种太空实验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发了无数学生对神秘太空的兴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讲课的方式亲自传授科学知识,这也只能是人类现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壮举。

孔子当年杏林游学时又怎会想到有一天,他的后辈会像嫦娥一样奔向太空,并在太空上传道授业解惑呢?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摩根和王亚平却把这种职业的光辉洒向太空,让整个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下。

如果说浩瀚的宇宙是一本书籍的话,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

中国航天员们的太空授课,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他们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然而,广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义的深远也给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想从宇宙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而我们也期待此次太空历险记将我们带到更遥远的地方去,好让更多的地方都能够倾听到“中国好声音”。

这次太空授课,激发了学生们对学习的内心喜爱,这样就可以转化为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朴素情感,让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用心,激励培养我们未来的接班人。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300字/400字

太空课堂第3课观后感(精选9篇)

10月12日,被称作最硬核直播课堂的“天宫课堂”第三课开课啦!这是让同学们从不同纬度感受祖国强大、树立中国梦的好机会。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太空课堂第3课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太空课堂第3课观后感篇1

中国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也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蕴含着独特的丰富教育,对激发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弘扬科学精神、热爱航天事业具有特殊优势。

“天宫课堂”结合载人飞行任务,贯穿中国空间站建造和在轨运营系列化推出,将由中国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并取天地协同互动方式开展。

2021年12月9日,“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讲,2022年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在这两次授课中,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精彩的太空科普课。时隔7个月,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又给我们带来了“天宫课堂”第三课。

“天宫课堂”第三课将继续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手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旨在传播普及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看了这一课之后,我学到了更多的有趣的科学知识,再一次被科学的魅力所震撼,同时为中国的航天事业感到骄傲。“少年强,则国强”,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首先要做好自己的首要任务——学习,学习使我们强大,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才能理解航天事业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影响。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志存高远、忠于祖国,努力做新时代具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的爱国者。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敢于担当、勇干奋斗,努力做新时代具有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建设者。

新时代的青少年们,让我们勒奋学习,锤炼身心,努力做新时代且有过硬本领和高尚品格的接班人。

太空课堂第3课观后感篇2

的确,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挑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感体验,出生在新世纪的我,见证了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我看到奥运会上中国健儿矫健的身姿,为祖国感到骄傲;我看到“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成功,掩饰不住对祖国科技发展的自豪和喜悦;我还看到互联网已经触及千家万户,鼠标一点,指尖一触,便无处不达.….….

我在这个发展讯猛的社会里,口首过去,又展望着未来。如何在这大时代的浪潮里求得发展,是我,更果未来的你,我们每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抓准时代脉搏,根据时代需求来完善自我,才不会落于时代。世界的发展用“一日千里”来形容也不为过,这个时代正在走向智能化,讲究高效,正在从注重简单的实用性到满足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发展着。身处科技人文发展不断登上新台阶的你我,唯有不断学习本领,堂握高精尖知识,才不会淹没在时代大潮中。

与时代同行的路上,我们需要一颗强大的抗挫折之心。人生实难,作为青少年的我们,面对着生活中的风浪,又何尝不应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昂扬姿态去面对呢?

然而,与时代同行并不是做一颗随波逐流的海草,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我们有着自己自由的精神、独立的思考,不会人云亦云,更不会迷失自我,误入歧途。待到你们18岁的时候,也希望你们在斑驳陆离的社会里能够明辨是非,守住底线的同时,更要担起引领时代风向的大旗。

后之视今,亦尤今之视昔”,无论时代如何变幻,总有一些东西值得追寻,总有一些东西值得坚持,总有一些东西值得坚守.…当我们都明确自己的使命的时候,当我们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达到统一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时代浪潮中奔涌向前了。

太空课堂第3课观后感篇3

《天宫课堂第三课》太空授课正式开始了。天宫课堂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向教育领域再一次伸出了橄榄枝。

比次,中国航天员们在400公里的太空传递科学知识,并里各种大空实验向世人展示宝宙的魅力,更是激发了无数学生对神秘太空的兴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讲课的方式亲自传授科学知识,这也只能是人类现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壮举。孔子当年杏林游学时又怎会想到有一天,他的后辈会像嫦娥一样奔向太空,并在太空上传道授业解惑呢?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摩根和王亚平却把这种职业的光辉洒向太空,让整个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下。如果说浩瀚的宇宙是一本书籍的话,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

中国航天员们的太空授课,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他们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然而,广豪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义的深远也给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从宇宙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而我们也期待此次太空历险记将我们带到更遥远的地方去,好让更多的地方都能够倾听到“中国好声音”。这次太空授课,激发了学生们对学习的内心喜爱,这样就可以转化为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朴素情感,让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用心,激励培养我们未来的接班人。

太空课堂第3课观后感篇4

“天宫课堂”第三课开始了,中国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在距离地球400多公里的“问天实验舱”上向全国青少年讲授科普课。新颖的授课方式、直观的物理现象等等,将给孩子们植下热爱航天、热爱科学的萌芽,给青少年学子打开认知世界、追逐梦想的大门。

浩瀚宇宙,苍茫太空,自古以来就令全人类神往。中国古代就有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等诸多传说和故事。

太空有太多的夫知和无穷的奥秘等着人类去探索、去发现。

通过天宫课堂第三课授课,孩子们看到了失重环境下液体显著的毛细现象,微重力环境下液体与液固混合体在相同冲击作用下的振动表现、微重力环境下使用超长吸管喝水的有趣现象以及微重力环境下的扳手旋转翻转的现象……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成就的直观表现,也是人类追逐太空梦的具体成果。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人类探索太空的脚步不会停歇。仰望星空,需要一代代人前赴后继。

壮丽而神秘的星空吸引了无数先驱和智者。他们用超越时代的智慧和勇气乃至生命留下了惠泽后世的壮举。哥白尼仰望星空发表了“日心说”,布鲁诺用生命和鲜血捏卫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仰望星空,召唤着一代又一代人思考,探索,使伟大的科学精神在民众间生根发芽,使思想之树枝繁叶茂,茁壮成长,昭亮人类文明进步的旅途。

相对于深邃寥廊的宇宙,人的一生短暂而渺小。但也正因为生命和梦想的存在,才让寂寥的宇宙富有生机和意义。追逐梦想,既需要仰望星空的科学理想和精神,更需要脚踏实地勤奋实践。仰望星空,会让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让人们懂得在有限的生命中,该如何认识个人和天地之间的关系,如何认识个人对国家和历史的责任。把个体生命同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梦想放置于集体的梦想之中,不骄不馁、不断奋进,人生的意义必将更加深邃。

多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一个民族才有希望。让更多学子仰望星空,激发起他们探索世界奥妙的,中华民族的前途必将更加广阔,中国梦必将更加宏阔壮观。

太空课堂第3课观后感篇5

“天宫课堂”第三课定于10月12日下午15时45分开始,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将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

此次太空授课在太空失重环境下向青少年演示在地面很难见到的物理现象,当这些奇妙而精彩的现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我在地面课堂的现场多次听到了学生们的惊呼和掌声。离大屏幕很近的我也深受这些美妙现象的震撼。当王亚平老师进行高难度的操作,比如往水膜上贴中国结时,我感觉到现场所有的听众都摒住了呼吸,那个小小的图标集中了所有人的目光,而当它被稳稳的贴在水膜上时,那种欣喜和感动简直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这种通过凸显天地差异来进行教学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太空、对航天乃至对科学的学习兴趣。这次授课活动在青少年头脑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一定会伴随学生们一生的求索过程。航天员作为科普教师亲切地与学生进行对话,拉近了代表我国尖端科技水平的航天工程与公众的距离,增进了青少年对航天事业的了解与关注,对青少年来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中国情怀的传递。航天员们清晰的思路、流畅的表达和精准的实验演示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不得不叹服他们过人的智慧,出众的技能以及接近完美的身体素质,当然从中也能反映出他们勤奋刻苦、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他们的表现为我们教师起到了表率作用,值得我们学习。

这次太空授课实现了航天工程领域、科普界和教育界在培养青少年方面的无间协作,这对物理教师的鼓励作用是巨大的,我和史艺老师都感受到了一种团结的温暖。这也激励着我们今后在教学工作中更加注重与其他社会教育力量的联系与合作,从其他领域听取教学意见,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和对知识的领悟,从而提供给学生更丰富的学习,创造更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

太空课堂第3课观后感篇6

“天宫课堂”第三课,10月12日下午正式开讲,神舟十四号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在“新教室”问天实验舱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毛细效应实验,最细吸管开启“倍速模式”。

在空间站微重力环境下,陈冬用一个小实验展示了流体现象的天地差异。

他将三根粗细不同的塑料管同时放在水中,最细的管子内液面飞速到达顶端仿佛开启了“倍速模式”。

一颗小小的钢球让水球变“懒”。

刘洋用注射器向水球喷出空气时,水球的震动很激烈,在水球内加入钢球后,以同样的力度冲击,水球的振动幅度变小了。这是怎么回事?

“很轻松!”刘洋用2米长的吸管喝到果汁。

在地面,如果,吸管太长,要很费力才能喝到饮料,而在问天实验舱中,刘洋用2米长的吸管不仅成功喝到了芒果汁,还表示“很轻松”。

微重力环境下扳手居然会“掉头”?

陈冬将空间站中的工具T字扳手在空中旋转后,扳手居然会自己翻身,时而头朝上,时而头朝下,反复不停。更为神奇的是当他将两个扳手同时旋转时,它们展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旋转姿态。这个神奇的现象是谁发现的?

太空科普课上,航天员还向同学们介绍了中国空间站开展的水稻和拟南芥种植研究情况,展示了手套箱剪株操作。授课期间,航天员还通过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实时互动交流。

宇宙浩瀚,探索无限。“天宫课堂”下一课,不见不散。

太空课堂第3课观后感篇7

神舟十三号此次的“亮点”颇多:相比神舟十二号在太空驻留3个月,这次是半年,三位航天员将在太空过春节,地球上的我们将历第一次收到来自太空的新春祝福;这是中国女航天员第一次进驻中国空间站,航天员王亚平也将会成为中国首位实施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此次将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的方式,首次径向停靠空间站;此次载人飞行任务将进行2~3次出舱活动等等。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三号,从2003年杨利伟作为中国首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实现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到如今我国已经有12人去过太空,中国的航天事业正在阔步前进。空间站建造的宏大项目将分步骤有序完成,我们坚信它将在夫来圆满顺利进行;关平人类和平与进步的航天梦,会在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中成为一个个现实,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对中国人来说,在这份激动的背后,更多的是一份从容。几十年的航天事业,其背后是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我们亲历了自己国家的奋斗历程,我们也在日常生活的变化中感受到这个国家日新月异的进步。

今后,我们还会见证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等的发射。每一次见证,都更加坚定了人民对国家、对未来的信心。日益雄厚的科技实力是不争的事实,它是人民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变化,而非只是一种幻想。所以,这不只是一个中国航天人代代接力、传承梦想的故事,也是人民更有自信,国家更有实力,民族更有希望的故事。

我们总是忍不住回顾过去,而越是回望历史,越能理解当下。越回顾,就越珍视。我们会不断回顾中国科技事业的每一个重要节点,在这些里程碑式的中寻找民族前行的动力。那些时刻,因为铭记成为永恒。

太空课堂第3课观后感篇8

你们了解宇航员吗?可能你们不知道,但我今天看了一个神奇的,这个里就展现着宇航员在太空的生活,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吧!

在这个中,三位宇航员老师给我们展现了太空神奇。他们已经做了一个实验,这个实验非常神奇,惊得我下巴都快合不拢了,这个实验名字叫做乒乓球沉在水底。在我们地球中,乒乓球放在水里,它会浮到水面,相反,太空就不一样了,他们先有一个管子将乒乓球压在水底,然后松开管子那一刻,乒乓球就沉在了水底。而一位宇航员老师将装有乒乓球的水桶抛起来,结果里面的水竟然一滴都没有掉下来。

宇航员老师们又做了一次实验,而这一次实验更加柏奇。他们首先拿出一个用来做水膜的一个模具,然后他们又往水膜里灌满了水,一个宇航员老师又往外面加了更多的水,结果水模就成了一个大圆球。但这并不很神奇,最神奇的是当另一个宇航员老师拿着一个注射器往里面注小水滴的时候,小水滴进入大水滴之后,还是完完整整的一点破损都没有,而且他那个大水泡的水一滴都没有漏下来,于是宇航员老师又在里面那个小水滴又抽了出去,可大水泡还是没有裂开。

太空真神奇呀,我也想上去做那些惊人的实验。唉,对了,他们还做了1个实验那就是将他们的水袋里的水挤出来,然后还可以吃,咱们地球上的水只能喝,而且要是将杯子倒过来它就全倒了,而太空可不一样,太空倒过来一杯子,水竟然一滴也不漏,太空真的好神奇。

太空课堂第3课观后感篇9

中国梦这个词已经被我们大家熟知了,我一直在想中国梦应该是怎么样的梦呢?今天我终于知道了,因为今天我看了神舟十三号太空授课,我看到了我们强大的祖国,看到了我们中国人的强大。

此时我想说,我们的中国梦就是太空科学梦。太空是一个和我们生活的环境完全不一样的地方,而我们人类的脚步已经开始大步前进了。对于太空的探索,一个国家的强大,科学技术一定要强大,而我已经看到了我们的祖国科学的强大,我相信我们中国会越来越强大。我将来也要为我们的祖国作出贡献,因为这是我的中国梦,这也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的太空科学梦。

在这堂课上,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个神奇乒乓球。因为乒乓球在地球上是在水面上浮起来的,无论你把它用筷子按到水底,也会飞速的浮上水面。而在太空中,乒乓球先是浮在水面上,用筷子按下去,它就在水里沉下去,无论如何都浮不上水面。还有许多东西也让我们大跌眼镜,都是一些我们在生活中根本无法看到的现象。对于太空的步伐还在继续,我希望未来我能成为一名宇航员,能够去探索浩瀚的宇宙,探索神奇的外太空。

我要更加努力的学习科学知识,将来能够探索宇宙。

《天宫课堂》学生观后感

  观后感心得体会300字第一篇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在学校的组织下,我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三课,这次授课与上一次一样,继续使用“天地对话”进行授课。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给我们上了一节生成有趣的`物理课。

 首先____介绍了他们生活工作的地方,展示出问天实验舱的一些神奇设备,包括科学手套箱、生命生态实验柜、生物技术实验柜和变重力实验柜等,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什么东西都有,可以看出他们的生活很舒适。

 之后__老师向我们展示了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这些实验都太深奥了,我还不懂,但是看太空趣味饮水,我知道了在空间站里是不能像在地面上一样正常喝水的。

 我们相信,在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努力下,航天探索和航天科技成果将为人类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观后感心得体会300字第二篇

 今天真是让我大开眼界的一天,因为我观看了期待已久的天宫课堂。

 “天宫课堂”第三课向我们介绍了问天实验舱,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了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航天员还为我们展示了如何在太空中趣味饮水、扳手是如何调头的,最后介绍了植物生长研究项目,进行这些”课程“的同时,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们还与在地面的我们进行了互动交流。

 毛细效应实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液体显著的毛细现象;水球变“懒”实验:探究在微重力环境下,液体与液固混合体在相同冲击作用下的振动表现;太空趣味饮水、扳手旋转翻转、植物生长都很神奇,很有趣。

 虽然现在只能在远隔千里的电视屏幕上观看太空授课,但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可以亲身上太空,与授教老师面对面地交流,感受在太空中的乐趣。

  观后感心得体会300字第三篇

 今天下午,第三次“天宫课堂”开始啦。我们连线了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老师们,跟着老师们了解了许多有意思的太空实验。

 太空中老师们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让我知道了宇宙中的失重现象。

 通过连线的方式看到的宇航员老师站立不稳,走路也很吃力。但他们依然把这些当作习以为常,这都离不开他们平时的艰苦训练。我们也要努力学习物理知识,课余多了解太空,长大后为中国航天事业添一份力量。最后,向所有的宇航员致敬!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天宫课堂”旨在传播普及空间科学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不断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的热情。也相信这场令人难忘的“天宫课堂”,已经在同学们心中种下了一颗科研的,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拥抱星辰大海!

  观后感心得体会400字

  第一篇

 虽然疫情阻挡了我们上学的路,但阻挡不了我们热爱科学的心。今天我看了《天宫课堂第三课》,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似乎有诉不完的科学情怀。

 在空间站里,陈冬、刘洋、蔡旭哲三位老师为我们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实验课。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小时,但它拉近了我们与宇宙之间的距离。在这一个小时里,我大饱眼福,不仅看清了微重力环境下会旋转翻转的扳手,了解了在空间站里微重力环境下,使用超长吸管喝水的有趣现象,还知道了在失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如何大显神威……这一切让我感受到了太空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最后,他们还为现场课堂的同学们解答了很多有关宇宙奥秘的问题,我多么希望自己也是现场的一员能向他们请教!

 我是一个热爱科学的人,听完这堂课更加激发了我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我深深的知道,要想探索宇宙奥秘,必须从小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我将不懈地努力奋斗,去实现我的天宫梦。科学教育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与国家科技发展程度、教育整体质量等因素环环相扣。

  第二篇

 2022年10月12日,“天宫课堂”第三课正式开讲。“太空教师”陈冬、刘洋、蔡旭哲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中国空间站第三次太空授课活动。

 “天宫课堂”第三课首先向我们介绍了问天实验舱,然后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了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航天员还为我们展示了如何在太空中趣味饮水、扳手是如何调头的,最后介绍了植物生长研究项目,进行这些”课程“的同时,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们还与在地面的我们进行了互动交流。在“天宫课堂”第三课中我学到了更多的载人航天知识,对科学的兴趣变得更加强烈,非常感谢航天员们的科普。

 时至今日,天宫课堂已经开启了三次课程,它对于我们青少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天宫课堂培养了青少年对于科学的兴趣,为后续科学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青少年是国家科技创新人才的后备力量。一个国家的崛起,从青少年热爱科学开始。所有梦想的萌发,都可能来自生命体验中一次微小的触动。

  第三篇

 “天宫课堂”第三课授课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取天地协同的互动方式,由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担任“太空教师”,为大家进行直播授课。

 三位“太空教师”为广大青少年展示了四个有趣的科学实验: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这次天宫课堂中还将展示出问天实验舱的一些神奇设备,包括科学手套箱、生命生态实验柜、生物技术实验柜和变重力实验柜等。同学们在地上也进行了上述实验,由于太空失重环境和地球的重力环境完全不同,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实验现象,引发人们的深思。

 这次空间站的授课,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也大大增加了我对科学的兴趣,在我心中埋藏下了探索宇宙的。

 绽放的水中花似祖国欣欣向荣的繁华,绽放着自己的光彩,热烈而又美好。在直播中,我们不仅学习到了许多知识,同时也看到了地球表面和太空的美丽景象,太空中遨游的每一颗星辰,大海中的每一滴海水,都承载着中国无数青少年的梦想。

 这是“天空课堂”第三次在中国空间站开课,我们坚信,在未来,中国空间站会继续利用太空中独特丰富的,引导和鼓励青少们积极探索,弘扬伟大的科学精神,让我们怀着一颗热爱科学和探索未来的心继续期待接下来的课程吧!

天宫课堂授课观后感6篇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天宫课堂》学生观后感(通用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宫课堂》学生观后感1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这是“太空教师”王亚平8年前太空授课的寄语。8年前,聆听授课的学子中,有不少已经追逐着航天梦成为了一名航天人。8年前的我虽未曾聆听王老师的授课,但依然会对着科技馆里火箭模型向往着星河宇宙。

 “感觉良好”组,在我们的天合空间站里,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生活、工作空间。看见王老师的睡眠舱里贴着她和家人的合影、挂着她喜欢的玩偶,仿佛置身在大学寝室中,如此鲜活、真实。这个16米的空间站,内部空间一望到底,可是每一个细节、每一颗螺丝都凝聚着航天人们的智慧。度身定制的“运动处方“守护着宇航员的健康;贴心的小冰箱,让宇航员能吃到新鲜的苹果;再生水系统提供了充足的饮用水。宇航员在空间站里的生活如此”惬意“,背后是强大智慧的中国航天人。中国人的航天梦做了几千年,从神话故事中的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到实际行动的万户飞天、敦煌石窟的仕女飞天壁画,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对飞向太空、遨游宇宙的向往。从1999年11月20日第一艘神舟飞船升空,至今已有13艘神舟载着中国人的航天梦启航。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活步向前。从神舟5号航天员一人一日游,到神舟12号的“出差三人组“三个月游,从翟志刚把五星红旗插在太空开始,无不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航天实力。

 太空转身、太空细胞、浮力消失、水膜张力、水球光学和泡腾片实验,看得我目不转睛,大呼神奇!今天过后,相信已经有许许多多航天梦的悄悄埋进了我们的心间。“身在神州,眼望星光。心底有诗,自在远方。“让我们一起追逐梦想吧!

《天宫课堂》学生观后感2

 北京时间2021年12月9日15:40,“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时隔8年之后, 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

 在约60分钟的授课中,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实时互动交流。

 此次太空授课活动进行了全程现场直播,在中国科技馆设地面主课堂,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分设4个地面分课堂,共约1420名中小学生代表参加现场活动。授课活动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主办,中国科技馆及载人航天工程相关参研参试单位提供支持。“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活动,积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和文化,持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航天科普教育。

 三位航天员首先为大家展示了在太空中转身的神奇现象。这个原本在地面上难度系数为零的普通动作,在太空中却隐藏着很高深的物理知识。太空转身实验的核心关键词叫做角动量。角动量是描述物体转动的物理量。这个试验所展现的是在微重力的环境中,航天员在不接触空间站的情况下,类似于理想状态下验证“没有外力矩,物体会处于角动量守恒”。航天员上半身向左转动时,按照角动量守衡的原则,下半身就会向右转。另一个动作是航天员伸展身体的时候,因为质量分布得离旋转轴比较远,转动惯性比较大,所以角速度就减慢,通俗地说就是转得慢了。而当把四肢收回时,转动惯性小,角速度就会增加,直观感受就是转动速度变快了。

 浮力与重力是伴生的,在很多科幻**中都曾出现过这样的镜头:一旦重力消失,浮力也就没了,人们在游泳的时候都会变得更艰难。太空老师王亚平所开展的浮力消失实验,展现的就是这一现象。浮力来源于重力引起的液体在不同深度的压强差。当重力消失时,液体内部压强相同,浮力也就消失了。不过地球表面难以让浮力消失,这个试验很难直观地展示出来。在空间站的微重力条件下,浮力和重力之间的伴生关系可以非常清楚地显现。

 当航天员往水球中打入一个气泡,因为在太空中浮力已经消失了,所以气泡不会向上飘,而是老老实实待在水球中,水球因此被气泡变为了两部分,中间是空气,气泡周围是水。这个时候整个水球就变成了两个透镜,外圈成为了一个凸透镜,所以呈现出一个倒立的像,内圈相当于变成了两个凹透镜的组合,这个时候又出现了一个正立的像。因此可以在水球中同时看到一正一倒的两个像。首先就是在失重环境下,水滴会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收缩成一个接近完美球体的水球,而在地面上,因为受重力影响,水滴呈现为水滴形,几乎不可能获得一个完美的水球。其次,就是这个水球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凸透镜,如果你站在这个凸透镜的两倍焦距以外,就看到的就是一个倒立的实像。最后,就是在水球中打入一个气泡,因为太空中浮力消失,这个气泡不会飘出来,它就老老实实的待在里边。

 在地面环境中,将泡腾片扔进水球里,就能看到气泡上浮,可在中国空间站的失重环境中,因为浮力的消失,泡腾片扔进水中的产生的气泡不再上浮,而是相互挤压,最后就会形成一个很有意思的样子,这个水球也会被气泡撑得更大,就能看到水球一点点膨胀的效果。

 这一次太空授课,让大家直观能够感受到空间站太空环境和地面环境的不同。航天员的太空授课内容,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启发,用实验的方式,用天地互动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这也是这次太空授课很重要的作用。它并不是单纯的灌输知识,在看完这些实验的内容后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再去探索还会发生什么,让学生在地面上去尝试更多可能的方案。让学生去了解这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

《天宫课堂》学生观后感3

 昨天,我通过央线上直播收看了一堂生动精彩的“云课堂”,全程见证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并跟着太空讲师王亚平老师参观了我们的中国太空空间站,向我们揭开了神秘面纱。

 “天宫课堂”第一课,我最感到神奇的是泡腾片的实验。王亚平老师先拿出了一个水袋子,演示了他们在“天宫”喝水的过程,让我不禁感慨太有意思了,喝水就像玩大鱼吃小鱼的游戏一样,张嘴把飘着的水珠含进嘴里咽下。接着开始实验展示了:拿出了一个小圆环,往里面挤了点水在圆环中,一下子水珠变成了一张膜像胶带一样粘在了小圆环上并将其填满。王老师继续注水居然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球,接着,将小泡泡从里面水球里吸出来,开始注入蓝色液体,瞬间从晶莹剔透的水球变成了一个深蓝色的“地球”,最后往蓝色的“地球”里放入了半片泡腾片。泡腾片在“地球”中爆炸,不断的产生许多小泡泡,像欢乐的'小精灵在里面跳舞。越想越神奇!看似这个“地球”的水球怎么没有被小泡泡们冲破呢?

 这堂课让我们感知了宇宙的奥秘,体验了探索的乐趣,激发了我对宇宙科学的好奇,让我暗暗发誓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争取成为一名宇航员,亲身到我们中国太空站去体验、去探索里面更多的奥秘。

《天宫课堂》学生观后感4

 我通过见识了太空转身、浮力消失实验、水膜张力实验、水球光学实验神奇现象,晚上查阅资料还了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在直播中,我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神奇的实验,也明白了许许多多的科学道理,在内心深处埋下了科学的。航天筑梦想,航天强中国。我要好好学习,力争上游,长大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天宫课堂》学生观后感5

 直播中,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通过观看直播,孩子们了解了航天员们在中国空间站的生活工作环境,感受到了宇航员们勇于挑战,探索未知的航天精神。在观看航天员们在空间站里演示的“水膜张力实验”“太空转身”“水球光学实验”等实验时,同学们发出了阵阵惊叹,从中感受到了宇宙的奥妙,体验了科学探索的乐趣。

《天宫课堂》学生观后感6

 今天我们看了在太空空间站中的三位航天员的亲自授课,令我对奇妙的太空生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令我十分震撼。

 太空授课的主讲老师是王亚平老师,她先给我们普及了一个重要的知识——微重力。在这种环境下,没有被“固定”住的东西都会飘浮起来,非常神奇。在这种奇妙的环境下,亚平老师与“工具人”进行了多个实验,如走路、转身、水膜实验……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怎样在太空中转体。一次次的试验这令我大为震撼与惊叹,同时也产生很多疑惑,面对这些疑惑,CCTV的张老师对此进行了讲解,非常幽默风趣。

 通过这次圆满成功的航天授课,我也懂得太空中的许多知识,探究到了许多太空的奥秘,真想亲自去太空看一看啊!

《天宫课堂》学生观后感7

 今天,我怀着激动自豪的心情观看了“天宫课堂”。它的内容极其丰富,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多方面实验。目前,仅有中国和美国才能自主完成此形式的太空授课。为此,我为中国发达的航天工程而感到骄傲。三位航天员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并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充分激发我们对科学奥秘的探索,为我们幼小的心灵播种下一颗航天梦的。在此,我感谢中国航天人为科普教育事业做出的努力,同时祝愿中国航天未来走的更好!

《天宫课堂》学生观后感8

 今天,我们观看了神舟十二号航天组的“天宫课堂”,也了解了天和舱内部构造与如何太空中进行“转身”、“走路”等动作,这些都与“角动量守恒”有关。我发现宇航员转身的时候姿势有些怪异,也是因为“角动量”,宇航员员静止不动时,角动量为零。但转身时,“角动量”发生改变,为了保持平衡,下半身必须往另一方向转动。更有趣的是,没有了地心引力,浮力也消失了不少,乒乓球放入水瓶中,竟然下降到了水瓶的一半位置。

 通过观看天宫课堂,我们利用有趣又简单的实验,了解到了很多听起来很高深的物理定律,天宫课堂真是既有趣,能增长很多小知识!

天宫第二课堂观后感500字6篇

天宫课堂授课观后感篇1

2022年3月23日15:40,“天宫课堂”第二课正式开讲。“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此次,中国航天员们在300公里的太空传递科学知识,并用各种太空实验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发了无数学生对神秘太空的兴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讲课的方式亲自传授科学知识,这也只能是人类现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壮举。孔子当年杏林游学时又怎会想到有一天,他的后辈会像嫦娥一样奔向太空,并在太空上传道授业解惑呢?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摩根和王亚平却把这种职业的光辉洒向太空,让整个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下。如果说浩瀚的宇宙是一本书籍的话,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

中国航天员们的太空授课,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他们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然而,广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义的深远也给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从宇宙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这次太空授课,激发了学生们对学习的内心喜爱,这样就可以转化为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朴素情感,让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用心,激励培养我们未来的接班人。

天宫课堂授课观后感篇2

和孩子们共同观看了“太空级”教师授课,体验了真正的零延时空中课堂!这份震撼的全球学习资料,独特的天地互动式授课让我们感受了和陆地上不同的`科学课堂。当天籁之音从空间站实验舱里传回地面大课堂,所有人凝神屏息、目不转睛,时不时传来阵阵惊叹,作为孩子们的科学老师,我知道这些率真的眼神中充满着好奇、震撼与骄傲,我想这就是中国科技的力量,是孩子们对科学最天然的兴趣,是我们对中国科技的民族自信心。我相信,今日的航天已播撒成功,未来的璀璨星辰,中国航天少年将接力远航!

天宫课堂授课观后感篇3

今天的中国空间站太空授课让我大开眼界,看到了一些在地球上不可能完成的事,比如将乒乓球放入水中时,无论如何向下按,乒乓球只能漂浮在水面上,而当宇航员老师将乒乓球放入水中,并向下按时,乒乓球竟然浸没在水中,并且能够不上浮,这令我非常惊讶,浮力在太空中竟消失了,如此神奇,展现出了科学神秘的一面,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当亚平老师告诉我们,他们在中国空间站可以看到16次日出时,我顿时有些羡慕,能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象,也是一种心灵上的享受。当亚平老师给我们展示完一个又一个奇妙的实验时,我想到的不仅仅是科学探索带给我们的乐趣,还有宇航员们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 精神 品质,以及科研工作者们不懈的努力,辛勤的付出。这些都令我十分敬佩,也值得我们青少年好好学习,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天宫课堂授课观后感篇4

“天宫课堂”第二课3月23日下午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相互配合进行授课。本次太空授课活动继续取天地对话方式进行,由航天员在轨演示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介绍与展示空间科学设施。“天宫课堂”第二课,旨在传播普及空间科学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不断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的热情。

众所周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我国航天人不畏艰辛,勇于攀登、奋发图强,他们在工作中精益求精,是一支特别能吃苦能战斗能攻关的队伍,由此形成了“航天精神”。要想把航天精神传承下去,必须靠广大青少年接好班,因此,“天宫课堂”正是青少年航天梦开始的地方,也是展现航天精神的好平台。

“天宫课堂”通过三位航天员惟妙惟肖的讲解,更能使青少年近距离深入了解航天知识,直观感受到科学的伟大奥妙之处。观看完“天宫课堂”第二课,我受益匪浅,不仅认识到了航天事业的重要性,对学习科学的热情也更加强烈了。“天宫课堂”使我从小树立起了崇高理想,在我心里埋下了科学的,激发了我无尽的探索欲望!

天宫课堂授课观后感篇5

3月23日,我和同学们一起收看了中国航天“天宫课堂”第二课,神舟十三号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宇航员再次变身“太空教师”,给我们上了非常生动有趣的一课。

2021年12月9日,“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启。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相互配合进行授课,在中国空间站精彩开讲,并面向全球直播。这是时隔8年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也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他们讲得精彩、讲得成功,备受欢迎。而继第一堂课后,“天宫课堂”第二课更加令人期待。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继续取天地对话方式进行,由航天员在轨演示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介绍与展示空间科学设施。例如,太空“冰雪”实验,演示失重状态下的饱和液体结晶现象。“天宫课堂”第二课,旨在传播普及空间科学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不断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的热情。

“天宫课堂”第一课的太空实验我还历历在目:“太空健身”、“细胞培养”、“浮力消失”……,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王亚平宇航员做的一系列关于水的实验,水在太空中由于失重,展示了和在地面完全不同的奇妙现象。而“天宫课堂”第二课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水油分离实验,我们都知道,在正常环境下,水油是分离的;但在失重环境下水油分层现象消失了,实验还演示了通过旋转产生离心力实现分层的现象。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通过天宫课堂,我不仅学到了奇妙的科学知识,同时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力量。我国航天事业的飞跃发展,空间站的建立,飞天梦的实现,靠的就是先进的航天科技。仰望星空,我将更加努力,学好科学知识,为未来中国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天宫课堂授课观后感篇6

今天老师带我们观看了神舟13号的课程,各个地区的人都在观看,有北京,济南,山东等地方。神舟13号创造了许多个第一。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个水膜因为没有地球重力,水能飘在空中,用水冲一下又变成一个圆圆的水球。最有趣的是宇航员在里面滴几滴色素,从水球里面放一个橘子形的泡腾片。不一会儿就像吃了好多好多气泡。不一会儿就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大。以前跟乒乓球那么大,现在都有手掌那么大了。

叶光富叔叔给我们展示了如何在太空中转身。他首先尝试了直接转身,可是转着转着他就飘起来了。然后他深呼吸一口气,他选择了深呼吸这个转身,结果他只是跳了起来,没有转身。他给我们展示了如何在太空中转身。第1种就是借助工具转身。第2种就是把双手伸开。等转身完后再把双手伸回来。第3种是将右手旋转就可以转身了。

这个实验太神奇了,向所有宇航员致敬。这是多少人的梦想,希望祖国越来越强大。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目光所至皆为华夏,五星闪耀即为信仰。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优秀范文

相信同学们观看完《天宫第二课堂》太空授课以后,对太空充满了向往,同时,也在心底种下了航天梦的。以下是我整理的天宫第二课堂 观后感 5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天宫第二课堂观后感500字1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三号,从一人一天到三人半年,中国人奔赴星辰大海的步伐从未停止。

半个多世纪前,一曲《东方红》响彻寰宇。现如今,鲜艳的中国红闪耀太空。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航天梦”早已汇入伟大的“中国梦”,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惊鸿之笔。

“嫦娥”奔月、“北斗”指路,“天问”问天、“天宫”览胜,“”探月、“祝融”探火、“羲和”探日……一个个饱含中华民族深厚 文化 底蕴与文化传承的任务,一次次展示着中国航天勇攀科技高峰的探索成就,展现了伟大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九霄逐梦再问天,阔步强国新征程。中华民族对无垠宇宙的探索,永无止境。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航天征途上每一步创新和突破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代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不懈拼搏、自主创新,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记忆。

又是一载金秋十月,又是一度家国梦圆。这次太空之旅,不仅能刷新中国人在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进一步开展更多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产出高水平科学成果,我们更能和他们一起体验在太空过 春节 ……科学探索再次与航天梦想在太空奏响协奏曲。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正如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出征前所说,只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用智慧和汗水打造自己的梦想飞船,就一定能够迎来自己梦想的发射时刻,飞向属于你的浩瀚星空!

天宫第二课堂观后感500字2

太空授课的“选题”条件是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必须安全可靠、质量小、体积小、功耗小、对航天员健康无影响、不会污染座舱环境等;当然,也要考虑创意新颖、简单可行、不需要花费航天员很多时间等因素。

“当时还设计了一个磁铁实验,但考虑到磁铁可能对航天器内部仪器和设备产生影响,所以这个实验被放弃了。”庞之浩补充道,此外,化学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为了安全起见,太空里的化学实验通常在实验柜或者手套柜进行,难以向地面学生呈现,因此挑选物理实验作为太空授课的内容更具安全性和可视化。

为做好中国首次太空授课科普 教育 活动,当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教育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部门对活动进行了系统、周密的策划,完成了课件、教具制作和地面课堂的准备工作,航天员还为此进行了专题准备。

由于天宫一号是精密飞行器,航天员的授课活动必须小心谨慎,既不能动作幅度太大,干扰到正常飞行,还要当心漂浮的实验器材、液滴影响到航天器安全。

作为主讲人的航天员王亚平,在备课时没少下功夫。她精心准备授课内容,向专业教师虚心请教讲课技巧。指令长聂海胜担任太空课堂的助教,负责配合王亚平管理教具,维护课堂秩序。航天员张晓光几乎是被“捆”在舱壁上听完这堂课的,因为担任摄像师的他,要想在失重环境下保持平衡,必须用束缚带把自己固定在舱壁上,才能在用手持摄像机的情况下,保持长时间稳定拍摄,把太空授课的精彩图像传回地面课堂。

“未来的太空授课将会有更多、更新颖的实验内容和形式。例如天地对比实验,比较蚕或蜘蛛在太空与地面吐丝的区别,观察蝴蝶在太空中如何飞舞等。”庞之浩介绍,我国有关部门也已开始组织青少年设计太空实验,并定期请专家评审,优秀的实验方案未来有望在中国空间站上实施。

天宫第二课堂观后感500字3

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持续约40分钟。这一天地互动过程是在我国中继卫星的支持下实现的,它的亮相同时标志着我国新一代载人航天测控网基本建成。

“地面上网课,最难的是网络通畅,在天上这个问题更难保证。”杨宇光说,如何确保高码数率、高保真流的通信链路完全畅通,是太空授课过程中挑战、难度、不确定因素最多的环节。

杨宇光进一步解释道,太空授课的传输,我国主要依靠居高临下的天链中继卫星进行支持,以地面测控站、海面远望号测量船作为备份,但是地面测控支持比例不高,这是因为天宫一号、空间站多数时间不在我国本土上空。

无线电通信的一个基本原理,是传输的数据码速率越高,那么传输的能量消耗及对传输设备的灵敏度要求越高。

“太空授课对音的码数率要求较高。”杨宇光解释道,为此天链中继卫星使用高增益天线,使得波束非常窄,以保证能量集中,顺利传输高码数率的数据。另一端我国空间站上设置有蝶形天线,指向中继卫星进行配合。这样一来,理论上任何时候都有一颗中继卫星能够“看”到我国空间站,确保授课过程通信畅通。“太空授课的时延仅约0.3秒。”他说。

不仅如此,太空授课及授课前的全要素演练,均涉及广泛的天地协同工作。

“20__年王亚平第一次太空授课时,教育部负责组织学生,中国科协负责设计准备课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负责航天员和通信系统。”庞之浩说。

“测控通信系统进行中继星的切换也是重要的天地协同。此外,王亚平在天上演示的物理实验,地面老师也在做相同的实验,天地对比实验几乎同步呈现在画面中。”杨宇光表示。

天宫第二课堂观后感500字4

我喜欢挂在“天宫”空间站的美丽夺目的中国结,它正对着鲜艳的五星红旗。这样的空间站是太空中最靓丽的风景线,也使我们倍感亲切。

在太空里要控制自己的身体以适应失重感,像一条鱼儿一样四处游走。吃的饭菜原来是在地球上事先做好的。培育太空植物,是飞行任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太空中,虽然不能像在地球上那样冲热水澡,但是洗脸洗头发都没有问题。科研人员专门研制了分解洗发液——不仅可以把头发洗得很干净,还十分节约水。空间站的水非常宝贵,所以要尽可能地节约用水。

在空间站睡觉就更有趣了。只要一个睡袋就可以,睡袋一般要求固定在舱壁上,但只要你愿意,也可以睡在任何地方,比如睡在天花板上。

在空间站也有许多休闲活动,可以和家人打电话,可以从舷窗边欣赏日落时美丽的地球,还可以进行晨练,晨练项目是中国传统健身项目—— 太极拳 。

最重要的也是最激动人心的就是出舱活动了。穿好“飞天”服,通过气闸舱来到舱外,通过地面调度人员和舱内同伴的共同努力,成功地在舱外完成相关任务。

在太空也有许多喜事: 种植 的水稻抽穗了,迎来了太空快递员,也迎来了新伙伴来进行工作交接。在太空驻留了三个月,很快就要告别“天宫”空间站返回地球了,想到很快就能见到地球上的亲人,非常激动。

太空本身已经非常迷人,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每每出现带有五星红旗的一切,都愈发使每一位中华儿女倍感亲切与自豪!

天宫第二课堂观后感500字5

神舟十三号此次的“亮点”颇多:相比神舟十二号在太空驻留3个月,这次是半年,三位航天员将在太空过春节,地球上的我们将历第一次收到来自太空的新春祝福;这是中国女航天员第一次进驻中国空间站,航天员王亚平也将会成为中国首位实施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此次将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的方式,首次径向停靠空间站;此次载人飞行任务将进行2~3次出舱活动等等。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三号,从2003年杨利伟作为中国首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实现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到如今我国已经有12人去过太空,中国的航天事业正在阔步前进。空间站建造的宏大项目将分步骤有序完成,我们坚信它将在未来圆满顺利进行;关乎人类和平与进步的航天梦,会在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中成为一个个现实,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对中国人来说,在这份激动的背后,更多的是一份从容。几十年的航天事业,其背后是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我们亲历了自己国家的奋斗历程,我们也在日常生活的变化中感受到这个国家日新月异的进步。

今后,我们还会见证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等的发射。每一次见证,都更加坚定了人民对国家、对未来的信心。日益雄厚的科技实力是不争的事实,它是人民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变化,而非只是一种幻想。所以,这不只是一个中国航天人代代接力、传承梦想的 故事 ,也是人民更有自信、国家更有实力、民族更有希望的故事。

我们总是忍不住回顾过去,而越是回望历史,越能理解当下。越回顾,就越珍视。我们会不断回顾中国科技事业的每一个重要节点,在这些里程碑式的中寻找民族前行的动力。那些时刻,因为铭记成为永恒。

天宫第二课堂观后感500字6

“天宫”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座空间站。你还别说,“天宫”这个名字可不是随便定的,那里面如一座宫殿,样样俱全。

空间站是一个可供宇航员短期住宿,并可以做各种太空研究和实验的“太空酒店式实验室”。那为什么要修建空间站呢?空间站可以测试未来可能用于太空飞行的各种技术设备。还能获得“失重”环境——这种在地面上难以长时间获得的特别环境。但是往返一次太空成本相当高,能一次在太空中多待些时间,能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所以这样一个功能全面,又能让宇航员住久一些的地方就诞生了。

首先,我们先来介绍我们“宫殿”的规划。

天和核心舱就是宫殿的卧室,主要供宇航员们居住。货运和载人飞船就如地上的车辆一般,用来运送货物和人员。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目前还暂未完工,它们就是“宫殿”中的研发实验室,用于各种太空实验和科研工作。

太空中会面临各种可想而知的危险,其中的威胁来自于我们熟知的太阳。众所周知,太阳是地球生物赖以生存的依靠,它提供源源不绝的各种能量,滋养万物生长。但是它释放的_射线和伽马射线都是非常致命的,这两种射线能轻易穿透你的皮肤,破坏身体所有细胞。那我们在地球上为什么可以天天晒太阳呢?那是因为,地球的磁场和大气层把它们反射或者吸收了。空间站架设的位置必须考虑这个安全因素。国际上一般选择了在距地面1000公里的位置,我们的“天宫”,为了程度的安全,架设在距地面400公里的位置。这样既能获得地球磁场的保护,也能获得大气层的保护,一举两得。

古时的天宫,据说在云端,那里住着各路神仙,虚无缥缈,看不见摸不着。今时的“天宫”住着许多宇航员和科学家,他们在高高的天上为中国的太空科技进步,不断努力,让我们不再依赖国外技术,在俯瞰地球的同时也能真正放眼整个宇宙,对太空的了解不断深入。

所以,我们的“天宫”真是名副其实的空中宫殿啊!或许这就是“天宫”之名的由来和美好寓意吧。

“天宫”之门已经打开,腾云驾雾,遨游太空,未来可期!

天宫第二课堂观后感500字6篇相关 文章 :

★ 天宫课堂第二课直播观后感500字6篇

★ 央视天宫课堂观后感500字10篇

★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心得(精选7篇)

★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心得体会(通用10篇)

★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启发(精选10篇)

★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作文(通用10篇)

★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通用10篇)

★ 天宫课堂第二课直播观后感6篇

★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10篇)

★ 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天宫课堂第三次太空授课观后感(10篇)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优秀范文(5篇)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承载着中国人向太空探索的心愿,那么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怎么写?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优秀范文,欢迎大家收藏与分享一下哟!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篇1

《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正式开始了,应该说,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向教育领域再一次伸出了橄榄枝。

此次,中国航天员们在300公里的太空传递科学知识,并用各种太空实验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发了无数学生对神秘太空的兴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讲课的方式亲自传授科学知识,这也只能是人类现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壮举。孔子当年杏林游学时又怎会想到有一天,他的后辈会像嫦娥一样奔向太空,并在太空上传道授业解惑呢?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摩根和_却把这种职业的光辉洒向太空,让整个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下。如果说浩瀚的宇宙是一本书籍的话,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

中国航天员们的太空授课,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他们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然而,广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义的深远也给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从宇宙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而我们也期待此次太空历险记将我们带到更遥远的地方去,好让更多的地方都能够倾听到“中国好声音”。这次太空授课,激发了学生们对学习的内心喜爱,这样就可以转化为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朴素情感,让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用心,激励培养我们未来的接班人。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篇2

今天,我们在教室参与了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首次太空授课,“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翟志刚、_和叶光富给我们上了一节生动有趣的物理课。

首先,_老师给我们展示了天和核心舱的主要结构,先后带我们参观了居住区、卫生区和太空厨房。随后,老师还介绍了太空跑步机、太空自行车、“企鹅服”等运动装置的用法,并解释了太空中锻炼的重要性:空间站几乎没有重力,微重力的环境会使人血液上涌、骨骼疏松、肌肉萎缩,需要坚持锻炼以保持身体健康。叶光富老师还为我们演示了在太空中如何行走、转身,从而让我们对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

接着,就是最激动人心的太空实验环节了。三位老师演示了太空细胞学实验、浮力实验、泡腾片实验等,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水球成像实验。_老师先制成一个水膜,再向水膜中缓缓注水。由于微重力环境下表面张力较强,水膜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球。老师又向水中注入一个气泡,将脸靠近水球时,水球里竟然呈现了一正一反两个像。老师解释道,这是由于气泡将水球分割成两部分,使其分别成像。这样一节别开生面的“天宫课堂”结束之后,我终于明白了“太空授课是物理课堂上最生动的实践案例”这一说法。

正如_老师在课程最后给我们青少年的寄语,“我们是祖国含苞待放的花朵,希望我们的梦想在广阔无垠的太空中绽放”,我们当今的任务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报效祖国,为祖国的航天事业、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篇3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科学史上有着不可度量的成就。在古代,我们的祖先也许从未想过来到天上,来到月球,更没有想到,自己的后代竟有如此厉害的科技。如今,世界上唯一拥有自己空间站的中国,迎来了一次生动有趣的“天宫课堂”。

一直对太空感兴趣的我,这次课堂,怎么会少的了我?步入太空,许多不同的实验让我目瞪口呆!太空细胞学实验,在与地球条件相差极远的时候,依然可以养活种种生命。太空转身,当你扭动身体时会扭在一起。像这样有趣的事要有很多很多,都是人们一步一步踏出来的,就像鲁迅说的一样:其实地上本没有路,但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看着浩瀚无际的宇宙,是什么让我们能学到如此知识呢?是那些勇于为国家做奉献的宇航员。古往今来,中国人的“飞天梦”从未断绝。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于2016年6月25日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首次成功发射,这也是文昌航天发射场的首次发射任务。预计到2021年火箭各项技术趋于成熟稳定时,将逐步替代现有的长征二号、三号、四号系列,承担中国80%左右的发射任务。在2021年10月16日凌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开始中国迄今时间最长的载人飞行。梦想变为现实,中国再一次踏上了探索太空的征程。一次次不停的探索,一次次突破性的创新,一次次星辰大海的征程,都离不开一代代航天人的不懈拼搏、不畏艰难,都离不开祖国背后的强大支持,我深刻体会到生在新中国,长在五星红旗下的幸福与骄傲。何其有幸生于华夏,见证百年,见证梦想成真!

我的祖国!繁荣昌盛!我的中国,地大物博!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篇4

中国人的航天梦做了几千年,从神话故事的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的鹊桥会,夸父追日,到实际行动的万户飞天的壮举,敦煌石窟的仕女飞天壁画,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对飞向太空,遨游宇宙的向往。

从1999年11月20日到2021年6月17日中国共成功发射了12座神舟飞船,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阔步向前。从神舟5号航天员杨利伟一人一日游,到神舟12号的三人三个月游;从翟志刚把中国人民的五星红旗插在太空开始,无不证明中国的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

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也将飞上太空,三名航天员将乘坐飞船完成一些科研任务,他们分别是翟志刚,_,叶光富组成。翟志刚是神舟7号的航天员,第一个把中国的国旗插上太空的人,经验丰富;_是神舟十号的太空老师,是中国人第一个站在世界讲台的老师;叶光富是第一次上太空,各方面素质都非常过硬。他们三人将在太空居住6个月,要完成五大飞行任务。

一是开展机械臂舱段转位、手控遥操作等空间站组装建造关键技术试验;

二是进行2—3次出舱活动,安装大小机械臂双臂组合转接件及悬挂装置,为后续空间站建造任务做准备;

三是进一步验证航天员在轨驻留6个月的健康、生活和工作保障技术;

四是进行航天医学、微重力物理领域等科学技术试验与应用,开展多样化科普教育活动;

五是全面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空间站任务的功能性能,以及系统间的匹配性。

这次_还要完成出舱任务,成为中国第一个出舱的女航天员。

在此提前祝福三位航天员在太空平平安安,圆满完成飞天任务。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篇5

宇宙海瀚无穷。我知道了,“宇宙的'天空是神秘的暗黑”,“星星不会眨眼睛了,而是散发着耀目的光辉”……一切的一切洗革着我的认识,让我的心里也装满了星辰大海。

蜂蜜在天上如何流动呢?宇航员在天上如何转身呢?他们怎样休息?有怎样的生活呢?那些困惑诱导着我看完了他们的介绍。那是属于中国的空间站,是祖国的天和核心舱,是泱泱华夏孕育而生。那一刻,我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骄傲。从神舟一号返回舱诞生,中国的科技发展之路就在滚滚向前。

舱内宇航员为对抗失重效应要保持健康,太空跑步机、太空自行车由此诞生,企鹅服用来对抗肌肉委缩。所以他们做了细胞生长发育研究,看到了心肌细胞一跳一缩,知道了在太空的真空无引力环境下水的浮力会消失,水的表面张力大到可以制作一个水球,在水球内注入一个气泡可以看到一正一反的像,产生的气泡也只在水球内产生。太空上既无法像地面一样行走,也无法像地面一样转身……多么神奇啊!这是从未听闻的宝藏,蕴含着无限的探索。当听到他们90分钟绕地球一周,一天可以看16次日出时,我们的眼睛瞪得大大的,无一为不之惊叹,这在短小的生命中起着惊天骇浪的意义。

核心舱的成功发射离不开背后无数航天技术人员的奋斗;他们能够登上太空离不开背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苦训练的汗水;一项项实验的结论突破离不开三位航天员背后半年的辛苦研究。你问我,为什么连接前技术员那么胸有成竹?你看见背后的满腔热血了吗?成功绝不是偶然。

始于青春年华,满腔热血;醉于浩瀚星空,日月星辰。也成长在清风中,与光同在。国之栋梁唯少年,青春你我正当时!

天宫课堂第三次太空授课观后感(精选10篇)

天宫课堂第三次太空授课准时和同学们在云端相见。下面是我整理的天宫课堂第三次太空授课观后感(10篇),以供参考,欢迎大家收藏并分享哟!

天宫课堂第三次太空授课观后感篇1

我喜欢夜空,特别是夏夜的星空。每当夏天的夜晚,我就会趴在阳台上仰望星空,它是那么的神秘,那么的深邃,看着看着,我产生了一个念头——飞入太空,去探索其中的奥妙。

当我看到一篇课文《梦圆飞天》这种欲望,就更强烈了,如我也能像杨利伟叔叔一样,坐着宇宙飞船到一望无际的太空看看,那该有多好啊!这样我也能在里面自由的穿梭,也可以在里面做一些有趣的实验了,例如,在太空种花,花儿能不能成活,如果活了,那花儿又是什么样的呢?

我想飞上太空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在太空舱里,我可以自由地浮动,尽管有工作要做,但我依然觉得这是个快乐的工作。

想着想着,我的思绪从地球飞到了太空,在太空上,外星人用汉语和我交谈,他请我到家里做客,还和我一起玩飞行器,他告诉我,飞行器的玩法和地球的飞行棋是一样的,只是棋盘比较大,我和外星人津津有味的玩了起来。我还告诉他,我们的地球是蓝色的,人们是美丽善良的。

我一摇头,才发现,这里原来是地球,不过,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这个梦想终究会实现的。

天宫课堂第三次太空授课观后感篇2

小时候,我爱看天上的星星,喜欢在夏天的夜空,找猎户座的“腰带”和金牛座的“右眼”。

长大后,我知道了天上还有很多其他星球,我一直很好奇,九大行星究竟是怎样运行的?我还想知道,木星真的是体积最大的吗?金星真的是温度最高的吗?

后来,我知道进入太空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当我来到北京,走进中华航天博物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我了解了从火龙出水、浑仪,到万户的火箭载人飞行实验,从近地轨道的小型“长征一号”火箭到我国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火箭每一次成功升空都代表祖国航天事业的重大突破。

我骄傲,因为我们拥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我自豪,我的祖国创新实力雄厚,科技进步令世界瞩目。我也深深被科学家们的辛勤付出所感动,黄大年爷爷放弃了英国优越的物质条件返回祖国,在手术前病床上仍然坚持工作,与时间赛跑;“中国天眼”工程的发起者和奠基人南仁东爷爷,身患重疾仍亲临工程现场,迈过重重难关,终于实现了中国拥有世界一流射电望远镜的梦想。科技创新的背后离不开科学家们废寝忘食、默默无闻的勤奋耕耘。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好少年,一定要刻苦学习,勇于战胜困难,努力实现更伟大的航天梦,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天宫课堂第三次太空授课观后感篇3

航天是一个神圣的词,中华人民为了这个词历经了千辛万苦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才实现这个梦想。而我就是这样一个十足的航天迷,我对航天的痴迷就像老鼠迷恋大米一样。

我对航天的热爱是从六七岁始的,那时因为看了当时可以让任何小孩子都热血沸腾的《奥特曼》而对奥特曼崇拜不已,其中我不仅为奥特曼那些华丽的招数而倾倒,更为了在战斗最后他那帅气的飞翔动作而发狂,那时的我多么多么想和奥特曼一样可以不用任何设备就飞上宇宙的风。我曾多次效仿,但没有一次不被摔得鼻青脸肿。

长大了,我是一名二年级学生了,可我对航天的热爱依然不减,因为那时我们的科学老师上课十分,不仅如此他上课经常跑题,为我们普及航天知识,我堂堂听得津津有味,因为常常发呆般的听课而被同学笑话。就是这样我才会对航天痴迷不减。

现在,我长大了,已是五年级学生了,我还成为了航天科技小组的成员,我怎能不对它热爱?我和航天之间总有着千丝万缕的缘分,让我和它走越近!

祖国发展,我成长,祖国发展日新月异,我的航天梦就像祖国的发展一样越来越浓厚。

天宫课堂第三次太空授课观后感篇4

今年暑的作业有一项是做一架飞机模型。因为爸爸原来是航模队的成员,在他的协助下,我初步认识了飞机,它们有战斗机、滑翔机、侦查机、直升机以及民航大客机等等。

随后,我们开始做自己的飞机模型了。首先,在纸板上画出机身,再画出同样的三片,再将这四片机身涂满胶水,粘在一起再糊上报纸。然后画出机翼与一个梯形的小东西,将这些东西各再做三个,将两个为一组粘在一起,糊上报纸。接着画出水平尾翼与尾舵,水平尾翼再做一个,尾舵再做三个,将两个水平尾翼粘在一起,糊上报纸,再将尾舵两个一组粘在一起,糊上报纸。最后,把所有东西用热熔胶安装至机身上,机翼在两边,水平尾翼在机身的后上方,尾舵和机翼齐平,这样,一个民航大客机模型就完成了!

这个飞机做的很大,因为没有涂色,所以不是很美观,看着这个飞机,我想起了小时候第一次坐飞机的情景,看着它我感觉:这个飞机不就是一个大客舱和一对大翅膀吗?这次做飞机,我发觉并非那么简单。据爸爸说,他们原来做一个参赛航模要一个月呢!我深深感到:做任何事都要付出努力的,别小瞧了这一架飞机模型,它也是我们的劳动成果呢!

天宫课堂第三次太空授课观后感篇5

从前有一个名叫万户的人,他想飞上天,于是就在身上绑了四十多个烟花,然后手拿两个大风筝。“嗖!”的一声飞上天,可是却失败了。中国从古时候就有这个梦想,逐渐的演变成了飞向太空的梦想。

今天,在学校的五楼报告厅内,举行了一场讲座。讲座的人就是芳龄八十三岁的张厚英爷爷,可是他却一点也不糊涂。能记住很多很多的东西。并且他还是载人航天飞船总负责人。

他给我们讲了,载人航天飞船的结构,以后的目标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航天员的生活。

航天员的生活可是说是先苦后甜,要想成为航天员第一个目标就是身高在165——175。体重要在60——75公斤之间。而且航天员还要有很多好的动手能力和强大的心理素质。他们每天要经历高强度的训练,然后在种种项目之后练就一身本领。最终百里挑一,选出精英中的精英。

甜是因为你飞上了太空见到了很多别人见不到的东西,而且飞船生活的环境,功能也很好。吃的饭菜是多种多样的。而且飞船内可以跳绳,健身。一切的一切将都焕然一新。

听了这些,连我这个没有航天梦的也相当航天员了。虽然我们已经飞上了太空,但是我们这一代人甚至下一代在下一代人都要发展国家,建设国家,发现宇宙的无限奥秘。

天宫课堂第三次太空授课观后感篇6

继9月15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之后,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成功发射,将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开启了我国时间最长的载人太空飞行旅程。这是中国的航天史上又一大突破!

这一空间技术领域的重大进展,不但是科学上实质性的'进步,也是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科技实力提升的体现。

70,一代代航天人自强不息、接续奋斗,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实现了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的长足发展。

继往开来,中国航天人的梦想不断向太空延伸。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将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实现对接,长征五号划时代重型运载火箭即将首飞,硬_射线调制望远镜探测卫星等空间科学新型卫星发射在望……宇宙无穷无尽,探索无穷无尽,造福人类无穷无尽。中国航天正在续写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为增进人类的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实现了航天研发、制造、应用能力的整体跃升,带动了信息技术、微电子、新材料等领域一批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推动着经济、社会、生活多方面的进步。展示了伟大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放眼未来,站在迈向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起点,中国航天已经踏上“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新征程。用五到七年时间完成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现有的重大科技专项;20__年前后,全面建成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推动空间信息应用规模化、业务化、产业化发展;2030年实现整体跃升,跻身航天强国之列。

可以相信,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和快速发展的航天事业,必将激发全民族探索和创新的热情,鼓舞全国人民奋发图强,强劲助推中国梦。

天宫课堂第三次太空授课观后感篇7

20年后的我已经是一位伟大的航天科学家了。我发明了一架a-il708号飞火箭,又称“神舟76号”。这架火箭比美国火箭高科技了许多,在美国火箭里面活动,要穿航天服,而在中国火箭里的人类可以活动自如,火箭还具有神奇的力量,而且变幻多多,具备极强的战斗力。

在2073年12月25日,我接受一项神圣的任务——去太空与孙悟空决斗,验证一下我发明的火箭是否有神奇的魔力。这天,发明的火箭已经把我带到了外太空,突然遇到了七十三万年前的孙悟空。它在外天空大喝一声道:“有谁敢单挑我老孙?”我悄悄地躲在了地球后面,变身了,我把火箭变成一个“终极斗龙王”,这个“斗龙王”不但可以复制对方的攻击、速度、防御和技能绝招,而且还有“终级斗龙王”的攻击速度……

我从地球后面钻出来说道:“孙悟空,什么风把您给吹来了?”孙悟空说:“我可是大闹天宫的孙行者,你想跟我单挑吗?”我一本正经地答道:“正有此意。”孙悟空不等我反应,举起金箍棒向我抡来。我立刻用了米拉的绝招“逆光”,孙悟空发现上当了,便拔出一撮猴毛吹向天空,猴毛立刻变成几十亿万个孙悟空,我立刻复制了他的猴毛,现了身,也变成几十亿万个“终级斗龙王”。

我与孙悟空大战得昏天黑地,打了整整一千三百二十五万个回合,也没分出胜负来。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孙悟空由于体力不支,被我用“圣光刀斩”击败,他输了。孙悟空甘败下风,可他不服输地说:“我下定决心修行10年再跟你较量较量吧!”说完,架着筋斗云走了。

我的任务也完成,回到了地球,我把经过告诉,说:“干得好,你为人类创造了奇迹,也是对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说:“我会继续努力的!”台前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天宫课堂第三次太空授课观后感篇8

我有一个航天梦,那就是成为一位宇航员,并能够乘着我国自主研发的宇宙飞船去登访黑洞,去拜访火星,去探索人类未知的宇宙深处,找到另一颗类地行星,来解决人口日益增多的问题。

想着想着,睡着了。我做了一个梦。

20年后的我,成为了中国第十六代宇航员,实现我小时候的梦想。今天我将和我的同伴们登上“梦想”号去火星考察。一切工作准备就绪,航天部部长发出命令“五,四,三二,一,点火”。飞船尾部喷出巨大的橘**火焰一下子就飞了起来,速度越来越快,瞬间冲出了大气层。我们经过五天的飞行终于来到了火星。

火星上遍地布满着沙丘,两极冻结着厚厚的冰层,空气中充满了致命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我背着氧气瓶登上火星表面拿起望远镜四处张望,发现远处有一个绿色的亮点,越来越大,突然那个亮点以光速一般的速度向我飞过来,又平稳的停在我的面前,原来这是一艘飞碟。这时从飞碟上飘下来两个外星人,只见他们圆锥形的大脑袋上长着两根触角,身体很小,更奇怪的是他们没有脚,他们是漂浮在空中的。我正打算向他们问好,没想到他们拿出一根类是棍子的东西把我打晕了。等我醒来时发现我在飞碟上,边上站着一个方方的脑袋用履带走路的机器人。机器人见我醒了对我说“不要害怕,我叫托比是船长让我来给你当护士。”我惊呆了过了好一会才结结巴巴地说:“你,你,你会说中文?”托比笑着说:“我们什么语言都会说.。”这时一个高个子的外星人飘了进来,对我说:“我是船长,舒服一点没有?”说着便飘到我床边和我交谈起来。在交谈中我得知他们来自系外的某一小型星,由于环境遭到破坏,他们是出来寻找另一颗行星。

.........

“丁丁,醒醒”隐隐约约听到有人在叫我,原来是妈妈。我想这个梦一定会实现。我要更加努力学习,为祖国和社会献出我一份微薄的力量。

天宫课堂第三次太空授课观后感篇9

十几年的光阴,有过几次的记忆都是轰隆隆的喷火声和激奋人心的倒数。小的时候,自然不懂这是什么大事,只觉得热闹,单纯的想挤在大人的怀中痴痴的笑;现在大了一些,也是自然知道了这是中国的航天梦。看过英姿飒爽的女航天员,更是对渺渺浩瀚的宇宙产生了好奇与探知。我的航天梦,是关于求知探索,也是关于内心渴望。

在宇宙中间,我们只是一粒小小的沙粒。而对于我们来说,宇宙的秘密有太多,是我们可以奋不顾身去研究,去探索的新世界。多年来,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技术人员,都积极的投入到这项困难而艰巨的任务中。当然,航天员在这项任务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他们经过了超乎常人的训练,为的就是有一天能站在中国的航天飞船上,带着中国人的满满希望与憧憬,飞向月球,飞向太空,给所有蔑视中国的人迎头痛击!

第一次关于航天的记忆,是隐隐约约记得2008年神舟七号升空,我八岁,一家人聚在沙发上,也不说什么,瞪着电视,凝聚在空气中一种令人期待和窒息的感觉:既期待着飞船能快点到达太空,一展中国雄姿,又害怕着出现什么意外。当火箭真正飞上天空的那一瞬间,我才感觉到了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如释重负。这种感觉,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有所感触。

航天梦,也是我的梦。谁不梦想飞上天空?谁不梦想为国争光?看见刘洋和王亚平的出色表现,我的心也蠢蠢欲动。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踏上飞船,只有具备勇敢,坚韧,毅力的品质,才能克服重重困难,去帮助每一个有航天梦的人,完成他们对于祖国的爱,对于大家的爱。

关于太空,我了解不多,却有着无比的热爱:爱它的飘渺,爱它的虚无,爱它的神秘。它永远都带着一层像雾一般的面纱,而这层雾,却需要我们的智慧来揭开。我的航天梦,既然不能用身体去实现,那么,就让我用对于国家的热爱,对于这个大家庭的热爱,以及我的努力向上和奋斗来帮助祖国实现!

天宫课堂第三次太空授课观后感篇10

2035年的我会做什么工作呢?那时的我生活的怎么样呢?今天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主人,现在是2035年8月10日早晨06:10,该起床了”,原来是我的助理机器人。我走到洗脸池旁,然后多功能手臂帮我洗脸、刷牙,之后机器人把饭放在桌子上,机器人会根据我的身体情况做出不多不少合我胃口的饭菜。

吃完饭后,我就要去工作了。走出家门,外边高楼林立。空中有许多悬浮汽车在移动,道路两边都有参天大树净化空气,街道上都是无人驾驶的太阳能汽车。我坐上汽车设置好的工作地点,汽车就启动了。如果你怕出交通事故,那就是杞人忧天了。因为每个汽车里都有感应装置,而且它能感应是红灯还是绿灯,如果是红灯,那它就不会走,只有绿灯才会走;车子之间超过安全间距就会自动减速,车子永远碰不到一起……

终于到了航天局,这里就是我工作的地方。我下车后汽车就自动到停车场停车了,门口都有识别装置,这个识别装置要识别许多内容,比如指纹、人脸、声音等,只有全部识别成功才能进去。我走到装置前,就开始识别:姓名周麟,年龄26岁,航天局工作人员……识别成功,于是我就进去工作了。

在这里,我们每人一个办公室,办公室内有机器人,他们可以帮我们做些杂事,如倒水、打印、端饭等。每当中午12点,我们的机器人都会扫描我们,然后根据将分析出行后的热量,再计算出需要摄入的热量分析后,取成取合适的饭菜。

六点下班了,我按下汽车钥匙最上面的按钮,汽车就自动开来了。到家后机器人和我办公室的机器人一样扫描身体,然后做出合适的饭菜,吃完饭后机器人去刷碗,我去看书。不知不觉12点了,我刚躺在床上闭上眼睛,就睡着了,忽然感觉身体一痛……

然后我又听到了妈妈的声音,“起床吃饭了”,我睁开眼回到了现实。原来那只是一场梦啊!而刚才的疼痛是妈妈拧了我一下,虽然只是一场梦,可是也有可能实现,只要我们现在好好学习,我们的未来才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