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

2.高一生物教学设计怎么写

3.高中生物教案设计

4.高中生物有氧呼吸教案设计范文

5.高二年级生物上册教案模板

6.生命会自然发生吗教案

7.高三年级生物教案设计

高中生物教案范文_高中生物教案详案范文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一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过程与 方法

 以细胞膜分子结构的探究历程为主线,动脑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并构建模型,体验科学的实验思想和实验方法。尝试提出问题做出设。

 情感态度方面

 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材分析

 本节以较多的篇幅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并安排了两个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在认识细胞膜结构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认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说,说仍然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随着技术手段的改进不断发现新的证据,原有的观点或理论还会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并归纳 总结 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此外,还应重点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会运用该模型解释相应的生理现象。

 三.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但是对问题探索的动力主要来自对相关问题的好奇与有趣水平,目的性不十分明确。所以教师的思维导向就显得十分重要。 本节课利用科学史实验资料,设计学生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引导下进行基于资料和问题的课堂探究活动。问题的设计层层深入.按照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能力达到一定深度,使学生顺利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难点: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1、引入新课

 2.讲述膜的磷脂排布

 3.演示电镜照片

 4.演示实验过程

 5.引导构建模型

 6.总结内容

 教师活动

 介绍19世纪末,欧文顿的实验,“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并提出问题:“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中有什么物质?你作出推论的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分析回答。

 “磷脂是一种由甘油 、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分子,头部是亲水的,尾部是疏水的。并逐步提出问题:磷脂分子在水表面(空气-水界面)上将怎样排布?磷脂分子在水中"呈球状"又是怎样排布的呢?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哪一种最可能是生物膜的磷脂分子的排布方式。

 1925年荷兰科学家用有机溶剂提取了人类红细胞细胞膜的脂类成分,“将其铺展在水面”,测出膜脂展开的面积二倍于细胞表面积。这是为什么?让学生分析,得到答案。

 “若将资料中的红细胞改为口腔上皮细胞进行实验,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仍然恰为口腔上皮细胞表面积的2倍吗 ?若将资料中的人红细胞改为鸡或去壁的原核细胞,进行实验,结果又将怎样呢?为什么?

 投影了罗伯特森电镜下的发现及其提出的说(见教材),然后启发:根据不同生物之间的差异,以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你能对这一模型提出质疑吗?

 随后的一些实验技术显示了双层膜脂中存在蛋白质颗粒。为此,是否验证了你刚才的质疑?真棒!你还能推想出膜中蛋白质分子还可能有哪种分布状态?能否将你所想的图示出来?

 播放“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的融合实验”课件,然后追问:这一实验显示了膜中的蛋白质分子处于一定的运动状态,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蛋白质分子都处于运动状态?脂质分子呢?据此,人们将膜的结构特点并没有概括为“运动性”,而是“流动性”,你能探知其中的缘由吗?能否举些实例证明膜具有流动性?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善于联想和周密思维的好习惯,激发深入探究,帮助理解“膜的流动性”。

 桑格和尼克森通过对已有的模型进行修正,于12年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这一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至此,同学们也能想象出这一模型的“相貌”了,先自主想象一下,再掀起它的神秘面纱。

 总结归纳,随堂练习。

 学生活动

 探究膜的主要成分

 体验实验过程

 思考实验结果

 观看动画

 体验发现过程

 自主构建模型

 六、板书设计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探究历程

 1、现象:脂溶性物质易进入细胞膜

 结论:成分是脂质、蛋白质

 2、现象:单分子层面积是膜面积的2倍 结论:磷脂双分子层

 3、现象:暗亮暗结构

 结论:三层结构,静态统一

 4、现象:杂交细胞膜蛋白流动

 结论:膜上分子有流动性

 二.流动镶嵌模型(图)

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二

 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难点:

 1、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是重点

 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难点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 教学方法 :

 启发式教学、求同存异讨论教学、自学指导法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稳定学生的情绪

 (二)、引入新课:

 问题:1、是不是生物?

 2、在细胞外不具备很多生命的基本特征,它是怎么复制的呢?

 3、冠状在哪些细胞里面复制?

 (三)、问题讨论:

 1、浏览PPT上的以及相关资料:

 2、组织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总结:小结上的内容,没有细胞结构的在细胞外表现不出生命特征,说明细胞是生命的基本特征。细胞的任何一部分脱离了细胞就不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大分子物质也不具有生命的特征。所以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问题:细胞能表现出哪些生命活动呢?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并进行小组讨论活动。

 (四)、分析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学生自学资料并思考讨论

 实例一:草履虫除了分裂和运动,还能摄食、排泄、生长、应激;

 实例二:精子和卵细胞作为桥梁,胚胎发育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有关系;

 实例三:缩手反应的结构基础,强调多重分化细胞之间的协调合作;

 小结:细胞是生命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一个细胞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是在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上实现各种的生命功能;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

 (五)、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 快速阅读 并速记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找学生上黑板板书这九个层次:

 2、依次讲解生命系统的几个层次,尤其是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3、强调单细胞生物,高等植物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与动物的区别

 小结:生命系统的宏观结构层次为生物圈,微观层次为细胞,各层次都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但彼此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各层次之间紧密联系互相配合成为一个整体。

 七、本节小结:

 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八、教学 反思 :

 1、内容熟悉,能抓住重难点,条理清晰

 2、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三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分析

 1.教学内容

 处于生活状态下的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时刻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并利用这些物质和能量维持自身的各项生命活动,进行新陈代谢。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细胞内部的物质转换和能量转换都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因此引导学生掌握酶的概念和本质,理解酶在代谢中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非常重要。另外,学生已具备做科学的能力,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科学地思考,积极动手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十分有益,因此本节课初步引入对照实验和控制变量。

 2.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通过初三、高一阶段化学的学习,对于纯化学反应已熟悉,但是对于细胞内部的化学反应及生物催化剂──酶的认识有限。工业制氨的化学反应是在高温高压催化剂下进行的,细胞内部却是常温常压温和状态,而细胞代谢包括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的进行应该有生物催化剂──酶的参与,才能使高效有序的进行,因此引入对酶相关知识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探讨活细胞内酶的本质和作用、探究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

 2.能力目标

 ①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②在问题探讨,有关实验设计,资料分析等问题讨论中,培养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查阅资料、共享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回顾科学家对酶本质的探索历史,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②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 教学方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鼓励评价法、比较说明法、卡通法,

 2.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设计实验表格

 四、教学流程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精心设问,步步深入(5分钟)

 [新课导入] 已近中午了,大家的肚子一定饿了。为什么肚子会饿呢?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呢?

 [问题探讨]图示1783年,斯帕兰扎尼“鹰与笼子”的实验,探讨相关问题及实验的巧妙之处。

 [对比说明]工业制氨的条件是什么?

 细胞内是否具备这些条件?但是细胞内的化学反应依然高效有序的进行,原因何在?

 [提出课题]酶的作用和本质

 激发学生兴趣,让大脑快速进入思考状态。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鸟类的胃不仅有物理性消化,还有化学性消化。

 回答:

 高温、高压、催化剂

 推测:

 细胞内有生物催化剂。

 为引入新课作铺垫。

 此实验是开创了酶研究先河。其问题的提出,实验方案,实验设想,结论与推论等过程及 创新思维 的意识对学生有学习与借鉴的意义。

 [新课]探究研讨,引议释疑(30分钟)

 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20分钟)

 引导思考,设计实验,验证酶的高效性

 [实验原理及材料]我们知道过氧化氢可以在fe3+催化下,分解成水和氧。新鲜的动物肝脏研磨液含有过氧化氢酶。如果给你新鲜的动物肝脏研磨液、过氧化氢溶液、氯化铁溶液,以及必需的实验用具,你能否设计实验?

 [提示1]酶的高效性是相对谁而言?

 [提示2]反应物怎么选择呢?

 [提示3] 因变量是什么?

 [提示4] 观察那些现象可以得出结论?

 [提示5]实验预期和结果讨论。

 提问:为什么酶具有高效性?

 [此实验为特别补充内容]

 设计实验,验证酶的专一性

 [过渡]细胞代谢包括很多化学反应,不仅反应速度快,而且有条不紊地进行,这说明酶作为催化剂,不仅具有高效性,还具有专一性。

 提示:怎样理解专一性?

 我们知道木瓜果汁含有木瓜蛋白酶,嫩肉粉中也含有蛋白酶制剂,如果给你木瓜榨汁,嫩肉粉,牛奶、豆浆、淀粉溶液、碘液、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请根椐需要选择合适的试剂和的实验用具,能否设计实验验证酶的专一性?

 [小结]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

 [学生实验一]

 [小组讨论]

 设计实验方案

 设计表格记录实验现象及结果

 回答:无机催化剂

 思考:是让无机催化剂和酶各自催化一种呢?还是催化同一种物质呢?

 回答:过氧化氢分解速度

 回答:

 气泡的多少及产生速度

 点燃的卫生香复燃情况

 结果: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比氯化铁的催化效率高,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回答:降低了活化能。

 参考教材利用卡通式插图,结合文字叙述,形象描述。

 [学生实验二]

 [小组讨论]:应该体现在酶只能催化某种特定的反应,而对 其它 反应没有催化作用。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选取何种酶?选取何反应物?如何设计对照?如何鉴定结果?预测结果?

 理解关于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对照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感性认识过氧化氢酶的高效性。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

 [实验一]是用两种不同的催化剂来催化同一种物质[实验二]是用同一种酶来催化两种不同的物质,让学生了解设计实验的思路是怎样的?怎样选材?怎样设计对照?从而加强实验技能的训练。

 教师特意设置二个小陷阱,①是让学生自行选取择蛋白质的鉴定试剂,巩固其使用方法。②材料丰富,根据实验需要,懂得取舍,不可贪多。

 二、酶的本质(10分钟)

 1.从人物的角度来看

 2.从研究结果的角度来看

 从观察到到问题,从问题到猜测,从猜测到实验,从不完善到完善,这是做科学的必然步骤,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

 [补充]

 (1)如四膜虫的rrna前体具有催化活性。(2)目前已有发现具催化活性的dna的报道。

 3.引导与激励

 结合酶本质的探索历程及萨姆特历时9年获得诺贝尔奖的过程,谈谈马克思的话的理解。

 [小结]酶的本质

 [资料阅读,探索酶的本质]

 完成课本82页基础题一,体会几位科学家的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分析每位科学家的科学结论中可取之处与不足之处。

 [小组讨论发言]

 在酶的发现历程中,由胃的物理性消化→胃的化学性消化 →从胃液中提出了消化蛋白质的物质→脲酶结晶的提取→证实脲酶是一种蛋白质→提取出多种酶的蛋白质结晶→指出酶是具催化作用的蛋白质→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进一步完善了酶的概念。

 [小组感言]

 科学无坦途。

 科学的苦与甜。

 [小组总结]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培养学生继承、创新、实事求是和大胆实践等科学精神和态度。

 引导学生从两种不同角度分析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提高学生分析与推理能力的过程。

 激励性评价:科学知识都不是一承不变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唯有上下求索,才能做到科研无止境。你也可以未来科学一颗闪亮的星星。

 促进学生积极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课后进一步探究] (5分钟)

 请根据下列材料设计一个证明酶是蛋白质的实验:

 实验材料:5%的naoh溶液、3%的cuso4溶液、鸡蛋、水、唾液、小烧杯、玻璃棒、试管滴管、镊子、脱脂棉。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理解酶的本质

 训练实验思维。

 五、教学小结

 细胞作为开放性的生命系统,不断地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新陈代谢。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对于细胞高效有序地完成各种生理作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有关酶的本质的探索也处于不断不断完善中。近年来,酶工程的发展为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的活力,而这点点滴滴的进步既归功于大胆的猜想,又归功于科学而巧妙的实验设计,因此,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推理和实验去解决问题,那么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无形中发现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实验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希望明天的科学之星就是你。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按照课标要求,倡导探究性教学,以小组互助的方式组织教学,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构建过程。本节课不仅较好地利用了教材上的实验,而且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更加灵活的典型例子,巧妙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一正一反,相互辉映,使学生充分体会什么是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以及什么是对照实验,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确认和控制变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节课大量用鼓励性评价机制,发挥学生潜能,注意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大胆猜想的科学精神和态度价值观。不足之处是:时间较紧,使得一部分实验留待课后操作。

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相关 文章 :

★ 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 高中生物教案评课稿范文

★ 高中生物上课教案稿范文

★ 高中生物《植物细胞工程》教学设计

★ 高中生物细胞的增殖教案大全

★ 高中生物选修3目的基因的获取教学设计

★ 高一学习方法指导

★ 教案教学方法都有哪些?

★ 高中生物细胞的分化教案大全

★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

DNA复制是指DNA双链在细胞分裂以前进行的复制过程,从一个原始DNA分子产生两个相同DNA分子的生物学过程。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DNA的复制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生物DNA的复制教案大全一

一、教材分析

DNA复制是生物遗传信息得以世代相传和延续的基础,也是生物变异的基础。本节内容在编排上先讲述科学家对DNA复制的推测,然后介绍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学习半保留复制的具体过程。本节是进行探究学习很好的一课,引导学生对该过程的演绎推理,帮助学生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一般 方法 和 逻辑思维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过“DNA的结构”,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进行理解,而DNA的复制过程是一个微观而复杂的内容,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可结合直观形象的示意图或动画来教学,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和掌握。

二、教学目标

1、概述DNA分子的复制。

2、探讨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DNA分子复制的条件、过程和特点。

2、难点:对半保留复制的推理与验证。

四、教学策略

通过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新知识。

1、设置问题情境,引人课题。以9.11入手,引导学生在分析PCR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思考人体内的DNA是如何进行复制的。

2、分析经典实验,引导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设计引导学生对康贝格、梅赛尔一斯特尔等人的经典实验进行层层设疑,让学生尝试自己作出设计,得出结论。

3、借助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DNA复制的具体过程。

五、教学过程

1、设置问题情景,引人课题

震惊世界的“9·11”夺去了很多无辜的生命,两幢大楼轰然倒塌,死伤者数以千计,从废墟中清理出的尸体面目全非,无法辨认,如何来确定罹难者的身份呢?警方利用PCR技术获得了罹难者大量的DNA系列。通过与失踪人员的亲人进行DNA检测鉴定和认定。

提出问题:从案例可知PCR技术起到了什么作用?

PCR工作的原理是DNA复制,是一种体外人工复制,那么,在生物体内,DNA是怎样进行复制的呢?从而进人本节的学习。

2、对DNA复制的初步探究

引导学生讨论并分析康贝格的实验,了解DNA复制的一般条件。

资料1:1956年,美国生物化学家康贝格在试管中,将大肠杆菌中提取出的DNA聚合酶加人到具有4种丰富的脱氧核苷酸的人工合成体系中。

结果:在试管中4种脱氧核苷酸不能合成DNA分子。

提问:在资料1中,为什么要加人DNA聚合酶和4种脱氧核苷酸?

资料2:康贝格在上述试管中加人了少量DNA分子和ATP,培养在适宜温度条件下,一段时间后,测定其中DNA的含量。

结果:试管中的DNA的含量增加。

提问:1、加入ATP有什么作用?

高中生物DNA的复制教案大全二

1、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 理解DNA复制的含义。

(2) 掌握DNA的复制过程。

(3) 概述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对DNA复制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运用碱基互补 配对 原则分析问题。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 总结 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 让同学们认识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技术的进步在探索真理中的重要作用。

(2) 让同学们明白不论哪种说只有在通过实践检验并被证明是正确之后才能上升为科学理论。

2、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DNA复制的条件、过程及特点

(2)教学难点:DNA复制的过程

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独特功能,把DNA的复制过程等重、难点知识编制成多媒体课件。将这些较难理解的重、难点知识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转化为易于吸收的知识。

3、课的类型及主要 教学方法

新授课;观察法、分析法、谈话法和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5、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讲授] 首先请大家来看这一张(幻灯)

[提问] 那大家知道这是一幅什么图呢?

[回答] 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 舞动的北京”。

[提问] 那接下来我要问这样一个问题(幻灯)如何将此会徽复制成两个一样的印章?

[回答] 首先选一块相同的原料,请最好的 雕刻 师傅进行雕刻等等方案。

[讲授]我们今天的学习的内容就与复制有关.来看一下题目 第3节 DNA分子的复制

[板书] 第三节 DNA的复制

(2)讲授新课

[讲授] 通过上两节课有关DNA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及DNA的分子结构,我们先来复习一下DNA的分子结构。

[幻灯] 1、DNA分子具有特殊的空间结构,也就是具有规则的()结构。

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G与()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连接。

[回答] 双螺旋 ;T; G; 氢键

[讲授] 作为主要的遗传物质DNA分子不仅能够储存大量的遗传信息,还能传递遗传信息,遗传信息的传递就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那DNA是怎样复制的呢?它的复制与它的双螺旋分子结构有没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首先我们要考虑DNA是怎么进行复制的呢?即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幻灯)

[板书] 一、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

[讲授] 在学习之前我想请大家先阅读一下书上第52页关于DNA分子复制的推测的这段内容,这段内容主要是说沃森和克里克在提出了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后,又发表了遗传物质自我复制的说,并提出了“半保留复制”这一概念。

[提问] 通过刚刚的阅读,谁可以解释一下什么叫做半保留复制?

[回答] DNA分子复制时,DNA分子的双螺旋将解开,互补的碱基之间的氢键断裂,解开的两条单链作为复制的模板,游离的脱氧核甘酸依据互补配对原则,通过形成氢键,结合到作为模板的单链上。由于新合成的每个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来DNA分子中的一条链,因此,这种复制方式被称做半保留复制。

[讲授] 其实“半保留复制“只是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一种对DNA复制方式的说,对于的DNA的复制机理还存在着很多不同的说。另一种关于DNA复制方式较普遍的说是“全保留复制“,既复制时DNA的两条母链会分开分别复制形成两条子链,之后两条母链结合恢复原状,新合成的两条子链彼此互补结合形成一条新的双链DNA分子。(幻灯)

现在知道了DNA复制方式的两种说,那DNA究竟是如何进行复制的呢?我们该以什么作为依据去分析判断呢?刚刚_同学已经为我们解释了什么叫做半保留复制.我也给出了大家全保留复制的概念。

[提问] 那这两种复制方式新合成的子代DNA有什么不同呢?

[回答] 半保留复制新合成的每个DNA分子中,会保留原来DNA分子中的一条链;而全保留复制新合成的每个DNA分子中的两条链都是新合成的。

[讲授] 根据这点我们只要区分亲代与子代的DNA就可以清楚的知道DNA的复制方式究竟是半保留的还是全保留的。科学家在1958年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设计了一个实验检验了DNA的复制方式,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实验是怎样进行的。(幻灯)

[讲授] 科学家将先大肠杆菌放在含有15N标记的NH4Cl培养液进行培养,让其繁殖几代,提取此时大肠杆菌的DNA,接着将大肠杆菌转移到14N的普通培养液中进行培养,于细胞分裂一次时提取大肠杆菌的DNA,于细胞分裂两次时再提取一次DNA,最后将在这三个不同时期提取到的DNA进行离心,记录下离心后试管中DNA的位置。

[提问] 大家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可以想到为什么科学家要用15N和14N标记的两种不同培养液来培养大肠杆菌吗?

[回答] 大肠杆菌在培养液中会用到N元素进行的复制,从而15N,14N被标记到链上,而由于两者的密度不同,在DNA离心时导致沉降系数不同,使得DNA带分布在试管中的不同位置,由此可以判断出DNA的复制方式。

[讲授] 我们来看一下经离心后DNA带在试管中的分布情况如何?比较三个试管中带的分布情况,第一次提取的DNA离心后分布在靠近试管底部的位置,第二提取的DNA离心后分布在试管的中间位置,而第三次提取的DNA离心后有两条DNA带,一条分布在离试管底部最远的位置,一条位于试管的中间位置。

[提问] 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三条DNA带分布在试管中的不同位置?可以从DNA带的分布情况来判断DNA的复制方式是什么?为什么不是全保留复制?

[回答] 如果是以全保留进行复制的话就试管里只会有上下两条带,不会出现中间带。

[讲授] 来看下大肠杆菌DNA的半保留复制过程。先在15N标记的培养液中进行DNA复制,合成的都是15N标记的双链DNA,用15N15N表示,密度最大,所以离心后的DNA带最靠近试管的底部;后转移到14N的培养液中以半保留方式复制了一次,合成了只有一条链被15N标记的子代双链DNA,用15N14N表示,密度居中,位置也居中;接着再复制一次时新合成了两条DNA链都没有被15N标记的子代双链DNA,用14N14N表示,密度最小,也就离试管底部最远.

其实这个实验证明了DNA的复制是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的。

[板书] 二、证明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

[讲授] 那知道了DNA是以半保留复制方式进行复制的,下面来学习DNA分子复制的过程,在学习之前,先请大家阅读一下书上就第54页的内容,来回答这几个问题:

[板书] 三、DNA复制的过程

[幻灯] DNA复制的概念?

[回答] 指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提问] 那DNA复制的实质是什么呢?

高中生物DNA的复制教案大全三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概述DNA分子的复制。

2.探讨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二)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拉链和DNA复制的比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猜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分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科学态度学情分析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DNA分子复制的条件、过程和特点。

2.教学难点

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讨论法演示法、讲授法

媒体课件用PowerPoint制作的演示文稿(内有DNA复制过程的动画);实物展台

展示学生推导的DNA半保留和全保留复制的结果及相应的实验结果示意图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由问题探讨引入新课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回答

提示两个会徽所用的原料应该选自一块石材;应先制造模型,并按模型制作会徽;应使用电子控制的刻床;刻床应由一名技术熟练的师傅操作,或完全数控等。(以上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 经验 推测回答,事实是原料确实选自一块石材,但由于时间紧迫,两个会徽是由两名技术最好的师傅手工雕刻的)。验证的最简单的方法是:将两个印章的图形盖在白纸上进行比较(学生也可能提出更科学、更现代化的方法)。

教师DNA既能作为遗传物质,就必须具有精确的自我复制能力,那它是怎样进行复制的呢?

(二)讲授新课

1、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

引导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52,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后,又发表了遗传物质自我复制的说。进而总结出“半保留复制”的概念。

讲述在复制过程中,原来双螺旋的两条链并没有被破坏,它们分成单独的链,每一条旧链作为模板再合成一条新链,这样在新合成的两个双螺旋分子中,一条链是旧的而另外一条链是新的,因此这种复制方式被称为半保留复制。

2、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

讲述我们知道,当说通过实践检验并被证明是正确的后,才能上升为科学理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被应用到DNA分子复制的研究中。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

讲述大家阅读课文P53,结合图3-12,利用物理、化学知识体会科学家实验设计的方法、原理、步骤、结果、结论及它的巧妙之处。

强调:该实验证明了DNA的复制是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的。

3、 DNA复制的过程

学生思考:

①什么叫解旋?解旋的目的是什么?

②什么叫“子链”?复制一次能形成几条子链?

③简述“子链”形成的过程。

DNA复制后两个子代DNA分子和亲代DNA分子是否完全相同?为什么?

教师师生共同归纳得出以下知识:

1.概念:指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DNA的复制实质上是遗传信息的复制。

2.时间: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3.场所:细胞核(主要)、线粒体、叶绿体

4.条件:⑴模板:两条母链

⑵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能量(ATP)

⑶酶:DNA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5.过程:

①解旋提供准确模板:在ATP供能、解旋酶的作用下,DNA分子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配对的碱基从氢键处断裂,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这个过程叫做解旋。解开的两条单链叫母链(模板链)。

②合成互补子链:以上述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模板,以周围环境中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一段子链。

③子、母链结合盘绕形成新DNA分子: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随着解旋过程的进行,新合成的子链不断地延伸,同时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母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从而各自形成一个新的DNA分子,这样,1DNA分子→2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6.特点:①DNA分子是边解旋边复制的;②是一种半保留式复制。(即在子代双链中,有一条是亲代原有的链,另一条(子链)则是新合成的。)

7.“准确”复制的原因:

①DNA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能为复制提供模板;

高中生物DNA的复制教案大全2020相关 文章 :

高一生物教学设计怎么写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1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酶的作用和本质》是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一部分内容。在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着——蛋白质》这一节关于蛋白质的功能中提到:“细胞内的化学反应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它离不开酶的催化。《酶的作用和本质》是第一课时的内容,它将是理解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知识的基础。本节从细胞代谢的概念入手,通过分析“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引出酶在细胞代谢中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发挥催化作用,并以此实验为依托,进行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的学习。学习控制变量法,不仅有方法论意义,而且在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通过科学家对发酵现象和酶研究的相关资料分析,探索酶的本质。这些资料告诉我们,酶的研究经历了近70年的漫长过程,经过众多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才揭示了酶的本质。这不只是向人们讲述了一段科学发展史,更重要的是把科学家的献身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呈现给我们,给我们以启迪和教益。

 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一些与酶有关的生活必须品,比如加酶洗衣粉、多酶片、含酶牙膏等,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学生对酶的认识有限,不知道为什么加酶洗衣粉比普通洗衣粉去污力更强;为什么多酶片可以促进消化……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更多的了解酶,了解酶的作用和本质,使酶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姿彩。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酶的作用和本质

 (2)控制变量法的科学应用

 确立依据:酶的作用和本质是本节的核心内容,因此确定为教学重点。教材以“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为依托,介绍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如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这一科学方法将贯穿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部分的始终,因此将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确定为本节的第二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之一。

 2.教学难点

 (1)酶的作用机理是显著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2)控制变量法的科学应用

 确立依据:活化能是本节新接触到的一个概念,学生在理解了该概念以后,就要用这一概念理解酶的作用原理,这部分内容陌生而抽象,所以把它确立为另一个教学难点。

  三、教学目标

 在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中,对本节提出的具体要求是Ⅱ级要求,即“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说出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和酶的化学本质; (2)了解科学家研究酶的化学本质的历程;

 (3)根据本节内容的学习对生活中所遇到的相关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根据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通过学习设计实验和亲自进行实验,使学生学会设置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来设计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而初步学会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学

 会操作,观察现象、分析现象,经过推理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科学家对酶本质的探索历程的学习,认识科学是在不断地探索与争论中前进的,感受科学的严谨性,学习科学家们追求真理,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

 (2)认识科学实验的价值,养成科学猜测的习惯。 四、教学方法

 这一节我用的是探究式教学法,酶的本质放手让学生阅读“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出酶的较完整定义,以此促进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提供给学生实验基本流程,分组探究分析“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并找出变量学会控制变量,同时引入活化能的概念,再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探讨,引导学生自己得出酶的作用及作用机理;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同源染色体、四分体、减数的概念;能说明精子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模拟出精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2.通过观察、动画,提高识图、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减数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了解生命是运动的、有规律的。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减数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过程。

 难点:模拟减数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有丝各时期的特点并播放有丝多媒体课件,教师总结出有丝重要的特点是遗传物质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的结果是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亲代细胞一样。

 ppt展示三口之家的,图示有性生殖的过程。设疑:正常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有46条(23对),由学生尝试把图中受精卵、精子、卵细胞的染色体情况标出。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归纳:生物体是保证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必须减少一半,即通过减数而非有丝。

 (二)动画演示,共同探究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初步了解减数的相关信息(以精子的生成为例)。

 问题:减数的概念,场所和结果;产生精子的原始细胞即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之后继续设疑:精原细胞在减数过程中,染色体是怎样减少一半的?又是减少了怎样的一半?学生根据有丝的知识发表自己的猜想。

 教师肯定学生的猜想,动画演示精子形成的全过程。

 设疑:减数是怎样进行的,染色体数目是如何减少的呢?减数过程中,染色体发生了哪些行为变化呢?

 1.动画演示: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过程。

 学生观察分析减数次间期精原细胞变为初级精母细胞时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了解染色体数量和DNA含量变化情况。

 2.动画演示:同源染色体联会时的动态变化和四分体形成过程。

 提问:减数次前期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配对的是怎样的染色体,图中有几个四分体?点拔学生总结出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的特点。

 3.动画演示:减中期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减后期同源体分离。

 提问:减中期和后期染色体发生了怎样的行为变化?同源染色体能否有另一种分离情况?学生总结归纳表述。

 4.动画演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教师点拔:一个精原细胞只能发生其中的一种形成二种类型的精子,多个精原细胞,各种情形都能发生因而产生的精子具有多样性

 5.动画演示:次级精母细胞形成过程。

 提问: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减少了怎样的一半?学生分析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DNA含量,染色体特点(无同源染色体,有染色单体)。

 提问:次级精细胞会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减数第二次?染色体数还会再减半吗?学生预测减数第二次。

 6.动画演示:次级精母细胞到精子的过程。

 提问:精细胞中染色体数目,DNA含量,染色体特征与精原细胞相比有什么变化?为什么精子寿命很短?精子还能再吗?

 总结:精子形成需要经过变形,丢弃大量细胞质,仅保留了细胞核和极少量细胞质,所以精子寿命短,精子不再,因此减数无细胞周期。

 7.再完整播放一遍减数全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减数过程:提问:减数两次各时期细胞名称是什么?染色体有哪些行为变化?

 (三)动手体验,形成概念

 引导学生用橡皮泥模拟减数全过程,加深对减数过程的理解。

 之后提问:什么是减数?学生分析进行减数的生物、细胞、时期、过程、结果,从而总结出减数的概念。

 (四)小结作业,课外延伸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课下请学生归纳形成配子的细胞(减数)的'过程与特点。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3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2.教学难点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三、教学策略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生物圈中的生物尽管多种多样,千姿百态,但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并且有的生物就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即使是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也必须依赖活细胞生活。因此,从宏观的生物圈逐级深入到微观的细胞,有利于学生用全局的、系统的观点来认识生物界。同时,从细胞到生物圈这些生命系统的各个结构层次,是本模块和其他模块将要逐一研究和学习的内容。

 本节教学建议用1课时。

 本节在教学上可以取以下策略。

 选择SARS作为“问题探讨”的素材,是基于以下两点理由。

 (1)SARS给人类的健康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是学生经历过并且相对比较熟悉的一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不是一个细胞,不具有细胞的结构,但它不能离开活细胞而独立生活,选择SARS侵害人体肺部细胞作为“问题探讨”的素材,有助于服务“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主题。因此,在教学时应注意将与细胞联系起来,但不宜要求学生深入学习SARS的相关知识。

 教师可以展示SARS的电镜照片或模式图、SARS患者肺部X光片示弥漫性阴影图,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习过的的结构组成,并与细胞作简单比较。同时探讨教材中的两个问题,达成“像那样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也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的认识。

 关于让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观点,教材中的资料分析已比较全面,分别是从生命特征的不同方面,不同生物体的不同生命活动等来论证这一观点的。下表反映了编者的意图。

 免疫作为机体对入侵病原微生物的一种防御反应,需要淋巴细胞的参与

 由于本资料中的一些事例是义务教育阶段七年级涉及的内容,因此,在分析本资料时,除按照教材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外,教师还可以补充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例如,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它具有生物的哪些基本特征?人类发育的起点是从什么细胞开始的?新生儿逐渐发育长大是由于细胞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等等。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本节的难点,教师应引导学生系统地理解这几个层次,在理解这些结构层次时,教师可以适当地补充各个层次的名词解释,以利于学生从微观到宏观,步步紧扣地理解生命系统的严密性、层次性和多样性。教师可以按下表的方式呈现这几个层次的递进关系。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些层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这些层次中,只有种群和群落这两个名词是学生陌生的,需要教师用具体的事例补充讲解。例如,在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鲫鱼就是一个种群,而池塘中的全部生物就构成了一个群落。这两个概念不需要掌握,只需要学生能通过具体的事例理解就行。

 2.除种群和群落外,其他的几个层次都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七年级接触过的概念,可以让学生分组回忆、讨论。

 3.除教材列举的事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列举其他的事例。例如,与心肌细胞同层次的还有平滑肌细胞、骨骼肌细胞、上皮细胞、神经细胞,等等;与心肌组织同层次的有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等等。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一个人、一棵松树或一只草履虫为例,用不同生物研究生命系统各个层次的关系,以便理解生命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四、答案和提示

 (一)问题探讨

 1.提示:尽管不具有细胞结构,但它可以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活细胞中的物质生活和繁殖。

 2.提示:SARS侵害了人体的上呼吸道细胞、肺部细胞,由于肺部细胞受损,导致患者

 呼吸困难,患者因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此外,SARS还侵害人体其他部位的细胞。

 (二)资料分析

 1.提示:草履虫除能完成运动和分裂外,还能完成摄食、呼吸、生长、应激性等生命活动。如果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草履虫不可能完成这些生命活动。

 2.提示:在子女和父母之间,精子和卵细胞充当了遗传物质的桥梁。父亲产生的精子和母亲产生的卵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宫中发育成胚胎,胚胎进一步发育成胎儿。胚胎发育通过细胞分裂、分化等过程实现。

 3.提示:完成一个简单的缩手反射需要许多种类的细胞参与,如由传入神经末梢形成的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相关的骨骼肌细胞,等等。人的学习活动需要种类和数量繁多的细胞参与。由细胞形成组织,由各种组织构成器官,由器官形成系统,多种系统协作,才能完成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涉及到人体的多种细胞,但主要是神经细胞的参与。

 4.提示:例如,胰岛细胞受损容易导致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受损容易导致相应的肢体瘫痪;大脑皮层上的听觉神经元受损可导致听觉发生障碍,等等。

 5.提示:例如,生物体的运动离不开肌细胞;兴奋的传导离不开神经细胞;腺体的分泌离不开相关的腺(上皮)细胞,等等。

 (三)思考与讨论

 1.提示:如果把龟换成人,图中其他各层次的名称不变,但具体内容会发生变化。例如,心脏应为二心房、二心室;种群应为同一区域的所有人,等等。应当指出的是,生物圈只有1个。如果换成一棵松树,图中应去掉“系统”这个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种群的具体内容也会改变。如果换成一只草履虫,细胞本身就是个体,没有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

 2.提示:细胞层次;其他层次都是建立在细胞这一层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细胞就没有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另一方面,生物体中的每个细胞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能独立完成一系列的生命活动,某些生物体还是由单细胞构成的。

 3.提示: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一个系统,但不是生命系统,因为生命系统能完成一定的生命活动,单靠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不可能完成生命活动的。

 (四)练习

 基础题

 1.(1)活细胞:A、D、G、I;

 (2)死细胞:B、E;

 (3)细胞的产物:C、F、H。

 2.(1)细胞层次(也是个体层次,因为大肠杆菌是单细胞生物);

 (2)种群层次;

 (3)群落层次。

 拓展题

 1.提示:不是。不具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活,因此,尽管人工合成脊髓灰质炎,但不意味着人工制造了生命。

 2.提示:人工合成的研究,其意义具有两面性,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态度都是不全面的。从肯定的角度看,人工合成可以使人类更好地认识,例如,研制抵抗的药物和疫苗,从而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从否定的角度看,人工合成的研究也可能会合成某些对人类有害的,如果这些传播开来,或者被某些人用做生物武器,将给人类带来灾难。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了解细胞学说的发展过程

 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细胞形态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关系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技能:显微镜高倍镜的使用

 制作临时装片

 观察不同细胞的差异

 情感态度:认同科学探索是一个曲折渐进的过程

 认识水华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禁发菜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显微镜高倍镜的使用;细胞的多样性,特别是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是本课的重点。而了解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用具:实验材料、显微镜、ppt幻灯片。

 课前准备:准备好实验的材料(选取多少种细胞?)。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使用显微镜的高倍镜观察集中细胞

 (二)第一课时的课后练习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彩图,回忆4种细胞的来源以及复习在初中阶段所了解的细胞的结构。

 简单复习一下显微镜的使用。用幻灯片指导学生制作临时装片并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并以问题作为引导:你观察的是什么细胞;从低倍镜转换到高倍镜后,视野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找到目标并将其移动到视野中央,再转换高倍镜?尝试用简图来描述一下你观察的细胞;你认为造成细胞形态结构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同种生物之间和不同种生物之间比较)

 小结,造成细胞形态结构差异的原因由于功能上的差异。

 课后联系第1、2题

 第一题:答案是B

 第二题:(1)上皮组织细胞、角质保护层细胞、皮下结缔组织细胞;表皮细胞、保卫细胞、叶肉细胞、导管细胞、筛管细胞。(2)共同点: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相异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3)因为两者都有多种组织有机结合,并有一定生理功能。

 学生活动

 思考并回答问题

 制作临时装片并观察。思考讨论老师的问题,并作出回答交流。

 完成练习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第二课时)

 (三)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

 课后练习

 科学前沿

 本章小结

 自我测试

 引导学生比较上一节实验课所绘制的细胞图与大肠杆菌相片、模式图的差异。提出问题:两种细胞之间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导出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代表生物。(真核细胞如动物、植物、真菌;原核细胞如细菌、蓝藻)

 以蓝藻作为例子介绍原核细胞的生活习性。

 1.什么是蓝藻,身边熟悉的蓝藻有那些代表生物?(发菜、水华)水华对环境的影响和禁发菜的环保意义。

 2. 形态:比较小,营养方式。细菌主要以寄生、腐生为主,而蓝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3.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拟核

 4.用幻灯片比较一下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不同点。然后比较两者的相同点,突出细胞核与拟核物质组成的共同性。

 设问:被誉为现代生物学三大基石是什么?(达尔文的进化论、孟德尔遗传理论、细胞学说)

 简单地解释细胞学说的三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描述了生物是由细胞组成;第二要点描述了细胞的生命活动;第三要点描述细胞的繁殖。(可以以设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讲)

 以讨论题引导学生阅读“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资料。

 课后练习3:根本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共性是细胞核的组成物质。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高中生物新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共六大模块,高一上学期学习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参照生物课程标准,共需36课时,共六章,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有:走进细胞、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和细胞的生命历程。本模块选取了细胞生物学的最基本知识,以及细胞研究的新进展和实际应用,这些知识内容也是学习其他模块必备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由于深圳学生在初中阶段开设的是科学课,一般科学课的老师专业是物理专业,所以学生在初中阶段的生物学基础打的并不是太扎实,因此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学初向同学们灌输生物课程的重要性,要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多做实验或观看实验,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

三、学期教学目标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在微观层面上了解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的物质统一性,活细胞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部分和整体的统一等,有助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总结分析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判断和利用能力;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和评价能力;通过课堂练习,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发散能力和迁移能力;通过对知识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对于自身的了解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四、具体措施

1.在教学处领导的指导下完成各项教研、教学工作。

2.全面贯彻执行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结合本组实际,进行教学改革。学习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新课程的具体要求,利用备课组活动时间,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深入研究教学方法。

3.组织好每周年级组集体备课,定时间定内容定主备人(具体分工见教学进度表),主讲教师简要介绍讲课内容的整体构想、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确定和解决策略、教材处理方式和讲授顺序、训练习题选择和知识的检查及落实等,然后由大家集体讨论研究,共同分析教材、研究教法、探讨疑难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完善讲授、训练内容及评价标准、对下一阶段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以及做好教后反思。

4.完成作业批阅和评价工作以及教案、听课笔记的检查。

5.认真做好新的教师传帮带工作,新教师要经常听老教师的课,备课组长也要跟踪听新教师的课,使他们迅速成长,尽快达到学校的标准和要求,以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

6.进一步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切实提高现代化设备的利用效率。每位教师认真钻研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制作课件,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发挥现代化设备的作用。

7.加强网络教研,组织本组教师积极参加互联网互动平台,积极参加网络问题的研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8.配合生物学科组搞好本学科集体教研工作,切实为提高学校生物整体教学水平和高考备考工作而努力,兴教研之风,树教研氛围。

9.完成本学期新课程学生研究性学习和评价工作。

10.规范实验室使用制度、做好各项文档工作。

新学期我们将继续本着团结一致,勤沟通,勤研究,重探索,重实效的原则,在总结上一学年经验教训的前提下,认真地完成各项教研任务。

高中生物有氧呼吸教案设计范文

 生物(英语:Biology,又称生命体、有机体)是有生命的个体。生物最重要和基本的特征在于生物进行新陈代谢(又称分泌物)及遗传。生物具备合成代谢以及分解代谢,这是互相相反的两个过程,并且可以繁殖下去, 这是生命现象的基础。自然界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组成的,无生命的(包括物质和能量)叫做非生物,(新陈代谢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本质的区别)。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一

 基因的表达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是生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在生物体的最基本特征──新陈代谢的基础上,通过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完成的,保持了生物界物种的相对稳定。《基因的本质》和《基因的表达》是在初中生物课和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分子与细胞部分的基础上,从分子水平进一步详尽阐述遗传的物质基础和作用原理。它是高中必修本中“遗传和变异”一章中的重要基础知识,是本章的重点、难点之一。该内容在高考中占重要的位置,其中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功能、基因的表达功能是历来统考、高考必考的内容。同时,该部分涉及的实验和分子学知识较多,还含有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在复习课中对dna是遗传物质、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功能、基因的表达功能等知识点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重复和对比,使学生对染色体、dna和基因的有关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2.课时安排两课时

 3.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了思维能力和 总结 、推理能力,本人所教班学生总体素质较好,思维比较活跃,在复习阶段,如能给予适当的引导,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类、变通,让学生通过对题目的归纳、整理,亲历思考、总结的过程,使已学知识升华,是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

 4.教学策略的选择

 在复习课中,老师满堂灌的现象极为普遍,学生要在短短的一两节课中回忆并熟练掌握大量的知识是枯燥的学习过程。新课改理念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节复习课,选取相同,相似的知识点进行归类,并举出相应的例题,通过老师对例题的讲解,及学生对拓展题的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达到复习、巩固知识的目的。达到以知识点帮助解题,以解题帮助巩固知识点的目的。

 二、 教育 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对相应知识点及题目的复习,使学生掌握:

 (1)证实dna为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

 (2)dna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及其中的数量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科学家研究、实验过程的回忆,使学生进一步领会科学研究思路、遵循实验的设计原则和用一些科学 方法 ;通过对知识点的归类、分析,培养学生勤于思考、自觉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 学习态度 ,勤于思考,善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准确的归纳、应用的能力。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验证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几个主要实验;

 (2)dna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2.教学难点

 (1)几种与遗传有关的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2)在dna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中rna所处的位置;

 (3)在dna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出现的计算问题。

 四、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见图1)

 图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遗传物质是遗传和变异的基础,在整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的:激发学生主动回忆的_通过物质间关系图,明确各种遗传物质的相互间联系。引出复习课题:遗传物质的基础。

 提出问题:在本章所学的内容中提及的与遗传有关的物质是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讨论,并回答所学遗传相关物质的种类,作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图。

 (二)复习

 对基因的本质和基因的表达内容进行简要的重温

 目的:让学生在填表、看图的过程中,对大纲要求的识记、理解的内容作进一步的回忆。

 复习内容:(1)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两个经典实验过程;

 (2)dna、rna的分子结构;

 (3)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

 学生活动:根据投影内容,填写图表并回答。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实验过程和结果

 结论(根据实验现象填写)

 (a)r型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不死亡

 r型菌无毒性

 (b)s型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死亡

 s型菌有毒性

 (c)灭活s型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小鼠不死亡

 灭活的s型菌无毒性

 (d)r型活细菌+灭活s型细菌感染小鼠,小鼠死亡

 灭活的s型菌含有“转化因子”,使r型活细菌转化成s型菌

 (e)r型活细菌+s型细菌dna→有s型细菌

 dna是使r型菌产生稳定性遗传变化的物质,所以dna是遗传物质

 (f)r型活细菌+s型细菌蛋白质→只有r型细菌

 (g)r型活细菌+s型细菌荚膜多糖→只有r型细菌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二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复习引入

 新课学习

 第一环节:生态系统稳定性

 第二环节:

 1.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

 2.探究:草原生态系统是如何维持稳定的?

 第三环节:知识迁移应用

 巩固复习

 组织学生观察并且指导观察方法,找出生态瓶中的食物链。质疑:为什么有的生态瓶中的生物存活时间较长,有的生态瓶中生物就很快死亡了?

 1.组织学生自主阅读,引导学生找出凯巴森林中存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参与寻找活动。

 2.提问:1906年以前的凯巴森林是什么状态?(PPT展示)

 (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多元评价 教师参与学生小组讨论并且引导学生分析)

 3、解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具体内容。

 4、1906年以前的凯巴森林为什么能维持稳定?

 5、分析为什么有的同学制作的生态瓶中的生物能生存较长时间?

 6、归纳概念 并板书。

 问题串设计(PPT展示)

 1.图中哪种生物数量最早达到第一个高峰?你对此怎么理解的?

 2.哪种生物数量最后达到高峰?能不能改变它的先后顺序?说明你的理由。

 3.你从图上还能看出什么规律?能解释这种规律吗?

 4.与你小组同学交流一下这种规律对生态系统有什么作用?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设。

 制定活动规则及过程并且组织好教学。

 规则如下

 a.每人准备草、鼠和狐狸的三种头饰。

 2 b.出场顺序按草→ 鼠→狐狸,数量有少到多表示生物数量变化。

 c.扮演草的同学被扮演鼠的同学抓住就表示吃掉了,这个同学则换成鼠的头饰表示草减少鼠增多,以此类推。

 d.当后一种生物多于前种生物1比2时捕食停止,并有部分学生换成另一种头饰表示这种生物部分死亡。

 e.被捕食的‘鼠’中约有3份换成‘草’1份换成‘狐狸’。游戏进行到大致恢复到原来的比例时结束。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1、通过上面的游戏你能说出为什么草原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吗?

 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84页,有关生态系统具有一定自我调节能力的内容。并板书。

 1、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所做的生态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

 2、下面生态系统能保持稳定吗?(PPT展示生态系统)

 1、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你有什么感悟?

 作业:学案练习

 板书设计

 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自我调节能力

 1、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2、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

 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四、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 措施

 五、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小组讨论与交流。观察课前制作的生态瓶,交流制作过程,找出有关的食物链(各小组交换生态瓶)。

 阅读课本82页活动“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资料的第1自然段,并写出凯巴森林中存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1、阅读书本84页有关草原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内容,分析写出其中存在的食物链,

 2、对图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曲线”的进行解读。

 学生讨论后回答

 3、阅读课本85页[小资料] ‘远渡重洋的屎壳螂’

 提出问题:草原上的各种生物数量应该有什么样的关系时, 该生态系统才能维持稳定?

 作出设:草原上的各种生物的数量达到一定比例时,草原生态系统才能维持稳定。

 学生回忆再现本课核心内容。

 学生回答自己的收获进而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1.了解学生课外实验情况进行评价。

 2.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更好的引入新课题。

 通过学生对生态瓶和书本“活动”资料的分析,提供充分的背景材料有利于学生对重点概念的建构。

 促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上来,关注学习过程。这样形成的概念将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不是空壳概念。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本质内涵比较抽象,通过资料的阅读讨论,问题窜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技能。

 体现了探究学习的理念

 通过形象的活动使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更深的理解。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也活跃了课堂氛围。

 归纳提升形成能力

 通过学生回忆议论加深对本课内 容的理解识记 ,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环境的意义。

 教学 反思

 1.上课前组织学生自制生态瓶活动,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也使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了提高。

 2.上课时通过对自制生态瓶的观察质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从一开始就紧紧的抓住了学生,课堂上可以看到学生跃跃欲试的情景。

 3.新课教学中将学生这种情绪引导到对教材活动资料的分析上来,凯巴森林中大多数肉食动物被捕杀而黑尾鹿数量先增后降的现象再次引发学生思维冲突,情绪再次被提升。

 4.课堂中一系列的问题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实现了从感性向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飞跃。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实现了课堂的高效性。

 5.角色扮演的活动将课堂推向了高潮。学生经历了知识建构的洗礼,较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有一种心身愉乐的感觉。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三

  高三生物 教案 减数分裂复习

 知识精华:

 掌握减数分裂概念和有性生殖细胞形成,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染色体、DNA、染色单体数目;理解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等相关概念;掌握减数第一次和第二次分裂的主要区别;以及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区别。

 写出下表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分子,同源染体对数(2N=4)

 精原细胞 初级精母细胞 次组精母细胞 精细胞

 染色体(条)

 染色单体(条)

 DNA(个)

 同源染色体(对)

 题例领悟:

 例1、下图是雌蛙一个卵原细胞在生殖过程中DNA含量变化图,为研究方便,在细胞分裂成两个以后,只对其中一个进行测定,请分析回答:

 (1)b时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c时的细胞叫_______细胞。

 (2)c→d→e进行的是______,e时的细胞叫________。

 (3)由e→f→g进行的是________,g时的细胞叫_______。

 (4)h→i表示发生了________作用,i时的细胞叫________。

 (5)i以后进行 ___________分裂,进入_________阶段。

 解析: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结合,对学生理解减数分裂的实质和意义起重要作用。本题的解决主要是依赖扎实的基础知识。

 答案(1)染色体复制 初级卵母细胞 (2)减数是第一次分裂 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 (3)减数第二次分裂 卵细胞或极体 (4)受精 受精卵 (5)有丝 胚的发育

 例2、右下图是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模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该细胞中可能是次级精母或是次级卵母细胞或是极体

 ②该细胞中1与2,3与4为同源染色体

 ③该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1与2为一组,3与4为一组

 ④该细胞中,如果1是Y染色体,那么2也是Y染色体,

 3和4为常染色体

 A、只有1种说法正确 B、只有2种说法正确

 C、只有3种说法正确 D、四种说法均正确

 解析:加强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抓住细胞分裂的特点:该图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为均等分裂,故只有④说法正确,答案选A

  自我评价

 1、观察四分体时期效果的材料( )

 A、生发层 B、幼嫩的柱头 C、幼嫩的花药 D、成熟的花药

 2、基因型为YyRr的个体的某一精原细胞,它经减数分裂后,形成的四个精子,其种类有( )A、1种 B、2种 C、3种 D、4种

 3、如图是同一种动物体内有关细胞分裂的一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只有②和③

 B、动物睾丸中不可能同时出现以上细胞

 C、③所示的细胞中不可能有基因重组

 D、上述细胞中有8个染色体单体的是①②③

 4、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①受精卵中全部遗传物质的一半来自精子 ②果蝇的精原细胞含有4对染色体,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中含有2对染色体 ③男性两侧输精管被结扎后,睾丸仍能产生精子,第二性征不会改变 ④在精子细胞形成精子的过程中,细胞核全部在精子的头部,细胞质全部在精子的尾部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5、根据科学家研究证实,由精子细胞变为精子的过程中,细胞核变为精子的头部;部分细胞质变成精子的颈部和尾部;大部分细胞质及多数细胞器被丢弃;但全部线粒体保留下来,并集中在颈部。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

 (1)细胞核内含有______________,以便传给下一代。

 (2)丢弃大部分细胞质和细胞器,可使精子体积______,运动_______。

 (3)精子快速运动主要靠___________ 的摆动,其运动动力主要产生于____________。

 (4)保留全部线粒体的意义在于:线粒体是___________场所,通过线粒体的生理活动,形成精子运动所需的____________。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相关 文章 :

★ 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 高中生物上课教案稿范文

★ 高中生物教案评课稿范文

★ 高中生物细胞的增殖教案大全

★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学

★ 高中生物细胞的分化教案大全

★ 高中生物老师教学安排范文4篇

★ 有哪些实用的高中生物教学方法?

★ 高中生物教学小技巧

★ 实用的高中生物教学方法

高二年级生物上册教案模板

有氧呼吸是维持万物生长的生命活动,通过将有机物分解为能量来支撑生命的生长和发育,这也是高中生物必考的知识点之一。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高中生物有氧呼吸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生物有氧呼吸教案

 一、教材内容及学情分析

 呼吸作用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生命活动。?细胞呼吸?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中第三节的内容。在第一课时《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的基础上本节主要进行知识性内容的教学,主要包括细胞呼吸的过程和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教材首先简要概括地介绍了呼吸作用的概念,再重点讲述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三大部分内容,为学生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动的过程奠定了基础。它与前面所学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主动运输、酶、ATP等内容紧密联系,也为今后学习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打好基础。

 细胞呼吸是一个微观的化学反应过程,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把细胞呼吸的过程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高中学生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求知欲和自学能力较强,因此可尝试引导学生对细胞呼吸的知识进行归纳 总结 以及对两种呼吸方式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分析总结以及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明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2)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及过程。

 (3)探讨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及过程,培养归纳分析、比较的能力。

 (2)通过学生观看多媒体演示及与教师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主动理解新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践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关系,认识生命活动。

 (2)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培养成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生命科学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条件和产物;

 (2)细胞呼吸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和生活实例阐述突破。

 2.教学难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和产物。

 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并通过比较启发学生思考联系点和区别。

 四 、教学思路

 多媒体演示上一节课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并让学生归纳细胞呼吸两种方式: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教师教授细胞呼吸的概念?介绍细胞呼吸的类型多媒体演示有氧呼吸的过程,学生观察讨论总结,并概括有氧呼吸的概念?多媒体演示无氧呼吸的过程,学生观察讨论,总结并概括无氧呼吸的概念?师生共同归纳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与联系?多媒体演示细胞呼吸原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教师总结应用的例子?小结,巩固练习,为下一节做铺垫

 五、教学

 1、课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

 2、多媒体?利用计算机查找细胞呼吸有关的资料如等,并自制PPT。

高中生物有氧呼吸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回顾知识1、通过上一节课的探究实验,我们知道了细胞的呼吸在有氧和无氧的情况下都能进行,但是产物不一样,有氧和无氧的情况下各有哪些产物呢?

 2、提问:细胞的呼吸作用与我们平常所说的呼吸运动一样吗?

 3、引入课题讨论、回答由上节课内容的回顾引导学生记忆探究实验的相关结果。

 导入新课一、细胞呼吸的概念

 二、细胞呼吸的类型

 细胞呼吸分为两类: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对于绝大多数生物来说,有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主要形式。理解概念使学生对细胞呼吸有总体的认识;

 有氧呼吸(一)讲述有氧呼吸

 1.有氧呼吸的顺利进行需要有氧的参与。

 2.作为生物体内代谢反应,需有酶参与。

 3.在前面学习细胞器的时还了解到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提问:线粒体的哪些结构与此功能相适应的特点?线粒体为什么被称为细胞的?动力车间?

 播放课件,展示线粒体结构示意图,说明线粒体基质与内膜上分布着有氧呼吸相关的酶。思考线粒体的结构,回忆其功能;

 帮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过程

 反应式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注意有氧呼吸过程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以及能量变化。

 再播放动画展示并分步讲解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观察注意反应进行的物质和能量及场所变化。结合动画展示,画面生动活泼,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比较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通过表格比较三个阶段,它们有哪些共同点与不同之处呢?填表格,分析各阶段反应产物之间的关系加深学生对有氧呼吸三个阶段过程的了解,并深入解析物质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能量结合有氧呼吸释放能量的生活实例

 1.汽车的行驶需要燃烧汽油提供能量();

 2.萤火虫的发光需要有氧呼吸产生的ATP提供能量()。

 讲述:在生物体内,lmol葡萄糖在彻底氧化分解后的能量转化。

 以饼状图形式展示能量的转化比例,并配合说明其利用途径。了解有氧呼吸过程能量和转化

 理解呼吸作用为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来源;

 用饼状图清晰明了的说明能量转化的大约比例及用途。

 有氧呼吸小结通过 顺口溜 形式,帮助学生巩固有氧呼吸的反应过程。

 ?第一阶段,糖变酸;第二阶段,水来掺,你搅拌,我搅拌,冒出气泡CO2;第三阶段,氢氧见,化作纯水御春寒。?

 要求掌握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总反应式的书写以及能量去向。领会顺口溜表达的含义,及时总结有氧呼吸的主要内容。以顺口溜的形式,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及养成及时巩固所学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导入

 无氧呼吸播放民间酿酒有关无氧呼吸知识的问题探讨激发学生的兴趣

 场所

 过程

 反应式通过参照有氧呼吸过程的学习,得出无氧呼吸各阶段的反应方程式和反应场所。

 阅读课文,观察归纳分析让学生注意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反应场所及第二阶段产物的差异。

 概念

 能量引导学生参考有氧呼吸的概念归纳得出无氧呼吸的概念,尝试标出关键词。

 问题探讨:与有氧呼吸相比,同样是分解葡萄糖,为什么无氧呼吸只释放少量能量?(能量对比)学生讨论,归纳阐述无氧呼吸的概念。

 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提问,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无氧呼吸小结总结无氧呼吸的反应场所,特点并举出不同生物无氧呼吸产物不同的实例。归纳无氧呼吸的特点培养学生归纳,提取知识要点的能力。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出示相应表格,放映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反应场所,反应条件,反应产物,释放能量)与联系。

 揭示细胞呼吸的本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讨论,完成表格培养用对比,归纳的能力。

 细胞呼吸的原理分析得出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理解细胞呼吸各概念之间的关系使学生领悟呼吸原理。

 细胞呼吸原理

 的运用运用细胞呼吸原理,分析生产实践中现象。

 1.农业生产:晒田等

 2.粮食储藏和果蔬保鲜:低温储藏结合细胞呼吸的原理,分析生活现象。让学生了解生物异化作用的原理及运用。

 小结小结本节内容并了解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学生做练习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为下一节课做铺垫提问:有人说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是两个相反的过程,有道理吗?预习下节课光合作用的原理培养学生课后自主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由于本节课知识点较多,师生交流较多,在教学时间上可能略为紧迫,这就要求教师合理的安排教学时间有和较高的组织教学能力。

高中生物有氧呼吸教学 反思

 上次听了李老师的课后,深有感触,学习到很多东西,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也做了反思,并且努力改进,尽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不断尝试?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用的是?目标教学?、?问题导学?及?自主性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问题创新都很深入,学生之间的互动及教师之间的互动、评价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本节用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展示问题、自主探究?点拨引导、创新问题?归纳总结、反馈迁移?四个环节开展?问题导学法?这种模式教学。

 家庭生活中如何蒸馒头?发酵粉?是什么?蒸熟的馒头为什么松软?家庭中如何制作米酒?等生活的例子引入细胞呼吸的概念。本节重点放在有氧呼吸过程的教学上,除了整合学生预习中填写的?问题生成单?外,自己再设计了一些问题,使问题层层递进,教学逐步展开,最后设计了两个表格比较有氧呼吸三个阶段之间的异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培养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比较的思考能力,掌握这些基础知识为下节课的细胞呼吸应用做好铺垫。整节课让学生参与概念和原理的建立过程、生物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及生物问题的解决过程,充分体现了过程性、主体性、发展性的教学思想。但也存在如下的不足之处:

 学习活动中的出现了两极现象,有的小组同学的思维都比较活跃,能动性较强。而有些小组的成员好?安静?,喜欢做旁观者,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当老师问及时,也没有给予反馈。我想这种?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对于素质较高的学生群体来说,是还给他们思维飞跃的空间和激发他们思维创造力的很好的模式,而对另一个群体来说,却还需调整。新课程标准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想两者兼顾,就必须对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充分考虑,尽量照顾各个层面的学生。多给以鼓励和肯定,给学生足够的信心参与学习和讨论。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和教学重难点相离较远,并没能展现在课堂上讨论。但如果忽视这些问题,那势必会减低学生在下次教学活动中创新问题的积极性。但如果专门组织学生课后讨论,那在时间上的安排也有困难。特别是一些有深度和新意的问题,这节课没能用很好方式处理,也是遗憾的地方。我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找到一种更好的处理 方法 。

生命会自然发生吗教案

#高二# 导语高二变化的大背景,便是文理分科(或七选三)。在对各个学科都有了初步了解后,学生们需要对自己未来的发展科目有所选择、有所侧重。这可谓是学生们第一次完全自己把握、风险未知的主动选择。 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年级生物上册教案模板》欢迎阅读!

1.高二年级生物上册教案模板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实物导入设疑启动引出题

 观察沼虾、河蟹、园蛛、蜈蚣识记其形态结构的特点,

 列表归纳比较

 展示蝗虫、沼虾、园蛛、蜈蚣的挂图,归纳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举例说明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教学过程说明:

 (1)导言的设计。

 表扬上节学生制作的昆虫标本,不但种类全、而且质量好。请学生观察通过实物投影(投影仪)展示出的沼虾、河蟹、园蛛、蜈蚣的活体标本(投影片)或挂图。问:这些动物也是昆虫吗?不是,这些是其他节肢动物。这样就把本开头前几幅图移到此处讲解,既节省了第一节的时间。又解决了本节的导言。

 (2)关于沼虾、河蟹、园蛛、蜈蚣的形态结构特点,根据蝗虫内容,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表格。教师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指导,边归纳。每个动物的各部分的形态结构特点,然后教师再比较每个动物各部分的结构的不同点。最后再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特性到共性,再由共性判断特性。同时教会一种学习方法,教师做学法指导,教会学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会学”比“学会”更有价值。

 关于沼虾的教学,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往往感到和自己平时吃到的虾不一样,因为平时吃到的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对虾,而沼虾(青虾)是生活在淡水中的,这一点要向学生讲清楚。教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沼虾的活体或标本或者用沼虾的挂图,在大屏幕上出示观察提纲:沼虾的身体分几部分?各部分有哪些结构特点?沼虾生活在水中,一般它应该用什么呼吸?怎样才能找到它的呼吸器官?雌沼虾的卵直接产在水里吗?学生观察实验桌上的沼虾,回答以上问题,同时教师在实物投影上指导,师生共同完成板书上的表格。关于蟹的教学,用河蟹、海蟹都可以,城市和农村的都有感性认识,只用一只蟹在实物投影上演示即可,但应说明是河蟹还是海蟹。

 关于园蛛的教学,可以指导学生在集园蛛标本时,注意留心观察园蛛吐丝、结网和捕食昆虫的情况,并写出观察报告,在堂上汇报自己的观察报告,不当之处,教师应给予纠正。通过汇报,教师问:蜘蛛都结网吗?蜘蛛很像昆虫,但它是昆虫吗?教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活的园蛛,弄清园蛛的形态结构,师生归纳完成板书表格,重点讲解园蛛的纺绩器的结构,园蛛是怎样结网捕虫的?对农业生产有什么益处?教师可以让进行下列计算:有人统计每666.7平方米(即1亩)稻田内约有蜘蛛3万至8万只,如果按每个蜘蛛每天消灭5~8只农业害虫计算,那么每666.7平方米稻田的蜘蛛每天大约能消灭多少只农业害虫?由此可见蜘蛛可以防治农业害虫,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这就是防治的意义。上确有其人——威灵顿将军,由于连打败仗躺在茅草屋内很沮丧,看到蜘蛛一次又一次的结网,从失败到成功,自己终于很受启发振作起,打了一次大胜仗。也可以把这段小安排在讲解园蛛时作为导言。这样可以吸引的注意力,培养学习学的兴趣。同时让对蜘蛛比较感兴趣,有很多关于蜘蛛的趣闻,可以后阅读。

 关于蜈蚣的教学,教师出示蜈蚣的标本和观察提纲,师生整合,完成板书表格。教师引导比较一下,每种动物的每一个部分有什么不同点,并用彩色粉笔画出不同点。把蝗虫、沼虾、园蛛、蜈蚣的活体在实物投影仪上同时展示出(或者把四种代表动物的挂图展示出),摸一摸标本,它们的身体表面有什么?看一看,它们的身体是否都分部?身体是否由体节构成的?足和触角是不是分节的?想一想;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完成板书。

 最后让学生讨论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节肢动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使认识到节肢动物是自然界中的动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密切)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了解节肢动物,合理地利用节肢动物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是我们学习本内容的最终目的。

2.高二年级生物上册教案模板

一、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部分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三节《生态系统》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本节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知识和第三章《新陈代谢》的知识联系密切,又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学科内综合性强,理论联系实际紧密,需要提高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识图解图能力。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纲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知识水平,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流动渠道和研究目的

 (2)理解能量流动的特点

 (3)应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能量传递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识图解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物质运动和物质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相关知识的计算

 3、重难点的突破

 利用多媒体课件为手段,借助于其形象、直观、动态等多种功能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来突出重点。再通过经典例题跟进、教师详解、学生分析来强化知识,突破难点

 四、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在课前制定有针对性的复习目标,并要求学生提前复习,教师加以检查落实。授课中以多媒体为手段,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各种教学方法。通过对近几年与本部分内容相关的高考题的分析研究,以及解题中如何确立关键词、关键点及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及技巧的讲解,使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并加以掌握。

3.高二年级生物上册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

 知识:

 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写出ATP的分子简式

 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ATP和ADP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

 四、课前准备:

 让学生到药店了解ATP药品的性状、功效。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探讨

 提出问题:前面学习过的能源物质有那些?这些能源物质被细胞分解后,以什么形式提供为细胞提供能量呢?

 问题探讨:萤火虫发光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萤火虫为什么能发光?一个关于ATP让萤火虫尾部重新发光的例子。引出ATP是直接能量物质。

 回答问题(如糖类、葡萄糖、脂肪)

 (二)ATP分子简介以及ATP和ADP的转化

 展示ATP的分子结构式,讲授ATP的分子简式的写法和含义。磷酸键水解放出的能量水平。

 由ATP脱去最远离A的磷酸放出能量引入,讲述ADP可以和Pi结合,吸收能量,形成ATP的过程。用幻灯片或板书。

4.高二年级生物上册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能够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分组实验以及小组学习交流等方式,掌握用显微镜观察装片的技能以及植物细胞的相关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于生物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教学难点以胆大心细的心态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练习使用显微镜观察并辨别植物细胞的结构。

 三、教法学法

 启发法、讲授法、实验法

 四、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自愿准备感兴趣可观察的植物材料,如:洋葱、成熟的番茄、黄瓜、西瓜、苹果等。镊子、刀片、滴管、纱布、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等。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邀请学生展示各自准备的生物材料,并且对于材料做以适当的说明从而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和探究XX。

 其次请学生使用显微镜,并请有关学生纠正其中容易出错或者操作注意要点。从而复习、巩固上节课学习内容,为本节课做铺垫。最后,教师通过显微镜的使用与再次的学习,由显微镜的用途引出本节课的学习。

 环节二:自主探究,新课教学:

 由显微镜的用途,提出问题:学会操作显微镜是为了利用它看到微观生命世界,那么是否可以直接把一个洋葱或者黄瓜放到显微镜下,就能看到起内部结构呢?引发学生思考。最终引出用显微镜观察材料需要做哪些前期准备以及材料的特点。其次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各种不同玻片的标片,让学生更加了解到制作标片的必要和基本形式。

 由教师介绍制片所需要的一些材料用途和用法,简单介绍一下在制片过程中牵涉到的一些陌生的名词和过程。在学生大致了解制片基本的一些知识基础上,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并观察老师制片,以及选择一两名学生跟随着操作,同时,随时依据所提出的问题,适时的停顿,一一对疑惑加以解决。所提问题依次是:

 ①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的目的?若擦拭不净,后果如何?

 ②滴清水的量如何掌握?水量过多过少对实验有何影响?

 ③取材的部位、方法、大小?

 ④盖盖玻片的方法、原因(即目的或避免出现的不利影响)

 ⑤滴染色剂的位置、数量?

 ⑥吸引染液的方法?最后,组织学生开始自主来制作临时装片,对于刚学习的方法加以及时巩固,老师则在其中不断巡视加以指导纠正。

 在学生学会制备临时装片之后,组织学生用显微镜来初步观察一下自己所制备的玻片的效果。同时,老师通过细胞结构的彩色挂图、模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细胞的结构。在此基础上,老师先给学生以标准的玻片,组织学生通过显微镜来观察植物细胞的各个结构,学会辨别各个细胞以及其结构上的特点。同时,邀请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各个细胞结构的特点,其他学生补充,最后老师总结。在观察了多种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后,讨论、归纳、总结出植物细胞共同具有的主要结构,体会细胞的整体性。并适当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感知细胞液里含有的物质。最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物像,跟随老师的讲解和示范,绘图。注意把握绘图要领。同时,作为教师则通过边讲解生物图的画法和注意事项,边在黑板上画板图示范。

 组织学生观察自己制作的玻片,检查制片效果,以及是否能找出相关的细胞结构。分析制片过程中的不足和以后需要注意的地方。

 环节三:巩固提高,小节作业:

 组织学生集中讨论课后的练习题,也可在制片、观察过程中留意各种情况的出现,及时思考、尝试处理,再讨论交流,总结。

5.高二年级生物上册教案模板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讲述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教材对酶的本质和特性作了重点介绍。本章本节课内容是高二生物教材的重难点内容。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现象皆与酶的活动有关。在本章节中通过探索验证酶的特性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特性。

 (2)进行有关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虚拟实验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2)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酶的生物活性及其特性的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学生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的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勇于探索未知世界、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教学难点

 酶的特性探究、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四、媒体运用

 本课使用的媒体主要为电脑投影和实验室仪器。本课的重难点都在于如何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原理,实验的操作过程。由于人的认知规律是由感性到理性的,所以本课插入了大量的,图表和实验过程的动画软件。酶的第一个特性使用动画直观的显示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而第二个特性则应用了模拟实验过程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在第一个实验的理论基础上自己设计实验过程和进行实验软件操作。通过小组讨论,全班参与实验操作的评价等方法,让学生加深对实验过程的了解,学以致用。第三个特性则让学生在第一、第二个实验的基础上自行在实验室进行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并得出相应的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1)探究式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酶的特性的讨论探究活动,亲身体会科学发现过程,领悟科学研究方法。

 (2)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把酶的特性探究实验演示出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系统的知识结构。

 (3)模拟实验操作法: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的实验操作过程,把本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通过计算机呈现,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六、具体的教学过程

 (1)引导探究:酶和无机的催化剂相比有什么特殊之处?(2min)

 (2)观看实验动画,回忆实验内容: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2min)

 (3)学生分组讨论

 a.为什么实验中要选用新鲜的肝脏?

 b.为什么要把肝脏研磨碎?

 c.实验中加入对比组会否更好?如果会,应如何设置对比组?(8min)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想到“酶具有生物活性”这一概念,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尝试设计对比实验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实验的方法及设计过程是多样的。

 (4)提出问题:既然实验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请同学们思考:如何运用以下的实验材料及器材验证酶的专一性?(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3min)

 (5)小组对实验设计方案的讨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5min)

 a.研究目的

 b.作出设

 c.实验过程:实验器材选取、实验步骤、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结论

 d.表达与交流(讨论组的小组长上台发言,接受其他小组同学的.提问;进行实验方案的修改,选出代表进行模拟实验操作。)

 教师对小组的探究讨论活动给予鼓励评价,接着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探讨:小组代表的操作使我们对酶的专一性有了较深的理解,但是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探讨酶的一些其他的特性。

 (6)在前一实验的基础上,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小组制定检测酶的作用条件的实验方案。在开展实验前各小组进行实验设计方案的汇报。最后让学生运用实验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探索酶的作用条件,并用图表表示相应的实验结果。

 (7)多媒体展示酶需要适宜的条件:为弥补学生自主学习的不足,教师要使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准确的了解,在头脑中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10min)

高三年级生物教案设计

生命会自然发生吗是高中生物的内容,教案见下。

知识目标:举例说出常见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命现象。利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让学生尝试合作、交流、讨论等学习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力目标:以游戏的方式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生生讨论、师生讨论,体验新知获取的过程,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自然,感悟生命,培养学生关爱生物的情感。教学重点:举例说出常见生物的名称。举例说出生命的共性。教学难点:举例说出生命的现象。师:欢迎同学们和我一起来到神奇的生物殿堂,这是一个绚丽多彩、奥妙无穷的世界。这里有你想了解的,有你所困惑的,她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一起走进她,去感悟生命的奥秘。

设计反思:

以游戏的方式引领学生进入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在我们的身边有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它们都和我们有着密切的联系。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的表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自信心,并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也是我们学习的大课堂,多留心生活,多积累经验,有利于培养学生课下独立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可仿照教师的模式,也可以独创模式来说出某种生物的特征,其他同学和老师一起来猜是哪种生物。师:同学们的表现让老师很高兴,从你们的创作中我看出你们对周围的生物观察得非常仔细,并从我们周围的生活中获取了很多的知识,希望你们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习惯,去发现,去探索,相信你们会获取得更多。

1.高三年级生物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用结构与功能观说出细胞分化的概念。

 2.通过归纳与概括,总结出细胞分化的意义。

 3.基于对细胞分化事实的理解,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感受生命的奥秘,形成珍爱生命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细胞分化的概念、原因及意义。

 难点:细胞分化的原因及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细胞XX的Flas,提问:细胞发生了什么变化?是通过什么过程实现的?

 (细胞数量增多,细胞XX。)

 展示细胞分化的Flas,提问:细胞发生了什么变化?

 (细胞种类增多。)

 引出细胞分化,提问:对生物有什么意义?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细胞分化的概念

 自主阅读教材,提问:分化的概念?

 (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教师补充: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一般来说,分化了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

 2.细胞分化的意义

 多媒体展示结肠黏膜上皮、骨、神经组织和肾小体的。提问:这四幅的组织和器官各有什么功能?

 (结肠粘膜上皮细胞起着保护的作用,又能分泌特殊的分泌液;骨在人体内起着支撑的作用;神经组织可以传递神经兴奋;肾小体可以过滤血液形成原尿。)

 追问:这说明细胞分化有什么意义?分组讨论。

 (①细胞分化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②细胞分化可以形成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组织和器官,使生物体能够正常发育。③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展示资料:在红细胞中,与血红蛋白合成有关的基因处于活动状态,与肌动蛋白合成有关的基因则处于关闭状态;在肌细胞中则相反。提问:细胞分化的原因是什么?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同的细胞中DNA的状态是不同的。)

 (三)巩固提高

 提问:细胞XX和细胞分化的意义一样吗?

 (细胞XX只能繁殖出许多相同的细胞,只有分化的细胞才能形成不同类型的组织或器官,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四)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作业:查阅资料分析,思考分化的细胞,能不能发育成完整的个体?

2.高三年级生物教案设计

 一、说教材

 《伴性遗传》选自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2章第3节。本节课讲述伴性遗传的现象和特点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本节以及本章的其他两节《减数_和受精作用》、《基因在染色体上》都是在第一章认识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基础上,沿着科学家探究基因在细胞中位置的脚步而设计的。本节又为《人类遗传病》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

 在之前学生已经知道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这为他们理解本节课基因和性染色体行为一致打下了基础。生活中学生知道遗传病的概念但并不了解伴性遗传病的特点,因此适合带领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学习伴性遗传。高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已经接近成熟,而且通过之前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分析思维,可以对伴性遗传的例子红绿色盲症遗传进行探究。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资料,总结出伴性遗传的规律;发展分析问题,揭示事物规律的能力。

 (2)通过伴性遗传规律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学习,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症的过程,养成善于发现生活中小问题的习惯,形成探究生活中现象的意识。

 (2)形成生物联系生活生产的观念,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为:伴性遗传的特点。本节课主要以红绿色盲的分析为例学习伴性遗传的特点,所以难点为:分析红绿色盲遗传。

 五、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主要是以红绿色盲为例进行问题探究,因此我会准备足够的资料,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对问题进行自主的探究和讨论,得出伴性遗传的特点和应用。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新课环节。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请同学们根据PPT上的红绿色盲检查图,检测自己的色觉。此时学生会积极的参与到检测和讨论中。之后教师引出:有一种色觉不正常的病症叫红绿色盲症,它是一种伴性遗传病,请大家说说什么是伴性遗传。在忙碌的高中学习生活中,教师用这样的导入可以很迅速的引起学生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带领学生进入本节课伴性遗传的学习。

 2、新课展开

 接下来就是我的新课展开环节,将分为三步进行:

 第一步是探究人类红绿色盲症,首先我会出示红绿色盲症家系图。提出问题串:①家系图中患病者是什么性别?说明色盲遗传与什么有关?②Ⅰ代中的1号是色盲患者,他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中的几号?③Ⅰ代1号是否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2号,这说明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Y染色体上?④为什么Ⅱ代3号和5号有色盲基因,而没有表现出色盲症?通过观察思考学生能知道红绿色盲症是伴X隐性遗传病。此时我会展示人类男性和女性的染色体组型图,请学生看图思考为什么色盲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学生通过观察会得出:因为X染色体和Y染色体形态差异,Y染色体上没有色盲基因的等位基因。整个过程我用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路,学生通过观察图得出结论,这样可以发展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接着请学生自己用表格总结出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并且分析为什么色盲男性患者多于女性?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能够得出正确结论,此时我会请学生代表上讲台展示他的结果,师生对他进行评价。用表格做总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养成对比总结的习惯。

 接下来带领学生分析正常女性与男性红绿色盲婚配、女性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与正常男性婚配的遗传图解。在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遗传图解后,为了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请学生以生物小组为单位分析女性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与男性红绿色盲婚配、女性红绿色盲与正常男性婚配的遗传图解。师生共同总结出红绿色盲的遗传的特点是交叉遗传、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一般为隔代遗传。

 第二步是探究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特点,由于已经带领学生对人类红绿色盲症做了分析,他们有了一定的分析思路和知识基础,所以我会让学生以生物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这一部分的内容。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我会巡视指导,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中。经过讨论,我会请一位学生化身小老师上台讲这一部分的内容,之后我会注意总结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伴X显性遗传病,其遗传特点是:女患者多于男患者、世代连续、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定是患者。

 第三步是学习伴性遗传的实践应用,学习生物科学不是为了单纯的学习知识,而是为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用知识改变生活。所以生物学习要紧密的联系实践。这一部分我会给学生多举一些例子,如通过眼色区别子代果蝇的雌雄,通过芦花羽毛区别雏鸡的雌雄,通过分析家系图决定生男生女等。生活真实的例子更能直观的体现出这一部分学习的价值。

 这一部分的知识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会让学生做教材上的基础题,并请有兴趣的同学把拓展题也做了。通过分层次习题的练习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也可以让我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针对性辅导。

 3、小结作业

 在课程结尾我会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内容,总结伴X显性遗传病和伴X隐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并请同学们课后收集一个血友病患者家族的家系图,尝试分析血友病是什么遗传病。下一节课的时候进行分享。这样的作业既能应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同时也锻炼学生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

3.高三年级生物教案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ATP是生命直接能源,在所有生物的代谢中占有普遍的重要地位,为后续学习光合、呼吸作用作铺垫,具有承前继后之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①、能写出ATP的分子简式并说出其结构特点

 ②、能画出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过程并能理解ATP的形成途径

 ③、知道ATP对细胞中能量代谢中的意义

 ④、能利用ATP是新陈代谢的直接能源解释实际问题,并理解ATP作为"能量通用货币"的含义

 能力方面

 学生通过分析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及其对细胞内供能的意义,初步训练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实验设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让学生在分析自己身体内发生的ATP—ADP循环及其重要意义过程中,体验到生物学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价值,加强学生对身边的科学(RLS)这一理念的理解。

 3、教学的重点难点

 我对本节内容确定的重点是:ATP的分子简式及其结构特点、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对细胞内能量代谢中的意义、能理解ATP作为“能量通用货币”的含义。

 针对这些重点内容,其中最难让学生理解的是: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对细胞内能量代谢中的意义、对ATP作为“能量通用货币”的含义的理解。

 二、说学法

 因为本节知识难度不是很大,学生基本能看懂书本对于这一节知识的介绍,所以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的设计的解释、资料的阅读、问题的讨论和思考以及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本课时的内容。

 三、说教法

 以知识结构为基础、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关键,加强理解和应用。尽量联系糖类、脂肪、叶绿体、线粒体、主动运输等与能量相关的和初中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知识展开教学。并且通过建立实验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的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最关键的内容,通过设疑、析疑、解疑和多媒体来强化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

4.高三年级生物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准确描述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理解并掌握mRNA结构特点及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分析转录的Flas及动态组图,发展观察识图能力,提高分析归纳和推理判断的能力,体验用生物学观点认识和分析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核糖核苷酸、mRNA、tRNA等物质的结构及功能特点,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科学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mRNA的结构特点,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

 (二)难点

 理解转录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ppt展示一对双胞胎的照片并引发学生思考:这两个孩子如此相像,他们这些相似的性状是什么物质体现的?

 学生思考回答:蛋白质。

 教师设问:他们性状相似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基因相同。

 教师设问:那么基因是如何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探究这一问题——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二)探求新知

 1.RNA的结构特点

 教师设问:遗传物质DNA一般都存在于细胞核中,而蛋白质的合成则是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进行的,那么细胞核中的DNA是如何控制细胞质中蛋白质的合成过程的呢?

 学生回答:应该还有一种中间物质,在DNA和蛋白质之间充当信使。

 教师对学生的设想给予充分的'肯定,随后用ppt展示这一信使——mRNA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由核糖核苷酸A、G、C、U组成,与DNA配对,mRNA上的碱基可以携带DNA上的遗传信息。RNA分子较小,可以从核孔中出来进入细胞质中的核糖体。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62,自学tRNA和rRNA的内容并完成与DNA对比的表格,总结DNA与RNA在组成的基本单位、五碳糖、碱基、类型、分布、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区别。

 教师将学生汇总的表格展示在ppt上,并强调每种RNA的结构与功能的特点,让学生初步体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理念。

 2.DNA到RNA的转录

 教师设问:DNA的遗传信息是怎样传给mRNA的呢?

 学生带着这一疑问观看一遍完整的转录过程的Flas。

 教师再次播放转录过程动画,学生参考导学案上的问题串,即转录的场所、原料、产物、模板、配对的原则分别是什么?再次认真观察每个过程的变化点。并完成表格。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转录的过程,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纠正指导,引导学生总结出完成详细的转录过程:

 ①DNA双螺旋揭开,DNA双链的碱基得以暴露,其中一条链提供准确模板;

 ②游离的核苷酸随机地与DNA链的碱基碰撞,当核苷酸的碱基与DNA的碱基互补时,两者以氢键结合;

 ③新结合的核苷酸连接到正在合成的mRNA分子上;

 ④合成的mRNA从DNA链上释放,而后,DNA双链恢复。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转录的概念: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三)总结提升

 教师结合板书带领学生进行本节课知识的归纳,引导学生自主绘制知识概念图。

 (四)巩固提高

 学生思考讨论:转录成功的mRNA的碱基序列与DNA单链模板的碱基序列和模板互补的碱基序列有什么异同?

 保证遗传信息传递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五)课外拓展

 列表比较DNA复制和转录的异同点。

5.高三年级生物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写出ATP的分子简式

 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ATP和ADP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

 四、课前准备:

 让学生到药店了解ATP药品的性状、功效。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探讨

 提出问题:前面学习过的能源物质有那些?这些能源物质被细胞分解后,以什么形式提供为细胞提供能量呢?

 问题探讨:萤火虫发光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萤火虫为什么能发光?一个关于ATP让萤火虫尾部重新发光的例子。引出ATP是直接能量物质。

 回答问题(如糖类、葡萄糖、脂肪)

 (二)ATP分子简介以及ATP和ADP的转化

 展示ATP的分子结构式,讲授ATP的分子简式的写法和含义。磷酸键水解放出的能量水平。

 由ATP脱去最远离A的磷酸放出能量引入,讲述ADP可以和Pi结合,吸收能量,形成ATP的过程。用幻灯片或板书。